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对策探索

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对策探索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转变观念上,甘肃省一些职业院校一是组织中层管理干部对职业教育理论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二是对广大教师进行集中的职教理论培训,三是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关职教理论的宣传。以甘肃省某一农业职业院校为例,近年来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依据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下大力气逐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甘肃省现已完成“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对策探索

上面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国职业院校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担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艰巨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工业强国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迫切需要;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发展不相协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薄弱的环节,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办学观念落后,市场化程度低,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滞后,教育和就业不衔接,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对此,各级党委、政府务必要警醒和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坚定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强烈的社会需求和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和各职业院校,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高对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把职业教育放到事关劳动者素质提高、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位置上来抓,树立“大职教”的观念,强化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的理念,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下定决心,坚定信心,力争“十二五”期间我国的职业教育能有一个明显的大发展。

要使我国职教教育健康发展,首先要使从事职业教育的所有教职员工都要对职教教育的办学理念有一个系统全面深刻地认识,只有更新和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确方向,达成共识,才能保证职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转变观念上,甘肃省一些职业院校一是组织中层管理干部对职业教育理论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二是对广大教师进行集中的职教理论培训,三是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关职教理论的宣传。通过大规模的舆论宣传和有关文件学习,在院校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重视实践教学的氛围,使教育者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思想得以改变,大家在思想和行动上能自觉地对实践教学给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主动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去组织、实施各项教学工作。

二、积极改善实践教学的条件

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甘肃省某一农业职业院校为例,近年来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依据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下大力气逐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在硬件方面,通过货款、入股等多种渠道筹资近200万元用于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改造了实验楼,加大了原有农场400亩土地的改建,建设良种繁育中心和畜禽养殖中心。到目前为止,学校每一个专业都有对应的校内实训基地。下一步,学校准备再投资约300万元,新建一座现代化实训大楼,保证充足的实习经费。在硬件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学校在实习经费上也给予了保证。实习经费每年均在50万元以上,其中有10万元用于购买实习动植物。目前,直接用于实践教学的设备仪器总价值已达500多万元。

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校外生产实习是教学计划当中很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亲临生产现场,使他们系统全面地了解整个生产的基本环节,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由于目前大部分生产企业,出于生产、安全、经济效益、技术保密、管理等诸多因素的考虑而不愿接收学生的实习和实训,所以在建立校外专业实训基地方面学校存在一定的难度。甘肃省大多数职业院校经过多方努力,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同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各专业实习条件的单位作为甘肃省职业院校相应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部分生产、技术、管理一线的骨干人员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以确保实习质量。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已在省内外的企业(如甘肃三易花卉公司、甘肃正大公司、酒钢集团、比亚迪上海公司、广州住友电装公司等)建立起了具有长期合作关系、运转正常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个专业在校外都有3~4个长期稳定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质量的稳固提高。

我国的所有职业院校都采取了相应的改善实践教学的条件措施,出台了相应的办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需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完善。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甘肃省现已完成“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建设好西北师大国家职教师资基地的同时,重点建设好3个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积极开展以职业学校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全省培养300名省级专业学科带头人,1000名省级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建立职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2年必须有2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专业的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甘肃省职业院校已做了以下工作:①营造“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院校重视实验室的建设,重视面向社会、面向专业的资质的获得,重视加强与专业有关的管理、生产部门的联系,取得这些部门的支持,以便为教师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同时给教师下达与教学有关的生产任务,使教师直接参与生产实践,为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提供机会。聘请社会专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聘请职业教育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校讲学,一方面提高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了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等等,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双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实施“双师”教师的培养打下伏笔;另一方面为教师达到“双师”素质建立立交桥,启发教师自觉地加强自身“双师”素质的提高。②与企业建立多方联系,增进教师的实践知识和智慧。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通过合作办学,能使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必然要了解和掌握技术生产过程,掌握企业劳动组织过程。这样将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教学水平也相应有所提高。大力推行科技服务与开发。科技服务与开发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所院校可产生多方位辐射效应,促使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开展科技服务与开发活动,既加强了与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也为教师创造了生产实践和继续提高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③加强制度建设,保证教师素质水平不断提升。为使职业教育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必须制定一套适合职教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上实现量化、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同时建立聘任制度、奖励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发利用。实行教师轮训和定期实践制度。鼓励骨干专业教师读在职研究生和参加社会技能培训,作为一定的教学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对获得硕士、博士以及各类技能证书的教师提高其岗位津贴。支持教师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及相关研究。对于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申报高一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并把教师的实践锻炼经历和效果作为聘任、提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职业院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不断研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手段和措施,探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方法,加快职业教育改革进程。

