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模式10夯实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模式10夯实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模式10夯实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简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宁波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基础上组建的、独立设置的普通全日制高校。为此,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中提出了科学整合“三大课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就高度重视切实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功能。

模式10 夯实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img15

学校简介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宁波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基础上组建的、独立设置的普通全日制高校。学校由宁波大学、宁波市教育局共同投资建设,由宁波市政府领导和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439人,全日制在校生1万多人,其中本科生1000多人。下设商务、信息、艺术、旅游、国际交流、环境、管理、成人教育等8个二级学院及基础课教学部,聘请宁波大学及国内外知名教授担任二级学院院长,确保了学校优良的教学质量和高标准的人才培养规格。学校设有37个高职(专科)专业、3个职教师资类本科专业(以宁波大学名义招生,颁发宁波大学文凭和学位证书),专业涵盖农林牧渔交通运输、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旅游、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等9个大类。学校秉承宁波大学严谨的治学传统,借鉴国内外职业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高职教育路子,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构建并不断完善基于“‘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基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双高、双证、三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紧密结合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了“三大课堂”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创了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基于“三大课堂”联动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十七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既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更为我们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着眼于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省内知名、国内有名”的服务类高职院校的目标,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要把提升服务宁波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作为办学的第一目标,把高职服务类教育特色培育作为办学的第一任务,把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作为第一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项基础工程,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根基和保障。因此,自2003年建校以来,学校党委就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并根据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了“三大课堂”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三大课堂”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第一课堂、以校园文化为辅助的第二课堂、以实践教育为补充的第三课堂。其中,以理论教育为平台的第一课堂,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建思想政治理论宣讲、党的知识培训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四部分构成;以素质拓展为平台的第二课堂,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职业素养等四方面组成;以实践教育为平台的第三课堂,由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两方面组成。

“三大课堂”之间是互为依存、互为支撑、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关系,但各有侧重。在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建设中,主要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通过教学计划编制创新学分和素质学分的认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措施,建立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的长效工作机制。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主要是通过整合校园文化活动资源,实施“大型活动延续化、精品化;中型活动学院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的运作,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向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从而构建起校园文化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和品牌体系。

“三大课堂”通过推行导师制加以整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机制。具体来说:专业导师指导第一课堂(如艺术学院推行的“师徒制”、旅游学院推行的“双导师制”,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要求“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在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社团导师指导第二课堂(全校106个学生社团均配备专业指导老师,通过开设相关社团课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导师指导第三课堂(以推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为契机,建立社会实践导师制,为每个社会实践小分队配备导师,从组队、选题、调研、实施、成果转化等环节进行全程指导,确保实践育人的成效)。

二、科学整合“三大课堂”,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传统教育长期以来强调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与灌输作用,却忽视第二、第三课堂的作用,这也明显地体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加强和改进,这一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三大课堂”各自为政、互相封闭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为此,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中提出了科学整合“三大课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一)第一课堂:打造以提高政治素养为核心的理论教育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途径和主阵地。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就高度重视切实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功能。学校以实施新人才培养方案为突破口,在重视第一课堂传授文化知识功能的同时,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是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重视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二是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院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院长和分管副书记任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思想政治课建设领导小组,并在2006年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定期研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中,学院推出了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广大教师经常以座谈、问卷等形式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菜单式”教学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在部分教学班中尝试的一种新型上课模式。在符合总体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兼课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组成了一个“人才库”,由各位教师根据学科和个人专长申报讲课的主题和内容,经研讨和汇总后,将讲课的主题、内容、形式及授课时数形成一个课程“菜单”,供学生选择,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此外,学校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与共青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二级学院党总支为主的指导评价体系、团的组织为主的活动组织体系、思想政治领导小组为主的协调沟通体系这三大体系,推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在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的同时,学校党委十分重视理论宣讲。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学校组成了由学校党委全体成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共20人组成的“党的十七大精神宣讲团”,采取“集体备课,专题宣讲”的方式,分别到各二级学院、校区,在一个月内集中开展五个专题的32场宣讲,其中28场面向学生,听众达7500多人次。同时,学校还开展了“六个一”活动,即一场知识竞赛、一次学习会、一次理论学习征文、一次演讲比赛、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一场文艺演出;组织了“八进”工作,即做好党的十七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课题、进社团、进社区、进网络、进实践基地、进“党员之家”工作,从而实现党的十七大精神进学生头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理解,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学习教育覆盖了全体师生。

