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积极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王战军[1]今天,我们聚首复旦大学,就有关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和对话,这是我们关注研究生教育、积极探究和真诚合作的一种很好见证。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正逐渐成为一个时事视点、社会焦点、大众热点性的话题,思考、分析、探索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

积极发展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王战军[1]

今天,我们聚首复旦大学,就有关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和对话,这是我们关注研究生教育、积极探究和真诚合作的一种很好见证。

众所周知,数量和质量是我们考察一切问题和现象的基本出发点,研究生教育亦不例外。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正逐渐成为一个时事视点、社会焦点、大众热点性的话题,思考、分析、探索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

一、正确认识,积极发展

(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党的十五大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广泛支持下,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可以从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建设和培养规模两个角度说明。

1.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

按高等学校学位授予单位分类统计,经过前8批的学位授权审核,目前全国已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644所,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457所,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高等学校245所,另外,普通高等学校还建有55所研究生院。

按高等学校学位授权点数统计,全国一级学科授权点点数是633个,博士点总数是1 783个(不含一级学科所包含的点);硕士学位授权点总数是9 700个,这个总数含1 783个博士点。所以把博士点去掉,则硕士点是7 966个。按地区分类统计(见表1),华东地区学位授权点最多。

表1 高等学校授权点数情况(分大区统计)

img7

2.研究生培养规模

从表2给出的数据看研究生招生规模,招生数由1990年的29 649人发展到2002年的196 000人,预计2003年将招收270 000人。也就是说,2003年的招生数27万大约是1990年招生数的近9倍;2003年和2002年相比,净增人数为7万,2002年比2001年净增3万多,2001年比2000年净增4万,2000年比1999年增3万,1999年比1998年增2万。

表2 我国研究生培养情况

img8

从毕业生和在校生规模看,毕业生数由1990年的35 540人发展到2001年的91 146人,在校生数由1990年的93 018人发展到2001年的392 574人。

为了进一步说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以博士生培养情况为例,将中国和其他几个国家进行比较。我国的博士生培养,1990年招收3 300多人,2002年招收37 000多人,是1990年的10倍多,2003年招生的27万研究生中,约有5万博士生。由于学制、社会环境、社会背景的不同,发达国家主要实行注册制,研究生入学不是很严格,学制弹性也比较大;我们一般是3年,或3年到5年,国外相对时间比较长,平均拿到博士学位的时间是4年多,6年、7年的也很常见,甚至有人用10年左右时间才拿到博士学位。因此,我们不能比在学的人数,只能比每年授予学位的情况。

如图1所示,我们选取美国、德国、英国以及亚洲的日本和印度,与中国的情况作比较。我国从1983年开始授予博士学位,起步比较晚,从1993年开始增长速度逐渐加快。曲线中的虚线是预测的,实线是实际情况。美国的数据是从美国教育信息中心得到的,包括预测的数字。美国2010年预测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是49 000多人,即到2010年美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按预测还不到5万人。而我国明年招收的博士生为5万,意味着3年以后,即2005年,最迟到2006年,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名列全世界第一名。德国近几年授予博士生的总数基本上是3万以下。因此,笼统看5万这个数字并不怎么样,但与国际比较情况就不同了。前一段时间,新闻媒体报道时,我一再对新华社记者说,在报道数字时,不要说冒了。因为如果说冒了,实际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利,因此请他写名列前茅。由此可知,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轮廓、未来的展望、在国际上大致的地位。

img9

图1 各国博士学位授予及预测情况

不可忽视的是,在社会上有人提出研究生教育发展这么快,如何保证质量?的确,研究生教育发展这么快,会带来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因此举行这次研讨班,希望通过创新来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

(二)积极发展的战略思考

我们必须从宏观上、战略上辩证地考虑积极发展的战略决策。

1.积极发展反映了一种发展的理念

首先,积极发展对发展限度的辩证态度。所谓积极发展的辩证态度,就是既遵循适度发展原则,又创造发展的条件以推动发展。任何事物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发展都是有限度的。在发展主体自身的性质结构和边际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变化之前,发展限度是一定的。在充分考虑这个限度的同时,应注意到发展本身就是对原有条件的变化和创新,在过程中对限度也进行了发展。就我国研究生教育当前执行的积极发展而言,它不仅仅是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效益,充分发挥政策空间,扩大研究生规模,优化结构,提高培养质量,还包括拓展发展空间,如采取主动措施诱发、刺激资源、条件、制度、思想等的变化和创新,通过创造条件来促进发展。积极发展是基于“主动”与“预期”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发展,既表现出与维持性发展相对立的主动性、创新性,又表现出与外力推动下的快速发展相对立的可持续性。

