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谐文化建设

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谐文化建设

时间:2022-09-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总体内容和精神实质是科学性。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形势下和谐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第三节 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谐文化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着力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可以说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不仅是当前人们探讨和研究的一项理论课题,更已成为国家和社会所关注和探索的一个实践问题。

一、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和谐文化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指导思想和民族精神决定了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并保证和谐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和谐文化的价值追求是崇尚和谐、追求和谐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和谐文化作为一种以和谐为核心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现象、和谐本质以及和谐规律的总体认识。和谐文化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人和谐平等相处。主张在实现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基础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正是由于和谐文化具有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科学内涵,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又对和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作用。

(三)和谐文化的基本理念是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总体地位和基本风格是民族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以自己的民族精神为依托的,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最能体现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的就是民族性。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文化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华民族形式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总体内容和精神实质是科学性。和谐文化崇尚和谐理念,宣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蕴涵了科学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也必然具有科学的品格和科学的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科学性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大众性。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文化,是真正民主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使其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生活方式,既是和谐文化本身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党的宗旨的要求。和谐文化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特征。

(四)和谐文化的鲜明个性是和而不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反映在文化上,就是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借鉴、吸收,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这就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摆脱那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斗争模式,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相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形势下和谐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一)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

正确导向是和谐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用主旋律引领多样化,用多样化丰富主旋律,实现精神文化产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在做大做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主力军作用的同时,加强对都市类报刊的引导,发挥其发行量大、受众面广的优势,使之成为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造出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努力创作一批代表国家形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广播、影视、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繁荣发展文学艺术。

(二)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和谐文化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最终目的,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加强农村、偏远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三农”读物出版,改善和完善城市文化资源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努力为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条件。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三位一体的教育,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当前,要改进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优化教育过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与时代前进、国家进步、社会进步的要求相适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分别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提出相应的道德建设要求。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不断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食品医药安全等方面的工作,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渗透在思想政治工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舆论引导、文化消费等方面。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五)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一是增强爱国情感,二是确立远大志向,三是规范行为规范,四是提高基本素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为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六)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当前,要着眼于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继续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重视发挥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与部门和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体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做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提高水平,努力形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洗礼中推动社会文明风尚的大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