通过改革党的知识培训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党的观念教育。学校从2004年9月起一改过去由组织推荐进党校学习党的知识的方法,把《党的知识培训》作为公选课向全校学生开课,并给予1个学分。至2008年底,已有7000余名学生选修了《党的知识培训》课,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基础知识。经过学习,这些同学对党的基础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近90%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时,各二级学院分党校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再培训。每学年均举办3—4期入党积极分子专题培训班,对列入组织培养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更为深入的党的知识、时事政策等方面的教育。至2008年底,学生党员比例达到9%,共有21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接受分党校培训。学校在给学生党员压担子、给任务的同时,注重对其再培养、再提高,每年以开设讲座、举办专题培训等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教育引导学生党员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切实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校团组织于2008年5月率先在全市高校中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109名优秀学生骨干参加了首期培训。成立青年人才学院、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学校团委按照团中央部署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重点培养大学生骨干、各级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学校为首批学生骨干建立了学员档案,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并从校内外聘请专家学者、党政领导为导师,建立了专业导师团、成长导师团和特邀导师团三支导师队伍,为学生骨干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先进青年的道德修养、学生干部工作实务等理论知识。培训课程设置分理论培训、实践锻炼、活动创办、对外交流、素质拓展、军事历练等六个环节,并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军营等基层一线开展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民宿体验、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增加大学生骨干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新成立的青年人才学院坚持重点培养与一般培养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组织培养与自主教育相结合,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教育引导与满足需求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旨在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能够成为青年学生楷模的学生骨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每学期开班一次,目前已有250多名学生骨干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在各方面成了学生中的排头兵和佼佼者。

(二)第二课堂:打造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的素质拓展平台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熏陶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其中,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校园文化运作体系,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努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运行方式,做大做强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各类活动。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校园文化广场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格局,打造了以阳光广场为核心,由演艺大厅、素质报告厅、辰苑休闲吧等组成的学生活动场地。学校一直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工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培养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载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素质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自身的整体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是观念信仰和价值取向,它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通过举办“成长、成才、成功”新生入学教育报告会,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8年开始,每位校领导都会亲自给新生上入学教育课,向广大新生介绍学校历史,并勉励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同时,学校也会邀请历届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母校现身说法,讲述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树立进取的目标。2008年,学校开展了首届“感动城院”学子评选活动,10个学生个体(群体)被评为“感动城院”学子,8个学生个体(群体)荣获入围奖。党委宣传部还安排摄制组专程到这些学生家中、高中拍摄了相关场景,制作成DVD,于6月17日举行了颁奖典礼,在校园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收到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弘扬自强自立精神的效果。

学校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学生会等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良好环境。近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究会的指导下,二级学院相继成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究会分会,理论学习型社团认真策划,研读原著、举办座谈交流、专题研讨会,通过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分层次、分专题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不断拓宽理论学习阵地,吸纳了更多的团员青年参加理论学习。

学校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和谐理念培育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五四”、“一二·九”、2008年北京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引领广大同学积极投身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成长意识,从而加强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同时,以五四青年节为契机,召开团内各类先进和校园活动各类先进的总结评比工作,总结表彰一批活动开展成效显著、同学参与面广的集体和活动参与积极、发挥学生骨干作用明显的先进个人,从而在校园中掀起了赶超先进、争做模范的新高潮。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学校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素质拓展计划”,完善素质拓展工作,规范素质拓展重点项目的申报、审核、认证,完善素质拓展学分认证的量化考核加分工作,变单纯行政指挥型为服务型、引导型的活动运作方式。学校在每学期第14周开展素质拓展学分的申报和认定工作,广泛发动学生申报素质拓展学分,并集中对二级学院上报的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工作进行审核和抽检,确保素质拓展学分认定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开设“经济社会发展论坛”,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定期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改善人文教育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拓宽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途径。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口才社交与礼仪、浙江文化概论等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确保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的主渠道畅通。同时,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学校通过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科技创新能力。办好每年4月“技能节”、5月“社团巡礼月”、9月“新生艺术节”、11月“学生记者节”等系列活动,展示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和团结协作精神。其中,每年4月举办的技能节为常设性活动,以学风建设为纽带,以专业竞技为依托,分校区进行各个学科的技能竞赛。技能节的活动项目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3.身心健康素质教育

身心健康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和物质基础,是理想信念与专业技能的实际载体。

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性别、年级、兴趣、爱好以及实际需要,开设了丰富多彩的体育俱乐部课程。通过开展田径运动会,在活跃气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改善身体素质。2008年1月10日,全国唯一一个木球培训基地落户我校,标志着木球运动正式走进宁波高校。学校紧抓中国木球培训基地落户学校的契机,大力推广木球运动,提高学生的竞技技能,不仅成立了木球队、木球协会,还把木球运动搬进了课堂,在公共体育课上开设了木球俱乐部,参与人数已达1000余人,占每届学生的1/4。

学校引进了心理专业教师,成立了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积极改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场所,设立了办公室、咨询室、接待室、团体辅导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心理咨询网络、开展心理热线咨询;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开通“心灵绿洲”网站,开展“心理阳光工程”、“5·25”心理安全健康宣传月活动,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讲座,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了角色体验、心理知识。同时,学校重视对心理工作队伍的建设,组织从事学生工作者参与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引导广大教师参与心理健康工作,从而有利地推动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目前,校——院——班三级心理督导机制已经建立,学校今后将进一步完善职责,发挥三级机制的督导功能。

4.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是任何一个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职业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技能的训练。

职业素养的培养要与现代社会体制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要在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中来完成。近年来,学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合企业家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读书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宣传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使学生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资源,合理规划职业生涯,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

同时,突出专业特点,办好每年4月份开展的“技能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引导学生苦练专业技能的本领,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报考相应的岗位证书和技能证书,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精神,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就业和深造做好准备。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勤工助学岗位提前进行职业历练,感受职场竞争。

