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休闲与旅游的发展

休闲与旅游的发展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休闲与旅游的发展一、休闲与旅游的关系休闲和旅游的相互关系,在国内外一直存在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休闲与旅游是相互交叉存在的活动形式。此外,杨振之从经济的角度也提出了休闲与旅游的包含关系。李文明等也认为旅游休闲化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必由之路。
休闲与旅游的发展_旅游地理学

第一节 休闲与旅游的发展

一、休闲与旅游的关系

休闲和旅游的相互关系,在国内外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80年代,两者是完全独立的领域,学术界在理论上交流甚少,但随着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休闲与旅游的关联性研究逐渐开始,成果主要集中在比较两者的定义、本质的区别、归纳两者的相互联系等方面,学术界基本认可两者的联系性,一些权威的学术刊物,也开始刊登旅游和休闲方面的文章。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休闲开始引入我国,但对休闲内涵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常常把休闲和旅游等同起来。

那么休闲和旅游的内涵是什么?它们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学术界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休闲与旅游是相互交叉存在的活动形式。如刘德谦认为休闲包括了本地休闲和异地休闲,旅游包括了闲暇类旅游和非闲暇类旅游。休闲与旅游的重叠部分为异地休闲,也即闲暇类旅游,如图5-1所示。

img55

图5-1 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示意图

第二种观点认为,旅游包含于休闲范围之内,即旅游属于休闲的一部分。李仲广就认为旅游从本质上与休闲没有任何的区别,旅游是那些发生在异地的休闲。此外,杨振之从经济的角度也提出了休闲与旅游的包含关系。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旅游、休闲本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形式,现在正在相互渗透乃至结合。宋瑞是这种观点的主导者。李文明等也认为旅游休闲化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必由之路。

总之,尽管上述观点所站的角度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了休闲与旅游的关联性,本书认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休闲与旅游都存在着内涵和外延上的相互联系性,以及各自的独立性。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的动力机器使得人们能将生活中41%的时间用于追求娱乐休闲。日工作时间、周工作时间、年工作时间的进一步缩短,除了能够将每年集中休假的时间以旅游的方式来达到休闲的生活状态以外,平日非工作时间的延长也使得人们对短时间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更高的要求,既有休闲的需要,更有满足休闲需要的条件。这些时间虽然不能外出旅游,但大可以在生活城市的周边环境优美的地方偷得浮生半日闲,这种休闲活动没有离开居住地,脱离于旅游活动而存在。这个时候,旅游和休闲就有交叉重复的部分,也有了各自独立的部分。

二、休闲与旅游的相似性

旅游动机的产生是因为人们有了旅游需要,休闲行为的产生也是因为有休闲的需要。旅游需要是指当人处于缺乏旅游状态时而出现的个体对旅游愉悦行为的自动平衡倾向和择取倾向,是心理内驱力在潜在旅游者头脑中的意识反应。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旅游与休闲既可以使人们在生理上达到放松和休息,又可以从中获得社交、受人尊重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无论是生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两者都是当今社会中的基本需求。

伴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城市环境污染日益明显、人口密度的增加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城市居民感受到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因而很多人开始向往一种新的远离城市、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生活方式。作为休闲的一部分,旅游的目的在于满足人们逃离现实的工作压力及日常琐事困扰,使人们的自我表现意识增强,获取新的技能或享受一种全新的经历和体验。由此可见,旅游活动与休闲行为内在动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逃离现实工作压力、获得心理的放松及增加知识。具体而言,可从刺激因素和行为表现两方面来体现。

(一)刺激因素方面

旅游和休闲的产生以一系列能够使人们参与的刺激因素的存在为前提,其主要包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1.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

近年来,个人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引发了休闲和旅游的热潮。据我国2007年5.9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052元,同比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2007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 830元,同比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上述材料表明,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正在不断提高。只有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人们才会拥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从而加大了人们休闲和旅游的可能性。

