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民族大学关于设立东盟学院等有关问题的情况汇报

广西民族大学关于设立东盟学院等有关问题的情况汇报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835项,科研经费合计3682.61万元。为此,学校想抓住这个机遇,并于上半年已对设立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相关条件进行了充分论证。

广西民族大学关于设立东盟学院等有关问题的情况汇报

(2009年9月10日)

一、学校基本情况

广西民族大学创办于1952年,196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5年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的普通高校、自治区“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两所省部共建高校之一,2009年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2008~2015年新增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并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广西两所“国际性大学建设学校”之一。学校还是国家汉办确定的全国10个“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以及“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考试点”和“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考点”,并被教育部确定为“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执行学校”。

目前学校设有16个学院,58个普通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和4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覆盖了哲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经济学9个学科门类。现有来自32个民族的全日制在校学生17531人,其中研究生1144人。专任教师749人,包括正高职称129人,副高职称24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1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约16%,具有硕士学位的30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约41%。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为自治区优秀专家,3人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2人荣获八桂学者称号。

近五年来,学校承担了较多数量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或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共承担国家级课题51项,近4年来学校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在广西高校中高居第二;承担省部级课题22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目前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835项,科研经费合计3682.61万元。同时,获得了较高水平的成果。近五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成果奖98项,其中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先后入选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教育部名刊建设工程,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其“人类学研究”栏目入选首批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

学校学科建设与教育质量较好。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5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及培育基地4个,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及重点建设研究基地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11个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进入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这些重点学科等研究实验机构,构成了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的学术平台。

近五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新增自治区级优质专业12个,自治区级精品、重点课程18门;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70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均有较大提高,近年参加全国各项社会、科技、文化、艺术、体育赛事,均获得优异成绩。

学校公共服务体系较完善。现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1983亩,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合计4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10323.51万元。拥有多媒体教室75个、计算机室40间、专业实验室26个、语言实验室25个;图书馆藏纸质文献总量近140万册,中外文期刊11006种,并围绕学校的学科建设,创建了“专业虚拟数字图书馆”、“学科导航”系统和诗琳通公主泰文资料中心、东盟文献信息中心、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资料室等多种特色馆藏的文献服务体系。

学校在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方面也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新增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硕士点专业方向,改造旧专业以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注重服务国家战略。优先考虑申报直接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工科学科,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与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同时在已有专业里设置面向东盟的方向,如政治学(设东南亚方向)、国际贸易与经济(设东南亚经贸方向),旅游管理(设东南亚旅游管理方向),物流管理(设东南亚物流管理方向)、市场营销(设东南亚市场营销方向)、法学(东盟法方向)。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硕士授权学科大多围绕学校的“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三性特色设置研究方向,学生也注重以解决东盟发展、广西北部湾等发展问题为论文选题,为国家战略的发展作了较多的服务。加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注重校地企的合作,以拓展科研创新平台,在原有校地合作基础上,又与河池市政府签署了《校市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为双方的科技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结对帮扶百色学院,搭建互助平台,实现合作共赢。

二、设置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的构想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适应中国—东盟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及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自治区领导提出了在广西设立东盟学院的创意。我校认为这是一个进一步拓展学校发展内涵,加快学校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机遇。为此,学校想抓住这个机遇,并于上半年已对设立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相关条件进行了充分论证。

经过57年的建设,我校已经发展成为学科特色鲜明、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科研实力较为突出、教育质量较高,“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办学特色日益凸显的综合性民族大学,具备了设立东盟学院较成熟的条件:

第一,我校具有设立东盟学院较好的平台条件。学校有国家级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是东盟语种指定培训机构、东南亚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东盟博览会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是广西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人才小高地载体之一。还有中国—东盟政治法律文化研究中心重点建设研究基地。

2001年我校获得的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是广西高校中唯一的直接面向东盟的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是当时广西政府争取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一个重要条件,2003年12月,时任自治区主席陆兵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记者招待会上,介绍广西具备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优势和条件时特别强调:“广西是中国东南亚语种本科人才培养重点基地,越、老、柬、泰等语种人才资源储备丰富,这对博览会人员交往、信息沟通十分有利”。

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在政策上、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亚非语言文学学科是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和广西2008—2015年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越南语是自治区级精品专业;老挝语是自治区级优质专业;老挝语和柬埔寨语专业已列入全国同专业A++等级;越南语课程、综合老挝语课程是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东南亚语专业群是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服务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过程中,我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师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派出的志愿者占专业志愿者的90%以上,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广泛赞誉。

学校在汉语教学工作中的积极贡献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被国家汉办确定为全国10个“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考试点”和“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级、高级考点”,被教育部确定为“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执行学校”,先后获准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承担起面向东南亚的汉语国际推广、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重任。这些都为学校设立东盟学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