(三)第三课堂:打造以培养职业人为核心的实践教育平台

加强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核心目标之一。实践不仅是教育的手段和环节之一,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将实践的理念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所要求的,是优化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牢固树立实践育人思想,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长效机制。学校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较弱、创新精神不足、毕业生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几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08年,学校制定并颁发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新的培养方案在充分进行专业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专业群,并根据社会各行业、岗位对各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及相应的职业岗位标准,明确了各专业的定位、具体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了各专业的职业范围和就业岗位,提出了学生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具体要求。经过几年的探索,学校形成了“2+1”、“订单式”、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并积累了许多富有专业特色的成功案例。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育顺利开展的有效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从理论到实践质的飞跃;才能让学生发现自身实践技能的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举一反三,学会学习,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针对目前学校实践教育存在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校企合作效益不高、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老化、实训教材建设力度不足、实训指导教师缺乏等问题,学校通过联系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了前校后厂的实践教学模式。利用企业优越的设备资源、先进的生产实训条件,把教学课堂搬到生产一线,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实训,开展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校积极拓展实验实训室创建渠道,鼓励社会资源通过投资等方式参与建设,已引进了一条生产电子产品的流水线,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在实施学生“走出去”策略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引进来”工作。依托企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聘请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就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研讨、论证,制定专业能力、素质为主的专业教学计划,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讲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培训与鉴定工作,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纷纷落户我院。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校非常注重创新教学模式。艺术学院于2006年开设的工作室由宁波设计界有较大影响力的高级设计师和学院资深教师组成,各工作室有不同的专业研究方向。这些工作室针对不同的方向把专业做得更专、更细、更精,有效地实现了专业和市场的拓展。同时,工作室挂钩专业实践的企业,从而使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强化训练。经过工作室培养的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每年一次在宁波美术馆举行的宁波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优秀毕业作品展上,艺术学院学生创作的作品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设计作品纷纷被市民订购。每年在我校举办的旅游企业人才招聘会暨宁波市“旅游会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人才供需洽谈会上,全市包括宁波南苑饭店、宁波开元大酒店、宁波大酒店、宁波慈城金源旅游开发公司、宁波浙仑海外旅行社有限公司等在内的旅游类企业都会到场向学子们抛出“绣球”。以培养园林企业高级职业技术人才(高级蓝领)为目标的园林景观专业“2+1”实践教学新模式,以独特的实践教学方式为生命力,让学生提前适应了企业管理模式。

社会实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理论学习的落脚点,是个体体验深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检验自己的学识与实际运用的差距,及时总结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学校重视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提升道德境界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民族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通过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奉献爱心、支教活动等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始终把社会实践作为一个重要环节紧抓不放,非常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围绕专业知识、技能实践、素质拓展来开展第三课堂活动,以强化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技术创新的能力。学校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给予学生必修学分,构建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部门齐抓共管,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日常与假期结合,“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

三、“三大平台”打造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就要紧密结合实际,找准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突出特色,形成亮点,在巩固基础上提高,在深入创新中发展。在“三大课堂”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指导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搭建思想育人平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

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推动事业前进的不竭动力,统一的思想更是作好各项工作的支柱与基础。高职院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引导青年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的成长与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非常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注重教学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推出的“菜单式”教学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想吃什么“菜”可以自己点。这种个性化的“菜单式”教学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报告厅或教室内总是座无虚席,很多同学纷纷反映:“以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总是比较枯燥,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简单的记录者。今天这样的讲座贴近实际,内容也是我们所喜闻乐见的。听这样的讲座真是一种乐趣。”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搭建文化育人平台,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在工作中要以创设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为重要目标,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育人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激活校园文化生活,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会、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学校鼓励并指导学生社团自主举办多种形式的社团文化活动,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指导、管理及扶持,促进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健康地向前发展,并在学生社团建设上始终坚持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服务社会需求、学生个性成长相联系。

近年来,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目前已经形成思想政治类、科技创新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等门类的43个校级社团、74个院级社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社团总人数达4000余人。这些社团每年举办各类重大文艺演出近十场,促进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社团建设融入课程化体系建设的实践,开设了与学分、教学相联系的社团课程。目前,15个社团课相继开设,指导老师、资金、活动场地、活动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此外,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社团文化节,这是近年来打造的一项届制化、品牌化活动。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力量。多年来,学校已经形成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十佳歌手比赛等一大批青年学生广泛关注、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品牌,使青年学生在参与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由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学校近年来荣获了多项殊荣:校团委于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团委,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五四红旗团委。在由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主办的首届大学生优秀校园文艺节目评比中,舞蹈《格桑梅朵》荣获二等奖,《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荣获三等奖;在第二届大学生优秀校园文艺节目比赛中,舞蹈《神秘面纱》荣获二等奖。

