首页 理论教育 在新课程体系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探索

在新课程体系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探索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探索新课程体系下思政课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基本思路和依据。要以教学观念转变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树立大学生是思政课的主体理念,这是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调查显示,大学生不喜欢脱离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呆板枯燥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体系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探索(1)

易传英 郭迎选 武 英 张大能 林 巧

摘 要:为了实现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要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并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政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期望,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着力从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三方面探讨大学生思政课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 贴近学生 教学方法

2004年3月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高度,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为了实现中共中央关于高校思政课要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并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政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期望,我们课程组先后于2006年12月~2007年12月对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理工大学、西华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成都电子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技术学院和四川建筑技术学院10所院校的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912份,回收率为95.6%;同时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为点,通过座谈、个别交流、电话、电子邮件等形式开展了对327个毕业生、125个辅导员和班主任、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等8个用人单位的调查。通过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探索新课程体系下思政课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基本思路和依据。

一、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

李卫红副部长在全国高校思政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政课新课程方案,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要以教学观念转变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树立大学生是思政课的主体理念,这是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

1.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个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失地进行教学。即了解学生所想所需所困,从而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方法,这是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重大课题。今天的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教学对象“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一边成长一边见证中国的改革开放。他们经历了高考的‘独木桥’,也面临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不再拥有‘天子之骄’的自豪;他们熟知互联网,习惯在论坛‘灌水’,用QQ和MSN聊天,用博客表达自我;他们的思想解放、个性独立,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不走寻常路’……他们就是‘80后’、‘90后’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成长的国内背景是正处于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成长的国际背景是趋向经济全球化;其自身又是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而成长,故他们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语言风格必将深深地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正如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的分析:他们的思想特点和思维习惯是独立思考不盲从,特别认同“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句话。另外,调查中大学生普遍对待思政课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值得肯定,但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对开设思政课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对开设思政课的基本态度和行为

img1

这就是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教学对象。如果不了解他们,思政课的针对性将成为一句空话。

2.以学生为本就是要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就是要寻找学生乐于接受思政课的载体,从而使思政课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而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调查显示,大学生不喜欢脱离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呆板枯燥的教学方法。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观状的看法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现状的看法

img2

从表中可见,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现状与学生的需要存在相当的距离。进一步调整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3.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关爱学生

以学生为本,就要满怀激情关爱学生。2002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到香港访问演出带去了残联主席邓朴方的嘱咐:有一种爱是人间之爱,有一种情是手足之情,有一种力量是意志的力量,有一种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要把这种爱与情、力量与精神深深熔铸在残疾人艺术活动之中。把生的希望献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大灾面前、生死关头人民教师做出的无悔抉择。他们用大爱诠释什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用大爱铸就永远的丰碑、不朽的师魂。这样的嘱咐和大爱的榜样作用,理应深深熔铸在以学生为本的思政课教学中,从学习、生活和思想中去关爱学生。革命家捷尔任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关爱学生首先表现为尊重学生。即教师是用惊喜的心态发现每个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独特个性,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好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疏远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学生。换句话说,关爱学生就是把学生当做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让每一位大学生的人格都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大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位大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

二、课堂教学:丰富生动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意义重大。然而,如何让学生喜爱这门课并终身受益呢?还是那句老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8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我们认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应努力寻找大学生喜欢接受的载体。实践证明启发式、互动式和体验式教学法,能够营造平等、轻松、开放、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课堂氛围。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毛泽东历来强调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最终目的和归宿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教学法客观上能在很大限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同时,它又符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思维习惯。如果忽视这一教学法的运用,思政课课堂教学很可能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处于被动机械的记忆状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过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这样的大学生显然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式教学法有多种形式,可以是问题启发,可以是案例启发,可以是故事启发,可以是数据启发,也可以是标题启发。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二章第三节的讲授中,为了说明坚决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然得出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我们采取的方法是结论在前,先入为主,显然,较难提高学生的兴趣,逆反心理也会很强。如果我们首先让学生分析这一现象:我们党为什么多次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当时,正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际,学生一听这个现象就来劲了,不是十七大的主题吗?于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聚精会神地听,在听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其效果很明显,很大程度上贴近了社会热点、贴近了学生,增强了该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见,思政课教师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服务学生”的基础上,应该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并像服装设计师一样,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力争使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这样的思政课教学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

