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时间:2022-11-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昆铁路既是一项伟大工程,又是一座精神丰碑。1991年,南昆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要求“把南昆铁路建设成精神文明之路”。该决定授予51个单位“南昆铁路先进集体”光荣称号,颁发奖章和证书;授予497名职工“南昆铁路建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颁发立功奖章、证书,给予一次性奖励。1997年3月,又连续发表了系列报道《南昆铁路建设》四篇通讯。3.1997年1月底,南昆铁路建设英模事迹报告团组成,并在昆明、贵阳做首场报告。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南昆铁路既是一项伟大工程,又是一座精神丰碑。这是铁道部、铁道部政治部组织的南昆铁路建设英模事迹报告团,带给全国人民的真实信息。它反映了作为一个工程实体的南昆铁路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1991年,南昆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要求“把南昆铁路建设成精神文明之路”。1997年,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纪要表示,会议对“在精神文明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满意”。

一、伟大的创业,蕴育伟大的精神

“伟大的创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南昆铁路广大建设者在地势艰险、地质复杂、工程艰巨的情况下,发扬‘为造福人民,勇于攻难克险,甘愿吃苦奉献’的精神,展开了气势恢弘的大会战,他们风餐露宿,劈山开路,勇战瓦斯,智斗岩溶,攻克层层难关,攀登重重高峰,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谱写了一曲曲辉煌的英雄乐章。”这是铁道部《关于表彰南昆铁路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中对南昆人和南昆精神的高度评价。该决定要求:“全路干部职工要学习南昆铁路建设者不怕艰险、顽强拼搏、吃苦在前、无私奉献的精神”。该决定授予51个单位“南昆铁路先进集体”光荣称号,颁发奖章和证书;授予497名职工“南昆铁路建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颁发立功奖章、证书,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包括广西、贵州、云南省(区)和银行系统所属10个先进集体、63名先进个人。

在建设过程中,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先后于1996年9月、1997年3月和11月三次表彰在南昆铁路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并给予了奖励。

1996年9月,在《关于向南昆铁路建设先进个人颁发火车头奖章的决定》中指出:“南昆铁路建设全面开工以来,广大参建干部职工以高昂的斗志,拼搏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整个工程目前已进入攻坚决战阶段,涌现了一大批做出卓越贡献的先进个人”,并决定向34名先进个人颁发火车头奖章。

1997年3月,在《关于向南昆铁路建设者颁发火车头奖章、火车头奖杯的决定》中强调指出:“举国瞩目的南昆铁路,经过几万铁路建设大军历时五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全线胜利铺通”,“广大参建干部职工发扬高度主人翁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按照部党组的部署,不怕艰苦,顽强拼搏,吃苦在前,无私奉献,为提前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南昆铁路做出了突出贡献,再次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的篇章”。并决定向46名同志颁发火车头奖章,向12个先进集体颁发火车头奖杯。

1997年11月,在《关于向南昆铁路建设20名先进个人颁发火车头奖章的决定》中指出:“继今年3月全线铺通之后,广大参建干部职工经过八个月的艰苦奋战,顽强拼搏,提前完成站后工程,为南昆铁路胜利通车做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

二、弘扬南昆精神

1996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南昆铁路时,亲切看望了筑路员工并指示:“要广泛宣传广大铁路建设者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12月,铁道部政治部在昆明召开了南昆铁路暨全路新闻工作会议,制定了宣传南昆铁路的“九个一”工程计划,组建了南昆铁路建设英模事迹报告团,集中概括出“为了造福人民,勇于攻难克险,甘愿吃苦奉献”的南昆精神。会后,1997年1月,铁道部、铁道部政治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南昆铁路建设宣传工作的通知》,组织进行了以下工作:

1.1996年,铁道部政治部组织部和《求是》杂志政治理论部联合调查组深入南昆工地,经过一个多月实地访谈、了解,9月1日,在《求是》第17期上发表了“在重点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一文。中共部南昆指党委随即要求各单位各级党的组织切实把握文章总结的经验和归纳的要点,进一步做好党的工作:①南昆工地上“施工队伍开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首先是努力使各级领导干部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随时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加强班子建设中,注意从艰苦环境、艰险任务中磨炼培养年轻干部;在廉政建设中,领导干部要做好表率,争取“政治上做明白人,经济上做清白人,作风上做正派人,工作上做务实、遵章守法的带头人”。③把安全、优质、快速、高效建成南昆铁路作为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党组织发挥保证监督作用的“焦点”,保证监督有效。④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做好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2.《人民铁道报》早从南昆铁路建设初期就已不断地进行了报道,1996年5月又连续发表了系列报道《南昆重点工程》三篇通讯。1996年10月,人民铁道报社和部南昆指联合召开南昆铁路新闻工作现场会,贯彻铁道部韩杼滨部长关于“南昆铁路建设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和集体,要加大宣传力度,要组织南昆英模巡回报告”的指示。会上传达了蔡庆华副部长约见该报记者时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要求。这次会议之后,报社组织了南昆铁路采访团,报道力度和深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组织重点文章,突出报道了江总书记视察工地,接连发表了《党中央三代领导人情注西南铁路》、《镌刻在西南大地上的丰碑》等有影响的长篇通讯。1997年3月,又连续发表了系列报道《南昆铁路建设》四篇通讯。此后,还突出报道了建设进展,并为全线贯通和投产运营配发专论和社论。

3.1997年1月底,南昆铁路建设英模事迹报告团组成,并在昆明、贵阳做首场报告。2月24日开赴南宁、柳州、长沙、株州、武汉、北京、石家庄、太原、济南、青岛、南京、苏州、南昌、广州、郑州、成都作巡回报告,5月15日,在乌鲁木齐结束活动。各场报告座无虚席,铁路系统各局、院、所、厂、校总计约三万多人聆听了英模事迹报告,引起广泛好评和热烈反映。

报告团8名成员是从数百名南昆铁路建设立功人员中选出来的,有在设计、施工一线奋斗一生,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一代技术干部;有身先士卒,勇搏大涌水,在危急时刻高喊“要死死党员,要伤伤干部”的基层党员干部;有无私无畏在高桥长隧中奋勇拼搏的生产工人。尤其是直到癌症晚期仍然坚持在工地,一心扑在工作上,被称为“南昆铁人”的马鸿臣同志的感人事迹,集中代表了南昆精神。

3月,铁道部、铁道部政治部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报告会。部政治部主任盛光祖主持,部党组、行政、铁总所有领导,中组部、监察部领导及中纪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机关工委有关领导出席报告会,韩抒滨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南昆铁路建设者们的事迹,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伟大作用。“南昆精神”是新一代铁路建设者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是新时期火车头精神的升华。他希望“南昆精神”成为铁路各项工作在世纪之交伟大创业中再铸辉煌的强大精神动力。次日,《人民铁道报》报道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弘扬“南昆精神” 勇当开路先锋》。

4.1997年5月,铁道部、铁道部政治部发出《关于授予马鸿臣同志铁路“建设功臣”称号的决定》。该决定高度评价铁道建筑总公司第十七局副总工程师、局南昆指副指挥长兼总工程师马鸿臣同志:“他情注铁路,拼搏一生,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虽身患癌症,仍不顾病痛,坚持在施工生产第一线,为铁路建设做出了显著成绩”。该决定号召全路开展向马鸿臣同志学习的活动。铁道部同时决定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8月10日,《人民铁道报》发表长篇通讯《南昆铁人马鸿臣》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新时代需要铁人精神》。

马鸿臣同志大学毕业三十多年,注重实践,尊重科学,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他负责过124项工程施工,优良率100%,技术革新20余项,为国家节约资金上千万元,发表论文十多篇,有的获得了铁道部科技进步奖。他坚持长年战斗在艰苦的山区、荒野、高原、戈壁,深入施工第一线,白天上工地,晚上查资料,经常是“青灯黄卷到天明”。最为感人的是,他在癌细胞已从肺部转移到脑部,病痛加剧,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以超人的毅力,顽强拼搏的精神,硬是在住院前20天里,把全局在南昆线施工的58公里线路,从头到尾走了一遍,对19项主要病害工程的治理做了周密安排。从此,再也没有能够回来。工人们说他是个只知道工作,不懂得享受的人。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对人民铁路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和不懈追求,是“南昆精神”的集中体现。