2.闲暇时间的增多

通常情况下,能够休闲特别是旅游的人,都必须拥有闲暇时间,其主要包括每周闲暇和假期。现在我国闲暇时间的增多也是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1)每周闲暇增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普遍实行每周6天工作制。1994年1月1日国务院第174号令,5月l日起我国境内职工实行每周工作5.5天的工作制。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宣布从5月1日起,全国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此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自由职业,他们不用在固定的时间去上班,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休闲及进行短途旅游。

(2)节假日逐渐增多。我国的法定假日,1999年之前,除传统的春节外,只有“五一”和“十一”各为两天。为解决当时的消费疲软问题,扩大消费,中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制度。根据2008年最新规定,国家法定节假日虽然相比原来变得分散,但总数由之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节假日增多的趋势使人们有大量连续的闲暇时间来从事休闲和旅游活动。

3.交通工具的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私家车的数量与日俱增,其他交通工具,如火车、飞机在速度加快的同时价格却在降低。交通工具速度的加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较大的空间位移,从而可以使人们在周六、周日两天内进行一次休闲活动或短途旅游;交通工具价格的降低,使更多的人可以承担起休闲和旅游的费用。正是在交通工具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才能进行跨国休闲或旅游活动。

4.基础设施的完善

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即使自然风光再优美,人文景观再有历史内涵,也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当地休闲和旅游。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旅游所要赖以支撑的交通基础设施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公路、铁路、水路、民运航空、邮政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跨越式发展,立体交通网在中国大地上逐渐成形,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近来发布的“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让人看到了未来中国发达的、绿色的、和谐的、平安的交通脉络。与之匹配的旅行社和旅游酒店业获得快速发展,为旅游休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二)行为表现方面

1.文化

休闲和旅游作为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是人们逃离现实工作压力、获得心理的放松,以及增加知识的途径,是一种对异地文化及其环境氛围的文化介入所导致的文化需求的满足过程,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文化性。进行休闲行为和旅游活动时,人们可以暂时脱离平时的文化约束,不受世俗观念的束缚,投身到一种新的文化关系中去。

2.休闲性

休闲行为无疑具有休闲性,旅游从其本质上也应该属于休闲性行为。现在人们出门旅游的目的是为了放松紧张的工作造成的压力。旅游活动是通过与日常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扮演,身心得到了休闲,体验到了完全的放松感与自由感,所以旅游活动也具有休闲性。

3.享受性

当人们在进行旅游和休闲行为时,其中最重要的追求之一就是求乐。旅游与休闲行为是人们为了追求物质上和精神上享受的活动,是一种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出现并不断发展的高级消费形式。尽管在休闲行为和旅游活动中人们的目的、表现形式与内容会有所不同并不断变化,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为了获得不同内容的享受,为得到身心愉悦。

4.审美性

美学家叶郎曾说过:“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在人们休闲和旅游时,或是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或是体会社会中的文化。无论人们对何种资源进行欣赏,都是在寻找美、发现美及享受美。审美活动是一种富于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们在观赏大自然、观察历史文物、风土人情都必然带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旅游和休闲行为具有审美性。

三、休闲与旅游的差异性

(一)时间因素

广义的休闲时间是指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狭义的休闲时间是指工作与睡眠之外的时间,它包括了旅游和非旅游性的所有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仅是休闲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大多是在闲暇时间进行休闲活动,有时甚至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就可以进行如下棋、体育运动等休闲活动,而旅游则在时间上表现得不如休闲灵活,它往往需要专门的较长的一段时间。

(二)空间范围

广义的休闲空间是指离开工作空间所能涉足的一切地方。狭义的休闲空间是指摆脱一切工作、家庭社会的责任后活动的场所,如一些休息、娱乐、轻松的场所。休闲的空间范围可大可小,距离可远可近,可以在本地,也可以去外地。现代的旅游活动从空间范围上属于一种旅游流,是在或大或小的区域上,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的旅游者集体性空间位移现象。从空间范围考虑,显然旅游的空间范围比休闲行为要广。

(三)经济效应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休闲活动,由于休闲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要求不高,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休闲活动。如果在休闲活动中不算上旅游的话,休闲活动的经济效应是很难计算的。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从事外事接待起,旅游活动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行业,并且因为旅游活动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作用的发挥,促使旅游逐渐形成了一个兴旺的产业,在增加外汇、平衡国际收支、促进国内消费,以及增加就业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贡献。

