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研究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解基本上围绕着两个核心概念。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质量工程”。“质量工程”实施以来引发了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新一轮热潮。上海各个高校均成立了由校领导挂帅的“质量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制定实施方针,定期召开会议,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研究

课题组

一、实施质量工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质量”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计划中不变的主题词。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反映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对当代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持续的关注。

目前,国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解基本上围绕着两个核心概念。其一是人才质量,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培养人才。其二是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即实施教育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过程中,满足社会要求的高等教育功能系统自身的固有特性。

我国高等教育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地进入大众化阶段,并且实现了稳步发展。但连续几年的扩招已经使不少高校办学条件趋于紧张,提高质量成为高校最紧迫的任务。

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质量工程”。该工程面向全国1 000所普通本科高校,使近1 000万在校本科生受惠。为此,中央财政安排了25亿元专项资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方面投入最大的一项专项经费。质量工程包括六个方面建设内容:一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二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三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四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五是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六是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二、上海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进展

“质量工程”实施以来引发了高等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新一轮热潮。上海各个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

“质量工程”针对部分高校重视科学研究、轻视教学工作、弱化本科教育的倾向,旗帜鲜明地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本科教学是关键”,强化了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上海各个高校均成立了由校领导挂帅的“质量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制定实施方针,定期召开会议,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明确了教学改革的重点

“质量工程”的内容体系涵盖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实验、教师队伍以及质量监控等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诸多关键环节,内涵丰富,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较好地引导和促使高等学校全面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海各高校抓住质量工程的契机,把教学工作摆在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的位置,开展了新一轮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认真规划、稳步推进,做到既抓项目建设,又抓日常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力争实现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三)引导了办学定位的思考

一方面,“质量工程”的启动实施,促使各高校更进一步地思考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异同,促使我们对本科院校中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型大学的分层分类思考。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质量工程”坚持“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引导和促使高校坚定信念,发挥各自优势,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从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四)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质量工程”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着力建设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国家精品课程集成、网络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等公共系统建设项目,有助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在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同时,对口支援西部建设项目也将上海高校的优质资源辐射到中西部地区,使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应该看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有较大距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脱节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就业能力低等基本问题仍然是社会各界批评高校教育问题的焦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单从教育本身来看,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思考。

(一)部分学校办学目标不明,办学理念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近十多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数量不断增多、质量良莠不齐。不少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的局限性和原有的办学特色,盲目求高求大,提出建设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甚至一些市属的高校也提出办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教学思想上,一些学校不能充分考虑所招收学生的条件和社会就业需求,盲目实施通识教育,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被大幅度削弱,导致学生既没有得到应有的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和研究能力也不被社会所认可,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

(二)政策机制不到位,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在我国目前高校考核机制中,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整体考核,还是社会对高校的各种排名、评价,均是以学校的科研指标为主要衡量标准,导致学校在政策机制上明显偏重于科研、轻视教学。因此,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严重不足。另外,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从事本科教学的很少,这在一些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已经是普遍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科教学的质量。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健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

自从21世纪初以来,教育部实行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因为各高校自身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自我监控和保障体系,仅仅依靠教育部五年一次的评估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一些高校为了迎接评估兴师动众,甚至不惜采用不正当手段,以图取得较好的评估结果。但评估结束之后,问题依旧,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该评估是行政性质量评估,随着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管理体制的多级化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四)学校对教学的投入不足

近年来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彻底改变了学校办学条件落后的局面,办学基本设施明显改善。但学校在教学运行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学生实验、实习、动手操作实训的机会不足,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经费与教学建设的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国家在各个专项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力度很大,但各个高校重项目立项,轻项目建设,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争取项目和经费上面,而不是放在项目的落实上面,学校应配套经费难以落实,项目建设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一些重点高校在争取到经费之后,往往配置国际上最先进的实验设备。这些高精尖的实验设备对于本科生来说并不适用,往往只是在新生入学时参观一下,并没有真正运用的机会。

(五)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学校发展速度

近10年来,学校发展迅速,学生规模成倍增长,学校的科研任务日益繁重,但师资队伍建设明显落后。一是教师数量不足,生师比较高,受科研压力影响,教师在本科教学上很难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二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目前的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学历高、职称高、科研能力强,但缺乏教学经验,没有接受过教学方法的训练。三是一些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对学生的关心和指导不够,影响了教学效果。

(六)社会对高等教育批评多,参与和支持不够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但从目前来看,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批评很多。同时,社会特别是企业在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学生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方面做得不足。目前高校几乎完全是学校封闭办学,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实习安排等并不怎么关心,也很难参与进去,大部分企业并不觉得自己对高校人才培养负有责任和义务。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岗位严重不足且动手操作机会很少,既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接轨,也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由于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存在,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不健康,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和素质,只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存在一定的偏颇。

四、建  议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首先需要高等学校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加强对学校办学目标的引导,转变学校的办学思想,使各个学校发挥专长、办出特色,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要扭转大家对大学越大越好,只有通识教育才能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片面认识。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目标的引导,在考核评估、经费支持、学生就业等各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机制,充分发扬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专长,逐步形成面向不同领域、满足不同需求、培养不同层次高质量人才的办学格局,既有一定数量的研究型大学,又有以社会广泛需求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应用型院校,使各个高校在我国人才培养大体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真正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也可以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二)真正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重视教学、激励教学的政策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各学校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才能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政策,真正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真正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不仅学校内部要提高认识,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必须改变对高校的管理与经费分配模式,把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监控与考核放在应有的地位。学校应完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教书育人为核心,兼顾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方面内容的教师工作考核机制。教学工作质量考核要有明确的要求,在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更新、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研究、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以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真正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

(三)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科学监督与管理,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实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是加强过程监控的有效途径,只有实时全面了解到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课程教材质量、师资队伍状况、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在教学建设中所作的贡献,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学习效果,学校才能够对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作出科学的评价,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有的放矢,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教学信息化建设可以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转化为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四)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不动手就不能创造,不创造就难以创新。学生动手能力低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瓶颈问题。学校要在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上做大量工作。一是加强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提供良好的平台。二是根据科技发展的需要,科学设计和组织实验、实习、实践课程和相关活动的教学,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三是要把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要大力推进产学合作教育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和产业界的联系,探索新形势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将学生实习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

(五)全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关心支持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参与高校发展规划与培养目标的制定,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更多的岗位和机会,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补充

社会特别是骨干企事业单位应该主动介入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把社会的用人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结合起来。高校应通过建立有效运行的董事会、理事会等形式,将社会各界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授课、指导学生、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等形式,使企业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让企业了解学校,学校了解企业的需求,使学生在实际生产和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和培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

课题承担单位:民革上海市委

负责人:于雪梅

课题组成员:于雪梅、杜福昌

执笔人:于雪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