四、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校内外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一)校内实践教学

1.职业教育必须重视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应尽量完善校内实训场地的建设。首先,要真实、尽可能地贴近生产技术实际。其次,要与时代同步,体现当代科学技术成果,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并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先进的或与外界同步的实际应用的本领。再次,要具有开放性,在实训场地的设计上要大气,要有超前性,不仅可为校内学生提供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还能对内外承担各类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任务,为外界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第四,实训设施应具有实用型、共享性、一定的通用性和可操作性,既可用于相关的专业,也可用于多学科的综合实训。

校内实训的实施必须在学校能控制的状态下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目标和培养人的规律进行职业应用技术培训,并结合我国区域人才培养计划制定适合本地区特性的培训计划,以切实保证并不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本领。还要有完善的校内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2.建立校内实践教学评估监控体系

建立一支具有权威的评估队伍,这是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和可信度的组织保证。评估工作是通过评估工作人员的评价、督导教学过程来实现的,所以评估队伍的水平和规模是很重要的。应建立一支由外界有经验的专家和校内专家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的评估队伍,对全校实践教学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评估机构不等同于教务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就会出现“以管代评”、“自己评自己”的不正常现象,因而容易失去公正性和客观性。它应是独立的部门机构,是直接在主管教学校长的领导下,依靠校督导团和院系督导组和学生评估系统,独立对全校实践教学进行自行评估的一个常设评估机构。实践教学评估机构与教学管理部门应密切地沟通,互相配合,各司其职,不相互取代。这样做可使教学管理部门在评估的推动下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我们可用图表形式来表现其结构,图例如下:

img129

3.校内实践教学的评估原则

(1)公正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评估监控工作要排除私人感情,尽量做到公正、客观。

要聘请一些群众公认的原则性强、办事公正、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工作人员从事此项工作。

(2)可操作性。在构建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时,要特别注意可行性,使操作简便易行,在细化的同时既可观测到又可评判,能起到一定的效果,才能为广大教师、学生普遍所接受。

(3)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一种和谐和关爱,表现为对人的理解、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因此,在评估中要纠正部分教师视教学督导评估为“监管”的狭隘思想。教学督导监控以人本精神思想指导为内涵,多为教师指示教改的方向,以达到以督、评促改,推动教师的自我提高、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能力。

(4)权威性。组成人员是一支具有权威的评估队伍,在实践教学评估过程和结果也应是具有权威性的。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有效,监控的结果应与系部评优教师的评职称、业务进修、奖励发放情况等进行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使教学质量监控真正具有权威性。

4.对校内实践教学评估运行的监控

(1)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明确的,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实际调查发现,仍存在许多问题,每个培养环节也存在着质量问题。用浙江大红鹰集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瑞钊教授的话讲:“培养人才的过程就好比建筑,它有建筑目标、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建筑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建筑设计,而人才培养工程就是建筑施工。”制定好培养目标,对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他把人才培养目标分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技能型人才。保证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人文基础。

第二层:技术应用性人才。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已有的产业需要的技术并有实际应用的能力。

第三层:应用技能型人才。将技术应用变为应用技术,在内涵上完全不同,前者是对已有技术的使用和掌握,后者是掌握产业技术的同时,还要具有开发、设计,及引进应用技术的能力。

我们应该根据我省的环境和学生素质,参照以上三个层次来确立我们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指达到培养目标的途径,它着重学用相结合、技术教育与职业考证相结合。它最后将落实在培养计划中,在计划中体现,达到培养目标,即体现学生应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培养工程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方法及其质量监控。各环节的监控,其实质就是实训教学各环节的细节化,实训教学过程一般包括讲授、演示、动手操作、指导、总结等环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用什么方法、方式,其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及教师的工作态度、人文精神的体现,无不细节化。演示、动手操作进行指导也要细节化到每一个操作规程及要领,细化到每一个学生,要根据学生本人的特点来实施培养工程,使其成长得更快。

