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和谐的舆论融合力

社会和谐的舆论融合力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的不满情绪首先通过社会舆论表现出来,进而推动舆论的增长,舆论大哗或聚众事件屡屡发生。可是,一旦社会管理者的情绪发生问题,政见脱离实际和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舆论和谐遭到破坏,社会和谐就不断发生故障。舆论和谐不单是社会公正的结果,而且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体现,政府意见与社会舆论遵循公共利益,立场与情绪大体一致,才会形成舆论和谐和社会和谐。这种“情绪流”互相感染,互相发泄,彼此碰撞,成为社会危机的信号。
社会和谐的舆论融合力_舆论学概论

三、社会和谐的舆论融合力

社会舆论依据法治、纪律、道德、传统和习俗,批评社会不良倾向,对人们产生约束力,引导社会走向和谐,使意志合力达到理想的境地。在微观社会中,日常舆论经常迫使不良的个性行为向周围群众的相融性和整体性作出让步,形成个体与整体的协调。这种舆论融合资源,不断消除公众关系中的隔阂因素,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只有和谐才能快速进步,公民内部的任何内耗和掣肘,都对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破坏。

舆论使人与人之间具有相融的关系,主要是借助价值观相融、心理相融和社会活动目标相融三种因素促成的。人们形成一致意见,其奋斗目标、价值意识和心理就会息息相通,他们的关系必然走向和谐。当人们在大众传媒上发表相同的观点,就会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把大众的认识引到同一个方向,社会各部门及其成员很快形成和谐的整体。

改革开放后,中国各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进步,绝大多数公民从这种变化中获得好处,但获得利益的多少不一样。改革也在解决社会矛盾中出现“烂尾”现象,即解决一个旧的矛盾的同时可能出现多个新的矛盾,这些新矛盾长期无法解决,许多利益冲突纠缠不清,引起一些人的不满,社会和谐遭到破坏。社会的不满情绪首先通过社会舆论表现出来,进而推动舆论的增长,舆论大哗或聚众事件屡屡发生。影响社会和谐的许多矛盾,使社会舆论经常出现不稳态,社会不公引起人们强烈的异议,充斥社会各个角落。社会和谐或不和谐,都是通过舆论表现出来的,又由舆论促成和谐的出现和发展。

社会和谐直接产生于社会舆论的融合力,形成人民群众的向心力。社会公正,执政者廉洁自律,公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除不合理的两极分化,给社会关系的融通注入活力。国家管理者始终服从人民的意志,上下层舆论出现同化,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政府政策一方面反映全社会的统一意志,另一方面又启发人民的悟性,扩大舆论融合的范围,构成和谐的基本条件。社会和谐不仅来自政府政策的正确性,而且来自政策的稳定性。凡涉及全局发展和群众根本利益的决策,一旦考虑不周,盲目出台,就会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社会和谐就遭到破坏。

几乎每个国家在繁荣清正时期,上层意见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接受,舆论和谐居于社会意识的主导地位。可是,一旦社会管理者的情绪发生问题,政见脱离实际和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舆论和谐遭到破坏,社会和谐就不断发生故障。舆论和谐不单是社会公正的结果,而且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体现,政府意见与社会舆论遵循公共利益,立场与情绪大体一致,才会形成舆论和谐和社会和谐。

在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各领域充满竞争和合作,市场竞争既有平等的一面,也有机会不均等和出现种种腐败因素,社会就会频繁地出现意见对抗。这种舆论冲突的增多不是社会混乱的表现,而是不同集团利益不能及时调整、权力不受制约的伴生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的意见冲突如果引导得好,一些顽固的谬见被正确意见所克服,正确的意见就被社会普遍接受,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状态。贫穷必然导致舆论冲突,不仅谈不上社会和谐,而且社会关系随时都可能断裂。在彻底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消除贫富分化的机制中,才能出现舆论和谐,实现社会和谐。以机会与权利平等为基础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而不平等的自由只能产生特权,一部分人有了特权就不再有公正,舆论和谐就难以实现。社会依靠和谐维持自身的稳定,减少了冲突和危机,和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

在许多地方,官民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情绪”,这种情绪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到街头巷尾和村庄地头。这种“情绪流”互相感染,互相发泄,彼此碰撞,成为社会危机的信号。在现代社会,各国都面临舆论冲突的风险,民意测验机构随时对这种风险发出预报,为社会和谐提示舆论动向,就可能转化为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