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和谐校园基本特征及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

和谐校园基本特征及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

时间:2022-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和谐校园基本特征及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按照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方针,和谐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大的背景下,高校内部不仅应该是和谐的,且应该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第二节 和谐校园基本特征及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

按照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方针,和谐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大的背景下,高校内部不仅应该是和谐的,且应该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其特有的作用。[13]实现社会和谐,需要全社会各个领域的配合与支持,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的高校,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和谐与否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校园的和谐程度是整个社会和谐程度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高校既承担着国家发展和科学技术研发、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又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在构建和谐社会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地处民族地区的高校,在示范和带动服务区域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精神精髓。在我国古代,它被人们视为“天地秩序”和“万物法则”。“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其精神实质。这里的“和”不是完全统一的和谐,而是在“异”中求“同”,使不同事物达到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的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心愿,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高校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承担着引领社会发展、推动文明前进的神圣职责,将“和谐”的任务落实到学校,延伸到校园就是如何构建和谐校园,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究竟什么是和谐校园呢?学者们意见不同,如方正泉认为,和谐校园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基础和基本要求,以“以人为本、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要素的校园。[14]王雄夫认为,和谐校园在广义上指同“和谐社会”相协调的综合概念;而在狭义上指校园中的各种因素、各个环节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15]李峰认为,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在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坚持依法治校,建立起以人为本、和谐运转的学校管理机制,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16]综上,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在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坚持依法治校,建立起以人为本、和谐运转的学校管理机制,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基础和基本要求,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学校包括学院(系)、行政机关(包括党群组织)、后勤服务等部门,学生、教师、员工等群体,教学、科研、产业等战线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社会组织。构建和谐校园就要努力调整校园各子系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这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整个体系处于融洽状态,营造其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和谐的校园,最主要的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处理好校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处理好行政人员与教师、研究人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高校与学生存在多方面的关系,学生要接受校方的管理,要从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中获取知识,要实现个性化的发展,要为学校的研究和发展贡献智慧。无论在哪个方面,校方若不能提供完善的制度和充分的资源,都可能会引发校方和学生的矛盾冲突。任由这些矛盾冲突存在,是对学生的前途不负责任,也是对学校的发展不负责任。

在制度方面,协调校方和学生的关系,就要以校方为主导,制定合乎法律规定的《学生管理条例》或相关制度,在尊重学生基本权利的条件下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同时,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发扬民主,探索学生自我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是缓和校方和学生矛盾的有效途径,也符合社会向民主法治迈进的大方向,学校应加以鼓励和支持。

在资源方面,除了教室、图书、实验室、生活设施等硬件,尤其还要提供一些软件。比如,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时常可以提供研究方向和工作、生活指导的教师,科学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体系,等等,使大学真正成为学生事业和美好人生的开始。

二、和谐校园的特征

关于和谐校园的特征,学者们意见纷争,各不相同。如,王雄夫认为,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为依法治校、公平公正、文明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环境优良。或者归纳为领导和谐、管理和谐、精神和谐、教学和谐、制度和谐、环境和谐。[17]李峰认为,和谐校园的特征为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管理机制和谐运转、学校可持续发展。[18]综上,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笔者比较认同华侨大学苏彤教授的观点,和谐校园的特征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一)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支持机制,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事务的管理,学校与国家、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贡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学校事务管理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可能出现的弊端,提高学校结构的协调性和学校发展的合理性。

(二)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校园意味着在良性机制的运作、机会的平等和竞争的公平。在校园内,不论什么人,都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利益,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三)诚信友爱

诚信友爱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增加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激发生命的创造力。

(四)充满活力

和谐校园是充满活力的校园,校园活力主要来自学校成员、管理机构和机制的有效作用。只有改变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和政策,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一切有利于教师、学生和学校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才能使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五)安定有序

校园安定有序是学校全体师生普遍的需求,和谐校园是运行安定有序的校园。校园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学校的各种利益之间存在一种协调机制,维护和保持学校各阶层及各方面利益处于一种协调、稳定、平衡的发展态势;校园安全文明,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安定有保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主要是在心理上提供一种安全与信任的良好氛围,使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往在文明友善的环境中进行。

三、和谐校园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

高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导向和支撑作用。高校校园的和谐程度是整个社会和谐程度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对社会整体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就成为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具体落实到高校就是要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保障公民权利是实现民主法治的逻辑基础,是民主法治的基本精神。列宁有句名言:“什么是宪法?宪法就是写满权利的纸。”[19]因此,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保障公民权利,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基础。权利的实现有赖于权利人权利意识的加强,没有权利意识,就不会有权利的真正实现。具体到高校就是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权利意识、高效管理者正确的权利意识,形成和谐校园的权利文化,依法治校,营造一个安宁、和谐的校园环境。

第一,构建和谐校园,发挥好为和谐社会培养和谐主体之作用。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不管何种社会制度、何种社会模式,也不管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其落脚点都在社会主体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实现人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社会主体的和谐,何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20]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人的本身里外都是和谐。”按照教育规律,学校教育就是要创设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就目前来说,人才培养最终目标就是使其成为和谐社会的主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曾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由此可见,教育规律客观上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人。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并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如果校园里处处彰显着不和谐的声音,各成员之间总是剑拔弩张,矛盾冲突不断,那么学生的身心就不能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也就无法成为和谐社会的主体。

第二,构建和谐校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好示范作用。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的高校,通过科学定位,制定合理发展规划,使诸要素间保持协调稳定、健康发展、和衷共济、内外和顺的多赢状态,实现校园组织结构要素和谐、教育环境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借鉴性的参考。其中子系统包括学院、行政机关、后勤服务等部门,学生、教师、员工等群体,教学、科研、产业等战线。

第三,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推动力。高校通过给学生、教职工、研究人员提供公平的评价体系,良好的学习工作条件,平等开放的人际关系和卓有成效的激励机制,在一定范围内营造出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良好的氛围,激发个人创新能力,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使其各尽所能、各展所长,从而调动校园各个要素蕴藏的巨大创造力,推动高等院校自身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引领整个社会的全面和谐。

第四,构建和谐校园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文化氛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氛围作为支撑。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来引导,缺乏强有力的理论和文化氛围,就会动摇人们持之以恒的信念。高校校园作为思想意识集散中心和理论阵地,有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引导,通过研究和谐社会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谋划策,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通过舆论宣传,发挥其文化的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人们的自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