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产力发展对消费对象影响

生产力发展对消费对象影响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研究生产关系必须先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在过剩经济即买方经济中,是需求决定供给,是消费拉动生产。因为买方经济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是市场需求导向的经济;消费需求是持久的最终需求,是第一需求。生产和交换的关系是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对生产有反作用的关系。

一、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是使用生产工具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同动物的本能式的活动有根本区别。

生产具有社会性,孤立的个人不能从事生产。因为个人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不能离开整体而独立存在;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其生产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的消费资料的大部分或全部来自社会;人作为生产者的生产经验、才能、生产技术都来自社会。人离开了社会,不仅不能进行生产,甚至不成其为人。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首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因为民以食为天,人类要生存,就要补充新陈代谢耗费的物质能量,就要吃穿住用行,而自然界不能满足人们吃穿住用行对物质资料的需要,也不能用望梅止渴一类的想象来满足人们对物质资料消费的需要,只能用物质资料生产来解决。其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因为先有农牧业的发展,然后才有商业、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先有物质生产的发展,然后才有精神产品生产的发展。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是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研究生产关系必须先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同时,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一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过程,是狭义生产;包括四个环节在内的生产是广义生产。在四个环节中,生产是起点,居于首要地位,是起主导作用的环节,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交换和分配是中介环节;消费是终点。从再生产过程看,从市场经济的市场需求导向看,消费也是起点。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交换、分配和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生产和消费是对立同一关系。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包括直接同一性、互为中介、各自创造对方三个方面。直接同一性是指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同时就是消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双重消费过程。生活消费过程同时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生产和消费互为中介是指生产中介消费,因为它为消费提供外在对象;消费中介生产,因为消费为生产创造内在对象。生产和消费各自创造对方。一是指生产创造消费,因为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即创造外在对象;生产创造消费的方式,产品说明书就是消费方式说明书;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如电脑的生产引起人们对电脑消费的需要。二是指消费创造生产,因为消费为生产创造内在对象,这是生产经营者进行市场行情预测、搜集市场信息的基本依据;消费创造新的生产需要,创造生产的动力,这是生产创新和进行再生产的动力源泉;消费使生产最后完成,生产在消费中被证实,产品不能被消费就不是产品。

生产和消费的对立性是说生产和消费是两个不同的要素。生产决定消费,因为从个人看,生产是生产物质和精神产品,消费是消耗物质和精神产品,是先生产后消费。从社会看,产品的生产者并不一定就是该产品的消费者,产品生产出来后要通过交换和分配才能部分回到生产者手里。从总体上看,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水平、数量和结构,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决定消费的具体方式。在短缺经济中,是供给决定需求,是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一方面,消费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消费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从而使产品的功能得到最终实现,而消费需要的增长,又为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创造出动力。另一方面,消费可能会阻碍生产的发展。在过剩经济即买方经济中,是需求决定供给,是消费拉动生产。因为买方经济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是市场需求导向的经济;消费需求是持久的最终需求,是第一需求。

生产和交换的相互关系。交换有三种:一是生产中的活动和能力的交换,这主要指产品生产中的分工协作;二是产品的交换,这主要是同一工厂内不同车间之间的产品交换,如纺织厂中的纺纱车间将纱供给织布车间;三是商品交换,指不同所有者之间的产品交换。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交换一般是指商品交换。生产和交换的关系是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对生产有反作用的关系。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生产的社会分工是交换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生产为交换提供对象。其次,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的方式决定交换的具体方式。最后,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交换的深度(人们对交换的依赖程度)和广度(交换的范围)。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也表现在三个方面:交换对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有重大影响;交换对一定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交换在特定条件下决定生产,如当生产缺乏原材料时,或当产品大量积压不能出售时,交换就决定生产。在买方经济中,交换的反作用更明显、更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第一形态的变化或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1]。总之,交换的发展和扩大能够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使生产的发展遇到困难。

生产和分配的相互关系。分配有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包括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包括物的生产条件(生产资料)和人的生产条件(劳动者)的分配。生产条件的分配指生产条件归谁所有。生产条件的分配属于生产本身,也是进行生产的前提。因为最初的生产资料是自然界提供的自然物;从历史上看,生产资料作为进行生产的前提是前期生产发展的结果;从一个社会当中看,生产资料分配的改变也是由生产决定的。通常所说的分配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是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生产决定分配的对象,因为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决定分配的水平和结构;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的性质,如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分配的资本主义性质;生产决定分配的具体方式。例如,社会成员分配他们在社会产品中所得到的份额的方式,是由他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的。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当分配方式同生产发展相适应时,就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推动和促进生产的发展;当分配方式同生产发展不相适应时,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发展。

物质资料生产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讲的是生产中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讲的是生产中人和人的经济关系。

二、生产力

生产力又称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它有时与劳动生产率同义。生产力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一般指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以及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人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反映生产中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是相加性要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要素,劳动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的能劳动的人,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能动的要素,是最重要的决定性的要素。劳动者包括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劳动力数量指劳动者人数;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劳动者的素质,包括劳动者的体力、智力、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生产经验及生产技能的状态等。在我国,劳动力数量充足,但劳动者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机器人出现后,劳动者仍然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独立要素。因为无人工厂不可能真正无人;无人工厂实际上只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劳动者数量减少,但劳动者素质却大大提高,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总体工人也大量增加了。

