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研究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研究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研究陈亚玲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必须从培养身心健康大学生的目的出发,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二)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研究

陈亚玲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必要性。其次,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保证科学办网、依法管网;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校内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共管、共创;建设一支复合型、专业化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究

网络文化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诞生的一种新型文化范式。近乎于“无孔不入”的网络,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日益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各种网络行为模式,揭示了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受众宽泛的文化形态。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网民占网民绝大多数,而高等院校各级在校大学生所占比重更不可忽视。于是,高等院校如何应对网络文化的种种影响,如何让网络文化在和谐校园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等,便成为需要进一步研讨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网络,在物理学上是指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一定要求传输的电路,或者指这种电路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科学上,网络则是指某种组织结构和状态,其基本特征是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今天网络已特指由各种实际上和通讯设备整合而成的传输信息的网状结构,是由现代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催生出的、依附于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数字形式的传播媒体。

网络文化,是人们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形式为载体、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在从事网络活动时所创造的一种全新形式的文化。具体说来,网络文化既包括资源系统、信息技术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包括网络活动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制度层面的内容以及网络活动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社会心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就其实质而言,网络文化是一个具体的、有着特殊内涵的概念,是人们网络活动的产物。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有着许多崭新的特点与特征。

(一)信息容量大

网络内容广泛,多元化网络信息量极大。有关资料表明,全球数据库总量已达100亿条以上,来自不同的国家代表不同政治观念、文化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信息聚集网,内容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育、影视、卫生、音乐、股票及大学校园生活等,应有尽有。

(二)传播速度快

网络信息的生产、发布和交流几乎是同时的。网络传播信息要比传统的方式快得多,人们可随时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新闻、世界科技动态等内容。传播的快速性和使用的便捷性把距离与时间缩小到“零”,“天涯若比邻”已成为现实,即使万里之外的网友,通过电子邮件或聊天工具就可“当面”交谈。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人们通过网络,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真正做到“不出户,知天下”。

(三)交流的隐匿性

网络信息交流是单个的人机对话,上网的人们大多隐匿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上,人们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意识已被淡化,都以平等的身份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相互交流,可以不负责任,不怕后果制造虚假信息,不会担心受到惩戒。网络传播是双向、主动、高度自由的,发布的信息缺乏责任感。而大学生在网上也更多地依据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说话,这种交往和沟通使学生传统思维、自律意识、法律观念、价值取向及人际关系更趋于复杂化。网络使大学生进入无障碍、超时空的信息交流时代。

(四)环境的开放性

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网络遍及全国以及世界各地,这种国际性跨度,使得信息的传播出现了超地域特征和跨文化特征。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网点上的任何一条信息都有可能被整个社会的几乎每个角落的用户所读取,其影响力、渗透力不可小觑。网络的“资源共享”,使人们进入网络就可超越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种种局限而共享丰富的国际信息。目前,网络已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不再是封闭的学习场所,上网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获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途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要素是在大学校园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师生员工。他们既是校园网络的使用者,也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深受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

二、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和深刻变革,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绝大多数的青年学生都喜欢浏览网页信息,享受网络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校园网络文化以其跨时空性、虚拟性、开放性等诸多特点,迅速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教育的内涵和形式,强化着平等、民主的教育管理方式,提供着便利快捷的教育服务,拓展着新的交往方式,提升着校园精神生活的品位。网络文化在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由于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网上有害信息、腐朽文化难以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网络色情、暴力、赌博、欺诈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侵蚀大学生的心灵,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特别是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和暴力内容网站的长效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如果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科学、健康、文明上网习惯的培养,对网络不良信息控制不力,就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诚信缺失、责任弱化、道德滑坡。据调查,少数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甚至上网成瘾,严重影响了学业和身体健康。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分析当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指出“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同时强调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因此,我们必须从培养身心健康大学生的目的出发,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二)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现实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们办学的根本原则。立德树人,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具体要求。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在高校,“立德树人”,既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德教育。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进行简单说教,使道德教育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教化”;二是忽视道德教育,没有把道德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立德树人教育,同时不断探索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立德树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立德树人教育,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作用,更要发挥新形势下校园网络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园网络文化覆盖面广、亲和力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校园网既是他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他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更是他们熏陶心灵、转化行为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高度,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让校园网成为校园文化服务的新平台、成为立德树人教育的新空间。

三、如何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

首先,高校应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纳入工作体系,摆上重要日程。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安全保护机制、网络监管机制等。在稳定的工作机制下,切实把各项工作职责逐条细化,并分解到有关部门、环节和相关人员,保证工作各环节的有效顺畅。比如:华中农业大学建立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晰了各级管理人员的责权和责任追究制度;浙江大学建立的“网络舆情每日一报制度”,通过网络信息监管、舆情采编、舆情调查和分析,及时掌握网上动态,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网上信息参考。实践证明,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稳定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到人,在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效率、保证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

网络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注重加强对校园网的舆论引导,及时化解网上热点疑点问题,积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网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等红色主题网站。比如:重庆大学通过校内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法律专家和法学院的师生,在其校园BBS“民主湖论坛”上对“跑车伤人事件”的及时引导和处理,就充分体现了积极的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对确保学校正常稳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和品牌,是高校师生的精神营养餐。各高校应积极利用博客、播客、即时通讯、班级在线(E-CLASS)、手机网络等新技术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新产品;大力建设校园选课系统、网上课堂、心理健康咨询等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全方位的教学生活服务等技术,以“开放课堂”、“网络课程”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线自主学习的广阔平台。

(三)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保证科学办网、依法管网

要使网络为我所用,首先必须建设好、管理好校园网。在校园网络文化发展中,高校要始终坚持以建设为基础、以管理为手段、以使用为目的,加强建设、重在管理。一方面,加大校园网的建设力度,不断满足师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根据国家和教育部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明确的管理规章,逐步探索出法律、行政、技术、教育、自律结合运用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四)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校内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共管、共创

教师和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力量,建设和管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必须以师生为本。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积极发挥师生的主人翁作用,共建、共享、共管、共创网上资源,倡导网络文明、网络自律,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把对校园网管理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文明上网的自觉行动,这样,既活跃了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又提高了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保卫处、教务处、学联在学校BBS上相继开版,将该校的BBS从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论坛逐步转变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信息沟通、思想交流的平台;事实说明,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师生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对校园网络资源的共创、共建、共享、共管,是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有效途径。

(五)建设一支复合型、专业化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队伍

目前,多数高校基本形成了一支以专职管理工作队伍为主导、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以学生骨干为重点、以学生社团为补充的管理队伍。复旦大学在加强技术管理的同时,着重加强了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网络监管队伍、网络技术队伍、网络评论员队伍和BBS版主队伍这五支队伍的建设,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南开大学通过“网上辅导员”、“网上评论员”和学生“红客”队伍,有效引导了网上舆论;南京大学还根据“小百合”BBS的管理需要,不定期对新任的版主队伍进行管理标准和管理水平的培训,不断提高网络文化队伍的素质。这些经验都是行之有效的,值得借鉴和推广。

总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大学在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利用网络的虚拟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所具有的实时交互操作方式,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以提高信息消费与生产的素质;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点,提高大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自由性特征带来的文化行为自由,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