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文化广播站应配备相应的文化员,专职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设有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加强对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标准化,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注册队伍。
主要任务_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与理论探索

一、文体设施建设工程

“十三五”期间,萧山将承担杭州市举办的重大国际展会和赛事,无论是2016年G20峰会,2018年的世界游泳锦标赛,还是2022年的第19届亚洲运动会,给举办地萧山大力推进重点文体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契机。萧山区文体设施要适应国际性的会展和赛事,必须要加强新一轮的文化发展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若干城市文化中心、文化景观带和文化片区。建成以区级文化设施为龙头,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覆盖全区的文化设施网络,以服务群众、改善文化民生为主题,以增强城区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为目标,至202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覆盖城乡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一)区级文化设施建设

重点要抓好与亚运会相配套的体育场馆、亚运村、湘湖水上运动比赛中心等重大体育设施,形成以钱江世纪城为中心的新的文化中心,承担大型会议会展、文化娱乐、文化交流等功能;改造提升体育中心,恢复建设电影大厦、电影娱乐中心等主城区文化中心,承担商业文化、文体休闲、健身服务等功能;在南部卧城结合市政公园等规划体育用地,以建设文化体育公园的形式,设置全民健身中心,开设适宜群众锻炼的项目;依据江、河、湖、山、水共融格局,重点打造体现现代文化特色的钱塘江文化景观带、体现休闲娱乐特色的湘湖文化景观带和体现旅游观光特色的南片生态文化景观带。以文化遗存分布、文化设施设置、文化单位集聚为基础,在全区引导、培育若干文化片区。设立朱凤标纪念馆、葛云飞纪念馆、湘湖师范纪念馆和茅湾里窑址文保所等馆所,以提升“萧山文化印记”,进一步传播萧山文化在全国和世界的影响力。到2020年,实现全区城乡平均每百人文化设施面积超过20平方米,超过省定标准。推进文化大厦、电影大厦以及新区体育中心等重点设施建设。区图书馆平均每年新增藏书达6万册以上。完成“八千年回首”基本陈列的改造工作,根据展览需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要完成扩建引进项目展厅。建成中国击剑协会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国家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区少体校二期建设项目工程。推进区绍剧艺术中心的立项建设。

(二)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一批与城市性质相匹配,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结合我区江东新城、临江新城、空港新城、瓜沥新城、临浦新城、钱江世纪城、湘湖新城七大新城总体规划,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形成若干城市文化中心、文化景观带和文化片区。争取在有足够人流和消费基础的城区核心区域,率先建设1—2个城市文化综合体,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市民文化休闲娱乐的功能集聚和辐射的示范区。

(三)完善全民健身设施

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规范标准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在城镇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在南部卧城及钱江新城结合市政公园等规划体育用地,以建设体育公园的形式,设置全民健身中心,开设适宜群众锻炼的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努力建成15分钟体育健身圈。

(四)镇(街)文体设施建设

按一镇(街道)一中心、一村(社区)一室(场)模式,建设综合性多功能文体设施。全区各镇、街道文化广播站更趋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图书信息服务网络,全面实现文献的通借通还和书目数据、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完备的公共图书共享连锁体系。扎实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镇、行政村进一步完善体育健身广场建设。支持楼塔、浦阳、进化等南片较落后的镇,建设功能齐全的文化体育中心。要充分挖掘潜力,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和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全民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科学、长效的全民健身点(苑)的建设与维护管理体系,在资金、人员、制度等各方面都有明确的保障,缓解全民健身点(苑)建设与维护管理的矛盾。

(五)村(社区)级文体设施建设

全区凡新建的居民小区必须配套规划建设文化设施。推行杭州市村(社区)文化室服务标准,推进文化示范村建设。至2020年,全区100%的行政村文化设施实现“六个一”:一个广播室,一个老少文化活动室,一个图书(电子)阅览室,一个阅报栏(宣传窗),一个集健身、娱乐、教育、活动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室,一个室外运动场所。