(三)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组织和促成大学生投身实践活动。近年来,学校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把实践育人贯彻在育人的全过程中,把学校的“小课堂”和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构筑了实践育人的大格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为载体,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实施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给予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学习进程的自主权。近年来,我院学生在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中已崭露头角,先后多人次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科技创新教育在引导青年学生求是创新和培养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教务处、团委等部门共同协作、相互支持,为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保障。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在2007浙江省首届高职高专“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中,信息学院的《慈溪市庵东镇华兴、虹桥村新农村建设成果及村民生活状况调研报告》荣获社会调研类二等奖。在2008年度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评审中,环境学院学生的《大花萱草“奶油卷”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信息学院学生的《轻量级网络爬虫项目》和《基于内容过滤的反垃圾邮件系统》等三个项目成功入选。

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实践环节,并注重创新形式,有效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环境学院开设的“虚拟公司”——“卓越集团”改变了过去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引进公司制管理模式,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与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的提高。“特别训练营”融“岗前训练、顶岗实践、就业”为一体,对学生实行企业化、公司化管理,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了职业素养养成和行业岗位技能相结合的岗前训练。艺术学院探索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聘请宁波设计界高级设计师担任导师,以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涉及行业项目实践的能力拓展,并让学生进入导师的公司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学校将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职业素养教育工程,并将构建服务类高职养成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目前,学校已经着手开发以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养类课程,下一步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向全校推广。

不断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教育计划,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经过近几年的运作,初步形成了“四大体系”,即以思想政治课队伍和各学院党总支为主的指导评价体系,团组织为主的活动体系,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为主的协调沟通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各实践团队紧扣主题,按照学校提出的“事业化规划、组织化推进、社会化运作、项目化支撑、安全化保障、特色化提升”的总体要求,结合各专业特点,采取“校级重点资助团队申报——学院(班级)重点团队组建——学生自我践行”的模式,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校团委连续三年荣获浙江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工作奖,“追寻宁波现代文学家的足迹”社会实践团、“情系四明,服务育人”赴四明山实践团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队。同时,学校于2007年开始评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成果奖、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成果全部收入《传承》集。青年志愿者工作在继承与发掘的同时,不断赋予时代内涵,精心打造三位一体的特色工作,着力探索志愿者活动与社会热点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新路子。学校以“爱心社”为载体,以“学校、社区、农村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大型会展服务活动”为重点,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项目和工作领域,切实推进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3]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

2004‐10‐15(1)

[4]周济.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靳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段建国.构建大学和谐校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9]张亚军,当代大学生群体和谐问题之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2)

[10]赵晓和.关于推进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2)

模式11 这里是“爱心天使”的家——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img16

学校简介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全日制高职院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25年的宁波华美高级护士学校,历经宁波卫生学校、宁波护士学校、宁波助产学校、宁波医学专科学校、宁波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宁波分校、宁波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发展阶段。2004年7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教育部、卫生部确定的护理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获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也是中国卫生法学会授牌的全国首家卫生法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学院设有护理、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学营养、医疗美容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卫生信息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等11个专业,并承担宁波市卫生技术人员医学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任务。宁波市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浙江省继续医学教育宁波分中心、浙江省全科医师培训中心宁波分中心、浙江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宁波分中心和宁波护理教育实训中心等均设在我院。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6000人,教职工270余人。学院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强校”的办学方针,着力培育办学特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扎实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较强人际沟通和社会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基层卫生技术人才。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爱心文化教育工程,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爱心文化教育活动,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团结互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职业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爱心品格和人文精神,努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真正用心去关爱每一个需要关爱的生命,从而提升医护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

一、爱心文化凸显特色,爱心教育呼之欲出

基于校园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探索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新形势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独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发展为大学生构建了一个增长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平台。当前高校随着80后、90后大学生成为学生群体的主要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为更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校园文化在众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脱颖而出”,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的效果成为新时期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1.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软环境”,能引导大学生们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生观和植根行业需求的就业观。

2.教育作用

古人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一个饱含着科学精神、民主传统、深厚人文底蕴或职业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的身心会受到相应的熏陶与影响,能力和素质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与加强。

3.规范作用

校园文化特色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中得以体现,而规章制度的建立,能彰显学校提倡什么,应该怎样做,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规范作用持而久之,促使学生养成独特的行为习惯,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4.激励作用

优良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校训、校标、校旗、校歌等各种精神孵化载体,起到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激发师生积极进取、立志高远,增强对团结拼搏、发愤图强的使命感和对感恩时代、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二)职业性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的首要特征

高职教育姓“高”名“职”,职业性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显著特征。近年来,国家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也由此驶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普遍共识。为此,为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重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校园文化作为一门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潜在性、暗示性和渗透性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围绕这些导向,正视高职办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并将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所需的人文素养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所在。

1.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对其办学理念进行内化、升华与不断进行理论抽象与价值凝练的结果,是各种精神文化资源的精髓。高职院校在建设精神文化时,除了培养师生的爱岗敬业、诚信品质、团队精神等普适精神文化外,更要立足学校实际,着力塑造反映办学理念、体现职业特性的大学精神。

2.物质文化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文化时一定要彰显学校精神、体现职业特征,特别是要围绕职业教育特点,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室、寝室、楼道文化布置等方面,营造“职业性”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

3.制度文化

实践证明,构造融合优秀企业管理文化、体现职业特色的规章制度,将有助于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真切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浓厚氛围,如参照企业特点进行班级CIS策划,按照企业的制度制订班级规章、公约,结合企业和专业的特点规划班级活动,以项目的形式、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等。

