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南省三亚市乡村旅游规划

海南省三亚市乡村旅游规划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所述,三亚市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而三亚旅游总人次1352.76万,旅游总收入达269.73亿元。由此可见, 乡村旅游必然成为三亚旅游业3.0升级版。三亚的乡村旅游要解决的正是中国乡村旅游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困难。因此,三亚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海南省三亚市乡村旅游规划_旅游文化创意与规划

为充分利用海南省乡村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对“三农”工作的推动作用,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海南省政府和三亚市政府先后发布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合理布局,统筹编制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特色产品开发、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将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工作。三亚市作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的中心城市,其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旅游资源。在滨海资源已得到较为充分开发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乡村地区却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村庄建设无序,产业缺乏引导, 乡村旅游资源并未得到有效挖掘。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也成为制约城市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动滨海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促进三亚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适度、有序地安排布局建设项目和设施,指导三亚市乡村地区的合理有序开发,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有关规划,2015年初,三亚市人民政府委托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编制《三亚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5~2030) 》。笔者主持并参与了该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已于2015年11月评审通过。

一、三亚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三亚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属我国唯一的热带地区城市,其独特的地理特征赋予了三亚稀缺性的资源特点和发展空间。作为海南第二大城市,三亚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中国沿海连接东盟国家的前沿要塞,还是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东盟经济圈、太平洋经济圈的交会处,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最南端的对外贸易重要口岸。三亚交通便利,粤海铁路将三亚与大陆通过铁路连接,岛内东、西两条高速公路和环岛高铁,将三亚与全岛的主要县市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三亚港和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港,是亚洲面向中国沿海、 日、韩、俄和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各地的最大的国际邮轮始发中心。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是国内的运输大机场之一,有多条国际航线。三亚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中心城市,是海南岛旅游发展与建设的排头兵,具有较大的带动示范作用。

三亚的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秀。三亚是热带雨林原生地,森林覆盖率达68%;有8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面积12 619公顷;有热带雨林植物1000多种,大片的热带雨林中栖息着300多种珍禽异兽。由于地处低纬度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三亚年平均气温25.7℃, 1月份平均21.4℃,是全年避寒、消暑、度假、旅游的好地方。三亚生态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中国排名第一,是“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首个国际最佳养生城市”。

三亚拥有历史悠久的黎族原住民文化、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特质鲜明的饮食文化等,这些文化都起源于乡村地区。

三亚的农业经过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成绩斐然,享誉全国。三亚有号称“中国种业硅谷”的南繁基地、“全国人民的菜篮子”——瓜菜基地、热带水果王国、五大农垦基地、热带花卉基地。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南繁育种、畜牧养殖“无疫区”、休闲农业六大产业已经成为三亚农业的金字招牌。三亚的海水捕捞、海水养殖、淡水捕捞、淡水养殖也是特色产业。截至2013年,三亚市的渔业产值达到17.69亿元。综上所述,三亚市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三亚乡村旅游资源分布图

二、三亚乡村旅游的现状

2014年海南全省接待过夜游客超过4789.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6.53亿元。而三亚旅游总人次1352.76万,旅游总收入达269.73亿元。 自2009年起5年间,三亚市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量均成倍增长, 已经占海南省游客接待量的1/3,旅游收入的1/2。但统计显示,2013年三亚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144.1万人次,旅游收入1.14亿元,分别只占三亚旅游总人数的11.73%和旅游总收入的0.49%。

因此,对于三亚来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紧迫性。第一,三亚有世界级的滨海环境、世界级度假海滩、顶级度假酒店群。但作为滨海旅游目的地,与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的最大差距是国际化明显,本土化不足,彰显三亚特色的原乡特色缺失。而本土文化却恰恰蕴藏在黎乡苗寨和疍家渔村中。第二,三亚的旅游空间资源呈现滨海、 乡村田园和山地森林各占1/3的格局。 乡村田园和山地森林没有得到充分的旅游开发。而只占1/3的滨海已经饱和,从而使三亚旅游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和浪涌式特点,旅游产业结构和布局严重失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三亚需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蓄水池、调节器和接续产业,从传统的岸线度假游向海洋和内陆的纵向延伸。第三,三亚的旅游人次增长较快,但旅游消费增长缓慢。原因是滨海旅游独大, 乡村旅游的比重很小,旅游产品单一。丰富多彩的热带乡村资源没有转化为产品,导致旅游消费结构不良,旅游供给不足。由此可见, 乡村旅游必然成为三亚旅游业3.0升级版。

