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建设科教发达社会推动实现精神富有

以建设科教发达社会推动实现精神富有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浙江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省的突破口,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精神富有的关键环节。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精神富有的素质基础。全国看,由于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的普及率各地都比较高,浙江要改变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唯一途径,就是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科技教育既是精神富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杠杆。在实施科教人才强省战略的宏伟实践中,在继续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抓好科技教育同经济密切结合,促进科教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同时,我们还要以创新理念和手段,继续加强科技教育对实现精神富有社会的推动作用和积极影响。

一、加强科普教育,培育公众科学文化素质

从制造大省变为创造大省,其中的关键性变量是技术创新。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浙江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省的突破口,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精神富有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与发展,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做强做大。培育以创新型企业为龙头的创新梯队,培育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产业技术的协同创新。二是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引进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支持企业成为国际合作的主体。加强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三是加快创新城市、基地和平台建设,强化科技示范辐射作用。开展创新型城市(县、区)建设,坚持重心下移,推动科技工作向乡镇延伸,加强中心镇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公共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推进高新开发(园)区建设,努力把高新园区建设成为科研机构集聚基地、科技人员创业基地。四是加强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造就一批能进入国内外科技前沿的青年领军人物。培育未来创新发展的技术优势,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浙江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前瞻性技术研发项目,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精神富有的素质基础。科技普及程度,则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钱学森指出,科普是提高人民群众素质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普及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文化发展水平和创造能力。目前,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推广“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活动,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日本政府从1980年提出“科技立国”的战略,并实施对全体国民的宣传教育,其科技周活动就是一个重大的举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高度重视科学文化建设,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20]江泽民认为,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要看其在世界先进水平上的成就,而且要看其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胡锦涛强调,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激励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因此,只有把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与科学普及密切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全面发展,实现精神富有。2006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工程,公民科学素质行动,已成为我国政府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是科普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讲,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传播,比对单纯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具根本性、重要性。科学方法是科学家在认识、探讨复杂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并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其主要特征是理性思维,如逻辑的、系统的、实证的,等等。科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始终要同一些传统的思想与观念作斗争。科技工作者总是以其敏锐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以科学方法为武器,向陈腐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勇敢地提出挑战,从而形成新的科学思想和新的科学观念,在人类思想认识史上树立起一个又一个里程碑,推动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人的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科普工作要多采用倡导、引导的方式,而不是强制的、灌输的方式。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素质的灵魂。世界著名科学史学家萨顿在谈及科技教育的精神价值时就说:“无论科学的成果多么宝贵,尽管它在各种生活中——从功利主义直到最高的情操——都证明它是无限宝贵的,但比起揭示这些成果的精神,它们就不足称道了。”[21]今天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难题,几乎都与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不足有关。因此,科普工作要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渗透到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群众的头脑中去。要引导广大群众了解、掌握、运用科学精神,帮助他们掌握思想武器。树立追求真理、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精神;引导群众学会科学的认识方法,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将科学思想转化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准则

二、加强高等教育、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升公众教育水平

教育是重要基础,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等教育是推进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关键环节,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目前,我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8.4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虽然达到47%,但与60%以上的基本现代化国家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全国看,由于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的普及率各地都比较高,浙江要改变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唯一途径,就是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发展高度教育,要育人为本。高校作为塑造人的灵魂的地方,必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纯真完美的心灵;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和谐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持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和人的健康成长,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有机联系起来,以时代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人文精神,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进步和精神富有程度的重要标尺。人文精神不仅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也关注人类的整体命运。从根本上说,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需要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入手。要充分发挥大师、名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更加注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文化素养,不断增强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努力多培养大师、名师,使其成为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的榜样与标杆。要注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通过人文精神教育,使青年学生保持健康人格和独立个性,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将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作为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将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注重加强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而且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渗透和延伸到其他学科之中,融入教学和管理全过程,使人文精神教育体系更加全面、更加立体。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民仅凭一次性的学校学习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三个基本概念,掀起了全球主导性的教育浪潮。欧美主要发达国家自20世纪中后叶就开始将终身教育的理念广泛传播,并相继付诸实践,先后提出了建立学习化社会的战略目标,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政党等各种学习型组织活动,这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巨大动力。

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终身教育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系统地看待学习,将教育覆盖人的一生。二是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为目标。三是强调学习者的动机和自主。四是注重学习的灵活性,主张学习可以在任何不同的场合中进行,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各种不同的教育形式和途径。五是权衡兼顾教育政策的多种目标,这些目标与经济、社会、文化战略有关,与个人发展相联系,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相关联。

