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探寻创业型大学的中国特色与发展路径

探寻创业型大学的中国特色与发展路径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探寻创业型大学的中国特色与发展路径 ——以浙江大学为例邹晓东各位老师:大家好!浙江大学并没有把创业型大学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我们提的是要办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和创新型的一流大学。在《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推出的高等院校输出技术成交额排行榜中,浙江大学连续五年高居第一。

探寻创业型大学的中国特色与发展路径
——以浙江大学为例

邹晓东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各位老师:

大家好!

非常感谢浙江农林大学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我本人也是来向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请教和学习的。刚才叶老师和马老师的报告,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我就顺着他们的报告,从创业型大学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方面,也就是学术创业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来谈谈。我认为社会服务为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同时大学的社会服务需要学术创业来很好地实践和支撑,因此,我想从实践的角度,结合浙江大学的情况,谈谈一些想法。

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浙江大学服务社会的基本情况;第二,在服务社会方面,学术创业是怎样作为一个核心的路径来加以实践的;第三,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创业,应该探索什么样的特色和路径。

一、浙江大学服务社会的基本情况

针对浙江大学的社会服务情况,我想从这六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其一,确立“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与“立足浙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社会服务总体思路与目标。浙江大学并没有把创业型大学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我们提的是要办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型、综合型和创新型的一流大学。浙江大学坚持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高水平、强辐射”的服务理念,并确立了“立足浙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社会服务总体思路与目标。

其二,确立人才泵、创新源与思想库三大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模式。明确大学的学术属性与特有优势,确立大学主要通过人才泵、创新源和思想库三种模式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在实践层面,浙江大学通过这三种模式在社会服务上实现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从个体自发合作向学校组织、从项目合作向战略合作、从适应性合作向导向性合作的“四个转变”,开创了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社会服务新局面。

其三,搭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载体。在搭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方面推进了一系列工作,如跟地方合作建立了一系列的平台。例如,浙大与湖州市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与杭州市合作共建“和谐杭州示范区”等。同时,搭建校内社会服务的平台载体。学校整合创新创业资源,不断完善知识转移体系,建立了一批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平台。例如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试验站(农业科技园)等。学校还充分发挥人文社科资源优势,建设高水平智库,成立了公共政策研究院、金融研究院、西部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跨学科高水平决策咨询平台,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开展战略研究,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

其四,提升应用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我们通过一系列最新的重大的科学技术成果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同时提升应用研究和协同创新的能力,尤其是在近年国家在推进重大专业项目协同创新的背景下,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

其五,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我们的医学学科较强,有较多的附属医院,因此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网络医疗平台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同时,我们不仅立足浙江,而且面向全国,特别是在服务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面,依托西部开发研究院做了很多工作。

其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撑。一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浙大毕业生在大学科技园成功孵化了一批创业企业,包括励贝电液、瑞弗科技、乐港科技等明星企业,有的年销售额已经过亿元。二是强化创新人才的支撑,做好海内外人才引进与人才资源输出工作。三是发展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学校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了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平台,塑造了高层次继续教育品牌。过去5年,学校为全国培训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累计45.7万人次。

二、浙大路径——学术创业

由上文可知,我们做了许多社会服务工作,其中很关键的是学术创业在社会服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从路径或者说特征上来看,浙江大学学术创业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知识的资本化。怎样把我们传承和创造的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以实现其经济价值,其中一个方法便是创立衍生公司,比如浙大网新、浙大海纳等上市公司。另一个方法是技术与决策的咨询。过去5年,浙江大学与省里企业合作承担浙江省科技重大专项就多达103项,与省内企业实施科技合同超过1.1万个,合同金额超过27亿元。过去5年,学校人文社科学者提出的咨询研究成果及政策建议,有165份得到国务院和省部领导重要批示或被省部级以上党委政府部门采纳应用。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技术转移。1998—2009年,技术输出交易额从0.86亿元一跃上升到8.14亿元。平均每年与企业签订科技服务合同3000多项,合同经费近50亿元。技术输出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从1998年的1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00多亿元。在《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推出的高等院校输出技术成交额排行榜中,浙江大学连续五年高居第一。