(2)对“教、学、管”的监控:在教学硬件既定的条件下,教学质量的高低,既取决于教师教得如何,也取决于教学部门管理得如何,实训教师管理得如何,又取决于学生学得如何。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要把“教、学、管”看成一个整体,从严治教、治管、治学,抓住这三个因素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个因素的监控图表

img130

(3)教师讲义的书写:现行的职教教材已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当一部分课程找不到适合本地区的教材,很多教材都是本科教材的简化和压缩。同时教材的编写不能摆脱从概念、形式出发,没有从实例出发、从直观出发。只考虑课程本身知识要求,没有从学生培养计划中考虑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联系,因而会产生各个环节的脱节。所以,要编写好讲义,不但要配合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计划的同时,还要合乎自己院校学生的认知结构,组织理论和实训能力强的教师和外聘的专家、优秀操作手进行编写,把最新的国内知识技术工艺体现到新的课程体系中去,切实达到理论实训与社会所需相一致。

(4)实践教学管理。

①健全教学工作的领导体制。院校领导是职业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最高层次的主体。其职责是负责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定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教学工作思路,确定教学的管理制度及教学工作的远期和近期规划,是教学管理中最高决策者,所以教学工作的领导机构要完整、要配套,要有教学管理的具体规定,并能严格执行、检查、落实。

②讲义编写与计划的实施。编写讲义应与培养人才计划大纲相一致,不能脱节。因为人才培养计划是使学生可直接面向行业一线进行实习,培养目的是教学与实践、实际的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过渡,而不是讲义和计划大纲的“两张皮”。

③教师队伍的管理。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结合具体院校的教师教学总量和师生比例,制定教师的工作量情况和教学质量的优劣,进行考核,以作为教师的聘任、晋升职称、评优的依据,同时,抓好教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师表的工作态度,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④对学生的考核。应针对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制定完善的专业技能标准,要善于把职业能力分解为可以考核、检测、评价,能力的标准设置要尽量与社会考核及行业考核接轨。对学生实训课中遵守纪律、学习知识、动手能力、学习态度、考分考纪、毕业作品等进行考核,以作为学生毕业评优、奖惩等不可缺少的环节。

⑤教学档案管理。在组织教学中对其各环节记录要保存完好,实训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师的备课状况、领料单、试验单、违纪记录等原始材料都应保存完好,且有专门人员妥善保管,以便将来作为教师奖惩考核的依据。对于教学原始材料不得涂改,因为原始材料保存,便于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教学环中的不足,利于信息的反馈,切实改正不足和缺憾,若更改原始档案材料其实质是对工作的不负责,工作的浮躁,说明缺乏严馑、认真的态度。

5.校内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评估方案

我们可以参考其他省市评估体系中的内容来设计我国校内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评估方案,列表如下:

表6-1 校内实践教学硬件评估标准

img131

续表

img132

表6-2 校内实践教学软件评估标准

img133

续表

img134

续表

img135

表中A、B、C、D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制定实践教学基地评估方案,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全面评估和考核相结合,以促进校内基地建设与改革,完善基地条件与管理,促进教学与培养人才,且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建立相对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践教学强有力的保障

首先要从职业院校办学的主干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出发,根据课程设置、实习、实验人数,安排必备的基本设施、配套设备、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其次要采用严格的管理办法,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制实习、实验计划,按照实践教学的规范和要求上好实习、实验课,努力提高实习、实验的效益。再次还要充分发挥校内基地的潜力,实现产教结合,“厂教合一”,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一体化运行,把校内基地办成“既紧扣教材,又巩固教学内容”的实习、实验场所,既是“生产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经济实体,同时又是“科学实验,技术推广”的社会服务窗口,多功能、全方位为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二)校外实训

1.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1)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前提条件:

有和学生专业基本相同的生产作业条件;生产作业水平基本上达到本地当前较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含量;能够解决实训学生的基本食宿问题;具备培训学生的培训场地和培训条件;有达到一定技能水平标准的培训师资人员。

(2)实训基地必须是一个合作者。职业院校与实训基地应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双方都是积极的合作者,就容易进行沟通、协调,达到双赢。有许多的企业、公司很愿意成为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但他们看到的只是对他们有利的一面,对前来实训的学生只是作为一般的劳动力对待,只看重的是利益,而不去履行自己的培训义务,难以取得理想的实训效果。

(3)实训基地必须受权利和义务的制约。职业院校选择了实训基地后,就必须与实训基地签订实训协议,双方必须遵守协议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必须认真地履行协议。在实训协议中,权利和义务必须具有实质性的内容,要明确双方的责任,要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这样社会实践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

