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旅游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过程, 也是旅游主体人格的塑造过程。(一) 古代旅游文化古代旅游文化内涵深邃而广博。古代旅游文化活动的丰富, 与中国古代旅游主体的多样性、 多层次性有关。(二) 近代旅游文化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步入近代社会, 旅游方面的变化特别明显。
旅游文化的产生与发展_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 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过程, 也是旅游主体人格的塑造过程。 因而, 不了解旅游文化的历史演变轨迹, 就无法洞察其深厚的底蕴, 从而也就无法全面、 具体进行旅游活动的文化审视。

从时间发展上来看, 旅游文化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19世纪之前的古代旅游文化ꎻ 二是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近代旅游文化ꎻ 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现代旅游文化。

(一) 古代旅游文化

古代旅游文化内涵深邃而广博。 孔子曰: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老子云: “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佛家云: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儒道释三家都在自然山水中投射和寄托了自己的文化理想。 中国的风景名胜大多积淀着历朝历代的文化传统: “山以贤称, 境缘人胜”ꎻ “山水籍文章以显, 文章亦凭山水传”。 兰亭遇王羲之, 永州山水遇柳宗元, 黄州赤壁遇苏轼, 岳阳楼遇范仲淹, 滕王阁遇王勃, 才成为声名赫赫、 使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而 «兰亭集序» «永州八记» «赤壁赋» «岳阳楼记» «滕王阁序» 等千古名篇, 则是使这些景观具有鲜明特色的和竞争垄断性的重要因素所在。

古代旅游文化活动的丰富, 与中国古代旅游主体的多样性、 多层次性有关。 在古代, 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和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观光式的旅游活动并不多见, 而带有政治、 军事、外交、 宗教和学术考察性质的旅行活动却较为常见。 帝王巡游、 高僧云游、 文人漫游、 使节出访、 航海旅行、 百姓节庆出游等, 成为古代旅行的常见形式。 这些旅游活动不仅丰富了古代旅游文化的内涵, 增添了旅游文化的魅力, 而且促进了人与自然、 社会的交往联系, 丰富了精神创造的审美和情感维度。

1. 帝王巡游

帝王巡游是集视察官吏、 暗访民情、 观赏风景于一体的职务旅行活动。 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帝王旅行家是西周的周穆王。 «左传» 记载: “穆王欲肆其心, 周行天下, 将皆必有车辙马迹。” 在 «史记五帝本经» 中还有关于黄帝、 颛顼、 虞舜、 夏禹的巡猎传说的记载。 史书中记载的还有秦始皇五次出游ꎻ 汉武帝巡游全国名山ꎻ 隋炀帝乘坐龙舟沿京杭大运河南下江都, 北至涿郡ꎻ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等。 帝王所到之处给后世留下大量的史话和古迹, 流传到今天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

2. 高僧云游

古代以求法、 朝觐为目的的宗教活动颇为盛行。 由于佛教宗派庞杂, 教义分歧, 为探明教理, 解决争端, 僧人纷纷西行求取真经。 东晋法显出游到达天竺 (今印度), 把旅途见闻写成 «佛国记», 此书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游记ꎻ 唐代僧人旅行家玄奘曾到今印度一带讲经求佛, 回国后写成了 «大唐西域记», 记述了游历的138国的风土人情、 地理文化等情况ꎻ唐代僧人鉴真六渡日本传佛出游等。

3. 文人漫游

古代的文人学者、 隐士大夫, 包括一些思想家、 文学家、 地理学家、 旅行家为了探寻某方面的学术文化和实现人生志向, 通过寻访游历、 寄情于山水来实现对人生目标追求, 这些文人在漫游过程中所创造的山水画、 山水诗及散文游记, 丰富了我国的文艺宝库。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足迹遍布西汉版图疆域, 撰写了名著 «史记»ꎻ 唐宋时期漫游文人的游记甚多, 苏轼的 «石钟山记»、 柳宗元的 «小石潭记»、 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 等都是著名的游记ꎻ 学术考察旅游著作有北魏郦道元的 «水经注»,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ꎻ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遍游全国名山大川, 考察16个省区, 著有 «徐霞客游记», 他被世人称为 “千古奇人”, 他的书则被称为 “千古奇书”ꎻ 明清时期顾炎武遍游华北、 西北, 考察达20年, 写成 «天下郡国利病书» 和 «肇域志» 两部地理名著。