第二,我校是广西高校中开设东盟语言语种最早也是最多的院校,并形成了以东盟语言为基础,辐射东盟政治法律、东盟经贸商旅、东盟体育艺术的东盟学科群,开设了一批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应用型专业群,这为东盟学院的设立奠定了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

从1964年起我校就肩负起培养东南亚各国语言的重任,是全国较早拥有该学科的高校之一。目前,开设有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柬埔寨语、印尼语、缅甸语、马来语7个东盟国家语言的本科专业,覆盖了大多数东盟国家。设有亚非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个硕士点,1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目前广西高校中开设外语语种最多的学校,同时也是国内开设外语非通用语种最多的院校之一。

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是学校的办学特色,长期以来学校学科的发展已形成了两大特色优势学科群,一是含民族语言、民族文学、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体育等的民族学学科群;二是东盟学学科群。即以东盟语言为基础,亚非语言文学学科的辐射和带动,通过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学科交叉渗透,增设了对外汉语、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等与东南亚经贸商旅相关的学科专业,已逐步构建起了东盟语言文化、东盟经贸商旅、东盟政治法律等三大系列的东盟学学科专业群。还建立了中国—东盟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为政府的面向东盟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决策咨询服务。这是在我校设置东盟学院的独特优势和基础。

第三,学校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创了“3+1”或“3.5+0.5”或“2+2”培养本专科生和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各种层次东盟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经验。

自1993年以来,学校与有关的东南亚国家高校合作,先后在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柬埔寨语4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推行“3+1”或“3.5+0.5”培养模式,并逐步将这一模式扩大到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接着又在东南亚经贸旅游、国际商务等专科专业实施“2+2”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又熟悉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外经外贸、金融、财会、物流、旅游、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工作业务,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社会的欢迎。2006年1月,国家教育部章新胜副部长在访泰期间接见了我校在泰国学习的学生,并肯定说“广西民族学院的路子走对了”。学校的“3+1”或“3.5+0.5”跨国联合培养非通用语人才的模式在全国非通用语教学界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部分高校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香港凤凰卫视、越南《劳动报》、泰国《STUDENTWEEKLY》报等国内外媒体均对我校非通用语人才开放式培养给予了高度赞扬。2004年,学校的“外语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开放式培养”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了广西外语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也实现了我国外语非通用语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学校还探索了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2008年6月起,学校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中泰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该专业下设汉泰语言、中泰文学、中泰语言教育教学等三个研究方向。首创了国际合作培养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需要的高级人才的新路径,成为广西研究生教育的一个亮点,也反映了这一学科的实力及在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为今后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奠定了基础。

第四,学校长期聚焦于东盟各国历史与现状的科研工作,形成了东盟研究的特色与优势,具备了较强的专门面向东盟的科研基础。这方面已取得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成果:范宏贵教授的代表作《同根生的民族》是迄今为止壮泰民族同源学说最具说服力的研究,其学术观点和论证方法得到国际民族学人类学界的普遍赞誉,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广西仅两人获得);韦树关教授的代表著作《汉越语关系词声母系统研究》,首次提出越南语的读书音系统与中国两广交界一带的“广信方言”有联系,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该书曾获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第五,学校多次承担了东盟国家各类干部的培训任务,为东盟学院的成立积累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2007年,中国法学会将“中国—东盟法律人才基地”设在学校。为了落实“2007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所签署的《南宁宣言》和《下龙湾宣言》,由中国法学会主办,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法学会联合承办的“中国—东盟法律人才基地首期研修班”,2007年8月在学校举办,共有20名来自东盟10国的法律工作者参加了学习。

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将“广西东盟旅游人才培养基地”设在学校。2008年12月,第一期越南旅游系统干部培训班17人参加了培训。

2008年11月,由国家汉办和泰国教育部联合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承办的“泰国校长培训班”在学校举办,共有35名泰国中小学校长参加了培训。

2008年10月,越南国家民委“民族政策培训班”在学校举办,共有20名越南民委系统各级干部参加了培训。

2009年,学校与越南共产党中央组织部干部培训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学校承担越南165项目(省级后备干部培训项目)的培训任务。2009年6至8月,学校派出4名教师赴越南谅山省委党校对46名越南干部进行了前期汉语培训,越共中央组织部干部培训司阮春山司长对培训的效果非常满意。9月份46名学员将分别到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继续学习1年。10月份,第2期培训班即将在越南谅山省委党校开班。

东盟国家各类干部培训班的举办,使学校成为东盟国家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也扩大了学校在东盟国家的影响。也为在学校建立东盟学院奠定基础。

总之,学校已经具备设立东盟学院的相关条件,特申请设立东盟学院。学校将积极努力,为把广西打造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东盟学院的定位