(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校外实训基地有本地、外地两种模式,一般来讲,在实训基地的实训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应尽量安排在本地建立实训基地,以节约成本,但要看实训的专业,如旅游专业,即便当地具有旅游专业的实训条件,由于旅游专业的特殊性,一般也选择在外地建立实训基地。

第二,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一般要考虑实训学生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在异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更要考虑学生的经济条件。

第三,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应尽量采取顶岗实训的方式。顶岗实训的最大优势就是实训的学生能基本享受到实训企业一般员工的待遇,这对于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是非常有利的,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第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充分考虑能够便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建立在本地的校外实训基地,可能是学生食宿在学校,这就需要和实训基地协调好实训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也解决了学生社会实践性活动的参与。

2.校外实训基地与职业院校双主体的协调问题

校外实训基地与职业院校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各自都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都会首先维护自己的利益。处理好双方的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应签订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具有双主体利益关系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展开之前,双方必须要签订协议,在协议中要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各自的职责,以及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协议必须经过双方法人代表签字盖章,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2)应建立协调或协商委员会。双方应抽出一定的人员,组成协调或协商委员会,专门负责解决处理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双方之间应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配合,不推诿、回避、隐瞒问题,双方都应抱着负责任的态度,这样问题一般都能得到较合理的解决和处理。

(3)应建立双方的通报制度。双方应通过有效的途径建立实践教学活动的通报制度,在职业院校社会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是以实训基地为主、职业院校为辅的这么一种实训模式,经常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是由实训基地来进行,由实训基地来组织,职业院校只是作为一般的监督人来检查实训是否按计划进行。而实训的组织方是实训基地,实训的对象是职业院校,这就必然要求双方之间加强沟通,相互通报,及时了解情况,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活动。

3.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社会声誉,更关系到职业院校的发展壮大。所以,对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的设计要比校内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的设计复杂得多,因为它涉及两个利益主体,特别是校外的利益主体能否接受这种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又是否能够参与到这种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当中。因此,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必须考虑到双主体因素的存在。由于校外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复杂性,所以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就不能是一个单一的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延伸到实训基地。

由于校外实践教学的情况存在很多的差异,各职业院校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中,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能够有效进行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体系。

4.校外实践教学的评估方案

表6-3 校外实践教学评估标准

img136

续表

img137

表中A、B、C、D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以上给出的是社会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内容,给出的是一个基本思路,由于各职业院校的办学基本模式不同,因此,没有再进一步列出明细指标,没有给出一定的格式。如校外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含量的评价就不能作一个统一的标准,在经济发达地区可对技术含量的要求高一些,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技术含量的要求就可以低一些。

5.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职业教育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实践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至关重要。由于校外实践教学与校内实践教学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对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中,其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单一评价和联合评价。

由于校外实践教学涉及双主体的问题,因此就涉及评价的主体是如何组成,是由院校自我单一地进行评价,还是由院校和实训基地联合进行评价。

(2)日常评价和重点评价。

日常评价是一种常规性的评价,主要是保证实践教学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评价体系;重点评价是对重点环节进行的评价。

(3)局部评价和全面评价。

局部评价主要是对一些重点领域的评价,是具有选择性的评价。全面评价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所有指标都进行的评价,通过全面评价达到对实践教学过程有一个完整的反映。

(4)随机评价和定期评价。

随机评价是一种不定期的评价,而且评价的范围也不加以确定;定期评价是一种计划性的评价,对整个的评价过程有一个计划安排。

(5)自我评价和专家评价。

自我评价属于一种自查性质,无论是单一评价还是联合评价,都属于自我评价的范畴。专家评价主要是一种评估性质,在评估的指标体系中,有一部分是属于实践教学部分,这一部分评价指标是评估指标的组成部分。

6.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手段

(1)相关材料查阅法。

就是对实践教学实施操作所形成的原始资料以及相关的档案资料进行查阅,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进行评价。通过查阅不仅要了解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的程度、实施的范围、达到的要求,而且还要了解实践教学过程所存在的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等。

(2)深入实地考察法。

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实地考察,不仅可以了解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情况,而且可以了解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可对校外实践教学实施所形成的原始资料进行验证。

(3)相关人员座谈法。

通过召集与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有关人员座谈会,对校外实践教学质量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座谈会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可以是学生座谈会、老师座谈会、实训基地相关人员座谈会,也可以是联合座谈会等。