其次,积极发展要辩证地对待发展中的代价问题。没有离开发展的代价,也没有离开代价的发展,发展只能通过付出代价并扬弃代价的方式来进行。代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的,或者说是与发展有内在必然联系的必然性代价,如资金的投入;另一类是人为或主观造成的代价,一般有更大的负面作用。目前发展中所付出的“某种静态的价值”有可能换取“具有自我创新功能的价值”,即能以牺牲较少的价值来换取较大的、功能更强的价值,这也是我们要通过改革来逐步达到的。

2.积极发展的当前特征

第一,当前的积极发展具有补偿性的特征,是一种补偿性增长。

我国受过研究生教育者在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存量不高,与知识经济对知识存量与流量提出的要求相比,我国的缺口是巨大的,因而当前的积极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有补偿性质。我们将视野拓展到整个高等教育,虽然其规模速度与纵向历史情况相比已经很快了,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峰期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些国家在80年代。从毛入学率看,1970年,全世界平均毛入学率为8.5%。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致上是2%,发展中国家是3%;而发达国家1970年已达23.4%,北美地区是45.4%(数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年公布)1997年,全世界平均毛入学率达17.4%,发展中国家10.3%,发达国家61.1%,北美地区80.7%。我国1998年为9.8%,还未达到发展中国家1997年的平均水平,2002年有望突破14%,原定计划2005年达到15%,2003年肯定会提前实现。尽管如此,全世界平均数1997年已经达到17.4%。中华民族的教育如何屹立于世界之林,教育界人士必须考虑这个问题。具体到研究生教育,2001年美国在校研究生数量为181.6万,印度是75.8万,我国是39.3万。尽管不可完全类比,但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战略性问题。

第二,当前的“积极发展”是跨越式的发展。

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面对存量与增量大缺口和社会的巨大需求,如果不抓住机遇进行超常规的积极发展,就会造成事实上的萎缩,当前积极发展表现出来的跨越式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研究生招生规模连续几年较大幅度的增长,这种速度是从未有过的,但这是以诸多相关条件为基础和前提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知识经济的兴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和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的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等等。

第三,当前的“积极发展”是外力引发的,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进行的。

就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而言,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社会的需求,而不是研究生教育内部的改革与发展。这既反映了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心,又反映了政府教育决策开始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根本利益。当前,政府的倡导和调控,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欢迎,培养单位的参与和努力,为研究生教育的积极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积极发展的对策

首先,转变教育思想,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规律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

主要是对传统中狭隘的、教条的研究生教育观进行理性反思,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的质量观。“质量”是一个综合性、发展性、多样性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坚持多元化的质量观。具体到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模式,就是既要培养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又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要在认识上把握质量与数量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数量的扩大刺激质量的适应性与针对性的增强;另一方面,质量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引发的质量多元化的确立又为数量的扩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其次,建立公平竞争的秩序。

公平竞争的秩序促进公正、共同发展和持续性发展,需要从多方面来建构:第一,坚持平等与动态均衡的原则,平等指国家不分高低远近地对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基本投资和支持,动态均衡指有区别地对待不同的对象,平等是基础,动态均衡是动力。第二,重视对不同目标的调和,不论多大价值的教育目标,都无法同时实现,因此有必要选择重点,从院校结构层次选择重点院校,从质量与数量范畴选择质量或者数量优先,从培养规格选择硕士或者博士,从培养类型选择科研型或应用型和综合型等等,都不失为一种选择。第三,完善学位授权审核机制,学位授权审核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由单一的条件评审为主转向质量控制、质量审计、批准、鉴定等多元化转变。第四,发挥中介机构的协调功能,强有力的调控除科学咨询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准则为核心的文化认同的支持外,也依仗于公共领域竞争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因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中介机构。第五,加强政策研究,科学合理的政策要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和各类研究的新见解,避免既得利益集团的操纵,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平稳性,维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秩序。