4.行为文化

高职院校要打造倡导行业行为规范、体现职业特点的校园行为文化,对引导师生行为导向,尤其是培养学生符合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如敬业、合作、守纪等影响深远。

(三)爱心文化是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所在

1.爱心文化的作用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爱和归属的需要。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爱心文化有着激励人、凝聚人、感染人等功能,通过爱心文化的培育、实践和发展,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完善和学生人格健康和谐的发展。在以往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活跃校园气氛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上,对于应进行普遍强化的个体修养内容涉及不多,如爱心之类的更是少之又少,而这些又是我们现实社会中所必备的基本要求。爱心是促成校园和谐文明的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爱心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通过设计各种爱心载体,定期开展爱心服务文化节、党员爱心活动日、爱心服务实践团社区行、爱心天使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同时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人文的方向发展。

爱心文化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一个认识爱、懂得爱、欣赏爱、愿意付出爱且具有爱的能力的人,才会具有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心文化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在爱的氛围中成长,富有爱心、责任感强、品德高尚的学生会把他的爱心感染给他人、给社会,这种人文精神和爱心底蕴能够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2.爱心文化的内涵

爱心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博大胸襟,是一种亘古不变的美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倡导儒家思想中就提出了“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可见,“仁爱”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仁者”的含义就是关心人、帮助人,以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最大快乐,这种精神也就是贯穿古今的人道主义精神。

“爱心文化”以“爱”为核心,是对我国“仁爱”思想的继承,它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友爱、互相帮助,是人文精神与职业素养的核心体现。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爱”延伸至今日即是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高校所倡导的爱心文化在内容上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它应以“尊重、理解、关怀、热爱”为基本内容,以“自尊、自爱、自强”为精神要素,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基本原则,以“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为自我道德责任感,以塑造“爱心人格”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

3.我院重视爱心文化建设

爱心文化的提出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密切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教育一样,也要追求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培养人才的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将爱心文化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确定的承担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是白衣天使的工作,其工作服务的对象是“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他们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因此我院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卫生领域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而且更要具备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爱心意识。

二、爱心天使爱在四季,爱心文化浸润新人

作为培养高素质现代卫生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我院把爱心文化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品牌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来加以重点塑造,通过爱心文化教育来培育学生的爱心和职业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全面素质,并将之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品牌项目之一来加以重点打造。

(一)完善机制,提高爱心文化教育的保障力

学院重视爱心文化教育与建设,为了使各项爱心文化活动顺利开展有组织保障,不断构建和完善各项爱心机制。

1.建立组织机构

学院成立爱心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研究,制定爱心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建立了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相关人员为成员的爱心文化建设指导小组。

2.完善制度建设

学院先后制定了学院爱心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爱心文化活动实施细则、各院系开展爱心文化建设评价、考核制度等。各爱心服务站点根据自身服务特点制订相关的制度。如爱心天使护理志愿服务队,从成立开始相继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志愿者守则、考核细则、激励机制等。

3.提供经费保障

学院每年对爱心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专门的经费,实行专款专用,确保各项爱心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爱心志愿服务中心建立爱心基金。爱心基金会将师生们的捐款和定期回收的废旧物品所得款项作为爱心基金,以“全心全意帮助我校特、重病学生克服困难并顺利完成学业,构建我校师生、校友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为宗旨,用以资助特重病人学生、社会公益事业服务活动等。

(二)搭建平台,提高爱心文化教育的聚合力

为推进爱心文化建设,各党总支、团委、系部纷纷建立爱心文化教育的载体,爱心网络渐成体系。

1.党团活动室

为充分发挥党团活动室的辐射功能,以每幢公寓楼党团活动室为单位,组织公寓楼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结合时事定期开展学习座谈交流活动。同时,各党团活动室积极组织各类爱心帮困活动,如收集废品所得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开设爱心服务流动站、与民工子弟学校爱心结对、雷锋日服务活动等。

2.爱心志愿服务中心

由青年志愿者协会改建而成,最早可追溯到1992年创立的“学雷锋小组”。该中心由团委负责,以“投身实践、发挥专长、服务社会、共建和谐”为宗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南丁格尔精神,深入社区、广场、农村、弱势群体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卫生知识宣传与咨询、健康方面调研等爱心志愿实践服务活动。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目标。其中“爱心天使护理志愿服务队”已在校内外产生一定影响。

3.爱心服务实践基地

爱心服务实践基地目前已遍及宁波大市范围,主要有江北洪塘、慈城、云湖、甬江,海曙西门街道、望春街道、江厦街道、南门街道、古楼街道,江东明楼街道、樱花社区、百丈街道、中山社区,鄞州东钱湖社区、钟公庙街道、姜山镇、紫鹃社区、华泰剑桥社区、外滩社区等,此外还有敬老院、医院等基地。

4.爱心基金站

2007年3月正式成立,基金站奉行“自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原则,将师生们的募捐和定期回收废旧物品所得款项作为爱心基金,用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社会公益事业捐款以及敬老院、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三)拓宽途径,提高爱心文化教育的渗透力