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程

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常住人口变化,统筹规划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整体布局,健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错时开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与内容标准化建设。按照职能和编办等部门核准的编制数量配齐工作人员。综合文化广播站应配备相应的文化员,专职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设有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加强对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标准化,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注册队伍。

三、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工程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简政放权,充分调动各种市场主体和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搭建具有引领作用的平台载体,培育具有专业优势的运营机构,形成有序参与的管理体系,使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在全区公共文化建设投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治理结构。

(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营

鼓励社会力量在区域内建设民办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剧院、音乐厅、美术馆、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鼓励社会力量以冠名、合作经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捐赠等形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探索和完善大型场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广运用P P P等模式,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竞标等方式,市场化运作政府投资的大型文体设施,在符合条件情况下利用废弃用地、老旧厂房、仓储用房、历史街区、老旧民宅村落等兴办公共文化项目。重大项目允许实行“一项一策”。

(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研究并出台《萧山区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意见》和目录,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加大财政资金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通过主办、承办、协办、冠名、合作、捐赠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充分整合设施、设备、人才、市场等资源,实现管理的专业化,为群众提供低价或免费的文化服务。

(三)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

鼓励成立行业协会,促进群众文体团队的发展,发挥其在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其规范有序发展。文体类社会组织在获取政策支持、人员培训、职称评定和资格认定等方面,享有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同等的待遇。

1.繁荣文艺精品创作。以精品意识统领文艺创作,带动文艺创作的全面发展。到2020年,推进文学、影视、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文艺理论等领域多出精品,每年各门类艺术作品争取出3个以上优秀代表作,并力争在全国及省、市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努力在专业和群众文艺创作质量和数量上取得突破,在传统剧种创新上取得突破,力争每年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的文艺作品和艺术表演成果有明显递增,并保持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2.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坚持“文化惠民”原则,努力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出的多元、多样、多变发展趋势,以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为重点,以新年音乐会元宵灯会、跨湖桥文化节、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活动为平台,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强化特色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工程和千场文化活动品牌工程建设,提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每年各级各类文化活动超千场的目标。实施萧山区基层舞蹈骨干技能提升计划和排舞普及计划,达到每村和社区都有排舞队的目标。打造区级群众文化品牌,举办萧山音乐舞蹈周,举办声乐专场、器乐重奏及合奏音乐会、舞蹈专场、戏曲专场、曲艺专场、综艺晚会等展演活动。每年举行一次少儿故事演讲大赛、萧山文化直通车草根文艺达人秀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区民乐大赛、新萧山人才艺大赛、萧山戏剧戏曲曲艺展演季。继续做好文化直通车巡演、你点我送、周末剧场品牌等活动。每年完成精品舞蹈创作两个。

3.出版发行文艺作品。计划出版长篇小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发行一张原创作曲专辑、发行创作专辑《典藏萧山美丽的声音》、出版歌曲集《李献玉音乐作品集》等。制订基层书法教师骨干技能提升计划,举办书法、绘画、摄影等沙龙。培育1至3个特色文化培训项目。寻访老艺术家,协助落实文艺心愿,挖掘抢救文化遗产。每年编辑出版一册《萧山群众文化集萃》,争取“萧山花边”“南宋官窑”“钱江观潮”等非遗保护项目中有1至3家能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3000平方米萧山非遗馆建成开放。编辑出版《萧山非遗丛书》,打造极具萧山特色的90分钟一台节目。配备好“萧山非遗网”网络服务器,早日开通“萧山非遗网”。国学进校园、下基层。争取萧山区非遗名录及传承人补助经费。

