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劳务经济与“阳光工程”

劳务经济与“阳光工程”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劳务经济与“阳光工程”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宁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成为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

(一)劳务经济与“阳光工程”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宁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成为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宁夏农村剩余劳动力跟全国情况类似,其数量增长速度快、转移规模大,又处于自发分散、盲目无序、“离土不离乡”的转移状态。农民在转移中增加了收入,一些学者和组织把此经济活动归纳为“劳务经济”,山区很多市县还视此为“铁杆庄稼”。

但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劳动者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生产和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并通过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和技能,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为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按照国家六部委《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精神》,于2003 年6月28日在全区正式启动“阳光工程”,并以自治区农牧、财政、教育、社会保障、科技、建设、扶贫等七部门共同下发了《全区农民工2004~2010年培训规划》和《关于宁夏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以区阳光办下发了《宁夏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培训。截至2005年10月,“阳光工程”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务人员141650人,使得农村劳动力行业和地域转移人数增加,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就业结构改善,就业效率提高,接受培训的人员其转移就业率达到93%。能有这样一些好的效果,关键在于通过培训使农民素质得以提高而带来的结果。

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过“阳光工程”的培训,具有了参与非农产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且具有能够逐步融入城镇、城市生活的观念、思维认识和行为方式,实现有序、正常和有效的行业和地域转移。转移到城镇或城市后,经过在城镇或城市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实践、熏陶,又进一步使具有农民身份的城市边缘人拓宽了视野,增长了适应现代工业、现代城市文明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被城市(镇)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依赖,并逐渐被现代工业、现代城市认可、容纳和消化,大部分最终实现了身份的转换,而不再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

调查表明,在转移的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稳定性较强,返回比例低,而且具有带动更多劳动力转移的能力,也是回乡二次创业的后备军。2005年的调查资料显示,在已转移的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占84.5%,人均获取收入5717元,比未接受培训劳动力人均收入2869元高出近一倍。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过程中,所有的直接参与者的素质都得以提高。随着一部分人“离土不离乡”的季节性返乡和另外一部分人身份转换后的探亲,又对滞留在农业领域的农民的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有着间接的积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