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教发达是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有力杠杆

科教发达是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有力杠杆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教发达与精神富有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彼此渗透,互动共生。科技和教育是没有国界的,但是从事科教事业活动的人却是有国界的,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奋斗。

科教发达与精神富有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彼此渗透,互动共生。科技教育的发展依赖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后者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发展环境。科技教育,由于其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而被誉为“第一生产力”和基础要素;也由于其所蕴含的世界观价值、方法论准则和伦理学规范,以及它所创造的物质手段的作用,而被称之为“第一精神力”和“最大软实力”。在这个意义上,科技教育成为“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2]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3]

一、科教发达是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内在内涵

当今时代,随着科技世界性的、全方位的革命,知识越来越成为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研究和技术创造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人的自觉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深化,科学技术与教育在精神活动中的领域不断扩大,内容越来越丰富,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科学文化是构成现代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来看,科技不再仅仅是改造物质生活、提高人的生存本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以新的生命力注入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精神力量。这里说的文化,也不是所谓绝对的“工具文化”,而是具有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的“科学文化”。科学文化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支撑、以科学思想为核心、以科学精神为灵魂的先进精神文化。特别是在高科技活动中形成的融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于一体的现代科技文化,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品格,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发挥了其他文化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并因此而成为现代精神文化的先导、基础和核心。

第一,科学知识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科学研究的每一次突破,科学上每一次新知识的获得,都增添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能力,也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神文明建设拓展了空间。正是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才使得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正确,越来越深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能力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也离不开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因而也就不可能攀登思想道德的高峰。

第二,科学思想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人类社会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都是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都凝聚在一定的科学思想之中。科学思想一旦为人们所掌握,就可以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去帮助人们识别真伪,明辨是非,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第三,科学精神是精神文化的支柱。科学活动中凝聚而成的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创新等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科学精神,是精神文化的重要支柱。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科学精神,也就无所谓先进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对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对于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具有巨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第四,科学方法是精神文化发展的工具。科学方法不仅为科学技术实践所必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具有极大的价值。科学方法不仅可以转化为技术,物化为物质财富,引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根据和技术支撑,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而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从而有力地推动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

总之,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人类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的结晶,是人类最宝贵的文化成果。这种文化成果又以它的精神性、工具性推动着先进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2.科学教育事业为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和享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社会主义精神产品生产是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精神产品质量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曾生动地描述了动物的“劳动”和人类的劳动的本质区别,“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4]。“蹩脚的建筑师”之所以能在创作之前就在头脑建成了房子,靠的就是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培训。

从理论上看,任何精神产品生产都主要是脑力劳动,这就要求其生产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创造精神,才能生产出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而精神生产力来自科技进步,睿智创作力来自先进教育。同时,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的制造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产业等精神产品生产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并正在创造出许多过去无法想象的新产业、新产品和新服务。从实践来看,当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业态升级换代,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正如李长春所说,由高新科技催生的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代表文化发展的未来和方向。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在不断衍化出一批批千姿百态的科技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无时不在塑造和影响人类文化的内容与形态。正是留声机、摄影、电子、光纤通信、无线电通讯、激光照排,以及CD、VCD、DVD等技术和产品的发明,使音响、电影、广播电视等文化产业得以形成。以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已逐渐成为继IT产业后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

3.科教事业的发展拓展和提升了社会道德观念

随着科技教育融入到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具有时代特点的道德情操得到不断培植。“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5]列宁的这些话表明,必要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是树立正确道德的前提条件。

伴随科技教育的发展而生的,首先是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团结协作的精神不断养成。科技和教育是没有国界的,但是从事科教事业活动的人却是有国界的,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奋斗。科学技术需要协作攻关,尤其是在大科学时代,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超大型的科研项目,已经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整体的配合,因而特别强调集体精神。“科学是由对真理的爱来维系的。倘若没有对真理至上价值的强烈信念……科学既不能肇始,也不能延续。”[6]英国学者托伦斯的论断表明科学事业蕴含着对真理的追求和热爱精神。

其次,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新的伦理规范的形成。科技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开始意识到“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形成了爱惜时间、追求效率的新道德风尚;社会的发展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于是,平等竞争的伦理观念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家庭观念、婚姻观念不断更新,特别是形成了家庭成员之间、男女性别之间互敬互爱、平等和谐的新伦理关系,改变了以往的伦理观。

第三,当代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生态道德的诞生,科学技术已不是简单地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教育也不只是培养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人类要加倍爱护植物、动物,保护环境,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第四,现代科技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开辟了许多新的科技领域,如生命科学领域、核领域和网络领域等,这些新的科技领域的开辟和发展,直接产生了许多新的伦理关系,对人的道德世界提出更高要求,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

二、科教发达是精神富有社会的重要标志

所谓精神富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过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科教发展水平是精神富有程度的重要前提、条件和标志。没有科技教育,文明无法进步、全民素质无法提高,实现精神富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科教发达是实现精神富有的内在要素