4.继续做好电影“2131”工程。本着为基层民众提供健康的精神文化享受的宗旨,进一步加强重点影片、主旋律影片的普及放映,逐步在有条件的村、社区的文化礼堂等固定场所开展放映活动。计划每年平均放映电影6816场,每年的2月、3月、5月、7月、10月,继续策划组织春节送电影下乡巡回放映、世界水日暨中国水周电影宣传放映、科普电影大篷车放映、庆祝建党专题电影放映、庆祝国庆专题电影放映等活动以及普法宣传和反腐倡廉宣传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其他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放映活动。做好新老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更新换代,对数字电影放映员每年进行2次技术培训。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放映员会议,对放映工作进行及时的指导。“十三五”期间,计划每年订购故事片45部以上,科教片18部,戏曲片(越剧)3部,其中商业片比例达到50%以上,为全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5.不断提高体育竞技水平。要进一步巩固田径举重拳击乒乓球等优势项目的竞技水平,提高游泳、射击、射箭、武术、体操等相对薄弱项目的竞技水平,建立健全以区少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的竞技体育训练体制,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有自我发展活力的竞技体育运行机制。

6.进一步活跃地区间文化交流。围绕文化建设目标,坚持多出多进的原则,按照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并重,商业演出与文化交流活动并举的思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积极加强与国内外文化艺术机构的合作,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扩大交流范围,引进高质量的文化项目。加大我区特色文化品牌创建力度,培育、扶持、打造一批具有萧山特色的文化设施品牌、文化活动品牌、文化精品品牌,扩大我区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十三五”期间,使我区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数量、档次和质量有显著提升。

四、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工程

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将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内容与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相对接,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数字资源产品优化、新媒体网络传播和智慧公共文化机构建设。

(一)提高无线网络覆盖水平

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区级公共文化设施,镇、街道公共文化设施和村、社区图书室内全部免费提供W i-F i,公共电子阅览室免费提供上网服务。

(二)搭建智慧化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区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等项目建设。公共图书馆等场馆建成交互性的应用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空间,实现资讯查询、资源共享、需求反馈等功能。打造智慧文化馆,定期发布萧山区数字文化地图。加快智慧文化社区建设,将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传输到村(社区)文化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建立完善萧山区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管理平台、萧山区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平台和萧山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推动公共文化管理数字化。

(三)加快数字资源库建设

加快建设比较完备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和文化机构智能服务系统,加快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实现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提高数字资源供给能力,提高馆藏资源的社会效益。实施数字资源推广计划,为区中小学学生提供数字资源进校园服务,实现免费下载电子书的目标。

五、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工程

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产品供给、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与城镇化发展,常住人口基本匹配,对南部山区、革命老区等重点地区,通过帮扶促进其补足短板,实现跨越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衡化。

(一)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大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继续办好萧山区文化艺术节、跨湖桥文化节、钱江观潮节、春节元宵系列文化活动以及未成年人读书节、中小学生艺术节等节庆文化活动。结合世界阅读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全民健身日等开展主题文体活动。深入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展览、送出版物、“订单式”、“菜单式”、“你点我送”和“我送你秀”等文化下乡活动,促进“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不断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实施基层特色品牌文化建设项目,形成一村(社区)一特色,一镇(街)一品牌。镇街(场)之间每年组织跨区域联动不少于4次;村(社区)之间不少于2次。支持群众自办文化、鼓励民间文艺表演团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继续办好“周末剧场”,打造文化亮点。

(二)实施文化低保工程

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培训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将中小学生定期观看民族戏曲,开展民间文艺活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纳入教学计划,落实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区图书馆、区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机构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园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公共文化机构配有无障碍设施,丰富区图书馆盲文资源,为盲人阅读提供有效服务,加强对残疾人文艺指导培训。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施门票全免。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在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特殊节日向社会免费开放。

(三)开展流动文化服务

坚持公共文化资源面向农村基层、面向偏远山区、面向特殊人群倾斜,大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区内每年组织跨区域文化走亲不少于6次。区文化馆、图书馆的流动服务车制定流动服务计划方案和流动服务产品供给目录,制定和完善流动文化服务标准,使流动文化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动流动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模式,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送戏下乡、引戏进城。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流动文化服务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六、全民健身提升工程