再次,强化特色与优势。

第一,要做到“独树一帜”、“清楚明白”的定位。“独树一帜”包括某个或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根基性的显性特征,还指整个教育氛围的隐性特征;“清楚明白”指组织内外成员能够感受到这种定位,并认同、内化这种定位。打破结构偏爱,真正形成新的发展势头,刺激发展的动态因素,即转变思维方式、打破内部的自我循环,在动态冲突中打破固执、僵化的结构偏爱,扩展发展空间,化结构偏爱为结构优势,化总量优势为结构优势,并加强跨学科合作和跨地区合作。树立高标准,防止低水平重复,即从实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在战略需要的领域、有优势的领域,鼓励有所突破。

最后,推进制度创新。

思想不转变,体制不改革,仅靠行政手段做出应急反应,已经不能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制度创新是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地积极发展的保证:一要建立新的发展机制,即通过改革建立具有一定先导性的、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够不断适应社会需要的、保证培养质量的发展机制。二要建立柔性的、知识型的、学习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系统。

总的来说,要从三个层面看待这个问题:第一,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讲过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中国近20年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第二,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才使我党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使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同样要坚持这一原则,各学校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肯定各有不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发展。第三,寻找新的增长点。

二、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发展,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数量或规模的发展,另一个方面是质量的发展。质量也必须有发展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首先是保证,其次是怎么样来提高。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第一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再认识,第二是保证质量的机制,再有评估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手段。

(一)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再认识

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再认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研究生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得到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评估体系也从1985年就开始做起,所以对什么是质量,什么是教育质量,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什么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大家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对这个大问题,不花太多的时间来讲。主要想强调我们要从政治、从全世界的角度,从对中华民族的建设和中国经济建设负责的角度,来充分认识质量的重要性。质量滑坡有可能毁掉整个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所以,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质量问题,重视质量问题。

(二)建立、健全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机制

建立、健全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机制,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保障体系,大家可以再研究,不再多说。主要分三个层次,一个全国性的,二是地方性的,三是大学内部的。第二个方面是运行机制,有两个层次,一是质量意识与质量文化的建设,二是奖励和惩罚的一些措施,尤其要有淘汰机制。大家知道,淘汰一个研究生是非常难的,北大当过被告,其他一些学校也当过被告,都是因为淘汰学生的问题。淘汰的问题确实很困难,但我想如果没有淘汰机制,也很难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我讲一下美国的大学是怎么淘汰的。华盛顿乔治梅森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很有特色,没有本科生,都是研究生。比如就博士生入学来讲,只要提供一些资料,包括发表的文章、硕士阶段的一些课程证明、GRE成绩等等,学院组织专家小组面谈、面试之后,就可以注册为这个学院的博士生。因为没有本科生,所以博士生注册完后有6门公共课,大致半年之后学院有一个资格考试,考试采用开卷形式,可以抽题,也可以系里出题,给出4天的时间准备,然后进行答辩。一般情况下通过率为50%~60%。还有一次机会再考,如果两次都未通过,就实行淘汰,实际上是在前期淘汰。系里老师会找你面谈,劝你尽早转到其他系去,省得浪费时间。第二次资格考试再淘汰一部分学生,最后才进入选导师、确定研究方向阶段,进行课题研究。这样,大致在一年的时间内淘汰了一部分不适合本学科学习的学生,学生们比较好接受。大量的淘汰在前期,后期也有,如答辩通不过。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评估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

由于时间所限,简单谈谈全国一级学科总体水平评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科学研究三个问题。