1.爱心教育 渗透内外

环境熏陶。学院的环境布置、氛围营造,均弥漫着爱的气息,如南丁格尔塑像、走廊医学名家格言、楼道爱心文化等,特别是护理实训中心的设计布置,全真模拟医院场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命、母爱、责任等意识。

专业渗透。利用专业课渗透是爱心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如在护理操作中,即使是搬挪模型人,也要注意和考虑“病人”在搬动中是否痛苦与不便;又如在检查之前要把自己的手捂暖才可以去接触病人,即使捂暖了也要询问一下病人这样的体温是否合适;再如给孕妇检查完毕后要协助其整理衣裤,扶其坐起、穿鞋等,均要体现关爱方面的要求。与此同时,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已开设了一系列寓爱心、人文教育于其中的课程,如《护理礼仪》、《护理美学》、《护理人际沟通》、《美容心理学》、《美容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名家大讲堂》等,更率先于全国医学院校开设《护理人文学》,并自编教材正式出版,同时把《医学伦理学》、《护理心理学》列为必修课程,强化学生专业人文精神、职业道德培养。

言传身教。从新生入学始业教育第一课在南丁格尔誓言下进行爱的教育开始,一直到开学典礼、“5·12”护士加冕仪式、专业实习、毕业典礼等各个环节,教师们均进行爱心方面的“言传身教”。与此同时,学院还通过开展“三文明、四热爱”主题教育活动、“天一名人论坛”系列讲座、爱心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同学们学习关爱他人和社会。此外全院教职员工,上至院长、下至普通职工,全员育人,关爱学生,把尊重、坚强、友爱、互助、宽容的品质传递给学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此,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也曾为学院前身宁波卫校题词“循循善诱”,激励教师们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爱心教育。

2.爱心实践 花开四季

南丁格尔女士曾说过,“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的“小天使”用自己所学专业、用自己的爱心,一年四季,服务奉献,“爱心天使,爱在四季”。

春季·青春天使。春天,青春天使们深入农村、社区、广场、公交车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服务活动。与蓝天民工子弟学校结对帮教,三年来天使们不仅为蓝天的学生捐款捐物,更定期去那里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2007年3月在城市广场,举行了大型义诊、健康知识宣讲与咨询活动,天使们还载歌载舞为在场的市民们献上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演出。我院爱心社、护理学院的天使们采取了“携公德乘车、与文明同行”公交文明行动,几年如一日,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贡献。2008年3月,爱心天使志愿服务队成员走进江东区紫鹃社区,进行大型的健康知识宣传义诊活动。在临时搭建的义诊现场,设立了女性健康服务、测量血压、康复治疗、健康咨询等服务项目,发放常见疾病预防、夏季饮食保健等内容的健康知识宣传单,并进行社区医疗服务方面的调研。此外,学院从2005年至今先后选派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驻村帮扶指导工作,义务送医下乡免费为村民开展体检,逢年过节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群众,支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天使的风采”学生慰问演出等。

夏季·活力天使。夏天,活力天使们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环保宣传、帮扶教育、医疗援助等爱心实践活动。如组织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团,通过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广播、电视片、义诊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有关医疗卫生知识;还以讲座、报告会、板报、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讲新农村政策。再如举行“与绿色签名、与环保同行”活动,深入乡镇、农村宣讲现代生态知识,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宣传环境生态理念;开展环境保护、支教扫盲、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活动等。据统计,自2005年至今共成立106支主题服务队,参加人数达2200余人。

秋季·健康天使。秋天,健康天使们积极到敬老院、社区、农村等开展爱心义诊服务活动,给人们带去健康的福音。2006年,开展“关爱老人,关注健康”活动,在鄞州区古林镇老年活动室举行老年人健康咨询活动,为老人们进行了血压测量、康复治疗等服务,宣传以防治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健康小知识。2007年,组织“贯彻十七大精神,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康复义诊活动。爱心天使志愿服务队前往奉化尚田镇敬老院和印家坑村为300多名百姓提供健康宣传服务;赴宁波中心城区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地梅堰社区开展健康状况调研,开展健康知识测试,普及急救知识。2008年,学院爱心天使志愿服务队以“投身实践,发挥专长,服务社会,共建和谐”为主题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在紫鹃等社区开展健康知识宣传义诊活动,用所学知识服务社区、服务民众。健康天使还利用各种重要纪念日,到社区、农村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医疗义诊服务活动。

冬季·阳光天使。冬天,阳光天使们积极组织开展爱心践行活动,用热血传递温暖,用热情送去关爱。开展“情在献血中传递,爱在人世间循环”无偿献血活动,作为市红十字会集体会员单位、市卫生系统无偿献血应急队伍之一,我院自1989年起就组织师生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年年例行,从不间断,并将12月定为“无偿献血月”。同学们报名踊跃,献血热情高涨,每次都超额完成预定献血量。开展“一个问候,关怀体贴;一条围巾,温馨弥漫”慰问环卫工人活动;开展“关爱老人,拥抱夕阳”活动,为老人们送上自己的一份爱心;积极开展“慈善一日捐”、捐资助残、扶贫助学、爱心捐款等公益活动,2006年,学院作为宁波市唯一参加由市抗癌健康基金会、市癌症康复协会等单位组织发起的“宁波市关爱癌症患者生命工程”大型募捐活动的高校,在校园里发起“天使的关爱”募捐活动;发起“爱心涌动天一”募捐活动、“用爱撑起一片蓝天”募捐活动、“关爱癌症患者,天使送温暖”募捐活动等。

