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探索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德育实验室”,指的是三峡大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新模式。“人文关怀”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德育实验室的开放性,是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而言的,它具有三层含义。政治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德育实验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探索

赵志君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落实这一要求的新途径、新方法。三峡大学独辟蹊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之外,创设“德育实验室”,对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给予微观指导,提升了德育效果,体现了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领域值得推广的一种新模式。

一、“德育实验室”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德育实验室”,指的是三峡大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新模式。具体而言,指的是,在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之外,专门创设“工作坊”(或工作室),以此为平台,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展开“对话”,为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成长成才提供具体咨询服务的开放式文科德育“实验室”。

与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实验室对“物”做试验不同,德育实验室并不是以“人的道德”做试验,而是致力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人生发展倾向的跟踪关怀与具体引导;与国内高校普遍关注对大学生集体性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不同,德育实验室侧重于对大学生个体性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精神实践”活动的指导。

“德育实验室”采取“咨询服务”的方法,即学生主动到实验室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谈心,就成长中遇到的思想、心理、行为问题寻求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疑释惑,引路导航。这种创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打通了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的通道,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大学生精神实际的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探索出的新方法。

“德育实验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指导性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性是社会与人的本质属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际效果,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观念层面,而是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实践操作层面。这种“实践”不仅包括社会实践,也包括“精神实践”。高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创立德育实验室,着力解决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精神实践”领域遇到诸多问题,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对接,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2.人文关怀性

“人文关怀”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高校挖掘实验室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充分体现了德育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关心学生内心的感受,关心现实需要,关心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如果说理、工、农、医类实验室注重的是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那么文科性质的德育实验室则注重的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德育实验室的运作使“人文关怀”从一种教育理念,转化成为真真切切的教育实践。它“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学生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诸如信念迷茫、道德困惑、人际困难、情感冲突、贫困应对等现实问题,彰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3.开放灵活性

我们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的德育也应该是开放的教育。开放性是与封闭性相对应的。德育实验室的开放性,是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而言的,它具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时间上的开放性。与课堂教学受“学时”“课时”的限制不同,德育实验室是全天候开放的。第二是对象的开放。德育实验室不是针对某个年级或某个专业的学生开放,而是对全体在校大学生开放。第三是师生主体间心灵的相互开放。即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敞开心扉,进行情感的交流、精神的融通、境界的提升。

二、“德育实验室”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导引政治方向

政治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政治态度、政治取向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由于人生阅历不足、认识能力有限,大学生对政治的理解和认识容易陷入矛盾与困惑之中,需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德育实验室,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谈心的形式,由值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审视国内外的形势,进而肯定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成就,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的抱有信心,最终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把自己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接班人。

2.校正道德倾向

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当代大学生基本道德要求和道德价值取向日趋稳定和成熟,但也客观存在公德意识淡化、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功利主义色彩浓烈等现实问题。这些不良的道德倾向,在课堂教学中虽能有所发现,但未必能够及时纠正。而德育实验室里环境宽松,时间宽裕,教师们与学生一对一地真诚交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道德层面上的不足,通过“提醒式”“触发式”“感化式”等具体方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重新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

3.缓解心灵冲突

加强心理疏导,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高校设置心理咨询中心,能够帮助一些大学生解决典型的心理问题。但是,大多数学生存在的是“思想困惑”,尚未严重到“心理问题”的程度,即使有一些轻度的心理问题,很多人也因为顾及脸面而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中心,从而导致一些思想问题的淤积。这些思想问题,如果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渠道予以排解,极易转化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德育实验室里,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们对自己的熟悉、信任和信赖,以师友般的热情与亲和,倾听学生诉说心语,为他们答疑解惑,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缓解他们的心灵冲突,维系他们的心灵和谐。

4.规划人生发展

规划人生发展,是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创造离不开正确的人生设计。大学阶段,缺乏明确的自我设计,就缺少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就会陷入“浑浑噩噩”“年华虚度”的人生状态;错误的人生设计,通过“自我奋斗”,常常不能“自我实现”,甚至导致“自我毁灭”。“德育实验室”高度关注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设计问题,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正确做出人生选择,科学规划人生发展,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三、德育实验室有效运行的几个条件

德育实验室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沟通效果。而对话沟通要产生理想的德育效果,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条件。具体而言,德育实验室实践运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双方遵循一定的规则

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规则。德育实验室里师生展开对话,实现精神上的交流,完成德育教育,同样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首先是语言规则,即师生双方要努力地找寻共同语言,同时尽可能合乎逻辑地去组织自己的语言,使对方有可能理解自己的话语。其次是时间规则,即合理掌控对话咨询时间。最后是实验室管理规则,如未经来访学生同意,教师不能将谈话内容对外泄露,否则构成对学生隐私权的侵犯。

2.师生双方地位平等

虽然学生是主动到实验室寻求帮助的,但学生也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教师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指导,而只是一味地压迫、强制学生,最终将导致师生两个主体都丧失了合理性。因此,在对话中,师生之间必须保持平等的师生关系,双方互相承认、互相赋予平等和尊重。“一方面,每个人必须有参加和继续交往的均等机遇;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必须有做出判断、劝告、解释及辩护挑战的均等机会。”

3.师生之间的态度真诚

真诚是有效沟通的基础。离开了真诚,师生之间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教师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他们以帮助,并指导他们理解生活、理解世界,才能获得学生的真心。同样地,学生也因教师的真诚而感动,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对教师言说,进而深化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为教师根据学生独特的个人需要提供个性化的辅助创造条件。

4.对话咨询以学生“自我教育”为目标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制高点。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自己教育自己,自觉接受积极的影响,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点的自主建构。“教是为了不教”,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的有效的一个标志,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最终落实的归宿。德育实验室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握住难得的师生对话的机会,注重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地学习、自觉地参与以及反省、反思、自我思想改造等自我修养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模式,高校创设德育实验室,充分挖掘了文科实验室的德育功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本质,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实践中,该模式还必须注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共同提高,做到知行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