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央电视台《新闻+》

中央电视台《新闻+》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8年3月24日首播的一档日播性新闻评论节目,时长30分钟。[4]孙宝国:《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34]引自《新闻1+1》官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8年3月24日首播的一档日播性新闻评论节目,时长30分钟。节目每期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最质朴的新闻[34]。节目涉及百姓关注的教育、医疗、食品、交通等领域,在平衡多种声音的基础之上进行评论。节目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突破评论模式

节目最初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形式,采用“1+1”模式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主持人对白岩松提问,白岩松进行评论,二者在表达中相互补充,站在公众的立场上,进行理性的探讨。

2011年8月1日节目改版,将以上评论模式改为主持人直接担任评论员,继而展开个性化评论的形态。节目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结合起来,因事说理、夹叙夹议,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发表主观看法,通过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从而揭示其中的本质。

图3-2《新闻1+1》

2.主持人符号特色

节目改版后由白岩松等担任节目主持人,强化了主持与评论合一的功能。白岩松言辞犀利,直指新闻背后所隐藏的各种问题,具有鲜明的符号特色。白岩松曾因主持该节目获得“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的荣誉称号。《新周刊》给予他高度的肯定:“与其说他是电视主持人,不如说他是社会学家。他的评论能量来自多年的历练与独到的思考,更来自对国情和民意的领会。他洞悉社会,能点中新闻背后的通气穴位;他心怀尺度,深谙主流意识形态与公众舆论的均衡;他的理性、建设性和持久的信心,使他成为社会剧变中乐观和称职的时事阐释者。”[35]

此外,主持人还包括李小萌、董倩等,这些主持人都是出色的新闻记者。其中李小萌曾因在汶川地震报道中“泪洒北川”一幕而家喻户晓。

3.时效性与深度并存

《新闻1+1》节目采用直播形式,对热点新闻进行跟进,充分发挥电视的各种手段,包括背景短片、现场连线、电话连线、影像资料等,第一时间采访新闻当事人,提供多方事实,增强了节目的时效性。同时作为评论节目,《新闻1+1》以对新闻的阐释取胜,拥有较大的舆论尺度和话语空间,强调理性、客观、深入剖析新闻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关系等,有效发挥了节目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

【注释】

[1]王云缦、果青、张掮中:《电视艺术辞典》,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

[2]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3]陈莉:《广播电视概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4]孙宝国:《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5]李岩、黄匡宇、张联:《广播电视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6]屈小平:《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纵览》,《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6期。

[7]刘昶、甘露、黄慰汕:《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解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第199页。

[8]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页。

[9]王兰柱:《广电产业化进程中的节目形态演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10]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11]转引自赵化勇:《铸就历史 创造未来》,《中央电视台发展史(1998—2008)》,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2]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22页。

[13]赵化勇:《中央电视台发展史(1998—2008)》,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14]孙宝国:《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15]《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引自中央人民广播网,http://www.cnr.cn/home/column/qtzg/jxjs/200311300076.html。

[16]周勇:《电视新闻编辑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17]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3页。

[18]张振华:《中国广播电视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页。

[19]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20]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Ⅰ》,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页。

[21]张均昌:《超媒体时代——新世纪电子传媒经营与创新》,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22]转引自李法宝、张骏德:《美国电视栏目〈60分钟〉与〈20/20〉的差异化竞争》,《中国电视》2008年第4期。

[23]张莉:《年度节目〈财经郎眼〉》,《综艺报》2011年3月25日第5期。

[24]殷亮:《〈新闻敏感度〉:电视民生新闻的又一创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11期。

[25]《让新闻更好地回到新闻》,《综艺报》2009年4月10日第6期。

[26]《赵普版晚间新闻亲笔撰写结尾评论受好评》,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2—12/05/c_124048110.htm。

[27]张春朗:《地缘优势:卫视新闻竞争力——以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栏目为例》,《新闻战线》2012年第9期。

[28]李勇:《多点直播报道中的导播要义》,《电视研究》2001年第12期。

[29]赵化勇:《中央电视台发展史(1998—2008)》,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30]武研:《〈零距离〉引发电视新闻新一轮变革》,《综艺报》2009年5月10日第8期。

[31]黄小裕:《以公众言论的广度,让新闻更深一度——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的创作思路》,《新闻战线》2012年第5期。

[32]《年度节目〈新闻周刊〉》,《综艺报》2011年3月25日第5期。

[33]胡里:《年度新闻节目〈看见〉》,《综艺报》2012年3月25日第7期。

[34]引自《新闻1+1》官网,http://cctv.cntv.cn/lm/xinwenyijiayi/index.shtml。

[35]《央视〈新闻1+1〉夺得年度最佳电视节目》,《福州晚报》2010年3月2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