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学说的基本要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未来的社会物质财富将极大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将极大提高,精神富有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为人的精神发展,即“文化性发展”[7]。正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埃奎科拉所说的那样,“对于眼睛来说,美所能看到的应该是光洁、透明、充满精神的身体,而不是一堆组合起来的肉”[8]。考察科技教育近现代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科技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指向就是推动人的精神发展,不断从重视物质的、纯经济的因素向精神的、文化的因素转移。以科技为例,近代科技的诞生,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将人从中世纪长期的宗教神学奴役下解放出来,还人以理性和自由;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是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下解放出来,使人们有更充裕的时间从事娱乐休闲,享受精神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科技教育发达作为人的精神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还体现在人的精神发展的三个层面上:

第一,科技教育是实现人的精神发展关于“自由”和“协调”的质的内在规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智力和体力是否在个体本身或者劳动生产的过程中协调发展,是区分发展是否全面的根本标志。只有依靠科技推动生产力大发展,才能实现人的文化水平、精神境界和自由度的较大提高,实现人的创造发明的潜能和活力的高度激发,从而使人的生活内容不断扩展开来。

第二,科技教育是实现人的精神发展关于“多方面”和“尽可能”的量的本质规定,即发展的广泛性、全面性和差异性、可能性。科技教育的发展给人们“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9]。人们要更多地从事文学、艺术等精神产品创作和精神生活享受,客观要求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第三,科技教育是实现人的精神发展关于“充分”和“永续”的度的本质规定。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类教育资源实现了高度的共享。只有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才能实现学习的革命,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容量,极大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科教发达水平是衡量精神富有水平的重要尺度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有条件、有层次的,同样,人的精神需求也是有条件、有层次的。从人的精神富有的实现角度来看,人的精神需求分为精神满足、精神发展和精神超越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发展阶段与科教发展的水平相对应。第一,在科教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的精神追求处于满足层次,满足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也就是人们成为社会成员或个体角色所必备的精神需求,如爱情、友谊、自尊与被尊重、归属感等。具体表现为打牌、下棋、看电视、唱歌等追求消遣,满足个人缓解压力、疲劳,放松身心乃至纯粹娱乐或享乐的需要,人的精神生活表现出享受性。这一层次精神需求的科技含量较低,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不高。在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中等或偏低的国家、地区和人群,这一层次的精神需求比例较大。特别是在一些科教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打牌、麻将等活动甚至是人们日常生活娱乐的主要内容。娱乐享受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人的精神生活仅仅限于欢娱,没有更高层次的发展,那么这样的精神生活就只能流于平庸甚至庸俗。因此,现代精神资源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还应该产生更有价值的功能特性。这就是第二个层次,精神发展层次,即满足自我实现、智能提高与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如技能培训、知识更新、健全人格塑造、道德品质提升等,这是对社会成员性格特征与个体角色的心理和精神的完善。在这一层次上,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度,科技和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第三,在科教发达的社会里,精神富有达到精神超越层次,追求满足人们对生命、生活、人生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为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人类的终极关怀而产生和获得的精神需求,更多关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超越既有一般的对物质的驾驭,更有一种具有终极性意义的追求,因此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富有。这是与实现精神富有相适应的精神需求层次的重要标志。当然,三个层次的精神需求不是完全割裂的,只是在一定科教发展条件下,某一种精神需求内容会占主导地位。

3.科教发达水平是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的时代标识

在人类文明史中,每个时代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总是与这一时期的科技教育发展水平成正相关;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人们的精神世界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在近代欧洲,牛顿力学是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自然科学理论标识,达尔文的学说则是“上帝分别创造万物的粗糙教义被摧毁了”的科学标识。在近代中国,亦是由于近代科学的引入,才催生了近代文化。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从林则徐、魏源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无不深受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本身就是学有所成的留学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更是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民主与科学。他们引入的科学文化、教育模式及其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成为一个时期中国社会思潮、政治思潮的典型,也成为开启社会变革、推进社会进步中高举的精神旗帜。

在每个时期,科技教育的发展水平总是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文明程度。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对科学的认识为例。在洋务运动时期,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停留在纯器物性或技术性的知识,认为只要将科学技术这种谁都能用的中立知识拿过来为我所用,中国的繁荣富强就指日可待。在这一时期,新旧势力展开了较量,人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在维新变法时期,人们认为科学不仅是生产发展的推进器,更重要的是在于科学追求真理、讲究实践、实事求是的精神,将科学理解为一种现代的价值观,即科学精神、求实态度和理性思维。新文化运动把新文化的特点归结为两件事:民主与科学。认为民主并不是专指一种社会制度,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与人的关系;认为科学并不是指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思想方法。正如冯友兰所说,新文化运动讲到这里,可以说是把西方的长处认识透了,把向西方学习说到家了。它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思想改造。而这也与人们的精神视域开启了新的天地相呼应。