三亚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品特色不够,产业规模不强, 乡村风貌不土,公共服务配套不足,农民受惠不多,体制管理不顺。

三、编制三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时确定的三个基本理念

(1)三亚旅游业走在全国的前列。在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方面创造了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几乎经历了我国旅游发展面临的所有课题、所有阶段。三亚的乡村旅游要解决的正是中国乡村旅游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困难。因此,三亚的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三亚乡村旅游发展应该紧紧围绕“三农”思考。农业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农村是乡村旅游的载体,农民是乡村旅游的主体。规划要研究如何构筑、壮大、加速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和产业创新发展;如何通过旅游乡村、旅游小镇、 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推动三亚乡村的新型城镇化步伐;如何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策划盘活乡村旅游资源,构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把农民带到旅游市场系统中并成为乡村旅游的主体之一。

(3)三亚乡村旅游不重复以往以项目为中心的思路,而要着重研究三亚乡村旅游的产业创新、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产品体系创新、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创新。通过五大创新的研究,为三亚乡村旅游在发展方向和定位、发展路径和模式、产业发展布局和结构、产品体系构建、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一整套指导性的、理论结合实际的系统性的发展意见。

四、规划确定的三亚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总体定位

以三亚的自然资源为背景,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以构筑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乡村旅游大景区为目标,以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小镇、休闲农业示范点为重点,以招商引资全民创业为抓手,挖掘整合特色资源,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加快推进旅游国际化步伐,为三亚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作出积极贡献。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创新发展新一代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一批具有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一批具有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发展一批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把三亚建设成为热带海岛乡村度假目的地、全国乡村度假旅游发展示范区。

任何一个目标都是一套目标体系,这样才能保证目标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在这个目标系统体系中,分期发展目标如下。

初创期目标(2015~2020年):打好基础,加快建设。到2020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提升现有的一批国家级、省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热带生态观光、 乡土民俗体验、风情文化休闲、热带乡村度假、创意主题娱乐、产业融合旅游六大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发展期目标(2020~2025年):稳步发展,全面巩固。到2025年,壮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创建一批具有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一批具有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发展一批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

巩固期目标(2025~2030年):全面提升,重点优化。到2030年,构建乡村旅游形象,形成乡村产业品牌,重点提升、监管已有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着力发展创意性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景区,鼓励更多的家庭农场、个体农庄等开发市场。

在这个目标系统体系中,有量化的“经济、生态、惠民、建设”四大指标:

经济指标:力争2020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00万人次, 乡村旅游营业总收入达8亿元;2025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00万人次, 乡村旅游营业总收入达12亿元;2030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 乡村旅游营业总收入达35亿元。

生态指标:至2020年完成乡村违章建筑拆除、 乡村绿化改造、统一乡村色调、提升乡村基础设施等四项任务;至2025年内完成乡村生态的修复;至2030年完成乡村村落环境整体改造并建立起完备的指导管控机制。

惠民指标:到2020年,转移就业人口1.2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5%;到2025年,转移就业人口2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0%;到2030年,转移就业人口3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0%。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加快土地集约化进程, 引进龙头企业,扶持专业合作社,培训农业人才,力争到2020年农业总产值实现10%以上的增长。

建设指标:优先发展育才生态区、崖州区、海棠区的乡村旅游项目,争取到2020年各类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达旅游产业规模的30%。争取到2020年,打造8个特色鲜明的旅游风情小镇、发展11个国家乡村度假公园、形成18个特色村庄,同时, 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5个,五星级农庄10个,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重点认证一类休闲农业园区20家,二类休闲农业园区30家,三类休闲农业园区40家。