2.互动式教学法

根据我们对思政课现状的调查发现:思政课教学中传统的满堂灌、单向式教学现象仍普遍存在,从而在很大限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究其原因是大班教学很难做到双向互动,同时,老师讲课“满堂灌”缺乏互动教学环节,这势必影响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高校思政课应倡导中班、最好是小班互动式教学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平等的自由讨论、演讲、发表看法,甚至辩论、争论的教学法。其具体做法:课前5分钟的学员论坛。老师让学生自选题目,从职业生涯设计、行业发展、社会热点到国际国内时事。台上的学生讲完,台下的同学可以自由地提问题,老师也参与其中,这样讲者与听者之间形成互动场面,甚至会爆发出激烈的辩论。或是教师在课前设置一个“创造5分钟”。在这个“创造5分钟”里,学生可以演讲、跳舞、唱歌、播放自己制作的动画,展示自己个性爱好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既满足了学生喜欢自我展示的特点,同时又在平等的交流中形成教学相长、互动式的教学格局。

3.体验式教学法

所谓体验式教学法就是通过一定的形式,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大学生更通俗、更直观、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教学所学习的理论的教学法。在我们看来,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自主学习法。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但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善于开展课堂活动。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是在听,很少有机会看,更难得动手,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低,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较低。“现代的‘动手学习理论’强调活动对学生的重要性,听到的东西忘得快,看到的东西能记住,动手的东西能理解、掌握。”其实,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创设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参与的机会和条件,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强烈的主体意识,主动建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此,通过课题组的调查,我们在部分的班进行尝试,要求全班同学自愿组成团队3~5人,根据教学内容讲一个故事,搞一项调查或画一个图表,大家一块唱好一台戏,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在体验中做事情、受教育、长才干。最后利用每节课后30分钟的时间请学生团队作汇报,甚至做成PPT演示给大家看。实践证明,这种体验式教学法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不仅认为形式新颖,而且能够全方位地锻炼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实践教学:富有特色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课堂永远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成功的教育应该延伸到生活中。因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认为,将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并创造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1.把实践教学与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结合起来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全体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实践教学结合课程开展“两代人话改革”访谈、“用哲学眼光看世界”讨论会、“爱国主义从大处着眼还是小处着手”辩论赛等众多主题鲜明、创意新颖的实践活动,使思政课教学具体化、有形化和人性化,寓教育于实践之中。而把实践教学与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将有利于加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思政课老师通过加强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工作专职人员定期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将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融入课堂,使思政课生动鲜活、深入浅出。具体做法:第一,思政课教师到各院系做兼职辅导员,配合团委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多类型、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做到健全人格、知行统一,达到育人的目的。第二,由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兼任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落实。“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

2.把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结合起来

实践教学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教学方式,使学生走入社会生活的拓展性教学空间,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达到知行统一的开拓性教学方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道路”。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工学模式的本质是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不断加强专业调整与建设,推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可见,工学结合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来说的,其实,它也是向高校思政课提出了课题,培养的学生怎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结合起来,无疑是思政课改革的一种新尝试。比如,思政课为学生实习提供实践教学的课题在企业专业实习中完成。武汉大学一位学生辅导员说得好,“为什么学生会在思政课课堂上开小差、塞着耳机听英语,说明在这个学生心中思政课没有英语重要,如果思政课关注热点,找到合适载体,让学生认识到它比英语更重要,他自然不会逃课”。我们认为,实习就是这样一个载体。通过实习,学生对社会有了些了解,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条件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深入实习现场指导学生。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各个专业实际,突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思政课教师深入工厂、公司等实习现场,了解、收集有关专业情况以及对人才的要求,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等教育,从而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始终贯穿职业素养的教育。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和社会联系起来,而且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一下拉近了学生与思政课教师的距离。

3.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

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它们共同遵循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以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是1930年1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的一句名言。调查研究是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之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引到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以增加感性认识。“因为大学生毕竟属于青年一代,他们正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他们的社会阅历基本上是从小学、初中、高中和进入大学的,还缺少和社会的结合,还缺少更多的社会实践,阅历的局限性又使他们的成长难免带有一些不成熟,需要在社会中不断锤炼、不断提升、不断完善”。当这种感性认识和课堂的理性认识相结合,将大大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加坚定走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所以,我们认为,按照思政课“05新方案”的开设要求,思政课的实际教学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第一,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完成者本科生计2个学分,专科生1个学分;第二,实行“社会实践导师制”,由思政课教师担任学生“社会实践导师”,把实践教学与志愿者服务结合起来,有效地提升了社会实践的层次与内涵;第三,拟定实践教学的参考题目和制定社会实践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基本要求;第四,利用大假志愿者活动或暑假回乡,或参加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来完成实践教学的内容。我们相信,按照这一思路去教学,将会大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报记者.面对“80后”,思想政治课怎么上.人民日报,2007-7-10(10)

[2]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14

[3]四川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研修文集.四川省委宣传部,2007,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5]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2005-4-30

[6]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7]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76、387

(注:以上作者均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教师)

【注释】

(1)该文是四川省教育厅2006年9月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研究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