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

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这一重要论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这是客观现实的迫切需要。因此,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新命题的提出, 其现实依据, 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客观事实。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这一重要论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这是我们党把握和遵循时代特点和规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 是以新的视角为党完成执政使命指明了方向。

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 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表率。 中国共产党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 我们党内部是否团结和谐, 决定着社会和谐的质量和进程, 党内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 同时,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是由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众多方面的和谐组成的, 只有实现党内和谐, 形成良好党风, 才能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社会风气好转, 自然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 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 相互依存。 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党内问题与社会问题密不可分, 某些社会问题也是由党内问题引起的, 社会和谐的程度很大成分上取决于党内和谐的程度, 社会和谐是党内和谐的延伸和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四位一体” 全面发展的有机整体。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我们党所处的执政地位决定的。 政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 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依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政党总是要代表特定阶级、 阶层的利益, 基于特定的政治目的和使命, 通过参与和执掌国家政权, 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来影响社会发展的政治主体。 “一个先进的政党, 既是一个能有效推动社会发展, 又能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自我完善的政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 体现中国特色、 符合人民愿望、 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道路, 是通过不断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着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伟大实践。 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只有实现和保持党自身的团结和谐,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形成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为完成党所肩负的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社会和谐、 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才能对社会和谐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好地体现党的先进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党提出的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命题, 既是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这是对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党对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 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 取得了重大进展。 如1956年党的八大, 我们党宣布, 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已根本不同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 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 大多数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我们党要 “成为团结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 党的任务就是 “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2]这一时期, 毛泽东发表了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两篇重要讲话, 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 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一系列重大关系, 制定了包括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以及统筹兼顾、 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方针。 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 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从革命党到执政党、 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 从重点抓阶级斗争到重点抓人民内部矛盾的三大转变所作出的重要探索, 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注重 “和谐” 的一面。然而, 由于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 我们党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执政党、 怎样建设执政党?” 这些根本问题存在着 “左” 的认识,重提以 “阶级斗争为纲”, 强调民主革命时期的 “斗争哲学”, 搞 “五十字” 建党方针, 最后导致 “文化大革命”, 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总结历史教训,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果断地抛弃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指导方针, 制定了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 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强领导核心的建党目标。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遵照邓小平的政治嘱托, 提出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 “社会更加和谐” 的小康社会目标,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 居安思危, 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突出抓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党的建设的总纲, 强调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一新命题的提出, 就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和认识的科学总结和经验结晶。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这是客观现实的迫切需要。 今天,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 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 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因此,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新命题的提出, 其现实依据, 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客观事实。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党的建设 “新的伟大工程” 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使党保持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有力地促进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执政基础不断巩固,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 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 依法执政能力不强、 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大, 素质和能力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 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 思想作风不端正、 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 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比较严重; 还由于党员社会身份的不同分化、 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客观现实, 导致部分党员思想既活跃又混乱的状态, 在理想信念、 政治要求、 思想意识、 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若干不同声音等等, 这些都是党内不和谐的突出体现。 因此, 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把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关键在党的和谐统一。 因此, 党内和谐意义重大。 党内和谐是党的本质属性, 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只有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实现党内和谐,才能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广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更好地克服各种消极因素, 增强党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使党的决策更加科学化、 民主化, 使党内的各种信息传递更为流畅, 减少党内因沟通不够、 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所造成的力量损耗, 有效发挥好执政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从整体上增强党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 只有实现党内和谐,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促进政党关系、 党群关系、 民族关系、 宗教关系、 阶层关系、 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 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 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进而实现党内生活健康有序、 协调发展, 更好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 使各级党委切实担负起 “把握方向、 制定政策、 整合力量、 营造环境” 的领导责任,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好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发挥好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可见, 实现党内和谐, 不仅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目标, 也是衡量党的自身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出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并明确了基本要求。 这表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政党来自社会, 政党的使命在于推动社会发展。 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 执政党在现代政治体系中具有其他任何组织和团体不可比拟的功能, 自然成为整个社会时刻关注的焦点。 特别对一个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的我们党来讲, 全党8800多万名党员的和谐关系, 本身就是整个社会大和谐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带有根本性的环节。 党员个人之间的和谐、 党员与党的各级组织的和谐以及全党的和谐, 都会对群众产生积极影响,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党与社会、 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内在关系, 决定了社会和谐必须以党内和谐为前提。”[3]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执政党党内不和谐, 是引发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发生政局动荡以至丢掉政权, 同党内闹分裂关系极大。 只有党内和谐了, 才能更好地把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 意见要求通过广大党员传递到党的各级组织, 使党的政策主张更好地体现民意、 反映民情; 化解矛盾,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