3.爱心服务 融入社会

2008年得知四川地震中受伤的300名伤员要来宁波市医院治疗,学院立即组织招募志愿者成立救灾医护志愿服务队。该队伍有120余名成员,分五组前往李惠利医院、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鄞州人民医院5家宁波市接受救治任务的医院参与灾区伤员的护理工作,利用所学,全力配合医院,开展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伤员生活、医药以及心理护理工作,让身处异乡的伤员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抚平他们的伤痛。不仅接受陪护的伤员对志愿者们细致、耐心的照顾十分满意,相关医院领导、护理部对志愿者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这支救灾医护志愿服务队进行了报道。

临终关怀义工服务活动。2008年12月,学院爱心天使志愿服务队与李惠利医院团委结对,并加入了李惠利医院临终关怀义工组织。为了使临终关怀小组更好地对病人开展服务,学院对临终关怀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除了学院专业指导老师、辅导员老师的培训外,还参加李惠利医院组织的“生命无限——姑息临终关怀义工培训”,培训涉及护士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临终关怀的基本概念和护理措施、在临终关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何对临终病人和家属进行心理上的关怀等内容。临终关怀小组用自己的爱心和真诚,给垂危者带去了阳光般的温暖。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和交流,临终关怀小组成员感受到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一作为护士天职的神圣使命,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体验到生命脆弱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生命的崇高和坚强,他们细致周到的服务照亮了临终病人最后的旅程,用自己的爱心和患者一同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爱心志愿结对服务活动。爱心志愿者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甬城各大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学校等地,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健康知识讲座、义诊、康复保健、调研等活动。并与医院、社区、学校等进行爱心结对,作为实践基地长期做好爱心服务项目。目前,爱心志愿服务中心已与10多个社区、敬老院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去实践基地开展爱心服务活动,同时对结对社区的孤寡老人定期进行上门服务,追踪老人的健康,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爱心健康套餐服务”已经成为我院爱心文化活动中响当当的招牌,深受居民和病人的欢迎和好评。截至2009年3月底,我院爱心志愿服务中心开展爱心社会服务活动已有80余次,为1万多人次提供健康服务,发放8000多份健康知识宣传单。

三、勤耕不辍喜结硕果,爱心教育渐成品牌

我院爱心文化教育工程实施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成效良好、喜结硕果,并基本形成“三全机制”(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三性特点”(结合专业性、突出实践性、注重服务性),爱心文化教育渐成品牌。

(一)我院爱心文化教育的效果影响

1.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

学院开展爱心文化教育后,校园爱心文化氛围浓厚,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2005年学院接受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人文礼仪方面的出色表现给专家留下深刻印象。

许多同学认为“参加爱心活动是我大学中最难忘怀的经历”,“参加爱心活动是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教育”。据了解,参与过爱心活动的学生在临床实习中都得到带教老师的好评和认可。在08级学生招聘50名爱心天使志愿服务队成员过程中,每个班级80%左右的学生报名参加。爱心活动的影响力已经蔓延至整个校园。特别是2008年5·21四川汶川大地震,得知在四川地震中受伤的部分伤员要来宁波治疗,而我市医院紧缺护理人员,学院组织招募救灾医护志愿服务队的报名现场,热情高涨,气氛感人。

2.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

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学生。近年来我院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四年均在97%以上。特别是2008年在宁波市卫生局直属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中,我院共有139名同学入围,占总数的56.71%,最后面试合格进入体检的97名考生中,我院学生有60名,比例高达62%。

目前,学院的学生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系统积极发挥作用,不少还成为医疗卫生系统的业务骨干,为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力量。学院前身宁波护士学校培养的首届护士生15人,毕业后前往新疆、西藏,志愿建设祖国西北,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保家卫国;98届毕业生汪儿被授予甬城首批“十佳模范护士”称号;我院78届毕业生、余姚人民医院护士长裘秀菊由于出色工作和突出表现被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等。在全国人民共同抗击2003年那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之时,我院学生纷纷挺身而出,投入到一线工作,她们主动申请进入非典隔离病房,忠实地履行了一名医护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其中王春英荣获省、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3.爱心教育成效显著,影响广泛

多年来,学院开展了爱心文化活动成效显著,得到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开展的各类爱心服务活动尤其是“爱心天使进社区”深受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社区居民纷纷致信感谢爱心天使们为他们提供的各项服务。学府苑某一居民在来信中提到:感谢你们为我们宣教夏季高温天气的健康保健措施,为我们提供按摩等服务,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得以放松身心,白衣天使的力量是伟大的。安丰社区居委会在致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的感谢信中写道:贵校的志愿者们,顶着烈日不辞辛苦为我区青少年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手把手教社区孩子做按摩保健,为我们社区打扫卫生,为我区迎接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作出了贡献。

