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进一步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思路与方法

上海进一步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思路与方法

时间:2022-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5.1 上海进一步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必要性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全国范围内迅速崛起,促使上海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对于上海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高端人才的吸引和集聚、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9.5.1 上海进一步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必要性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全国范围内迅速崛起,促使上海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对于上海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高端人才的吸引和集聚、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目标定位,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将在未来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大力培育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创造性发展不仅是提升上海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

回顾历史,至2008年止,上海经济曾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速达12.7%,超过全国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然而,创造这一经济奇迹也使上海付出了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承载超负荷的沉重代价。自2009年始,上海经济发展增速开始低于10%,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上海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减少对高耗能重化工业的依赖、对投资拉动的依赖、对房地产发展的依赖、对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在创意的点缀下,通过高科技技术手段和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全新产业业态,产业形态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视觉艺术、工艺与设计、服装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产业发展方向、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内在商业价值的朝阳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上海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服从国家创新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是上海加快“四个中心”建设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是上海积极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推力,也是上海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城市和“设计之都”的重要保障。

回顾过去,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历了一条从自发集聚到政府引导的发展之路,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不断自我完善、创造力迸发和转折发展的过程。产业发展初期,上海立足于长三角地区发达的制造业基础,结合独特的海派文化,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并依托传统布局、改造旧工厂和仓库、借助大学力量建立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创意产业集聚(园)区为基地,以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时尚消费为发展重点,进行行业推进、人才集聚、资源整合。而其他社会活动与文化市场的互动,以及传统产业与新兴高科技产业的跨界融合,使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向空间推展。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注重品牌的国际化和高端化,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上海创意之窗等展示平台促进了上海创意产业与全球的交流合作,转变了上海经济增长模式。2010年第六届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结合上海现状,以世博为主题切入点,与世界各国同行业知名企业进行互动交流,推动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特别是自2010年上海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以后,上海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之路,政府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促进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研究显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例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人口的数量增长空间也很大,对比国外或香港、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人口,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就业人口还不及他们的1/10。上海文化创意产值年增加率高于生产总值增加率,占全市经济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目前,随着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迪士尼、东方梦工厂等世界级研发中心和重大项目已相继落户上海,自贸区文化市场开放政策正显现出桥头堡作用,这些都为上海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拓展了巨大发展空间。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原则的指导下,上海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发〔2014〕13号)等中央文件精神,落实自贸区文化市场开放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跨界合作与协同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推进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不断优化文化市场环境,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的步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继续实现稳步增长。

然而,对照“国际时尚之都”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与建设要求,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的融合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上海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促发展总体上是不平衡的,创意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且能体现上海特色的原创产品并不多,创意产业的辐射效应及对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并不明显,文化资源及创意元素的产业化并不理想。为了深入了解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程度,本课题组曾造访了田子坊、M50、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以及张江文创基地等创意园区,发现现代高科技手段虽然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有效的物质载体,加快了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速度,降低了文艺创作活动的门槛,但大多数艺术家并不熟悉现代传播媒介和技术表现手段,设计师的话语权十分有限,设计产权的经济利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工业设计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难以发挥;张江文创基地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雏形初现,但创新合作主要还基于新技术的使用,较少以文化创意引领的跨界合作。上海国际创新材料馆、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等公共服务平台的使用效率不高;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与高科技相互融合发展状况并不理想,难以真正产出高质量的文化创意成果,导致文化创意产业较易陷入“文化工业”的误区,也难以发挥文化创意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推动作用。

9.5.2 上海进一步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对策建议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中央明确提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在全国发挥示范作用,从而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自开埠近百年来,上海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人群聚集、科技力量汇聚,居民文化消费和科技体验要求日益增强,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内部基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上海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目前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回顾历史,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上海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经济发展与城市承载力矛盾日益突出。未来上海必须站在更高起点上依靠创新驱动提升发展质量,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尽快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投融资体系和要素市场不健全、高端创意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产业整体配套不足、整个产业重形态而轻业态等问题,难以满足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已由高速增长进入增速换挡期,行业内部结构也出现新的变化。一是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传统行业,由于缺乏精品原创和经营模式市场化不足等原因,导致行业发展内生动力日益匮乏;二是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等优势行业,由于要素集聚、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滞后,行业规模难以壮大;三是由于信息技术变革和居民消费习惯变化,文化开始交融于社会生产、消费各环节,行业边界趋向模糊。如何顺应行业结构演变规律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要想改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从形态转向业态。

