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休闲旅游

乡村休闲旅游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村休闲旅游的市场定位一般在就近的城市居民及少量的商务游客。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己院落及淳朴的民风、原汁原味的农家旅游项目,展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旅游特色,是我国最早的、为满足城市居民需要,农民自发产生的一种模式。
乡村休闲旅游_旅游地理学

第三节 乡村休闲旅游

一、乡村休闲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乡村休闲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休闲活动。目前,乡村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乡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一般休闲旅游活动的特点,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浓郁的乡土性

乡土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休闲旅游的基础,是乡村休闲旅游最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界定乡村休闲旅游的最重要标志。浓郁的乡土性是由乡村休闲旅游活动的场所所致,也是城市游客所刻意追求的。乡村景观反映出人类自然的生存状态,是人类长期以来适应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的和谐环境,既保持了原始风貌,又有浓厚的乡土风情。这种“古、始、真、土”的乡土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环境具有明显的乡土性,如古色古香的乡土民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原始古朴的劳作形式,这些都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二是活动具有浓郁的乡情性,与农家朋友漫步于田间小道,或与他们一起耕耘种植、采摘果实,或与他们手牵手载歌载舞,这些活动原汁原味,蕴含浓浓的乡情;三是感受淳朴的民风、别样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亦是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的部分,是其灵魂所在。

2.参与性强

乡村休闲旅游区别于传统观光旅游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参与性。乡村休闲旅游集观光、娱乐、民俗等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乡村休闲旅游所开展的各种类型的旅游项目就是原生态的农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游客可以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参与下田插秧、赶牛犁地、浇水施肥、松土除草等农事作业,体验农耕生活,同时也可以参与采摘、收获、品尝等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业丰收的喜悦。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游客的旅游热情,而且还能使游客体验异地独特的生活模式,精神上获得饱满的感受。

3.经营规模小,客源市场相对集中

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形式一般是农户利用自家庭院及农田,为客人提供食宿及娱乐休闲活动,这种一家一户的经营格局使得接待规模有限。乡村休闲旅游的市场定位一般在就近的城市居民及少量的商务游客。

4.经济性

作为一种现代旅游形式的乡村休闲旅游是大众化的项目和大众化的消费。乡村休闲旅游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一般不需要大兴土木和投入巨资去培植景观,农民可以将一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利用其本身的特有优势给游客带来旅游的收获。而且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所在的地区基本上是乡村,消费起点低。一般来说,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客源是近距离城市居民,所以旅游路途短,交通费用少,而且门票价格相对便宜,就地购买农林产品和工艺品等又较城镇便宜,等等,因而休闲与实惠兼而有之。

5.教育性

久居城市的居民到乡村进行旅游,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旅游活动的居民,除了到乡村感受乡野气息,放松心情之外,还可以使青少年认识自然,了解乡土文化,因而对他们的教育用意也很明显。

二、乡村休闲旅游模式

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发展日趋成熟。各地根据当地的资源特色、地理区位和市场需求等开发了不同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农业观光休闲模式

农业观光休闲模式主要包括农家乐模式和农场庄园模式。农场庄园型模式,一般以高科技的农业技术为依托,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发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凭此开展旅游活动,这种模式承载了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等功能;另一种是产业庄园,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庄园。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己院落及淳朴的民风、原汁原味的农家旅游项目,展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旅游特色,是我国最早的、为满足城市居民需要,农民自发产生的一种模式。这两种休闲旅游模式都是以一定的农业景观资源为依托。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上的差异,以及气候、土壤、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在赋存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上的差异,乡村休闲旅游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在全国范围内,大致形成了东中部稻作文化,西北部畜牧文化和沿海渔业文化三大区域;同一文化区域内,在农耕制度、农耕技术、农业产品和民俗风情等方面也都有明显差别。

2.自驾车休闲旅游模式

自驾车休闲旅游是指旅游者以私有或租借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以休闲体验为主要目的,以自发组织为主体的前往目的地旅行的连续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现象与关系的总和。自驾旅游者的出行距离与旅途的耗时有关,消费空间呈现出一定的分异特征。一般近距离自驾车旅游往返里程在300km以内,出游时间为1~3天;中远距离自驾车旅游往返里程在300km~1 000km之间,出游时间在7~10天;而往返里程在1 000km以上的自驾车旅游因所占比例很少,故未统计。自驾车旅游消费空间主要集中在城市周边的休闲度假旅游区、乡村旅游地及中远距离的风景名胜区。目前我国的自驾车旅游消费市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我国自驾旅游一般为城市消费群体,该群体的基本特征为:在年龄结构上中青年化特征显著;在收入上多为城市中高收入阶层;在职业构成方面白领和高管居多;在文化程度方面有高学历化趋势。

