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文明建设在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政治文明建设在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时间:2022-09-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这一意义上说,政治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发挥政治文明的导向作用必须注重政治文明意识的培育。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致的。

第二节 政治文明建设在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政治文明建设作为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任务和主题,如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样,在整个社会文明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保证中国政治文化始终保持健康发展的趋势,应当建构政治意识的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规范体系和行为准则,真正发挥政治文明的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创新作用等。

一、政治文明建设的导向作用

政治文明引导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觉的过程。自然的过程是指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势必推动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这种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觉的过程是指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人的介入,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而必然有一个价值选择和目标确定的问题。在文明社会,政治文明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特点,它以其特有的结构形式和功能设置,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以其特有的权威和能量引导、控制社会的发展方向。历史上和现实中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文明都充当着这样的角色,承载着这种使命。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建设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这一意义上说,政治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政治文明的导向作用在于其有着明确的价值目标。社会生活中的各项工作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定的思想理论代表着一定的政治观点或价值取向。物质文明建设需要政治文明为其提供确定的政治方向,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所进行的物质文明建设都是围绕着一定的利益关系和价值目标展开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组织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和坚固的防御工事,目的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针对有些人将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的错误认识,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反复强调“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6]。离开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将失去方向指引,精神文明将失去制度的规范保障。[7]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建设起着根本性的基础作用,但现代化毕竟是人们整个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特别是在政治生活的背景下从事经济建设,单纯的经济建设从来是不存在的。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走向政治现代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政治文明关系到社会稳定、协调与健康发展的状况和进程,决定着物质文明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本质特征。

政治文明的导向作用集中体现为执政党的政治理想、政治原则的正确性与先进性。“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其核心内涵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为了人民,这是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在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确立之后,政治文明程度主要体现为各级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高低,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党性观念、政策水平、群众观点、民主作风、法制意识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高度的党性与人民性,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统一的价值取向。[8]

政治文明的导向作用通常是以制度为载体的。制度文明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程度的客观尺度,其标准是合理分配与规范行使社会政治权力。制度建设是政治文明的基础性工程,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政治法律制度,即使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也不可能有规范、道德的政治行为。

发挥政治文明的导向作用必须注重政治文明意识的培育。政治文明发展状况如何,民主政治完善与否,同全社会范围内包括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在内的政治文明意识密切相关。我国曾发生过“文革”那种破坏民主的悲剧,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没有注重政治文明意识的培育,或以为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或当作无需解决的问题看待。正如邓小平所说:民主意识的缺乏,“多少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如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现象;公民权利义务观念薄弱;经济领域中的某些‘官工’、‘官商’、‘官农’式的体制和作风”[9],等等,都是需要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解决的问题。

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一政治导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政治保障条件,任何时代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政治权力的扶持,尤其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更需要政治文明的牵动。没有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的前提条件和政治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只是一句空话。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弘扬民族精神又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实际又面向世界。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致的。

就政治与道德的关系而言,政治直接制约着道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一旦由国家法律所确定,反映和维护这种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也就随着实践逐步得以形成与认同。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10]没有文明的社会政治,不可能有文明的社会道德。无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和追求,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和制度,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央中共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些内容充分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内涵。[11]

二、政治文明建设的规范作用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能否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关键。而作为有意识的人,尽管需要层次不同,生理和心理结构有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某种动机驱使的。这种动机的萌发又都是由其利益和需要的满足程度决定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人的需要不断地向更高层次演进。政治文明建设恰恰为这种愿望的满足开辟了途径,政治文明所培育的公民文化提高了人类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参与扩大化,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动力。政治文明所提供的决策机制,使得各种决策越来越趋于科学与民主,以此规定着整个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

政治文明是反映特定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之所以具有规范作用主要在于制度因素。政治制度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无论在广度、深度和强度上,都是其他规范所无法比拟的。它以其特有的结构功能影响、制约着其他社会制度发挥作用,以其特有的权威形式引导、保证社会发展方向;其他的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则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在政治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作用。政治制度文明决定和影响着政治文明的发展,而政治制度是否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集中体现和维护什么人的利益,是否与其他社会制度体系的功能相适应,可否容纳、代表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能否根据社会发展要求进行及时有效的变革调整,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文明程度与功能发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界定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内容,“程序化”强调的是把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内容的方法、手段规范化。从民主政治发展的一般要求来看,既要培育公民和从政人员的政治文明观念,提高其素质,又要加强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建设,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

首先,政治文明的规范作用主要是政治规范。在我国即是用四项基本原则来指导政治文明建设、指导一切政治工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政治规范作用就是要用四项基本原则引导人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用四项基本原则监督和评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和行为给予最严厉的制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规范作用,有利于巩固经济基础和国家政权,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力,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促进政治文明建设。

其次,发挥政治文明的规范作用,关键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法治国家。民主政治作为现代社会先进的组织形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现代化的重要参数。实现民主政治,必须明确政治主体的法律地位,规定各种政治关系,规范各种政治行为,保证各种政治制度依法运行,形成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为此,必须将法律手段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充分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法规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形成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体制,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奠定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