5.中宣部、文化部、铁道部联合组织“南昆文化列车”,到南昆沿线慰问各族人民群众和筑路员工。

“文化列车”艺术团集中了国内众多著名演员吴雁泽、刘维维、阎维文、李谷一、宋祖英、万山红、张也、吕继宏、崔京浩、甘萍、朱砂等,于1998年2月13日出发前受到中央领导接见,铁道部领导到北京西客站送行。到达南宁当日举行了首场演出,以后连日奔波,先后到达平果、田林、兴义、石林、大理西双版纳、昆明等地演出,还为南昆铁路建设者做了专场演出。观看演出的群众总计达50万人以上。他们用精湛的艺术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如春风般吹到人们的心坎上,受到各族人民群众和筑路员工的热烈欢迎。铁路系统的侯跃文、石富宽、刘全和、刘全利和铁路文工团舞蹈队的演出,让铁路员工更感亲切。

6.1998年11月,全国政协举行大型报告会,部分全国政协常委、委员和全国政协信息中心、秘书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铁道部党组成员、全国铁总主席陈效达汇报了南昆铁路工程建设和临管运营情况。汇报指出,南昆铁路工程建设、投入运营及运量增长之快,发展势头之强劲,都是铁路建设史和新线运营史上少有的。

1998年11月上旬,以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为团长的南昆铁路参观考察团到南昆线参观考察,参加的常委、委员共63人,是九届全国政协组织规模最大的一次赴铁路参观考察活动。考察团到达石林、罗平、威舍、兴义、八渡、百色等车站和清水河大桥、米花岭隧道、石头寨预应力锚拉式桩板墙等工地。人民铁道报就这次活动连发了三篇报道,反映了常委和委员们的观感。报道说:“政协委员普遍认为,南昆铁路建设速度快、质量优、投资省、效益高,是中国铁路建设的典范。”周铁农团长指出:“实践证明,修建南昆铁路是中央的一项非常正确的重大决策,对西南广大地区具有极其深远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朱训说:“南昆铁路体现了党的扶贫政策、政府的关怀温暖。现代文明气息如春风般吹进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势必在多民族的西南地区形成一种相互了解、和睦友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常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吴冠中说:“南昆线上的车站,一站一景,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当地的风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车站建筑是这样,桥隧工程也如此。比如清水河大桥,其独特的造型更加衬托出大峡谷的深幽险峻。南昆铁路建设者在征服大自然的同时,又刻意地融于大自然。这正是南昆线的又一独到之处。”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说:“我在途中书写下‘西南天堑变通途’,抒发我对南昆铁路的赞美情怀。我赞叹这一气势恢弘的浩大工程,更为建设者无私无畏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所深深折服。”常委、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于洋说:“就文学艺术创作而言,南昆铁路和它的建设者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另外,沿线少数民族地区许多风土民情和民间艺术还鲜为人知,也有待于我们文艺工作者去发掘。”常委、茅以升基金会副秘书长茅玉麟说:“与他人相比,我更理解和崇敬桥梁建设者。南昆线上的不少桥梁,实现了我国铁路桥梁建设的许多突破,当中有的能够获得大桥奖。”

7.南昆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同意邹家华副总理的倡议,将在适当地点立碑,永远纪念为南昆铁路做出特殊贡献,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们”。1998年6月,铁道部宣传部和部南昆指联合呈报了《修建南昆铁路纪念碑考察报告》,后按批示确定立碑地点在广西百色市,由西南交通大学承担设计和施工。

1999年12月3日,铁道部、铁道部政治部作出《关于命名南昆铁路纪念碑园为“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决定》。12月7日,有关领导在碑园举行“南昆铁路纪念碑落成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授牌仪式”。

碑园在明显位置设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南昆铁路题词碑。高地上部设立象征用铁道联结三省(区)和铁路新技术成就的纪念碑,其下部为陈列室,正面镌刻铁道部署《南昆铁路修建记略》。园内一角设记名碑,刻南昆铁路参建单位名录。

8.出成果,出人才。南昆铁路的艰巨任务和艰苦环境磨炼造就了一批年轻干部和技术人员。到1996年底,各参建单位有14名优秀青年干部和技术骨干走上正副局级领导岗位,73人走上处级岗位,280人走上科级岗位。