(二)三亚乡村旅游的形象定位

热岛绿村·乡情三亚。

备选:“椰岛天堂·热带乡村”;“绿色天涯·海角村落”。

这个形象既包含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品牌,也突出了三亚是国际旅游岛的中心城市、我国唯一的热带城市,而三亚的乡村是椰树婆娑、风情独特的休闲度假天堂之含义。

(三)三亚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

旅游功能:生态农业观光、 乡土文化体验、候鸟养生康疗、热带乡村度假。

产业功能:农民专业增收、生态环境改善、 乡土文化保育、公共设施提升。

通过旅游功能及产业功能的构建,成为海南本土化乡村生活度假示范区,打造居民创业载体、企业投资平台、游客体验基地,实现三亚城市发展的城乡统筹、旅游发展的“绿色崛起”。

(四)三亚乡村旅游的市场定位

1.客源市场定位

三亚乡村旅游的客源,一是国内外滨海度假市场的延伸;二是季节性旅居的候鸟人群;三是俄罗斯等高寒地带到热带的疗养型客人。瞄准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走一条以高端带低端的发展之路;以散客带团队,以国际旅客带领国内旅客。

2.市场功能定位

三亚旅游市场的调节库。由于滨海旅游产品的主导地位, 目前三亚旅游市场淡旺季明显, 乡村旅游则可以凭借季节游览性较弱的特点,有效调节三亚旅游市场的淡旺季,均衡全年游客接待量,改变滨海旅游市场的候鸟效应,成为三亚旅游市场的调节库,旺季时“泄洪”,淡季时“蓄水”。

五、发展战略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和总体定位,规划提出四大战略和六全策略。

(一)四大战略

(1)海陆联动: 乡村旅游与滨海旅游联动发展,实现乡村旅游与滨海旅游的互补共赢。

(2)农旅联动:农业是背景,是基础,农民是服务的提供者和受益者。旅游是引擎、是动力, 乡村旅游是承载农业与旅游互动发展的载体。

(3)城景乡一体:城景融合、 乡旅一体,统筹城乡,构建三亚国际性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

(4)政企农共赢:“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农民创业”。政府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将为项目出台优惠政策,扫清政策障碍。开发投资者将拥有项目的产权,并对整个项目进行高起点的规划,进行有序建设。鼓励农民创业,参与经营, 多途径获得收益,实现致富。

(二)六全策略

(1)全域化空间策略:依托岸线度假游向内陆地纵向延伸,全域三亚发展乡村大旅游, 乡村旅游遍地开花。

(2)全体验旅游策略: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多元复合的全体验乡村旅游发展。

(3)全链条产业策略:一票经济变成一链经济,小乡村旅游变成大乡村旅游。

(4)全天候产品策略:丰富三亚乡村旅游体验产品,突出本土化特色,打好时间差,破解淡旺季问题。

(5)全媒体营销策略:创新全媒体营销模式,实现传统营销向新媒体营销、智慧营销转变。

(6)全程化服务策略:优服务,达国际水平;大数据,塑智慧三亚乡村游。

六、三亚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与分区发展规划

三亚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自然资源三大片以中部田园为中心;人文资源三大点以西部崖州古城最具发展价值;综合资源三条线以东部创新服务业最具开发潜力。而目前三亚旅游空间发展的现状是:大集聚的城镇体系以三亚市区为中心,旅游交通则主要沿滨海东西向分布。

因此,三亚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应该整合三亚三大类乡村旅游资源,依托发展现状和开发潜力,打破三亚现有的旅游空间格局,从“一带”向“多元”空间转变、从“横向”空间向“网格”空间转变。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强力打造绿色三亚品牌,突破蓝色独大的格局,以“中优, 东进,西拓,北强”空间策略,形成“中部两翼蝶形伸展、南部纵向点片镶嵌、北部重点局部加强”发展格局,构建“一个服务核、一条发展带,四个发展轴线、四大旅游功能区”,逐渐形成“五大旅游组团板块、六个乡村旅游产品主题、七个乡村旅游产业类型、五十一个特色乡村的网络状空间格局”。