1.全国一级学科总体水平评估

中国从1985年开始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刚刚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总体水平评估排名,是本着通过试点、逐步推开的指导思想,只在理、工、农、管理门类中基础较好、学科授权点较多的数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植物学植物保护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2个一级学科中进行的试验性评估。依据自愿参加的原则,凡在上述12个一级学科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均可申请参加。在这12个一级学科中,全国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学科点共1 251个,有309个参加了评估。其中,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共209个,有176个参加了评估,占84%;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但不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共215个,有84个参加了评估,占39%;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但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共827个,有49个参加了评估,占6%。评估通过采集客观数据和学术声誉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客观数据来源于各学位授予单位填报并认可的基本数据表,以及教育部的“211”工程办公室、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公共信息源。学术声誉来源于282位同行专家反馈的调查信息。将客观数据和学术声誉调查结果按照由四个一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分理工农类,指标体系及权重集见图2)进行综合处理,得到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结果,已经刊登在由学位中心主办的《中国研究生》杂志创刊号上。这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的评估,我们实际上在两年之前开始进行研究,召开过若干次专家学术会议讨论这个问题,最初提出了三类指标评估体系,一是理工农医,也就是自然科学,第二类是管理科学,第三类是人文社科。在讨论过程中,对这三类体系都经过了充分的讨论。最后,专家觉得人文社科的指标还不是很完善,有些数据界定比较困难,所以在这次试点几个一级学科的时候,就没有对人文社科类进行评估,医学也没有。权重由参加评估的专家进行确定,最后统计结果。大致从研究开始到结束,有两年的时间。

2.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实际上起源于1995年对33所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院的评估。在那次评估中,抽查了部分博士学位论文,同时也请各研究生院推荐了部分他们认为的优秀论文。通过评价反映出一个问题,即特别优秀的、突出的学位论文太少。我曾向杨福家院士讨教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外研究型大学到底区别在什么地方?杨院士讲主要在于研究生的培养。博士生能不能出成果,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水平。李岚清副总理在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上专门讲了这个问题,说一定要把研究生论文的评价工作做好。然后,我们着手准备全国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正好赶上国务院发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列入这一计划。根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见教研[1999]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名单是经学位授予单位推荐、初选和复评(通讯评议和专家审定会审定)后产生的。评选结果向社会公布,并设立为期60天的异议期,接受社会各界的异议。异议期结束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并公布。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每年进行一次,每次评选出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不超过10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自1998年5月启动,已完成了四个年度的评选工作,共评选出397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些论文分布在89个学位授予单位。到今年累计投入一个多亿,主要是鼓励出高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出成果,出人才,用于资助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进行科学研究的资金每人平均50万。很多单位采取许多措施来促进博士生质量的提高。比如,清华大学每年投入1 400万元人民币,分很多项目用于博士生培养。

img10

图2 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集(理工农类)

从今年开始,在评选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同时,抽查了百篇博士学位论文,一方面评优,另一方面抽查。今年抽了128篇,随机抽查,结果在网站上公布,分为A、B、C、D四档。一篇论文A得几票,B得几票,C得几票,D得几票,网上有详细信息。但作为抽查来讲,学位授予权在学位授予单位,结果仅供授予单位参考,怎样来处理此结果?由各学位授予单位决定,全国进行有关评估时也可能使用这些数据。

3.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科学研究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旨在总结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工作的经验,找出问题,以合理调整学位授权点的学科结构和布局,深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发挥了促使各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部门转变工作职能、实施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作用,是引入竞争机制、办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措施,既推进了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的实施,也使研究生教育机构声誉得到了提高。

此项研究大致起始于1985年,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边评估、边学习、边提高的过程,迄今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1985~1993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第一,学习、借鉴国内外评估理论;第二,在评估实践中学习评估;第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估中占主导地位;第四,以自我评估为基础,以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的。二是1994年来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第一,成立了专门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研究和活动的管理部门、中介组织和学术团体;第二,通过科学研究、学术与评估活动,逐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科学研究队伍;第三,开展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评估活动。尽管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在较短时间内经历了由无到有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科学研究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这也是我们关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诸位同仁的历史使命。

迄今,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工作,已有上海、武汉、西安三个研究基地;作为学位中心,设有一个研究所,面向全国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十五”期间,立项资助的科研项目有40多项,今年进行了中期检查。从长远发展来看,列为中心的科研项目,争取今后都给予资助,进而形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系列专著;我们也准备统筹规划,设立编委会,研究、编辑、出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系列丛书,终极目标是形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体系。立项选定后,大致20本,公开招标,希望通过近几年的研究,能形成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系列成果。同时,对实践当中的一些问题,也要进行立项。当然,也可通过其他途径申请教育部的基金、社科基金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加强指导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工作,快速研究新问题,及时提出新措施,促进学位与研究生工作的创新,共同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来做工作。

(刊于2003年第1期)

【注释】

[1]王战军,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