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的全面发展是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的崇高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的崇高目标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弥久常新的话题,它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来看,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精神富有社会建设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根据、出发点和归宿,着眼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即引导人们对自己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不是一个自发过程,而是一个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的自觉过程,不是一个短暂的突变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又接受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推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核心要求,是社会变迁的价值指向,两者相互促进、内在统一。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核心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命题,也是一个弥久常新的话题,它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来看,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它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即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强调的是人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内容。

从广义上来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的同步发展。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社会》一文中指出:“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战略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贯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社会活动各环节,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各方面。强调富民不仅要做到物质上富裕,而且要做到精神上富有,贯穿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1]

人的全面发展为精神富有社会建设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这主要表现为思想理念、道德观念和科学文化的不断进步,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与此同时,不断地认识主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升精神富有的程度。精神富有社会建设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它基本上是一种“人化”和“内化”的过程。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的主体是现代化的人,客体是精神,成果是精神产品。这种精神产品,无论是理论、法律、品质等形式,都是人的思想、品德、文化等素质的凝结和体现。在这里,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精神是联结为一体而不可分离的。精神富有社会建设,不断促进主体的现代化,进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的主体是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主体也是人。精神富有社会建设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根据、出发点和归宿,着眼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即引导人们对自己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推进精神富有社会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依靠和运用思想理论、道德、科技、教育、文化以及环境建设的综合力量,努力促使人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价值指向

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社会学在研究整个人类社会变迁的同时,尤其重视人自身的发展。而人自身的发展则内涵着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问题。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大规模、大范围的空前的社会变迁,它自然要涉及人的自身发展问题。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社会变迁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变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社会进步是一个综合概念,它首先指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和水平,使社会处于一种空前的进步状态。社会进步不单单表现在物质要素上,更重要的表现在人的要素上。因为只有人才能使社会变迁表现出目的性和能动性。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前最大的社会存在是改革。改革实践将赋予人们全新的思想和观念,将促进(或者强制)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同不适应改革的一切思想观念做痛苦的决裂。这样,人们才能主动地进行改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改革。但是,对许多人来说,这往往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由客观感受到理性升华的一个错综复杂、有时甚至是伴随着痛苦的过程。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被传统笼罩着的社会里,他所拥有的思想、品格、价值观、伦理道德和行为模式等会使他安于现状,缺乏竞争精神和效益观念,乐于固守在现时所处的地位和境况。他宁可在低效率中去循环,也决不在风险中去开拓。而那些陈腐过时正为今天的改革所要淘汰和要改变的规章制度就是靠着这样的社会心理背景生存并延续下去。当一个人力图走出传统王国,开始抛弃旧的思想、价值观时,难免要在自己身上发生“两种人格”的较量,有时争斗不下。因此,由传统人格向现代化人格转变是一个十分艰巨和复杂的过程。

现代化人格是现代化的物质要素,即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要求。如果仔细观察和体味一下,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的素质和现代化设备即人和物的冲突而导致改革步伐缓慢的现象,比比皆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拉开后,被封闭了数千年的王国的天窗打开了,琳琅满目,光彩照人的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使人们一时间眼花缭乱,先进的机器设备,先进的管理技术,蜂拥般的信息,不断裂变的知识,新技术革命的热浪,像一股巨大的潮流涌了进来。但时隔不久,人们惊愕地发现,同样的设备在我们手里运转不灵或达不到应有的效率,移植过来的管理方法引起混乱而行之无效,先进的技术工艺变成一堆废纸,某些制度的仿效后果不佳,事与愿违。怎么回事呢?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否意味着先进的设备不先进了呢?先进的管理技术失去价值了呢?先进的工艺不适合于我们的实际情况呢?

痛切的教训使人们重新认识、体味和领悟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管理技术是人发明创造的,又必须通过人去运用和执行。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能赋予现代化设备和管理以生命力的现代思想文化素质,如果只注意物的现代化,而构成社会主体的人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无论引进多么先进的东西,无论经济上一时繁荣到何种程度,也无论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何等的“高速度”,它的经济和社会都不能获得持久的进步。当今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法国现代化计划的制订者让·莫内说过一句有名的话:“现代化应该先化人而后化物。”罗马俱乐部总裁、《未来一百页》的作者奥雷利奥·佩奇主张——文化和观念的变革比经济变革更重要。因此,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人民从心理上和行为上都具备现代化的人格,它的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文化教育人员都具备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它的经济才能真正持久地起飞。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现代人格的客观要求

每个人的天赋才能是多方面的,但在现代化分工条件下的生产活动中,这些多方面的才能是不可能得到充分施展的。因为在现代化的生产活动中,社会分工日益精细,每个人所承担的工作只是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这种生产活动,要求生产流水作业中的每一个个人,片面地发挥某一种特长,某一种才能。一个独立的有个性的人,如果仅仅具备某一种专长、某一种才能,而缺乏其他特长,显然是一个片面的人、一个不健全的人。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一个农民必须全面参加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从犁田、育种、插秧、锄草、施肥到收割,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种劳动技能,都必须独立承担。不仅如此,还必须完成种棉纺纱织布做衣的生产过程,还要掌握养殖家禽家畜的生产手段和技术。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单个人的谋生手段是很全面的,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社会的分工对每个人造成了片面性。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过:当18世纪的农民和手工工场工人被吸引到大工业中以后,他们改变了自己的整个生活方式而完全成为另一种人,同样,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他还指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尽管如此,我们今天还是不容否认,这种现代化大工业的生产分工,恰恰又是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方式,它不可能因为会导致人的片面化而被现实废除。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弥补办法就是鼓励人们在生产活动之外去寻找自己多方面特长发挥的空间,拓展个人的业余爱好,培养多才多艺的兴趣才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修养品性,提高素质,以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来消除生产分工片面性的不良影响,培养和塑造身心健全的完整的现代人格。

邓小平当年为景山学校所写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就是期望我们要努力培养具有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一代新人。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分析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之关系时指出:在整个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有转变为现代化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因此,他的结论是:“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在总结世界上一些国家现代化起飞的经验教训中,他深刻指出:“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这样一个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的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2]他在与传统人格进行比较中提炼出来的现代化的人格特征:第一,现代人准备并乐于接受他所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这是现代人特征中的首要因素。第二,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第三,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意见看法。第四,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不会盲目地无条件地服从传统,能更好地利用前人的思想成果、物质财富去建设当代和创造未来。第五,对人和社会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认为自己有能力对付生活的挑战,相信人类能够解决自身的问题。第六,趋向于制订长期计划,以安排自己的现在与未来。第七,尊重知识,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和科学实验,愿意吸收新的知识,倾向于热心探索未知的领域。第八,可依赖性和信任感,信赖人类的理性力量和由理性支配下的社会。第九,重视专门技术,认为以技术水平高低和产量多少来分配报酬是公正的。第十,乐于让自己和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第十一,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并更多地保护弱者的自尊和权利。第十二,了解生产过程,积极而有成效地了解本职工作和与此相关的生产过程和原理,期望在生产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他对现代化人格的详细描述,是经过一系列课题的实证研究和可测验的方式所验证的,阐明了现代人所必须具有诚实守信、公正平等、互惠互利、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等特征。总之,现代化的人格的内容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内在统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