三亚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图

强化一核:城乡旅游综合服务核。

延伸一带:海湾乡村旅游发展带。

打通四轴:崖城至S314道路、S314省道、X827县道、G224国道。

激活四区:北部森林乡村运动区, 中部田园乡村度假区,南部滨海乡村休闲区,海上渔业体验区。

突出五组团:古崖人文乡村观光体验组团,热带民俗乡村休闲度假组团,热带新型乡村休闲娱乐组团,都市乡村休闲与创意文化组团,热带原生态乡村康体度假组团。

根据资源、市场、区位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确定了东西两翼优先发展、北部山林点片跟进、滨海沿线有效补充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时序原则。确定重点发展的乡村51个:近期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藤桥村等19个村庄,中期发展的海罗村等20个乡村,远期发展的安罗村等12个乡村。

七、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

三亚乡村旅游有三大王牌资源:热带生态、热带产业、热带人文。遵循“热带化、多元化、体验化、链条化、国际化”五化开发原则,开发独具三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布局。设计由核心产品、基础产品、延伸拓展类产品的三级旅游产品组成的金字塔构架,形成功能齐全、特色突出、相对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包括以下三类六大系列:

(1)基础类产品分为两大系列

热带生态观光系列:热带山林观光,热带河湖观光,热带特色田园观光,热带设施农业观光,热带村落建筑观光,热带珍稀动植物观光。

乡土民俗体验系列:农事文化体验,民间活动体验,现代节庆体验,民俗婚恋体验, 乡村娱乐体验。

(2)核心类产品分为两大系列

热带乡村度假系列: 乡村酒店度假,精品民宿度假,热带田园度假,山林休闲度假,创意部落度假,生态旅居度假,商务会议度假。

风情文化休闲系列:原生态黎家休闲,风情村寨休闲,风情渔家休闲,古村落休闲,非物质文化传习。

(3)延伸拓展类产品分为两个系列

创意主题娱乐系列:休闲农场娱乐,休闲渔业娱乐,山林运动娱乐,创意文化娱乐

新兴乡村旅游系列:科技益智游,时尚购物游,康体疗养游, 乡村美食游。

八、美丽乡村产业品牌与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注重产业基础构建。以乡村旅游为纽带,推动旅游产业链升级,统筹发展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从多个环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乡村旅游的群众基数优势,在基础配套、公共服务上实现质的飞跃和提升。这是三亚乡村旅游规划的重点。为此规划出三亚乡村旅游七大产业品牌。

(一)产业品牌

1.乡村文化产业

三亚乡村文化资源丰富,有优秀的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崖州古城文化、黎族民俗文化、“黎族打柴舞、崖城民歌”以及黎族染纺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文化传承驱动模式,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建设创作设计、生产制作、文化消费等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构建“产业集聚区+千家万户产业单元”产业体系,培育“大师、大家、大企业”,通过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并延伸产业链实现文化、旅游共赢的文化创意产业。为此选择崖城村、北岭村、黑土村、文门村、中廖村等五个乡村作为示范项目。

2.休闲农业产业

南繁育种产业、冬季瓜菜及热带水果产业、热带花卉(兰花、玫瑰)产业、热带畜牧产业是三亚休闲农业的特色产业。按照高效农业驱动模式,以三亚市乡村热带农业为资源基础,以乡村民俗旅游、养生、度假实现需求市场前置,通过标准化、定制化等措施,带动和支持特色农业庄园的快速发展, 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特色农业庄园,与健康养生产业延伸对接,实现以旅游引领的农业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农业主产区,通过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生态农业与现代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功能升级转化,农旅结合、以旅带农。为此选择了具有优势的力村、大茅村作为示范项目。

3.养生养老产业

三亚生态环境优良,养生资源丰富。具有符合养老条件的农家参与热带畜牧产业支持。按照养生栖居驱动模式,整合三亚市优良的生态环境、温泉康体、医疗疗养等资源,融合森林氧吧、有机绿色食品等,重点面向候鸟养生市场,在初具规模的温泉养生度假产业和生态农产品养生产业的带动下,引进国内外著名医疗机构等, 系统和规范化构建养生村镇、综合服务型养生度假项目,实现旅养地产、医疗多产融合,力争五年内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选择南山村、龙江村作为示范项目。