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一要建立健全终身教育管理机构。依托传统教育网络系统,建立学习型社会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对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二要建立社会学习网络平台。采用计算机网络等立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和开放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多种形式的资源传输共享;依托学习平台,建设终身学习档案库,为终身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与管理服务。三是积极完善政策法规,建立专兼结合的终身教育管理与师资队伍,使之成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力量。四是建立终身学习的质量保障和认证机制,完善终身教育的评估鉴定体系。

三、发挥科技人员和广大教师在精神富有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拼搏奋斗中,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一流的业绩,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热爱祖国、自觉奉献的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的精神,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的精神。科技界要发扬传统,再接再厉,努力成为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全社会科学风尚的引领者和高尚道德情操的践行者。要尊重科学实践,尊重学术自由,提倡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加强科技道德和学风建设,坚持诚信治学,倡导互助合作、良性竞争,反对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使科学的道德规范内化为科技界的自觉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形成和谐的学术生态。同时,要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鼓励创新,惩戒造假,建立学术诚信档案,明确科技人员的学术规范和职业准则,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准和科学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文化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师德师风是社会精神存在和发展的依托,师德师风出了问题,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做好。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提高对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明确基本原则,突出重点,引导和发扬教师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努力把人民教师培养造就成为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授者、精神灵魂的不倦塑造者、人格修养的积极锤炼者、精神富有的带头示范者、成事兴业的不懈推动者。

建设精神富有的社会,教育部门要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学生,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觉;要批判、借鉴、吸收、传播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让学生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知识,为我所用;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发扬科学理性精神,推进科教发达与精神富有的良性互动

科学理性精神是人类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人类精神世界最绚丽的花朵。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指出: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和精神因素,是构成我们诸信仰的最强大的势力之一。爱因斯坦也指出:科学的方法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科教发达的社会必须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科学求真的社会环境,这在社会风气、社会面貌、社会心理、精神状态等方面都与精神富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只要我们发扬科学理性精神,就可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1.科学求是的精神

科学精神是源于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理性思维与实证传统,随着科学实践而不断丰富、升华与传播,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价值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科学在历史上曾多次引导人类摆脱愚昧、迷信、教条的束缚,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繁荣发展,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以“爱国为民、甘于奉献、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科学严谨、团结合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可以说,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粹,也是精神富有社会的精粹。因此,科学求是精神是科技发达社会与精神富有社会的“共同交集”。

2.理性包容的精神

理性包容是一种健全的社会心理。20世纪初,伴随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诞生,在社会观念系统中,绝对化、确定性逐步让位于相对性、不确定性,等级对立观念逐步为宽容、对话所取代。到20世纪中叶,随着系统论、生态学等的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从单向征服转向相互依存,在人文社会领域,也由线性、排他的发展观走向系统、多元、兼容的全球视角。科技教育的发展不断增进了理性包容精神。建设精神富有的社会也对社会的理性包容精神提出了新课题。比如,面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倡导克服浮躁偏激的心理倾向,既不盲目冒进、急功近利,也不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倡导在面对“异质思维”时,能保持宽广视野、博大胸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等等。因此,科教发达社会与精神富有社会二者在坚持理性包容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前者为后者提供科学方法论基础,后者则为前者提供了价值观指引。

3.崇学重教的精神

崇学重教是一种良好社会风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和知识急剧膨胀,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创新的频率大大加快,相应地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大为提高。但人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依靠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和学习。学习成为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迫切需要。这里所说的教育和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而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结合的多种形式,以学校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形成终身学习文化为基本特征,不断保障和满足社会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和社会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在崇学重教过程中,科教事业不断为实现精神富有提供知识储备和发展途径,建设精神富有社会则从科技教育中不断吸收新的营养。因此,科教发达与精神富有二者在崇学重教中“共生”。

4.开放创新的精神

开放创新是一种健康的社会面貌。科学活动和教育活动是最有必要、也最有条件开展交流合作的人类活动领域之一。科技教育的开放性突出表现在科学理论的普遍性原则、科技教育活动的国际性要求和科技教育的主观目的、客观对象上。知识经济的本质在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技术性转化,它依靠新的科技发现、发明、研究,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因此,开放创新是科教发达社会的生命。同样,开放创新对于建设精神富有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精神富有社会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不断发展提升的。在开放创新过程中,科技教育为实现精神富有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知识和技术支撑,建设精神富有社会则向科技教育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科教发达与精神富有二者在开放创新中形成了互补。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9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页。

[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5]《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285页。

[6][英]托伦斯:《神学的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李琴:《浅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评论》2007年第10期。

[8][意]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7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11][英]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自导言。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1页。

[17]《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18]俞玉滋、张援:《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19]杨振宁:《美与理论物理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5期。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21][美]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9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