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和谐理论探讨

社会和谐理论探讨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微观层面,是整个社会系统和谐的前提。群体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中观层面。三是社会结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宏观层面。社会结构和谐是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之间关系的和谐。“社会和谐”的提出不仅是一种发展观的转变,也是对世界优秀文化传统精华的继承和弘扬。
社会和谐理论探讨_城市住房分化与社会和谐研究

第二章 社会和谐理论探讨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和谐内涵十分丰富,“和”即指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他们达到均衡状态,“和”与“谐”基本一致,“和,谐也”(《广雅·释话三》)。和谐大致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个人和谐。个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微观层面,是整个社会系统和谐的前提。当今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社会分化日益加剧,人们的压力增大,身心的不和谐,幸福感的减弱,尤其是精神世界的空虚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重要课题。探讨人的身心和谐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二是群体和谐。群体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中观层面。群体之间的矛盾既有非对抗性的矛盾,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抗性矛盾。群体之间对抗性矛盾关系是不和谐的,非对抗性矛盾关系才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三是社会结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宏观层面。社会结构和谐是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之间关系的和谐。社会结构没有达到和谐,会导致社会系统结构性的内耗,最终削弱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和谐”的提出不仅是一种发展观的转变,也是对世界优秀文化传统精华的继承和弘扬。西方自毕达哥拉斯提出“和谐”概念以来,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等经典思想家都对和谐思想进行过探讨;中国的文化学术遗产中关于“和谐”、“和合”的思想同样十分丰富。“人伦和谐”、“天人协调”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最主要的基本思想。下面分别对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思想的理论进行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