(一)落实《全民健身条例》

充分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不断提高群众的体育意识,培养群众的健身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推进群众体育活动社会化、生活化、多样化、科学化、制度化。

(二)完善健身消费政策

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加大投入,安排投资支持体育设施建设。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进一步研究促进健身消费的相关政策。

(三)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体育人口稳步增加。创新活动方式,逐步形成经常性开展各类人群健身活动的有效模式。定期召开四年一次的全民综合性运动会和每年一次的全民健身主题系列活动、老年人运动会、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实行工间操、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日常健身活动,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大力推广武术、健身舞等传统体育项目。

(四)健全群众体育组织

进一步加强体育总会建设,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参与各级各类体育组织、社团、体育指导站和晨(晚)练点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体育社团在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着力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整体素质。鼓励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产业工作。鼓励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

(五)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利用和管理

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镇、行政村要不断完善体育健身广场的利用和管理。要挖掘潜力,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和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全民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科学、长效的全民健身点(苑)的建设与维护管理体系,在资金、人员、制度等各方面都有明确的保障,缓解全民健身点(苑)建设与维护管理的矛盾。

(六)不断提高体育竞技水平

要进一步巩固田径、举重、拳击、乒乓球等优势项目,提高游泳、射击、射箭、武术、体操等相对薄弱项目的竞技水平,力争多出成绩,出好成绩。要不断优化以区少体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的竞技体育训练体制,健全好业余训练的衔接,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能激发自我发展活力的竞技体育运行机制。要继续强化教练员队伍和运动员队伍建设,加强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争在第十九届杭州市运动会上实现保二争一的目标。

(七)抓好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

作为全民健身工作重点的学校体育,各级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促进“体教”结合,把学校体育列入打造教育强区、体育强区和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性工程,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促进青少年培养体育爱好、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进一步深化“体育进社区”和体育先进街道、社区的争创活动,使每个城市社区都达到有健身场所、有健身组织、有健身指导、有健身活动的要求。

(八)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以本体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争取到2020年,建成以竞技体育经营、体育咨询培训、体育彩票、体育休闲等本体产业为主的体育产业结构。推进体育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等本体产业市场的发展,逐步形成以体育服务业为基础,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市场新格局。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税收、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出台。大力推动社会兴办体育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

七、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工程

按照转变职能、管办分离的要求,加快推进分类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关系,形成政府加强管理、公益性事业单位自主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培育基层公共文化示范项目

配合全省文化强镇(街)、文化示范村(社区)创建,每两年评选4个文化示范镇街(场)、8个示范项目、12个示范社区,区财政给予支持。建立专家长效指导机制,指导示范项目创建。

(二)完善供需对接机制

探索订制式、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建立文化预报制度,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各镇街应提前1个月向社会公布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大菜单”,新增文化服务项目或由于装修等原因暂停文化设施服务,须提前7天向社会预告。区应建有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发布的综合平台。

(三)推进总分馆制

充分发挥区图书馆、文化馆的资源辐射作用,推进建立完善总分馆制。萧山图书馆依托公共图书馆连锁服务体系,把各镇街图书支馆、村级农家书屋纳入其中,实行“一卡通、通借通还”。探索建立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加强馆际资源共享,建立图书馆联盟、文化馆联盟、博物馆联盟等。

(四)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适合不同类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镇文化广播站、文化团队、文化礼堂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五)实施萧山文化记忆行动计划

加强历史和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统筹农村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的申报、认定和保护。挖掘整理萧山历代先贤名人文史典籍。把跨湖桥文化、红色衙前文化、古陶瓷文化和葛云飞等民族英雄事迹列入乡土教材,丰富历史文化及传统文化教育。加快萧山区非遗展示馆和传承基地建设。加强绍剧的传承与保护。结合地域特点和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传承“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