7.强化校外实训必须切实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为了使实践教学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贴近生产实际,除了建设和管理好校内基地外,还要主动和企业、社会及广大农村加强联系,充分发挥联合办学单位的积极作用,依托这些企业的车间、班组或作业小组作为学生实习的常备性基地,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的场地,都应采取这种“借鸡下蛋”的办法。

(三)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保证体系

1.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思想保证体系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使学校领导及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实践教学质量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对不同人员,采取分类教育和引导,重点强化校级领导的质量意识,及时主动地向领导提供实践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毕业生社会评价、兄弟院校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相关对策、国家对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政策要求等材料,促进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质量问题;引导教学管理人员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来抓;通过组织学习和动员等多种形式,引导实践教学人员,增强质量意识,明确质量标准,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增强学生的学习质量意识教育作为第一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保证体系

建立上下协调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所负的责任。从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均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按照各级管理的要求,各级组织的职责、权力以及相互关系必须明晰,在整个实践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整体,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3.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保证体系

针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各阶段的任务、内容、特点及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保证教学质量。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不仅要遵循国家对职业院校学生培养规格的要求,而且要突出自身特色,在实践内容、选题等方面跟上时代步伐,增强计划的先进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实践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要精心安排、周密布置、保质保量;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和督导部门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检查、监督作用,坚持定期检查与不定期、不定范围的随机抽查相结合;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教学管理部门,上报主管领导,并迅速采取对策解决问题,及时改进工作,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不受影响。

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制度保证体系

本着依法施教原则,围绕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管理和约束内容的不同,重点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相关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实践教学人员奖惩制度、教学评估制度、实训基地及校外实验室建设管理制度等。

(四)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

考核与评估是教学系统中最敏感的环节,它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作用,影响教学的全过程。考风更影响学生的学风和教师的教风,直至校风。对于实践教学考核来说,它与理论考核既有相通的地方,亦有自身特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考核一方面涉及理论知识部分,但更多的是核心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中的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强调要把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计划中,列入考核之中。因此,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考核的重点放在核心专业技术、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上,既要考出实际能力,又要避免敷衍了事走过场,考核管理亦应显示自身特点,切合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实践教学考核及其管理中应注意的几项要素:考核制度、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同时应遵循三条原则:

真实性原则:任何考核都要真实反映教学双方的实际水平。为此,应建立一套对实践教学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如可规定课内实践和课程设计未完成或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本门课程的综合考试;课内实践部分的考核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该课程的总成绩内或单独计为一门实践课成绩;现场教学、各类实习、考察、调研等必须写出实践教学日记、总结或报告,并结合实际表现综合评定成绩,不及格者以一门课程不及格计;专业核心技术和职业技能训练达不到标准者不得毕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则必须通过校内外专家的全面审核和答辩,甚至要求学生综合三年所学知识、技能,做出实物作品。在考核实施中,对命题、监考、评分等环节均应有相互制约的章程,防止舞弊、投机取巧或敷衍了事。

适应性原则:实践教学的考核要考虑到实践教学本身的特点,如在考核方法上,各项技能可采取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使笔试、口试、实际操作三种方法相结合;专业核心技术、职业技能考核或将社会、行业标准直接引入学校考核中,或参加社会定级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社科类考核,可采用调研总结、书面报告、写论文并与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采用答辩方法。在考核形式上,要少用闭卷形式,多采用开卷形式。亦可采用半闭半开卷形式,还可用抽签形式。在考核手段上,可采用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或两者相结合的办法。有客观数量标准的可用定量考核手段,无数量标准的可用定性手段考核,当然定性部分亦可确定量化考核办法,但要注意量化标准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客观性原则:实践教学的考核要坚持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标准,力戒随意性,坚持规范化。尤其是防止高分低能,切忌分数贬值,否则易形成恶性循环,既失去考核中思想教育的功能,也将大大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效。

实践证明,抓好考核将增强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国一些职业院校的具体做法是:邀请不同行业的专家、企业的技术骨干和本校的老师一起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和每一个技能的考核标准,并印制成册,发给每一个学生。每一门课程的考核都分成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部分,任一部分不及格,都被判定该门课程不及格。技能考核由任课老师在实验实习中进行,临近学期结束时,任课老师把技能考核的及格率上报教务科,学校组织人员从及格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同学再进行技能考核。现已基本建立了“围绕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二个锻炼”的实践教学的新体系。“一个中心”是指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三个层次”是: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第一层次,即通过实验课教学,训练和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层次是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承担专业劳动、实习和部分科研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三层次为校外实训基地,即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大规模综合性实习,通过这个层次接触实际工作,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两个锻炼”是:在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实习,共同完成第一个实践教学的锻炼;第二个锻炼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综合生产实习。通过这两个锻炼,既完成了课堂教学及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让学生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其职业能力。

