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和谐有序是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基本条件

社会和谐有序是建设精神富有社会的基本条件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和谐有序为精神富有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环境,它能很好地促进人的精神富有。本章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社会和谐的概念,概括和谐有序社会的基本内涵,研究分析建设和谐有序社会对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的重要促进作用。

社会和谐有序为精神富有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环境,它能很好地促进人的精神富有。本章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社会和谐的概念,概括和谐有序社会的基本内涵,研究分析建设和谐有序社会对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的重要促进作用。

一、社会和谐有序为精神富有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和谐有三个基本指向,那就是社会均衡、社会共享与社会公正。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相处的社会。

1.社会发展协调

社会发展协调是指在一国或一地区的发展中,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人与自然等方面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或趋势。它是一个社会和谐有序的根本保证。只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相协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相协调,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地区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增长,才能超越发展的不协调状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各阶层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中等收入群体人数不断增加,社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整体才可能是一个有序统一、运转良好的有机体。否则,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那么社会发展就很不协调。

2.社会民生改善

社会民生改善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必然结果。和谐有序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民生得到充分保障与不断改善的社会,是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充足丰裕的社会。随着经济发展与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新增财富用于社会民生的部分应该会不断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应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得到整体性提高,让社会成员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社会成员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获得均等的权益和机会,进而实现普遍的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

3.社会利益均衡

社会利益均衡是指社会不同阶层、群体、行业、地域享有大致均等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发展的机会与成果,它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和基本内涵。30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使我国社会已经逐步成为一个社会主体多元、社会阶层分化的现代社会。日益细分的社会阶层构成日益多元的利益主体,多元的利益主体导致传统社会那种关系相对简单、社会成员利益差异不大的局面难以持续,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劳动、教育、医疗、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差异日益显现。这就需要通过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建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要通过建立社会激励机制,在合理的社会差别基础上,激发社会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能够多赢互利,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均衡。

4.社会结构合理

社会结构合理是指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社会的主体,各社会要素布局合理、发展均衡,城市不同居民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以及贫富之间的和睦相处与协调发展。从学理层面讲,社会结构是指在社会地位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之间的制度化或模式化关系。社会结构由城乡结构、阶层结构、贫富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智力结构、保障结构等组成,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结构的状况直接体现了社会关系的状况,既构成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构成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原因。社会结构状况是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社会结构的变革是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过程。社会结构是否合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结构以路径依赖的方式制约着各类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以社会根源的形式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结构这样或那样地建构着、塑造着社会行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除了市场的和政府的力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力量,这就是社会结构的力量。中国社会结构的改善激活了微观经济主体,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5.社会管理有序

社会管理有序就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实现社会系统协调运转。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完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管理有序,就是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尽快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也正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目标要求: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6.社会关系融洽

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从事共同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建立的相互关系的总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结构存在状态及其互动过程。社会关系从静态方面来看,表现为社会结构,从动态方面看则表现为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关系可区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和亲缘的社会关系。从关系的双方来讲,社会关系包括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一般还包括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系主要有劳动关系、干群关系、城乡关系、本地居民与外来居民的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社会关系和睦就是指劳动者与经营者、干部与群众、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不同民族的人口、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之间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平等、友爱、和睦、团结的关系。这些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和睦了,社会就会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精神富有的社会就是要重建平等、友爱、和睦、团结的社会关系,使各社会成员平等相处,和睦共处。

总之,和谐有序社会为精神富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基本条件,它包括社会发展协调、社会民生改善、社会利益均衡、社会结构合理、社会管理有序和社会关系和睦等内容。其中,社会发展协调是社会和谐有序的根本保证,社会民生改善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必然结果,社会利益均衡、社会结构合理、社会管理有序和社会关系融洽是社会和谐有序的特征或表现。

二、社会和谐有序是促进精神富有社会建设的内在因素

1.社会和谐有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基石,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支撑系统。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一国或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交织激化、民生问题集中爆发的时期。这一时期,如果政府忽视民生保障与改善,忽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差距持续扩大,不仅难以实现现代化目标,而且还可能导致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潭。和谐社会是以社会公正、社会公平为自己的旗帜的,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公正。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要通过人的发展加以体现和衡量。人的发展,包括反映人的生存和享受需要的生活质量,反映人的发展需要并将个性发展融入与其中的人的素质的提高及人的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这种发展就包含着社会平等,即人的发展对于社会所有成员都有同样的可能性,也就是每个人都应同样有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机会,一个人的发展不应以压制另一个人的发展为前提。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里曾提出了两条最基本原则:第一条,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条,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这样安排,使他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罗尔斯认为,这两条原则实际上是表明了一条更为基本的“平等”原则:“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当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和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1]