四、休闲与旅游的研究概况及其发展

自20世纪30年代起,旅游和休闲在英美地理学界就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主题,许多地理学者对旅游和休闲产生了兴趣。从地理学角度来看,新研究方法的发展,以及未知领域有价值的发现给地理学提供了旅游研究的可能性。

(一)国际方面

美国旅游地理学界对旅游和休闲的最初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内容的发展与扩充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研究内容主要是旅游和休闲对旅游路线、旅游目的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影响。地理学家们曾经预言对旅游季节性和旅游动机的研究将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研究兴趣所在,不过对旅游路线、旅游目的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与影响的研究还是流行了许多年。休闲与旅游地理学在地理学科中有一个足够清晰的框架与轮廓。

在英国,旅游和休闲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研究的内容是英国海滨度假地的发展,不过研究对象的数量有限。直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才对旅游和休闲直接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地理学者对南亚的原殖民地的旅游和休闲的模式产生了研究兴趣。

从20世纪30至50年代,地理学者对旅游和休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研究的速度才开始加快,20世纪70年代是旅游和休闲研究论文发表的兴旺期。在20世纪60年代这段时期,学者们对旅游和休闲地理学进行了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但更多贡献还是来自于区域科学与地区开发领域而非地理学。到了20世纪70年代,旅游领域中的学术研究都局限于描述和分析各个国家内部的旅游状况。由于旅游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和不断增长的经济效益,旅游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提高并为各个领域的学者所认同。地理学者、人口学者和其他社会科学家,对如何发现并考证旅游者的活动规律取得了一致看法,并进行了相应沟通与交流。

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初期,大量有影响力的教科书和专著出版。地理学者在旅游和休闲方面的出版物与论述也不断增加,不断涉及对旅游地理学的陈述。但是因为刊发地理学研究成果杂志的缺乏,限制了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发表。有地理学者回顾旅游和休闲领域研究的历史后指出,半个世纪后旅游地理学也不一定能够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二)国内方面

国内学术界对休闲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晚于对旅游问题的关注。以马惠娣为代表的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面向休闲产业发展所进行的研究,一开始就与旅游结合在一起。陈传康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之一,1997年就预测城市康体休闲旅游发展将出现“依托城市酒店”“城市综合的康体休闲中心”“城市外围乡村康体休闲世界”三个阶段。与此同时,国外的游憩概念引入我国,吴必虎等学者进行了环城游憩带的系列研究。接着大旅游概念开始盛行,其间就把本来属于休闲范围的产业形态合理地包含进了旅游范畴。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综合康体休闲格局已经基本成形,城市周边乡村休闲业已经迈入升级阶段,城市周边游,这种旅游与休闲高度结合的产业形式,表现出了很好的发展态势,相关研究领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取得了许多的学术成果。

无论是从国际的还是从国内的情况看,旅游与休闲都在快速发展,而且在发展中渐行渐近,大有融合的趋势存在。值得指出,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旅游休闲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友好环境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效地把休闲要素加入到旅游开发中,可以使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模式优化,这不仅仅是对城郊旅游休闲发展有利,对偏远山村的旅游休闲发展也意义巨大。特别是通过20多年的高强度的旅游开发,优秀的垄断性旅游资源已经基本上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从休闲角度来看,发展个性化、多样化、深层次、高品位的精品景区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总体上,旅游渐渐休闲化,休闲渐渐多样化。从学术研究的现状水平和近期发展趋势看,十分明确地区分休闲与旅游的概念,明确休闲与旅游的产业边界,并不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让休闲与旅游结合发展,做大做强休闲业和旅游业才是当务之急。面对旅游与休闲的结合发展态势,学术界近期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注重应用理论研究,尤其是要致力于应用研究,要在研究中注重人文关怀,更多地从做大做强旅游休闲产业着眼。从旅游与休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经营管理层面,支持旅游与休闲产业的结合发展。只有一个充分发展的休闲社会,才能充分体现休闲的人文关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