各级媒体包括浙江日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现代金报、宁波电视台、宁波电台、新华网、新浪网、浙江在线、宁波网、宁波教育党建网、宁波青年网、宁波学联网等多次报道了学院在爱心文化建设中的系列爱心故事。此外,学院先后获得“爱心校园”、宁波市艺术教育“晨风奖”等光荣称号。在爱心志愿服务方面更是获奖无数:2006年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在省志愿者活动先进评比中获省先进集体,江东“医疗卫生服务大篷车”分队获省优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2007年学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小分队获浙江省重点团队,海曙区江厦、古楼街道实践服务队获浙江省优秀团队,镇海蛟川街道社会实践基地获浙江省优秀社会实践基地;2008年学院“走进明星”社会实践走访小分队获浙江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奖,我院“宁波市江东区福明社区社会实践基地”获浙江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基地,等等。

(二)我院爱心文化教育的特点特色

1.结合专业性,营造爱心的教育氛围

为了提高爱心文化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参与爱心文化活动中既能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培养人文精神,学院在开展爱心文化建设中一方面注重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另一方面实行爱心文化活动导师制,同时也让爱心活动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提升爱心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比如,康复专业所建立的康复实训基地也是我们学生开展爱心活动的实践基地,学生在实践基地服务时,老师会给学生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这样,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意识。

2.突出实践性,拓展爱心的活动空间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为大学生创新和服务社会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我院的爱心文化教育十分注重实践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如护理学院的爱心天使志愿服务队,先后与宁波市10多个社区、敬老院、学校等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去实践基地进行健康知识宣传义诊活动,为民众送上“健康套餐”服务。大三学生已经下临床进行实习,通过党小组的形式,利用周末在实习地组织开展爱心义诊、康复保健等服务活动,将爱心实践活动延伸到实习领域。

3.注重服务性,塑造学生的爱心品格

我院培养的学生以后从事的是服务病人的职业,因此学院特别重视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从大一开始,通过新生入学始业教育、爱心文化艺术节、青年志愿者活动、爱心党团日活动等接受爱的教育,树立爱心服务的意识,爱心服务的理念渗透在与社会时事主题紧密结合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如党的十七大、北京奥运会、抗震救灾、宁波力争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改革开放30周年等,都开展了相应的爱心服务活动。同时,充分利用与医学、健康卫生相关的节日开展爱心服务活动。如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世界卫生日、世界地球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世界红十字日、国际护士节、世界哮喘日、全国助残日、世界无烟日、全国爱眼日、国际禁毒日、国际爱牙日、国际聋人节、全国防治高血压日、世界视觉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保健日、国际盲人节、世界防治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宣传日、世界残疾人日等纪念日在校园内外进行广泛的专题健康知识宣传、现场咨询、专题健康知识展、康复治疗服务、测量血压、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

(三)我院爱心文化教育的经验启示

1.在思想认识上强化了全员育人的理念

学院形成了党委领导从宏观上把握重视,专、兼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从微观入手开展各项教育工作,全院师生员工共同肩负起对学生爱心教育责任的格局。学院党委重视爱心文化品牌的建设,成立了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爱心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爱心文化活动实施细则等,并提供专门经费以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专、兼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在各自的岗位上切实履行育人职责。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科的内容和特点,适当选择“爱心”内容,有机地加以渗透,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受到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参与学生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中,正确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感悟践行;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到学生中,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学习和生活等。全院的教职工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教育学生。同时,学院还注重以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为主体,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形成一个典型示范群体,使其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周围的同学,增强爱心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性。

2.在操作环节中形成了全过程育人的机制

学院将爱心教育贯穿至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教育过程,覆盖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例如,针对大一学生的爱心教育以职业意识和基本道德规范养成为核心内容;大二学生以职业道德和健康职业人格塑造为主;大三学生则以就业、创业和发展教育为主。从空间纬度看,将学院教学场所、生活区乃至整个社会紧密衔接。南丁格尔塑像、全真模拟医院场景等环境布置,充分营造“爱”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生命、责任等意识。在学生生活区的每幢公寓楼设立党团活动室,开展学习座谈交流、各类爱心帮困活动,影响和带动周边的同学共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此外,学院在洪塘、慈城、海曙西门街道、江厦街道、鄞州东钱湖社区等遍及宁波大市范围内设立爱心服务实践基地,让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爱心文化的熏陶。

3.在工作格局上健全了全方位育人的体系

在对学生的爱心教育过程中,学院将课堂内外、校内外、教学与思想工作、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等紧密结合,利用校报、网络、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及时宣传报道社会上、学院内发生的爱心故事,营造浓厚的爱心文化氛围。以“三文明、四热爱”、爱心文化艺术节等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结合学院特色和学生专业特长开展健康知识宣传、义诊、康复按摩等爱心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在实践中收获爱心奉献的快乐,从而激发专业学习的动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课程的方式才能实现”。因此,专业课堂的渗透是学院爱心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一大特色。教师们充分利用这个阵地,努力挖掘本学科现有的积极而有效的课程资源,将爱心教育整合并贯穿到教学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