八、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和繁荣工程

(一)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

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文化市场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努力形成一个健康、规范、有序、繁荣,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的文化市场。

(二)建立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场执法工作网络

建设文化市场技术监管系统,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在中心镇和组团镇设立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中队。充分发挥技术监管效能。加大对技术监管方面的投入,完善举报监控与指挥中心的配套建设。进一步发挥技术监管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的作用,提高监管水平和能力。加强对互联网文化、互联网视听、网络游戏及著作权等新兴领域的执法工作,打击互联网违法经营及侵权盗版行为,切实维护互联网文化产业从业者及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效保障我区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完善基层执法机构建设。进一步改进基层执法机构的运行机制,强化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加强中队与属地乡镇的联动机制建设,完善执法网络,提高执法效率,缩短反应时间。加强对全区文化市场管控,做到文化市场执法工作全覆盖。

(三)明确职责和完善监督机制

明确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文化市场执法工作职责。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大对网吧、出版物市场的联合执法行动;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明确领导干部责任,实行文化市场环境评议考核制;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向全社会公布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投诉举报电话,接受全社会监督。

(四)繁荣和发展文化市场

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刺激和拉动群众文化消费。扶持打造一批有特色、高水准、跨时空、具有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文化市场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的品牌节目、品牌团队和品牌场所。打破行业、所有制界限,支持民营经济投资和经营文化市场,拓展空间,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按照现代企业运营要求整合文化市场资源,提高文化市场集约化经营水平,从根本上提升我区文化市场的整体规模和运行质量。

九、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构建比较完备的、富有萧山地域特色的文物保护体系,使保护水平和服务能力处在全省前列。

(一)历史文物保护

按照文物“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融入文化建设目标中。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工作的“五纳入”措施。加强史前遗址考古、早期青瓷考古、跨湖桥文化遗址考古、城市考古等考古项目的专题调查和发掘。分级分类做好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保护工作。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程序及责任追究制。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和宣传文物法规及知识,依托跨湖桥文化节、跨湖桥国际研究中心和跨湖桥国际文化学术研讨会三大平台,全力打响“跨湖桥文化”品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保护文物,重点对葛云飞故居、朱凤标故居、汤寿潜故居、党山南大房、同泰当等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整体修缮。扶持和建设以民办博物馆(艺术馆)为重点的专题馆。实施陈列展览精品项目,构建以区级博物馆和对外开放文物保护单位为主体,以民办博物馆(艺术馆)为补充,具有我区优势和特色的展览展示体系。建立和健全文物保护工作的各项政策法规,加大文物违法的执法力度,把考古调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建设项目前置审批程序,确保文物的安全。到2020年,争取再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一至二个、省级文保单位二至三个、市级文保单位十个以上。萧山博物馆和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分别完成国家二、三级博物馆的创建工作。高质量完成浙江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和省级文物保护重点课题“跨湖桥遗址原址保护监测”的研究工作。新建成有一定规模的民办博物馆(艺术馆)15家。

(二)组建单独建制萧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全面负责萧山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的业务工作,重点做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充分挖掘我区丰厚的历史底蕴,延续萧山文化生态的基因,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现时性、完整性,优先抢救保护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且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项目及其传承人。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注重传承创新,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河上镇建设浙江省非遗风情小镇和镇级非遗主题馆。支持南片较落后区域根据各自情况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展示馆、非遗馆等。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我区成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区域。到2020年,基本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宣传推广体系和产业运作体系。

(四)实施抢救性记录和保存绍剧艺术精品工程

对区内外绍剧领军人物和经典剧目开展全程录音、摄像,保存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力争将萧山绍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积极吸纳储备文物保护人才

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进和培养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人才,具体体现在增加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专业人员编制上,到2020年,两大博物馆专业人员应在二十个以上,总在编人员达到六十人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