第二个就是大学、企业与政府的协同创新。学校和地方政府及企业建立了稳定、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实现大学、企业与政府的协同创新。例如与浙江省9个地级市、17个经济强县(市)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签订并实施了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协议,与23家央企深入对接。

第三个就是混合组织的形成。浙江大学与当地政府、国家部委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周边企业等展开了密切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有效持续合作的混合组织,这些组织是大学、政府与企业合作的稳定地带,诸如多边组织的混合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等。截至2011年,浙大科技园入园企业680多家,以转化浙江大学的高新技术成果为主,70%的科技项目来源于浙江大学,已有1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出园。2006年,浙江大学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因成绩显著,入选首批7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立时间虽相对较晚,但表现卓著,在能源、环境、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等关系国家与区域重大需求上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年创造社会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输出技术成交金额、转移技术项目及服务企业数连续居全国高校第一。

三、学术创业的中国特色与路径

从浙江大学的具体实践情况来讲,我们认为,推动创业型大学建设,推进学术创业,应该结合我们中国大学的情况,特别是要结合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情况来探索学术创业的中国特色和路径。概括起来,或许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总结和进一步探索。

第一个就是从我们中国的情况来看,学术创业理念的确立源于内外部需求的共同推动。具体到浙江大学学术创业的理念,则是浙江大学办学传统和职能拓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浙大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为己任,强调学校与学科的社会贡献度,从而使服务社会成了浙江大学的一项办学传统。当国家需要大学致力于科技创新并且产业化时,随时可以进行学术创业。同时,理念的变革自然成为浙大回应外部需求的现实表达,是内部学术价值诉求与外部需求的平衡。

第二,学术创业路径的选择是政府拉动下的自主选择。学术创业路径的选择很重要,这个也是中国特色,是政府拉动下的自主选择。我们不要回避政府的作用,中国有着政府办学的传统,而且它的实践深深地扎根于集体主义传统文化当中,高校自主权是体现在政府管辖内的有限自主,市场也是在政府调控下的非完全市场。从浙江大学的实践中可以看到,我们在向学术创业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说,浙江大学的学术创业转型是在政府推动下的自主选择,是基于学校的学科特色(高科技优势)和办学传统,是在市场需求与学术发展的价值诉求中作出的自主选择。这就表明,并非所有的大学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都必须选择学术创业,这必须植根于学校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学科特色。

第三,协同发展是我国研究型大学现实路径选择的内在逻辑。虽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已被公认为大学的三重使命,但并不是每所大学都要“背负”。然而,无论是浙大的实践还是其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现实,都证实了这样一个普遍事实:协同发展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尤其是追求卓越的研究型大学现实路径选择的潜在共同逻辑。在浙大模式中,“协同”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协同,大学—产业—政府的协同,学术使命与现实需求的协同,学校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学校与区域、地方)等。在这个协同的过程中,学术创业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核心。

第四,创业型演变是基于学科特点的非线性路径。浙江大学创业转型的过程折射出其演变路径的非线性。创业活动遍布于整个大学,基于学科性质和特色选择了不同的创业形式,如人文社科主要是培训、决策咨询,理工科主要是科技成果转化。总体上,它不单纯是高科技创业,也即高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实际上,是否进行高科技创业,取决于区域的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也即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从这点上来讲,学术创业、创业型大学建设及作用的发挥,是与国家区域产业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可以在不同层面开展工作并发挥作用。从路径的选择来看,浙江大学是沿着研究到创业、教学延伸到创业、创业促进研究这三种路径的结合模式,可以讲是从不同领域、空间、层次、具体路径而言的创业型演变,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学科特点的非线性路径。

第五,政府主导的“大学—产业—政府”合作框架是中国模式形成的一个现实背景。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要很好地加以落实。从“大学—产业—政府”合作模式变迁的过程来看,是由大学和产业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模式,由大学和政府二维之间构成的关系和模式,最后逐步地发展到大学、政府、产业三者之间紧密交互的模式;同时,从我们的实践体验来看,在任何一个阶段,政府仍然会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中国的大学、产业和政府的合作,肯定是以政府为主在推动。因此,要形成理想的合作模式,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中国国情所致的。

总之,今天,我借这个宝贵的机会,结合我们浙江大学的实践,就学术创业和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向各位专家报告一下我的观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