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也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也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综观国内外经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外乎做到以下几点: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促进教育交流与合作,名师发挥激励和引领作用,教育经费的投入持续、稳定,等等。这次论坛由美国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担任主席。[6]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可以说,没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当今日新月异的中国速度,也就没有举足轻重的中国地位。

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以下简称 《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培养质量需求变化情况,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督。”[2]

《规划纲要》和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强调的都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综观国内外经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外乎做到以下几点: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促进教育交流与合作,名师发挥激励和引领作用,教育经费的投入持续、稳定,等等。一所大学的质量高不高,一般的衡量标准是:能否培养高素质人才,能否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能否提供高效益社会服务,能否为各级政府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咨询,能否推动社会文化繁荣,等等。另外,学生对大学的选择,市场对大学的认可,社会对大学的评价,也都是衡量大学育人质量的客观标准。

办出特色是大学质量的重要体现。一所大学能否办出特色,取决于人才培养,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支持学生的创新实践放在重要位置。有学者认为: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有特色才有活力,有特色才能发展,地方高校的特色,也就是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传统特色。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从地方政府获得教育资源和发展空间,是地方高校与所在地方良性互动的必由途径。

那么,一流大学的标准又是什么?一流大学要有原创性的科研成就,社会公认的杰出人物,能培养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一流大学建设不但要追求学术卓越,还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情操教育,从知识、能力、品德、合作精神、社会责任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美国芝加哥大学曾造就了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该校校长罗伯特·锦穆尔在介绍经验时说:“我们的责任是营造一种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氛围。例如,在我们的经济学院里,有不少教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在与学生讨论时,并不因为自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自以为是,搞一言堂,而是强调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对于能力超强的学生,只要他们学够所在年级规定的学分,就可以跳到高一年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以及学生的情况设置课程。”“益智厚生”是芝加哥大学的校训,意思是学校的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着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益于学生的成长。[3]

美国教育界普遍认为,教育不应该是重复僵硬的知识,而是创新;大学最重要的品质不应该是守旧的稳定,而是迎着风浪追求进步。美国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说:“进步和稳定都重要,但进步比稳定更重要。因为唯有进步才能带来真正的、长远的稳定。美国奉行 ‘在进步中求稳定’的理念,终于后来居上地超过欧洲老牌大学,这正是美国大学至关重要的成功秘诀。”[4]

2010年10月,“创新中国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的中心议题是:“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这次论坛由美国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担任主席。李政道向青年学生们说:“要创新,需学问;问愈透,创更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说:“大学的本质是创新,研究型大学要善于把一群极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学生受益终生的创新力和智慧。”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说:“西南联大的成功在于它的学术自由和兼容并蓄,它不在乎千百人唯唯诺诺地说一样的话,而珍惜有识之士能坦率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5]

中国有句格言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是具体的食物,“渔”是教人怎么捕鱼; “鱼”比拟具体知识,“渔”比拟一种能力。这一格言形象地说明了培养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重要。

目前,我国不少学校都已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扭转应试教育下 “重分数、轻实践,重积累、轻创新”的老观念和做法,我国当前已有2600多所高校,每年毕业生达600多万。[6]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几乎每一个建设领域都有高等学校培养的骨干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当今日新月异的中国速度,也就没有举足轻重的中国地位。

当然,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学生就业难也是当前的一大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整合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世超:《大学变革的趋势》,载 《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24卷第4期。

[2]毛亚庆:《论市场竞争下的大学发展战略》,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

[3]马晖:《大学改革往何处去?》,载 《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5月18日。

[4]秦伯益:《呼唤大学精神的回归》,载 《科学时报》2010年11月2日第B3版。

[5]胡海岩:《新时代精英教育的新内涵》,载 《光明日报》2010年9月19日第7版。

[6]储朝晖:《教育改革关键在于变革体制》,载 《光明日报》2010年3月31日第10版。

[7]孙琛辉:《提升高教质量的切入点究竟在哪里》,载 《科学时报》2011年3月22日。

[8]郝俊:《全球化时代大学的挑战与使命》,载 《科学时报》2011年5月3日。

[9]教育部理论研究中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动员会》,载 《光明日报》2011年5月9日第6版。

[10]郑南宁:《以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学生》,载 《光明日报》2011年4月29日第3版。

[11]聂秋华:《办好大学 培养人才 服务地方》,载 《科学时报》2010年3月30日。

[12]朱新才:《有特色,才能奔一流》,载 《光明日报》2010年11月3日第11版。

[13]《教改怎样惠及每一个学生》,载 《光明日报》2011年1月4日第2版。

2009年9月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高等教育”。

[2]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13日),载 《云南日报》2010年9月9日第2版。

[3] 肖连兵:《诺贝尔奖人才是怎样培养出来的》,载 《光明日报》2010年5月19日第8版。

[4] 李开复:《透视美国高等教育》,载 《科技日报》2004年10月27日第2版。

[5] 陆琦:《李政道与教育学者共答 “钱问”》,载 《科学时报》2010年11月1日第A1.3版。

[6] 《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特刊》,载 《光明日报》2011年3月13日第9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