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时间:2022-03-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英国在1997年成立高等教育质量署全面负责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事宜。从国内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集中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比较系统的研究有厦门大学刘金桂和广西师范大学黄刚等人的研究。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协调高等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与监督高等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后者则负责高等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_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研究

从国外来看,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欧美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到来,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并逐渐形成三大较有影响的质量保障模式:一是大陆模式。实施这种模式的主要是以法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大陆国家,这些国家大都属于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结构,带有政府意志和价值取向的外部评审在质量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美国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非政府的社会中介组织的认证、排名和博士点评价等活动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政府不直接参与评估活动。三是英国模式。该模式主要存在于英国和英联邦的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其主要特点在于大学享有较大的自治权,教学质量主要由大学自己负责,来自学校外部的干预较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与实践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社会力量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受到普遍重视。例如,英国在1997年成立高等教育质量署(QAA)全面负责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事宜。QAA是一个非政府的社会组织,成员主要由社会人士组成。在美国,无论是地区性的还是全国专业性的认证机构,都是私立的非政府组织,经费来自会员院校。荷兰2004年成立的大学质量保障署为非营利的社会组织,负责高等院校外部质量评价。芬兰1996年成立的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尽管受教育部资助,但它独立于教育部和高等院校之外。此外,社会力量还以新闻传媒、社会舆论、大学排行等形式广泛介入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中来。

从国内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集中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比较系统的研究有厦门大学刘金桂和广西师范大学黄刚等人的研究。[7]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引入,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质量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必须从学校工作的全面、全程和全员来考虑,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赵中建的研究。赵中建教授自9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在《外国教育资料》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对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进行了系统推介和研究。[8]

与此同时,也有学校按照ISO9000的设计原则和思路,对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设计,并付诸实施,这方面的代表应首推航海系统高校,如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尽管这些学校在具体引入ISO质量体系方面有一定的区别,但大致都是根据以下基本原理:一是依据PDCA循环原理(Plan、Do、Check、Act),即制订计划、贯彻实施、检查审核、总结处理四个阶段实施管理;二是用五个W原则(What、Who、When、Why、How),即明确什么事、谁去做、何时做、为什么做和怎样做五个问题,建立体系文档,形成系统的管理闭环;三是在具体的质量保证体系的设计上,主要是通过转化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中的20个关键要素,使之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同时注重抓好五个环节:职责分明,界面清晰;程序明确,操作规范;记录清楚,便于检查;内外审核,督促提高;规范管理,确保质量。[9]

但高等教育质量不仅受学校内部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受到学校之外的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该把学校以外的影响因素也考虑进来,使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相结合。较早明确提出这一点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玉琨教授。早在1996年,陈玉琨教授就发表了《建立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系统》一文,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概念、质量保障活动的程序、为什么保障、保障什么、如何保障等方面,对国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作了介绍,并提出了我国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建议。其基本思想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外部保障系统与内部保障系统。前者通常是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专门机构,其成员包括高教界与高教界外的专家,他们由政府或某个作为其领导部门的专业与行业组织任命。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协调高等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与监督高等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后者则负责高等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10]安心在自己的研究中也表达了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的思想。他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分析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目的、原则、模式、机制及保证的内容等,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外部保证体系的建议,并从高校教育质量生成与发展的系统流程出发,从输入、过程、输出三维,对影响高校教育质量保证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构建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框架,从组织保证和质量监控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