(2)从消费特征和旅游偏好来看,自驾车旅游者虽然仍以观光游览为基本消费形态,但度假及野营旅游活动的比例也在增加;在组织形式上以自己组织为主,同时汽车俱乐部的组织形式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可见自驾车旅游活动及其组织形式的多元化趋势明显。

(3)自驾车旅游者的出行范围及其空间效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向外围逐渐衰退,并以往返里程1 000km为急剧衰减的临界线。

3.民俗风情体验休闲模式

民俗风情体验休闲模式,是指以农村民俗风情体验为载体开展休闲旅游活动的模式。民俗风情的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和风物,如节日、建筑、饮食、民间工艺、禁忌等。这种模式反映了历史文化村落、新文化村落、新经济村落等农村发展的不同阶段,为旅游者提供了对农村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物化与意化的认知和体验的机会。依照此模式发展起来的乡村休闲旅游,对当地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三、乡村休闲旅游景观类型

广大乡村地区由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化风俗保留较好,进而形成了不同于城市的独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其主要景观类型可分为乡村田园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建筑景观和乡村民俗景观五种。

(一)乡村田园景观

乡村田园景观是乡村休闲旅游景观体系的基质层,可以分为田园经营性景观和人类农事活动景观。其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农事活动的体验价值。由于农事活动是一种比较自由、松散、悠闲的自然型生产活动,很适合城市旅游者的放松需求,旅游者参与到诸如耕锄、种植、采撷、捕捞等农事活动中,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旅游经历。二是田园经营性景观的观赏性。乡村田园经营性景观是生产活动成果的形态表现,如水稻田、莲田、麦地、果园、花卉园、水产养殖地、牧草地等,这些都是农民长期劳动耕作的成果,对乡村起着非常重要的景观再塑造作用。它的特点是规模大,景观的季节变化明显,观赏性强,它既是乡村休闲景观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景观的重要背景资源。我国以经营性田园景观为主要资源开发的乡村休闲旅游类型有:观光休闲农业、观光休闲果园、观光休闲花卉园、体验休闲渔业等。三是农耕文化的体验价值。农业生产虽然是一种经济活动,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南方的水稻梯田,反映了南方农民精耕细作的耕作文化,以及对丘陵山地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的经营思想。目前,桂林龙胜地区就成功地开发了龙脊“梯田文化”旅游,特点是将壮、苗族山寨与农耕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旅游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二)乡村聚落景观

聚落一词起源很早,《史记·五帝本纪》有:“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汉书·沟洫志》有:“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显然,聚落的本义是指人类居住的场所,后来扩展为人类聚居的场所,且由于聚居人口增多,聚落形态发生了变化,聚落因都市的出现而分为村庄和城市,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集镇。

广义的乡村聚落是指除城市以外,位于农村地区的所有居民点,包括村庄和集镇。狭义的乡村聚落是指村庄,是以农业(包括耕作业或林牧副渔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按居住在村庄内人们的经营项目性质和村庄的不同生产性建筑,村庄可分为农耕业村落、牧业村落、渔业村落、林果业村落、副业村落、狩猎业村落等多种聚落。按村落建筑的年代和结构、装饰,又可分为传统聚落和现代聚落。按聚落形态可分为集聚型(即团状、带状或环状村落)、散漫型(即点状村落)和特殊型(表现为帐篷、水村、土楼和窑洞)。

我国乡村聚落在结构、形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从本质上说,是人地关系和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我国国土面积大,南北、东西跨度大,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地带性差异明显,人地关系复杂,地域文化丰富多样。仅就南北乡村聚落来看,在结构、形式上就有很大的差别,如华北乡村聚落大多以四合院、三合院为主,聚落的规模大,密度低,这与华北地区地势开阔及农耕方式有关。华北主要是旱作物,作物受到的管理照料要比水稻田少得多,村庄可以远离耕地,并集中聚居;而江南丘陵地区的乡村聚落则规模小、分布散,主要是因为丘陵地区地表破碎,广大山区耕地分散,为了种植的便利,形成许多分散的小聚落,仅在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和盆地有较大村落分布。可见,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分布产生了直接影响。然而,乡村聚落的差别也不仅仅是因为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所致,同时也是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如江苏乡村聚落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乡村景观,不仅得益于江苏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也是吴文化“儒雅、小巧、精致”的建筑理念的一种真实写照。也正是这些风格各异,结构、功能差异巨大的乡村聚落,造就了我国丰富多样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成为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中的亮点和看点。