再次,政治文明的规范作用体现在法律与道德两个方面。江泽民指出:“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12]道德文明体现政治文明,并受政治文明的制约。如果说道德文明是指个人及社会在道德观念、规范和行为上的进步程度,那么道德文明反映在政治领域中是政治思想、制度及其行为的合理性、先进性或道德性,检验的标准应该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和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例如,关于人民是社会的主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思想,政府官员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的政治行为以及正义感与事业心的政治责任,都属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道德、新风尚的范畴。没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就没有高尚的社会道德文明。很难设想,一个政治不文明的国家,能有全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形成,当一个国家的政府官员缺乏政治良心和政治责任感时,怎能寄希望于社会其他成员有纯洁高尚的道德?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运用法律与道德相互渗透的特点,将一些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或纪律规范,又使道德要求中包含着法律规范,用依法治国促进以德治国,用以德治国保证依法治国。[1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种新型的政治文明形式,不可能一开始就表现得尽善尽美,更何况是在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的的国家。我国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主要任务在于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相适应的民主制度和程序,并在不断丰富的政治实践中把民主原则同执政党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联系在一起,同政府的各项职能和工作联系在一起,同人民群众的民主实践联系在一起,用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来体现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高度健康的政治文明是党发展壮大的最根本的内在因素。建党80多年来,我们党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长期坚持政治文明的结果。党的民主集中制,三大优良作风,三大法宝,都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发扬党内民主必然推进人民民主,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重要途径。”党内民主对社会具有示范效应。共产党员把在党内生活中培养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带到各级组织中去,带头切实推进人民民主,就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三、政治文明建设的整合作用

任何社会都有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为了把各种矛盾和冲突控制在社会承受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政治文明为社会成员提供关于政治关系的规则体系,制度化、程序化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各种利益的协调和分配提供结构、机制和方法,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系统诸要素相互关系的变化、容纳和疏导社会矛盾提供渠道和调控手段,特别是以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理念统一全社会的意志和利益,以特有的政治社会化形式培育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公民,从而保障政治和社会有秩序、有规则地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文明能创造安定的政治环境,培育理想的社会秩序。当然政治文明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还取决于它的性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最高类型的政治文明,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文明。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必须发挥政治文明的协调整合作用。这种协调整合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矛盾的政治沟通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系统结构中,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平等的政治主体之间特别是权力精英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政治权力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代表性。功能结构合理的政治系统使得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有通畅的渠道,通过政治讨论、民主协商实现政治沟通与对话,各种社会矛盾可以及时释放,不易因矛盾和冲突的日积月累而酿成危机,如果制度性地排斥不同信息,尤其是反对的声音,往往会使当局对民意的变化和社会危机的触觉变得迟钝。

二是对社会矛盾的协调作用。随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政治系统中的权力运作往往采取更加民主的方式,各种政策的制定要经过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权力精英的反复交涉、协商最终达成妥协。这样,国家权力机关实施的政策、法规可以较好地综合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使社会矛盾在利益综合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调整。

三是对社会矛盾的整合作用。整合是政治系统的政治稳定和谐作用最重要的体现。政治系统的整合作用使各种利益群体可以通过合法的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满足或修正自己的利益诉求。政治文明的整合作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四项基本原则等政治理论来指导、调整、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政治社会心理(主要指政治情绪、政治思潮),通过增强人们的凝聚力提高人们的共识性。

四、政治文明建设的开创作用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毛泽东的革命理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发展;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开创了政治发展道路,主导社会发展的局面,推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1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要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成果,又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实现理论创新。创新是政治发展的灵魂,只有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活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充分发挥政治文明的创新作用。[15]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创新性在于其独特的价值取向。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谋求最大多数的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主权在民”,这也是衡量政治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无论统治者如何标榜自己代表“多数人”的意愿,然而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文明,它所反映的实质是奴隶社会、封建制度中的身份隶属、血缘关系、世袭地位,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金钱关系,政治文明的社会主体只是拥有特权身份、血缘关系及占有大量财产的少数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文明表现出赤裸裸的阶级压迫和专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在私有制条件下最高程度的政治文明。但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不合理的政治关系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把身份、血缘、特权、财产等关系排斥于政治参与进程之外,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以社会公正、共同富裕的鲜明价值取向,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价值选择符合社会进步与时代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使人类政治文明主体扩展到大多数民众,真正建立起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民主政治模式。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践中,尽管一度出现过种种偏差甚至失误,但我们不能由此否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念的先进性和价值取向的合理性。社会主义以构建新的政治文明的极大创造精神,展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远大发展前景,代表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

文明的多样牲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在当今世界格局中,从意识形态上说,“文明”可分为两大类,即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政治文明之所以显示出不同的属性和类型,在于国家政治制度的不同。每一种政治文明都可能曾经从其他文明中汲取过营养,每一种政治文明也都可能包含有某些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任何政治文明都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当今世界不同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各有特点,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国政治制度不可能是一种模式。江泽民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16]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以往一切政治文明的根本特征。

政党政治的出现是近代以来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产物。当代民主政治都是政党政治,这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邓小平指出:“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1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领导具有决定性意义。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党通过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人民的权利。此外,邓小平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18]江泽民说:“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发展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19]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符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规律,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要以一种创新的精神,做到政治民主化、公开化与清廉化。我们必须在体制创新中求发展,通过切实有效的政治文明建设,逐步走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人类政治文明走向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之路。这就必须坚持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保证物质文明建设中心位置的同时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培育“四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