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文明建设在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地位

政治文明建设在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地位

时间:2022-09-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基本框架。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国家。

第一节 政治文明建设在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发展的有力保证;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中;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保驾护航。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文明建设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本书通过和谐社会这一视角来探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便对这两者有更深层的认识。

一、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如前所述,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方面的内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生产力发展到文明时代的水平,政治也就必然进入到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阶段,因此,政治文明是与经济和社会文明同步产生发展的成果。随着社会化的大生产、发达的商品市场经济以及资本主义商品贸易的对外拓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成为世界性的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又不断推动政治和文化进入更高层次的文明阶段,于是就有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辉煌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创造的伟大文明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是包含经济、政治和精神几个方面巨大成就的比较全面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合乎逻辑的历史新阶段。关于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文明成就,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在政治文明方面,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2]总之,资产阶级在推进、创造人类文明方面,起到了“非常革命的作用”。对资产阶级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贡献和意义,人们曾给予很大的关注和肯定。但对于资本主义发展和推进的政治文明,由于一些复杂的原因,主要是“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则对之研究和肯定得不够,这也影响了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发展的步伐。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给予界定和划分。他们曾就人类生产和劳动的历史,提出“物质劳动”、“物质生产”和“精神劳动”、“精神生产”的概念。我们党后来把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归纳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的划分为基础的。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文明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人类文明特别是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3]和谐社会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由许多因素按照一定的方式所组成的复杂结构,政治文明并不是游离于和谐社会之外的自然过程,而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总是首先表现为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机制,以及这种制度和机制的和谐、有效地运行,进而使人民的意志和权益得到较多的尊重和保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立在人民群众享有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基础之上,人民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切权利,国家政治机器的设置、运转,政治制度的建立、运行,以及政治组织从事的活动,都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利益一致为社会和谐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基本框架。

二、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文明是一个综合的历史进程,但在内容上包含物质、政治和精神各自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马克思虽然没有对政治文明的概念明确界定,但从他以下的论证中却可以得到肯定的理解:其一,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可以看出,政治文明是包含在人类文明之中的。社会形态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上层建筑包含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文化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的成就就是政治文明,思想意识文化上层建筑的成就就是精神文明,因此,政治文明理应包含在人类文明的总的成果之中。其二,从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看,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制约和决定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政治上层建筑包括理论、观念、制度、机构和权力体系等,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属性。例如,国家机器、国家管理机构、政治权力体系、政党制度与体系、国体和政体的形式结构、国家和政府的职能等,都是具有相当系统、实在的内容,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逐步积累演变成的。政治文明的成果既具有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又具有阶段演进中质的差异性。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概念不能完全包含和囊括政治文明的所有内容,把政治文明从文明体系中独立分离出来是符合科学要求的。

政治文明与人类其他文明同时产生、同步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政治文明排除于人类文明的进程之外,就会造成对文明概念不完整的理解和对文明建设的不利影响。可以肯定地说,人类在政治方面所创造的文明成就丝毫不亚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国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谈到国家这一最典型的政治文明成果时,论证了国家产生与消亡的历史规律。国家的产生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而国家的消亡又是国家与社会的回归与统一。在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它必然要表现为阶级性和社会性的双重性质。作为阶级属性的国家,它是阶级统治的强力组织。作为社会属性的国家,它又是公共的社会管理的组织。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乎逻辑地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当中。

三、政治文明建设在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马克思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这里说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大体上可看作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文明”的关系是:物质文明是基础,它决定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又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起着促进或者阻碍的反作用。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对政治文明的发展也起着促进或者阻碍的反作用。“三个文明”之间的关系表明了政治文明的主导地位。认识和把握“三个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政治文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有利于我们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文明发展到今天,政治文明的主导作用日益彰显。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主要靠两大车轮来带动:一个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个是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物的高效管理。世界各国都在竭力推动这两大车轮的转动,以达到自己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在社会管理这个车轮的运转中,政治与行政管理是主要和基本的东西。在这方面管理得好坏及其成败,不仅关系到政府的声望和效率,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兴衰。20世纪的历史发展证明,包括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强调政府运作的高效、精干和廉洁,是各国政治与行政改革的重要目标。政府的管理和决策能力甚至被认定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经济改革与经济建设、政治改革与政治建设、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即我们讲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三位一体的文明建设,是现代国家间竞争和发展的综合内容。

江泽民在2002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002年7月16日,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又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在这里,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指明了政治文明在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中的地位。政治文明的建设既不能由物质文明所代替,也不能由精神文明所包含。政治上层建筑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东西,它对一定社会的发展既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现实需要。如果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进程,那么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区别于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社会形态的根本所在。

首先,我国以现行社会政治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奠定了基础。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5]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形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在本质上体现或反映了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以此为目标和内涵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建设,从根本上规定和体现了当代中国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初步成果,既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政治基础,同时也显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其次,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政治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有序运行的关键和保障。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共产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在于通过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谐社会必定是人与人诚信友爱的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培养人们内心的宽容、博爱,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形成诚信友爱的社会风气。和谐社会必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活力源自社会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激发社会资源的活力竞相迸发,促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和谐社会必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政治文明的功能在于建构社会良好的运行机制,以及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社会也必定是人和自然和谐的社会。政治文明建设通过立法、执法确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抑制或打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从而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政治制度的科学性、政治运作的合理性,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对既有的政治资源进行配置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开明的、先进的政治制度是构成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今天,亿万中国人民正在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这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的、最根本的保障。没有先进的、体现着高度民主和法制原则的社会政治制度,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发展、进步的新型的社会形态,它既坚持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同时又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融入了许多全新的社会理念。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与提出,是对我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建设与构建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需要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们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一些新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除了长期以来一直大力倡导的民主、法制的原则和理念之外,还应包括一些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的政治思维与理念,努力形成这样一些全新的政治理念与思维,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思想舆论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