到1996年底,新聘任高级技术职务(职称)176人,中级技术职务(职称)648人。一代有扎实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从工地上成长起来。20世纪50、60年代大学毕业的技术骨干在世纪末这10年正陆续退离,各参建单位抓住南昆铁路这个难得的时机和课堂,在上一代技术骨干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时刻,让新一代迅速成长起来。比如,各结合工程科研攻关项目的正副技术负责人都是新老搭配,新老的年龄差距在20~30岁左右,称为“双打格局”。又如,铁二院多次以已退或将退老专家为主再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技术干部,组成检查组、复查组处理施工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这也是南昆线上的新技术很快就能够在其后各条新建铁路上迅速得到顺利推广的原因之一。

三、精神文明的传播

南昆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对南昆线在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既是一项伟大工程,又是一座精神丰碑’的目标深为满意。对于在塑造这座精神丰碑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各级党的宣传部门,中央、铁路和各地新闻界的同志们表示深切感谢”。

建设期间,先后有数百名记者、作家深入工地,有的“团队出动”,有的“单独出击”。有的在长年采访中已成了“南昆通”,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出彩”的工点和人物。出现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一定高度的好作品。部南昆指先后组织了好新闻评选和好图片评选。1995年,结集出版了《龙腾大西南》一书,1997年,出版了其续集。工程竣工后出版了大型画册《南昆铁路》。铁道部前后三任部长李森茂、韩杼滨和傅志寰同志分别为之作序。

(一)中央和首都新闻媒体

人民日报:1993年5月14日,《大西南的期盼》;1995年1月7日,《龙腾大西南》(海外版);1997年1、2月,连续报道《南昆线纪行》共12篇(海外版);1997年3月,《南昆铁路全线铺通》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圆“世纪之梦”,还看今朝》;1997年4月12日,《西南出海大通道基本框架渐形成》(海外版)。

中央电视台:1995年8月,在新闻联播中连续12天播出《穿山越谷走南昆》;1997年3月18日,在广西百色和贵州八渡异地传输现场直播南昆铁路全线铺通庆祝大会和接轨现场实况;1997年3月19、20、21日,连续播出三集系列电视片《大路南昆》,每集40分钟。

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1996年2月16日,《南昆铁路将串起一串明珠》;1997年3月18日,《钢铁巨龙腾飞大西南》;3月24日,《南昆铁路沿线建设新经济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6年5月,连续播出系列报道《梦圆南昆》,共4篇。

光明日报:1996年6月,系列报道《跋山涉水访南昆》,共3篇。

(二)广西、贵州、云南省(区)新闻媒体

广西、贵州、云南省(区)电视台联合组织《梦圆南昆》大型歌舞演出实况直播,并制成电视片转播。

广西日报:1995年8至12月,连续报道《三访南昆线》共9篇;1995年10月2日报道南宁至百色通车的消息,配发通讯《百色通火车了》和评论员文章《把握机遇创伟业》;1997年3月19日,报道南昆铁路全线铺通并配发评论员文章《百年愿望成现实》和通讯《接轨接进人心中》。

贵州日报:1993年5~7月,连续报道《建设中的南昆线》,共20篇;1996年9月28日发消息《南昆铁路贵州段铺轨到兴义》;1997年3月19日报道南昆铁路全线铺通并配发社论《耀眼的希望之光》和通讯《万众欢呼幸福路》。

云南日报:1991年12月20日,报道《山与海的拥抱》;1994年11、12月,连续报道《南昆铁路行》,共11篇;1997年3月19日,报道南昆铁路全线铺通并配发社论《世纪之梦今朝圆》和通讯《奔向大海》。

(三)其他传媒

全国更多的新闻媒体包括期刊《瞭望》、《铁道知识》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南昆铁路建设作了报道介绍或发专辑,数量极大,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花甲之年的著名作家、全国作协理事高璎深入工地,满怀激情地写出了报告文学《大海的诱惑》。特别是1998年6月3日,应国务院台办新闻局和滇黔桂三省(区)台办的邀请,台湾记者“南昆铁路行”采访活动自昆明出发,一路采访,至14日抵达南宁。南昆铁路的建设业绩和南昆精神得到了广泛传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