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社会之政治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

和谐社会之政治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

时间:2022-09-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傅立叶把他们设计的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无论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看,还是从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看,社会主义社会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其中萧君和的《关于“社会政治文明”的思考》

三、研究现状

关于和谐社会进程中政治文明建设的研究状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和”被广泛地应用于描述家庭、国家、天下等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谐”有“协调”、“融洽”的含义。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小康社会”是指一种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和讲究礼仪的社会;而更高级的社会则是一种公有共享、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

西方的和谐思想也源远流长。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对立和谐观”,认为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柏拉图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提出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有节制,这就是“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权应该由中等阶层来掌握,这样就能很好地协调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避免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傅立叶把他们设计的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欧文对“和谐制度”进行了长期的实验,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工作与生活和谐的社会。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是根据抽象的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设计出来的,脱离现实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而不能不以失败而告终。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武器,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指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为科学,并提出了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设想。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可以通过自身制度的完善来加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泽民强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发展,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无论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看,还是从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看,社会主义社会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要求。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使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

截至目前,笔者所掌握的关于和谐社会的著作有:红旗大参考编写组编写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傅治平著的《和谐社会导论》,李君如主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秦宣主编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辑》,贾华强等编著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熊月之的《和谐社会论》,赵小鸣等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李连仲主编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等;论文则有很多。这些著作和论文主要是在“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几大基本问题上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未形成多学科协同作战的态势,宏观层面研究较多、微观层面研究较少,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较少等,这些不足都有待于加强。

(二)关于政治文明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文明观,它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多。1844年11月马克思在拟定的《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中明确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多本经典著作中,如《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与革命》、《论国家》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政治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把经济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生活一分为三,把政治法律上层建筑和政治生活领域凸显出来,对政治文明中的根本性问题,即作为“文明社会的概括”的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和消亡规律,对政治文明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属性,都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他们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也必然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力量;他们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核和基本标志即资产阶级的民主与法治进行了辩证的历史的分析,肯定了它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巨大进步和作用,揭示了它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他们还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本质内容,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本质、形式及其同资产阶级民主、法治的联系和根本区别作了科学的论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自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命题后,理论界就开始不断有人提出,社会主义还应当建设政治文明,应当是“三个文明”建设并提。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广东的理论工作者以敏锐的政治勇气和理论探索精神,相继发表一系列文章,率先探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其中萧君和的《关于“社会政治文明”的思考》(发表在《学术研究》1986年第4期),是国内较早提出“社会政治文明”概念的文章,同年,《学术研究》第5期又发表了范贤超的《政治文明初探》一文,明确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1987年,《学术研究》第4期发表了邹永图的《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探讨》,文中正式使用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强调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加速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广东方面的探讨引起了全国理论界的注意。1989年12月14日,《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也使用了“政治文明”一词,提出要“三个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90年,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书,这本书很可能是国内最早比较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的学术著作。

十六大以后,自从江泽民在新世纪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和范畴以来,学术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掀起了一股方兴未艾的研究热潮,涉及了许多重大的深层次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探讨中取得的共识和若干进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近两年,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论著,如虞崇胜的《政治文明论》,刘钰等人的《第三种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林尚立的《上海政治文明发展战略研究》,程竹汝等人的《政治文明》,李良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何士青的《政治文明的法学解读》,刘世军的《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郑慧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若干问题研究》和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由孙向军、戴木材、刘俊杰等人围绕“走向中国政治文明”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的丛书等。论文则非常之多。虽然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研究中也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急需突破和加强,诸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建设的切入点以及如何积极、有效、扬弃地吸收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文明成果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三)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建设的研究

截至2009年5月,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为主题来命名的著作仅为陆士桢等主编《构建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建设》(2005年8月)、王奕蓉编的《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2004年上海政治文明研究成果)(2005年12月)、《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编写组编的《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2008年1月)。笔者以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为篇名在中国电子期刊网上搜集的文章是47篇,如彭庆军的《论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王孝哲的《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肖新发的《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政治文明的统一》,常永青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周敏凯的《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唐晓波的《政治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虽然为数不多,可见已有一部分学者或深或浅地涉入了这个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和谐社会的内涵、政治文明的内涵、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现阶段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现状、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等方面。

中国政治学会2005年年会的主题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问题”,与会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认为,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冲突的社会。社会由具有不同利益、不同价值观念的个体组成,个体又结合为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矛盾;表现在政治领域,就是政治不文明给社会带来的不和谐音符。此外,第三届中德国际学术研讨会“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执政党的建设”于2007年12月召开,来自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法兰克福维阿得里那大学、德国绿党相关领域负责人等机构的德国学者,以及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党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因此,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和谐政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