五、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努力探索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下,大胆地对专业所有课目科学地进行优化重组与整合,删除过时、陈旧的内容,不追求理论的完整性。降低理论教学的深度、难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大幅度增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使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的时数比例达到1∶0.8~1。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减少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大量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用性的实验、实习、实训项目,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技能。特别注重不同行业的新生产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实训内容。编写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材。要重视实习教学环节,必须将实习教材从原来附属于理论课教材中分开,依据教学大纲,对实验(实习、实训)指导书、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和考核标准等实践教学资料进行研究,制定出科学、规范的实践教材。在编写实践教材时,注意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课件,采取先进的教学应用软件进行实践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根据职校学生自身的特点,适时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技能训练方面的活动,如组织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展评活动、专业技能比赛、案例分析、专业兴趣小组等,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的设想能够变为现实,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产学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双向交流,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硬件条件和氛围,锻炼提高教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采取订单式或二加一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要求,强化学生某些方面能力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将一个学期甚至最后一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完全放在企业进行,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使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特色鲜明,受企业欢迎。

六、全面推行“双证制”,加大我国职教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一)推行“双证制”,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化,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这种变化,我国自1993年试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求职者除要具备学历证书外,还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就业。在这种大环境下,谁抢先一步获得它们,就意味着在求职道路上先行一步,意味着可能获得一份好工作。在校生尽管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还不是很清楚,但一技多能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主动择业或兼职机会。如今,许多地方正掀起各行各业的考“证”热。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已由原来的“上网了没有?”变为“考证了没有?”社会上各种大大小小的夜校、培训班、提高班热闹非凡,全国各职业院校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对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在重视学习理论知识并取得相应文凭的同时,还须积极学习各种实际技能,不断提高从事生产经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本领,才能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考试前开几晚夜车应付,60分万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后,学生学习的竞争不再只是分数的竞争,而是能力、素质的竞争。学生明确了将来从事某职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方可有目的地刻苦训练专业技能,大大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二)推行“双证制”,增强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竞争能力

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OO1年第一季度首次对60个大中城市进行调查发现,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越来越看重技术技能型劳动力,对技术等级有要求的约占总需求人数的58.6%,其中初级技能者的求人倍率为0.54,高级技能者的求人倍率为0.92。面对对技能的更高要求,职校生只有扎扎实实地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真正增强就业与执业的能力。现在职业资格证书在职业院校学生中的分量正日益加重,学校要求学生毕业必须至少取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而它的取得必须通过实践教学。

(三)推行“双证制”,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推行“双证制”以后,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水平与教学手段等都是一次考验,同时也是一次促进与提高。广大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国家职业标准,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不但学历上要达标,在技能上也要达到相关工种的技师以上水平,争做“双师型”教师。同时,要尽快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学,注重技能教学方法的改进,注重将国家职业标准中的技能项目分解到各专业的课程中去,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相关课程大纲内,使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并最终使职业教育过渡为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手段、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的职业培训机构。

七、校企合作、行业合作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起点

(一)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加快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高效途径之一。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应该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从院校来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根据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经常深入企业,顶岗操作,从事科研开发或技术推广。从企业来讲,可以将研发基地或培育基地建在学院的实验室,这样既可以节省征地费用、建设成本,又可以进行新产品开发,而将企业的工厂作为学院的实训中心和实习工厂,还可以减少短期的劳动力使用,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

(二)行业合作

学生就业问题是职业院校的生命力,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各职业院校应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专业开办条件、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加强与行业的协作,主要应发挥各地劳动及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规范用工程序,加强用工管理,强化用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行业需求,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将职业技能鉴定与院校的技能培训结合起来,缩短职业院校毕业生走上社会的适应期。同样,实行行业合作、采取“2+1”模式、实施订单培养、推进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办法,也是推进就业的重要途径。

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围绕市场需求办专业,才可畅通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实现我国职业教育规模扩张与内涵提升同步发展的宏伟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