4.社区度假产业

三亚生态资源保护良好,新兴产业特色突出,产业耦合需求较强。可以按照新兴产业驱动模式,依托热带生态环境基础,抓住三亚免税店、低空飞行、游艇邮轮等旅游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机遇,寻找产业耦合初期的市场空缺,为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亮点。在新的市场空缺中,突出特色、细分市场,面向远程市场的不同需求,构建突出自身优势的产业环节,补齐新兴产业链的空缺。规划选择马亮、龙海、青田三个乡村作为示范项目。

5.生态保育产业

按照生态保护驱动模式,依托三亚“双修”行动的生态修补目标,将生态保育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以育才生态区为重点,构建森林养生、康体运动、 乡村休闲、特色农业四大产业链条,营造一个动感十足的山水诗意乡村生活,打造一个乡村户外运动综合产业集群。选择雅亮、抱安、台楼三个乡村作为示范项目。

6. 滨海配套产业

三亚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休闲度假娱乐活动丰富;紧邻滨海景区,交通便捷;滨海旅游产业强大。按照休闲度假驱动模式, 乡村可以滨海休闲度假产业为基础,围绕休闲度假产品做服务供给,构建滨海度假服务产业。选择六盘、藤桥乡村作为示范项目。

7. 休闲渔业产业

三亚渔业产业基础较强,休闲渔业有一定基础,渔村众多,渔家文化特色鲜明。以三亚海水捕捞、海水养殖为核心与基础,深挖休闲渔业、疍家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民俗风情的海岸渔村。积极引导社区参与,构建海洋休闲渔业链条式系列产品,实现以海富民的最终目标。选择藤海社区、南海社区、镇海村作为示范项目。

(二)发展模式

1. 村庄分类发展

结合乡村旅游规划的特点与需求,在《三亚市城中村、城边村和新农村综合改造建设总体规划》以城镇为中心的基础上,首先以景区为中心,筛选出符合乡村旅游发展条件的51个村庄。根据各个村庄区位条件、 自身及周边资源特点、居民意愿、社区现状等,分类为景中村、景边村、景点村三类村落,明确各自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措施。

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和乡村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规划总结了国内外和三亚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多种模式(如:小鱼温泉、槟榔河乡村文化旅游区、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兰花世界文化旅游区等),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组织模式,通过设计新的、合理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机制,合理界定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农户等相关主体的责任和权利,通过市场化手段调整其利益格局,实现投入和产出的合理配比,创新并推广三亚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发展的四种模式:①“政府+公司+乡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②“股份制+景区托管”模式;③“农户+农户”模式;④“个体农庄”模式。

2. 社区参与规划

社区参与规划包括: 乡村建设协调(乡村公共设施布局与建设协调、 乡村旅游厕所建设标准与技术协调、农宅建设标准与技术协调、农业种植与养殖结构调整),社区文化展示,居民个人发展,村民及新农人旅游开发措施等。

九、乡村旅游重点与示范项目规划

三亚乡村旅游资源差异大,项目多、涉及面广,产品多样多层,经营管理体制多元。发展三亚乡村旅游实施重点项目带动与示范。根据特色突出、规模适当、保护良好、易于开发的筛选原则,按照不同区域特点、资源特点、产业特点、产业模式, 因地制宜地打造三个层级的三亚乡村旅游示范地(点)和重点项目,分别以政府主导、企业开发、农户参与为主体,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构建现代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三级重点建设项目。综合三亚市乡村旅游资源、非乡村旅游资源与景区景点以及交通区位、规模等现状,规划提出12个特色旅游风情小镇、12个新型乡村度假庄园、31个特色示范村,形成全市乡村旅游总体发展格局。

为了保证三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可操作性,规划尽可能落实到 乡镇和村庄,以及提出详尽的措施和办法。除此之外,三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还对乡村旅游形象营销与推广、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风貌控制、乡村旅游保障体系等做了详细规划,这里不再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