中国共产党人也深刻认识到,科技发展水平是先进文化与愚昧落后文化的本质区别之一,因此十分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毛泽东提出“向科技进军”的口号,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10]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则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起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科技体系,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科研成果正快速惠及百姓生活,同时,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与此相对应的是,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形成了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和丰富了全体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社会的精神富有度大大提高。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远程教育、互联网、数字化的普及更给世界带来了无穷的变化,也为教育培训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极大的便利,这标志着人的精神富有程度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在发生新的扩展。

三、科教发达是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动力

科技教育是文明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和地区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源泉。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说:“从知识和道德方面说……科学思想的扩展对人类思想的全部形式的改造已成了一个决定性的因素。”[11]自18世纪以来短短的300年时间里人类社会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它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的大飞跃,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大飞跃。

1.科教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为实现精神富有奠定物质基础

任何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出现和发展,追溯其最终的根源,都在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培训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描绘的未来的社会文明,是建立在以近代科学为理论的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的。他们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2]“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3]邓小平1984年谈到特区的精神文明好转时说:“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14]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中,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15]因此,只有在科学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和应用并促进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从而在精神领域使一切落后的观念和烙印消失,人们才成为自然界、社会和人自己的真正主人。

纵观近现代历史,可以说,没有科技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当今世界丰富的精神和文化成果。在蒸汽机发明后的百余年时间里,工业革命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以前历史的总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世界工业产值在1870—1913年的43年间增加了2.2倍。20世纪初因为利用新技术所提高的工业产值只有5%~20%,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则增加到60%~80%,有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达到90%。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高技术创新和创新体制的建立,正在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更深层次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精神生活。

2.科教发展推动思想更新,为实现精神富有提供理论指导

作为实现精神富有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以科技和教育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来源,不仅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而且也包含着来自各门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的启迪,如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星云假说、地质渐变理论以及元素周期定律等。这些科学成果为人们描绘了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辩证蓝图,并通过教育培训不断传播给广大工人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总结概括这些材料和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在本质上是与科技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方向相一致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不断地向马克思主义提出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在回答这些新问题、迎接这些新挑战、满足这些要求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不断的新的理论发展。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任何一个划时代的理论创新都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无可辩驳地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发展的科学,也是开放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从科技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才能保持勃勃生机,赢得群众支持。总之,科学技术进步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验证、丰富和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前,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创新实践;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推动实践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3.科教发展推动观念转变,为实现精神富有形成世界观指引

世界观对于实现人的精神富有具有根本性意义。在人类思想史中,那些意义重大的世界观的重大转变,总是同那些决定世界图景的基本特征、产生深远影响的科技进步一同发生,并随着宣传推广而广泛传播。相对论、量子论深化了人们对快速变化的微小物质世界的认识,天体物理和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早在1844年,恩格斯就指出,科学和哲学相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上。”[16]列宁也同样认为:“原子可破坏性和不可穷尽性,物质及其运动的一切形式的可变性,一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支柱。”[17]在科教日益发达的今天,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就要坚持学习科技知识,掌握先进技术,尊重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办事,跟上时代步伐,在学习研究中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思想,在实现物质富裕过程中不断实现精神富有,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4.科教发展促进伦理进步,为实现精神富有形成价值观指引

真、善、美内在地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天生的追求和美好的理想,是实现精神富有的价值指向。科技教育含着价值判断和价值因素,具有丰富的伦理价值,从根本上说,它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蕴涵着三者的因子,并遵循着三者的价值取向。王国维早在1903年就指出:“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18]

科技教育是求真的,求真就是发现规律,探索真理、传播真理,努力探索、认识客体的本性、本原,掌握客体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基本性质、变化规律等。科技教育在本质上是至善的,宗旨在于增进人的幸福与进步。与真不同,善反映的是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则表现为主体对科学技术及其成果的评价。科学技术活动主体探索世界、揭示规律的种种求真行为,归根结底是将科技成果应用于造福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善是求真的最终目的,是科技工作者应有的科学良心。对教育而言,教育活动的目的、教育活动的过程都是善的,教育活动结果基本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活动的设计也在根据社会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同时,教育也为社会培养了人才,满足了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因此,教育也具有善性。科学技术活动中的美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性的美。这种理性的美,既要符合客观世界本身的自然规律,又要符合人设定的标准和尺度。科学通过发现理性结构上的和谐和形式上的悦人,通过发现逻辑性、简单性、对称性、完备性给人以美的享受,教育则通过激发求知进取的精神,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培养高尚的情操。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美与理论物理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科学中存在美,所有的科学家都有这种感受。”[19]美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灵感源泉,是真与善的桥梁,科技活动主体有一颗美的心才能感觉到美的存在,利用美的自然规律,创造美的氛围。这样,真的美才能发挥善的作用,这也是善的意义、美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