劳动对象是被劳动直接加工的对象,是人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它形成产品的物质实体。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自然物质,如地下开采的矿石,原始森林中砍伐的树木等。二是劳动加工后提供的原材料,如纺纱用的棉花,制造机器用的钢材等。一切原材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劳动对象并不就是原材料。劳动对象的革新和利用,不仅对生产力的提高起重要作用,而且关系到劳动资料的质量。同时,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又提高了劳动对象的品质,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它分为狭义劳动资料和广义劳动资料两类。狭义劳动资料是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厂房、机器设备等,主要是生产工具,其中,机械性生产工具是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管、桶、篮、罐是生产的脉管系统。生产工具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导体,是人的智力和技巧及科学技术的结晶,是人类器官的延长和扩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或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物质标志,是划分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广义劳动资料是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仓库、桥梁、道路、河流等。

科技、管理、信息是三个附着性的生产力要素,是自乘性要素。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附着性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

生产力诸要素在彼此分离的条件下只是可能的生产力,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从生产技术要求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一个管理问题;从生产的社会形式的角度来说,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生产力的特点。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总是向前发展的。它的发展具有加速性、阶段性和国际性。生产力自身内部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还要受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总体上可分为手工生产力和机器生产力两大阶段。手工生产力又可分为石器、青铜器、手工铁器三个发展阶段,机器生产力又可分为蒸汽机、电动机、自动化机器三个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国际性是说一国生产力的发展还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情况更是如此。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学技术本身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可能的生产力,是潜在的生产力,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实现两个转化,即“人化”和“物化”。首先是科学技术向主体性要素劳动者渗透,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渗透的途径以前是生产→技术→科学,现在是科学→技术→生产。其次是科学技术向中介性要素劳动资料渗透,使劳动资料中的劳动工具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转化,革新生产工艺。最后是科学技术向客体性要素劳动对象渗透,开辟劳动对象的来源,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动对象的品质,如从纳米科技到纳米材料,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对劳动对象变革的重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说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生产力提高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生产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统计,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20世纪80年代上升到60%~8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了资本和劳动力的作用。而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19世纪是几十年, 20世纪初期和中叶从十几年缩短到几年,甚至一年,今天的电子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更短,电脑技术更是一年升级几次。

生产力标准是一个根本标准。对生产力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及促进或阻碍作用之大小,是衡量比较一切社会制度优越性大小的根本标准,也是在既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检验和判断一切工作是非的根本标准。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3],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4]。因为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要达到揭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目的,只有研究生产关系才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就是研究生产的社会方面而不是研究生产的技术方面,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其他经济学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的本质,还要研究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研究资源配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要不要研究资源配置,而在于怎样研究资源配置和研究资源配置的目的不同。

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可分为广义生产关系和狭义生产关系。狭义生产关系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和人的经济关系,其内涵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基础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结合方式决定的社会生产的性质和目的,由上述几个方面决定的人们在生产中的活动和能力的交换关系,对生产的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等。狭义生产关系决定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对狭义生产关系有反作用。

广义生产关系是包括狭义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即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还可分为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二是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三是产品的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又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指一种生产关系一经确立,就会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存在和发展下来,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所谓“相对”,是指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寿命不管多长,终究要被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所取代。按社会性质划分,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演进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这就是原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按生产资料是公有还是私有划分,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原始社会公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另一类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包括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怎样研究生产关系?首先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因为只有联系生产力才能说明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存在和变革的原因,才能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其次,也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关系要受到上层建筑的影响。

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它是相对稳定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是以社会生产为存在的经济条件的人类社会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这个规律是马克思首先发现的,是斯大林首先表述的。

“生产力的性质”是指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本性及发展程度。

“一定要适合”是指生产关系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或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因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强制性和决定性,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依赖性,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一定要适合”是从根本上和最终意义上讲的。适合是基本的和相对的。“一定要适合”的运动形式是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是指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例如,人类历史中的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是由不同性质的生产力决定的。这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5]。二是指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这又表现在生产力的部分质变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生产力的变化程度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程度,生产力的变革决定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总之,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所谓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指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时能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决定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决定着旧的生产关系向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决定着同一社会形态内部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它是考察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出发点,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根据。

历史事实也证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是一条普遍的经济规律。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一般特征是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产品实行平均分配原则。这种生产关系同原始社会以石器、木棒为代表的生产力是相适应的。随着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使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同时,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同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冲突,导致了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瓦解和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产生。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一般特点是,奴隶主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且直接占有直接生产者奴隶,奴隶在主人的强制下从事劳动。奴隶主不仅占有奴隶劳动的全部剩余产品,还占有奴隶的一部分必要产品。虽然奴隶制残酷又野蛮,但它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奴隶只是主人的财产,只是会说话的工具,没有劳动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奴隶制生产关系在经过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之后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最终被封建生产关系取代。

封建生产关系的一般特征是地主占有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地主依靠超经济强制对农民进行地租剥削。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同手工铁器为标志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是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的。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封建社会进入解体阶段。封建社会的解体,既是农奴制崩溃和封建社会组织瓦解的过程,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资本主义制度从16世纪算起,已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1]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3]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28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