培养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江三角洲建设所需的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开展有关中国—东盟问题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东盟国家的重大问题的研究,为政府提供相关东盟问题咨询和决策依据;建设成为在国内领先、在东盟国家有较大知名度的培养国际性高级人才的摇篮、东盟研究的重要阵地、东盟文献信息资料的中心。

(三)设置方案

将学校东盟语言文化、东盟经贸商旅类专业整合起来,组建成立东盟学院,下设东盟语言公共教学部。该学院共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面向东盟的集群性的硕士专业研究方向;12个本科专业(详见下表)。同时整合全校涉及东盟行管政法、经贸商旅的21个专业方向,实行灵活的运作模式:全校涉及东盟行管政法、经贸商旅的专业方向的学生一、二年级在原专业所在学院学习专业课程,三、四年级到东盟学院学习有关东盟行管政法、经贸商旅专业方向课程,同时由东盟学院的东盟语言公共教学部教授东盟国家语言。学生在东盟学院学习期间,可以按培养方案到东盟国家留学,实现由中外教师联合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专业研究方向一览表

img47

(四)培养模式

(1)“3+1”或“3.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或3.5年的时间在广西民族大学学习,1年或0.5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按照有关规定,获学士学位;

(2)“2+2”跨国联合培养双本科学历的高级国际化人才的模式。开设优质应用专业,学生在学期间,前2年在广西民族大学学习,后2年到东盟语言对象国学习,修完相应的本科专业课程和学分,双方互认学分,毕业学生分别获得广西民族大学和国外相关高校授予的本科学历证书;

(3)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主要是与东盟国家联合培养研究生(含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联合招收培养中泰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为例,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由广西民族大学和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两校的导师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分阶段共同培养。即第一阶段,学生在泰国玛哈沙拉大学学习一年;第二阶段,学生到广西民大大学学习;第三阶段,在双方导师共同指导下,学生完成硕士论文及论文翻译。学生按规定修完学分后,可获得泰国教育部和中国教育部均承认学历和学位的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文凭和硕士学位证书。其中的非中国籍学生如果参加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达到六级以上,可同时获广西民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文凭和学位证书。三年后,我校获得的自治区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学科通过验收之后,将实现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突破。将这一模式加以推广,实现与东盟各个高校的广泛合作,快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

(五)设置东盟学院的发展前景

1.构建起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原有的中外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上,积极与东盟国家的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并在东盟一些国家设立分校或教学点

2.与国内、东盟国家及欧美各国在东盟问题研究有影响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建立跨地区、跨国别的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团队;

3.经过几年的建设,成为中国东盟信息资料查询和服务中心。

三、需要政府给予支持的项目

(一)建设东盟学院需要的相关支持:

1.专项重点扶持。希望将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的建设纳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广西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纳入今后的广西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给予专项重点扶持;支持广西民族大学与东盟国家高校的教育合作。

2.经费、编制、外籍教师聘任方面。建议设立国际教师聘任专项经费;在编制上给予政策倾斜,对引进高层次人才要给予较宽裕的人员编制,尤其在引进学术领军人物时,应开设编制审批的“绿色通道”,积极落实编制。为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外籍教师应占东盟学院在职教师相当的比例,为此,自治区有关部门应给予聘任外籍教师宽松的政策支持。

3.图书资料及对外网络接收以及设备设施等硬件方面的支持。在购买东盟国家图书资料方面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以加强东盟文献信息平台的建设,随时急时了解东盟各国发展情况,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信息中心;自治区有关部门对我校对外网络接收平台的建设予以支持,如建设接收东盟国家电视信号的平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

4.学费及招生问题。建议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实行优质专业收取高学费,普通专业按正常收费;招生问题。支持学校向教育部争取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同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一样单独招生,逐步扩大在区外各省市区的招生规模。争取优秀本科生保送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或在部分本科生中采取本硕连读(六年制)的培养模式。

(二)支持西校区二期工程建设,把图书馆大楼建设作为主席项目予以专项支持。学校西校区二期工程今年开工的项目共6项,总建筑面积143788平方米,计划总投资4亿左右。其中西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41800平方米,需要总投入10868万元,该工程的建成,将有利于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发展,提供良好的图书资料馆藏环境,更好地为教学与科研发展提供服务,满足西校区师生教学、科研、学习需要。目前学校已争取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各种渠道筹措经费,学校也争取国家发改委把我校列入地方民族院校专项项目。但现在学校资金缺额大,压力大,请主席给予专项支持,以缓解学校资金的紧张局面。

(三)列入自治区重点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理工学科的发展。为推进广西的工业化,同时也为了实现学科的合理布局,文理学科的和谐发展,提升学校社会经济的服务能力,建设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我校拟积极发展理工学科。但我校的理工学科相对薄弱,缺乏师资和科研设备,也缺少硕士点、博士点的高平台,希望自治区党委、政府要给予专项经费发展理工学科。(校长办公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