社会和谐就意味着让人民尽可能多地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分享也就要求社会公正和公平。因此,坚持从关注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入手,从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做起,努力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使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我们不仅要最大限度地让社会公正在全体社会成员身上得到兑现,而且需建构起社会底线公平,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享有社会公正所提供的最基本权利,保障社会和谐。“底线公平”是指全社会除去个人之间的差异之外共同认可的一条线,这条线是每一个公民的生活和发展中所共同具有的、最起码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一个公民,如果缺少了这一部分,那就保证不了生存,保证不了温饱,保证不了为谋生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而“底线公平”机制就是所有公民在这条底线面前所具有的权利的一致性,其不足和匮乏部分需要社会和政府来提供。这一制度基本内容就是,最低生活保障、公共卫生和大病医疗救助、公共基础教育(义务教育)。

2.社会和谐有序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社会的创造活力

30多年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使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迁,这种变迁正在形塑现代社会的雏形。大批农村人口源源不断涌入城镇,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乡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流动人口持续增长,已经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农民工群体。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不断增多,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又使这些社会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不断增长,它们逐渐发展成为新成长的社会阶层。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应当表现为能够为每个成员依据其能力提供垂直流动的条件,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能力为人的衡量标准的社会,不以先赋因素而是自致因素来最终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也就是在社会流动中实现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和提升。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社会流动机制,形成一个以能力为衡量标准的社会。社会成员要能上能下,上是一种激励,下是一种压力和鞭策。

英国的法学家享·萨·梅因曾说:“迄今为止,一切进步性的社会的运动,都是一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2]这句试图概括人类文明史的用语,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传诵不衰的名句。应当承认,这个提法确实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比较深刻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身份,是指生而有之的东西,它可以成为获得财富和地位的依据;契约,是指依据利益关系和理解性原则所订立的必须遵守的协议。用契约取代身份的实质是人的解放,是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的奋斗取代先赋资格的崇拜。这种结构优化、管理有序社会进一步促进社会流动,社会呈现出异质多元、丰富多彩的面貌,因而更加富有生命力。

要通过构造开放畅通的社会流动渠道,赋予每一社会成员共同的预期,即在相同的发展机会面前,社会个体的主观努力(如提高教育水平和技能等素质)与成功几率成正比。唯其如此,橄榄型社会才能得以有效建构。虽然“人性有着无限的多样性——个人的能力及潜力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乃是人类最具独特性的事实之一”[3],但在阶层结构中的向上流动却是社会成员的普遍追求。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阶层体系具有开放性,一个人是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流动,决定于他自身的努力和本领,决定于他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如果一个社会将不平等社会结构凝固化,并通过制度设置推动社会地位的代际传承,那必将磨灭下层社会群体“天道酬勤”的生活信念,冲淡他们对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有效认同。

社会活力是在动态中绽露的,社会稳定也需要在动态中实现。历史经验说明,一个社会是否具有活力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而社会活力的最重要表现就在于能否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论证了一个重要观点: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和“橄榄状”社会阶层结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激化起着缓冲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阶层分化不仅未必造成社会动乱的因素,反而对保持和巩固社会稳定起到良性作用。工业劳动者不断增加,农业劳动者不断减少,劳动者白领化。如果造成较多的上升流动,社会就稳定;如果有过多的下降流动,当然危机很大了,比如下岗,是典型的下降流动。当社会上的多数人从蓝领职业转变成白领职业时,社会整体上升流动,中国现在城市里面的白领阶层比较多,这就是整体性的上升。

3.社会和谐有序促成人的健康心态和社会的良好风貌

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社会才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也才是可持续的发展。否则,如果经济发展了,但是相应的社会发展没有及时跟上,社会结构没有及时调整,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构建和谐有序社会的目标相悖,经济发展本身也会受到严重制约。经济起飞时期,虽然可以依靠投资驱动发展,但各国发展的经验证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增长必须实现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换,依靠社会内生的消费力量,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而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尤其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行政机构改革、行业垄断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比如最低工资制度、低收入群体收入倍增计划、欠发达地区奔小康行动、家电下乡活动等,一方面会直接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改进其物质福利,提振消费水平,实现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待遇等方面的社会公平,形成社会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良好氛围。这两方面都会使个人身心愉快,家庭幸福,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促进社会和谐有序。

人们在社会中结成的关系有很多,个人的社会关系对社会和睦的影响相对较小。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和睦程度,则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或融洽或冲突的严重影响,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社会群体关系和睦,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就和谐,社会矛盾就相对减少,和谐有序的社会目标就能实现,也能相应地促进人们之间的信任感、责任感和精神的富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