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强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

加强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加强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法治文化是以权利、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意识为本位,以保障人权、法律至上、监督制约公权力与公正独立司法等理念为载体的一系列价值观和法律制度的总和。因此,法治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把对人的终极关怀视为己任,这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高校的现代教育目标是相一致的。

第一节 加强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

法治文化是以权利、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意识为本位,以保障人权、法律至上、监督制约公权力与公正独立司法等理念为载体的一系列价值观和法律制度的总和。法与文化是紧密关联,文化环境对公民的作用与影响直接关系着公民法治情感的培育,法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法律制度同样的作用,甚至比法律制度来得更为自然。公民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自己社会行为的时候,很少去考虑法律的制度性规定,往往都是凭借自己对于法律的理解,实际上是基于自己的法治文化水平做出的。因而,将法治建设的立足点放在公民的法治文化素质培养上更为合宜。高校属于公民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子系统,拥有较为集中和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优势。但就目前情况看,高校在某些方面仍然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离真正的法治目标还有不小距离,大学生的法治文化素养离民众与社会的期望值还存在一定反差。因此,构建科学和谐的法治文化,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一定法律素养和法治信仰的复合型人才是依法治校的需要。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法治文化的健康发展

法治的基本属性就是法的权威性和合理性,意即法的至尊和人的至上的有机统一。西方法治的启蒙运动就是对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和权利的积极有效追求,并由此导致了较为繁荣的市场经济和人类幸福的文明进步。就当代中国现实而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发了民主、人权、法治等理性精神的张扬,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对人的关怀、尊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和自由是法治文化的精神底蕴,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法治文化的价值取向。

法治文化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其本身是人治文化的对立面,是对漠视人权和依附性人格的彻底否定。法治的作用是促进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通过惩恶扬善,净化人性中的真、善、美,弱化人性中的假、丑、恶,促进人性的合理性生长,唤醒人格独立、法律至上等意识。因此,法治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把对人的终极关怀视为己任,这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高校的现代教育目标是相一致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阵地和育人平台,要自觉警醒构建法治文化的强烈意识。

二、加强高校民主法制建设

构建高校法治文化,创造文明法治的高校环境,离不开高校自身的民主法治建设。高校民主法治建设就是要用一整套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法律与规章制度来规范高校管理主体的行为,用法治推进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高校的民主法治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同时进行:

1.制定完备的高校管理规章,健全教育法律体系

针对现行教育法中存在的问题和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教育部启动了《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和《学位条例》的修改工作,对高校的管理性质、管理权限的划分等问题给予明确的定义,理顺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规范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同时,高校也要制定和完善自身的管理规章,用法律眼光按严格程序来审视校规,建立公正、透明的高校管理秩序,避免高校管理的无序和随意性。这样不仅使管理者在法治的框架下行使特定的权利和义务,而且构建了有序的校园法治环境。

2.强化师生主体意识,厉行公权制约

权利是法治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培育和促使高校师生形成普遍的权利本位和权利平等的意识和观念,能够唤起师生的独立、主体意识,积极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一是确立完善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设立由公众推选的由资深教授和法律专业教师组成的学校管理事务申诉评议委员会,运用听证制度、申诉制度等非司法救济手段给予师生利益表达空间,最大限度而又最低成本保障师生合法权益。二是切实发挥教代会、教工会的监督作用,强化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机制,维护教职工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和批评建议权。三是大力推行问责制,在管理的决策、执行等环节实行权责相当,启用科学合理的用人录用机制和退出机制。

3.优化校园法治环境,加大法治教育力度

造就法治文化的渠道是多渠道、多方位的,校园法治环境对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除了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各部门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以外,还要树立校纪校规的威信,严格干部、教师、学生和其他勤杂人员的管理。特别是要引导、尊重、完善学生在班级、社团、学生会等集体组织中行使各种选举权、被选举权以及自治管理权等,使大学生获得成功自治管理、民主自由的法治情感体验,这种最原始、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正是高校法治文化的有效元素和必要的精神蕴涵。

三、注重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

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道德建设的支撑和配合,任何一种法治文化的构建和运用都需要一定的道德条件作为基础。法律并不调整所有社会关系,它只是道德的底线,调整其中更具有社会意义的关系,而任何社会关系都是首先由道德来调整的,道德不仅是人们信赖法律的客观依据,也是人们进行法律活动的动力。首先,道德是法治文化的基础。道德可以法律化,法律也可以道德化。任何一个法律规范都体现着国家对公民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它不可能脱离道德而存在,而人们信仰法律和遵守法律本身就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持。其次,道德是法治文化的支撑。立法具有相对滞后性,面对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社会关系,法律有时候束手无策。而道德的调整领域是极其广泛而又深入持久的,道德可以极大弥补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的不足。最后,道德可以为法治文化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道德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而存在,这就决定了道德水准的高低与法治文化意识的高低密切相关,良好的社会风尚,必然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道德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构建高校法治文化自然就有了很好的基础和依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两个重心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这两个重心是相互同构兼容的,二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规则约束等方面是共生同存的。一方面,大学生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观点,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依法治国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把握法律基本常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法治文化的思想表现如下:一是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应当努力培养“仁爱,诚信,公平,正义,权利,责任,合作”等具有和谐精神的道德观念,营造愉悦、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保持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二是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应当广泛开展“爱国,守法,知礼”教育,努力形成和谐校园的精神支撑,夯实校园文化的舆论氛围,凝聚法治文化的向心力。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使其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对各种不良环境和消极思想有了“过滤”能力。高校除了开设相关心理学课程以外,应切实发挥好心理咨询机构的效能作用,让大学生以健康成熟的心理和人格去参与构建法治文化,养成法治型人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