(三)乡村建筑景观

乡村建筑景观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代表着一定的地域特色,如青藏高原的碉房、内蒙古草原的毡包、黄土高原的窑洞、客家的土楼等。其中凝聚于建筑景观中的文化内涵,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理念、布局思想、艺术装饰、文学作品等,是聚落建筑旅游观赏的主要凭借。比如北方蒙古包聚落,它广泛流行于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中,从聚落的形态、结构和内部装饰等都反映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

(四)乡村民俗景观

乡村民俗景观涉及乡村生产、生活、礼仪等多个方面,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是乡村地方文化的集中反映,主要体现在地方节庆活动、丰收庆典、婚丧嫁娶风俗、饮食习惯等。如乡村民俗节庆活动中的正月舞龙,少数民族的节日歌舞如土家的摆手舞,茅古斯舞,侗族的芦笙舞,瑶族的鼓舞等;民间工艺的土锦、侗锦、苗家花带刺绣和蜡染、瑶族的银饰加工等。地方戏剧的益阳花鼓戏、常德汉剧及湘西少数民族的苗剧、侗剧等,形成了特有的乡村戏台景观。乡村居民逢年过节、迎神赛会时进行交往和看戏的地方多为宗祠戏台和庙宇戏台,例如,浙江乡村,自清代中后期,民间所修戏台数量极多,最为甚者在嵊县一带,几乎村村有庙,庙庙有戏台,即使没有庙宇的小村,也利用祠堂里的万年台兼作戏台。另外,还有农村集市和街区,也是乡村居民以商品买卖活动为形式的一种社会交往场所。这些社交活动以各种形式渗透于聚落的每一个地方,成为乡村聚落景观体系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比如周庄古镇,无论人们对它的商业活动做何评价,但是,都不得不承认,繁荣的商业气氛对这座古镇历史风貌的烘托和再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商业活动的繁盛原本就是江南六大水乡古镇——周庄、同里、甪直、南浔、乌镇、西塘的特色。

四、乡村休闲旅游主要地域类型

根据乡村和城市节点的相对位置,可将乡村旅游分为城郊型和远郊型。

(一)城郊型乡村休闲旅游

城郊型乡村休闲旅游是适应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应运而生的,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健身、体验,以及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所。这类农村离城市较近,部分地区具有城市化的烙印,农事文化与城市文化交融。因为城郊型乡村旅游具有近距离和客源市场大的优势,所以开发的空间较大。

(二)远郊型乡村休闲旅游

这类农村距离城市较远,相对独立于城市之外,较好地保留着我国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农作方式,乡村和乡土气息极为浓厚。城市居民在这儿可以体验农活劳动,感受野趣、土味等原野性质的乡村文化;加之田园风光广布,随处可见农耕活动景象。旅游者可以住农家小屋,吃农家饭菜,真正获得返璞归真、恬淡安逸的心情和感受。

上述两种类型,在休闲旅游活动上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具体见表5-3。

表5-3 城郊型和远郊型乡村旅游比较

img58

五、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展望

乡村休闲旅游的本质是向旅游者展示一个农村地域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它凭借的是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把握并驾驭这个开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基础条件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关键。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应重视自然生态,避免过分依赖非自然的科学技术手段,大兴土木会使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在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中要把握建设的度,除了公共设施和环境,如交通道路、环境卫生等需要建设之外,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更多的是一种“经营”,例如,地方特色的宣传、特色物产的培育、乡土资源的挖掘等。激发乡村休闲旅游者的消费动机是乡村旅游产品所特有的乡土气息,任何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建设必须维护乡村的自然属性及本土特色,才能吸引消费者前来消费。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缘于旅游者的消费动机所形成的新的旅游类型和旅游市场。依赖于农村环境的乡村休闲旅游必然作用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农村发展又反作用于乡村休闲旅游,从而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