4. 使节出访

春秋时外交游说活动很频繁。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到达今伊朗、 印度一带, 了解了西域风俗、 山川、 地理等, 促进了中外商业交流, 开辟了著名的 “丝绸之路”。 以后历代随经济、 交通的发展, 商务、 外交旅游日渐增多。

5. 航海旅行

秦汉时期, 我国与日本、 朝鲜、 越南和印度就有海上往来。 东汉末年, 康秦和朱应就从海路出使过南洋各国, 撰写了 «扶南传» (已失传), 记述了南洋景物。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 历经30个国家和地区, 他亲自绘制的 «郑和航海图», 成为我国第一部海洋地理图册,郑和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涉程最远、 历时最长的航海家。 旅行记有郑和的随员马欢著的«瀛涯胜览»、 费信著的 «星槎胜览» 和巩珍著的 «西洋番国志» 等。

6. 百姓节庆出游

据史书记载, 殷商西周时就有民间出游活动, 主要是观社、 观猎、 观乐、 观祭祀等。 后来, 各代民间旅游观光规模不断扩大。 作为农业国家, 中国古代游乐活动的时间安排大多与气候节庆有关, 如春节团圆、 元宵灯会、 清明游春、 中秋赏月和重阳登高等, 游乐主题以古代农业社会敬重神道、 祈求丰年、 追求 “人和” 为特点。

(二) 近代旅游文化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步入近代社会, 旅游方面的变化特别明显。 这一时期, 文官仕游、商业旅游有了新的发展, 革命旅游也随之兴起, 且休闲性旅游萎缩而劳作性旅游高扬, 商业旅游、 革命旅游的冒险性与探索性进一步改变了传统旅游的 “稳健内敛” 之风。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乱了封建社会的秩序, 使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隋唐以来的文官仕游在传统形式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清政府在列强的侵略下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开始派官员出国考察以图改革, 同时派留学生前往欧洲学习各类科学技术, 力图振兴。

由于外国资本的侵入以及中国自发的洋务运动的兴起,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瓦解,商业经济的因素注入中国传统经济, 商业旅游有了突破性发展, 上海、 广州、 天津、 青岛等重要的商业都市开始崛起。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 封建礼教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风雨飘摇, 而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乱世为人们所尊崇并身体力行, 进而引发了以孙中山、 黄兴、 李大钊、 瞿秋白、 周恩来、 邓小平等为代表的革命先驱者外游各国寻救国之途, 内游各地宣传并组织革命, 这一切催生了独具特色的革命旅游。

(三) 现代旅游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的旅游活动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而得以恢复和发展。 首先是劳作性旅游的恢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社会生产被分割而局限于一地, 广大民众极少旅游。 但是一些公务人员在计划体制的配置下游历各地进行考察, 形成了庞大的劳作性旅游。 其次是休闲性旅游的恢复。 由于国力的逐渐强盛, 各地建立大量的旅游园区、 疗养院, 设立旅游局等行政部门专业旅游开发与管理。

改革开放后, 中国旅游进入发展期, 即大众性商业旅游蓬勃发展。 对外开放的国策一方面把大众性商业旅游推向世界, 另一方面带来了方兴为艾的留学大潮。 中国学子以民族昌盛为己任, 辞亲别友, 漂洋过海, 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成为当代中国最动人的乐章, 从而使劳作性旅游从以公务人员的仕游为主转向以大众的商业、 求学旅游为主。

这个时期的旅游文化内涵有了质的发展, 劳作性旅游充满了不确定性, 体现的不再是传统的观物修身、 稳健内敛, 而是求真逐利, 探索冒险ꎻ 休闲性旅游则旨在骋怀放情, 以利身心之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