1)强化优势产业,发挥基于资源禀赋的产业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各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资源差异,决定了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选择不同的发展重点与方向。如印度的文化创意产业以电影闻名,而泰国的手工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最高。美国大力发展版权产业显然与其发达的音乐、出版、影视、软件产业有关。英国利用建筑设计、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文物、动漫和电视节目研发等产业优势,支持新概念、新表现形式、新商业模式等,使传统产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和科技创意产业联动关联的能力非常强,是原创创意产业的根本。上海作为世界设计之都,具有工业文化遗产众多、全球人才交汇、传统产业较强、中西文化交融等天然优势,应该优先确定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和咨询等为发展重点。成熟产业如工业设计、建筑景观设计、传媒应该更加关注服务长三角经济区域整体产业的发展,更加关注民生工业和高新科技产业链;同时上海必须扶植新的文化服务业与新的文化商业业态的起步,为上海乃至长三角提供良好的创意空间。

2)优化空间布局,促成文化创意产业连片带状地集聚化发展

目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心城区的发展较好,集群数量也不少,但空间布局相对分散,单个的集聚园区建筑面积不大,园区与园区、园区与街区之间的有效互动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的整体带动效应,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有待培育。同时,中心城区地域面积小,居民密集度高,文化创意园区和居民社区犬牙交错,建设和运行中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断产生并逐步激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企业的园区,而非政府的园区,不能仅仅单纯依赖政策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意义在于整合社会资源,营造产业协同发展和谐共生环境,而非单纯的企业叠加和产业扎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创意要素集聚的空间载体,也是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抓手。作为联合国创意城市联盟所授予的“设计之都”,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战略层面应当优化空间布局,引导政府资本、社会资本和私人资本的投资方向、投资趋势和投资重点,将园区开发与设计应纳入城市发展主体框架,从社会、经济、法律等各个方位来全面构建创意产业的政策体系,从推动城市整体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做好规划园区的开发与建设。

研究表明,连片带状的组团式布局和产业投资式的运营模式是加速文化创意产业有效集聚、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有效手段,今后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设计应该选择交通区位好、景观环境优雅的地方优先发展。设计的规模应该以中型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为主,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应该有创意产业经营者、投资者、附近社区居民、专家共同参与。未来建议政府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总体水平。一是以园区为依托,将文化创意与挖掘文化底蕴结合,对沿街绿化带、支马路改造赋予更多历史人文元素,融合产业园区与生活社区的功能,营造集聚带内“创意生活”氛围。二是以现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基点,对沿街建筑、集聚带内的单体园区进行整体的景观规划与再创,通过对沿街商铺进行业态调整,积极引入创意产品的销售、时尚设计产品的展示及文化创意产业关联行业,打造产业生态。三是在今后的园区发展运营中,有必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资源共享,推进文化创意园区与校区、社区融合。如向周边社区居民发放免费票或优惠券,鼓励周边社区居民更多地参与到园区中来;在社区介绍或征集最新的文化创意,在公共宣传栏、社区走廊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展示平台,让文化创意融入居民生活。

3)吸引不同主体,探索多元合作的产业开发模式

创意产业规模较少、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成长速度慢,通过市区合作模式,开发特色资源和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有效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一是按照“定位不同,政策不同”原则,划分原创型、平台型、孵化型园区,鼓励单体园区联合专业部门和单位,建成一批产业孵化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产品和产权交易平台,实现集群内创意园区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园区各类资源有效集聚。二是在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和吸引行业领军人物、核心项目以及社会资本入驻园区,促进园区的繁荣发展。三是将有历史风情的民居作为载体,采用租赁合作的方式,合作开发有利用价值的建筑,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四是优先发展和加速集聚创意设计产业。创意设计既是专业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处于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是“制造”向“智造”转变的关键环节。正如英国设计家保罗雷莱斯指出的一样,“在竞争性增长的世界里,当工业化国家进入几乎用同样的原材料生产同一类产品的阶段的时候,设计就成了决定性因素”。未来上海应强化附加价值高且适合都市环境的创意设计环节,形成“倒三角”式的产业结构(研发和营销环节放在上海,生产制造环节放在上海以外),将不太适合在大都市发展的其他产业环节分离出去,既便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也有利于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

4)借鉴成功经验,推行“飞地”式扩张和连锁式经营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规模化与品牌化,这既是由文化创意企业大都规模较小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完善的产业价值链所需要的。连锁式经营和飞地式扩张,极易形成品牌效应市场规模。目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有了一定的名气,创意园区建设也有了一定的品牌,未来可以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加强与外省市的沟通,在更大区域内寻找建筑体量适中的厂房与功能品质突出的地产资源,采取租赁合营、股权投资等多种合作方式,打造文化创意园区分园,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意企业和高端创意人才集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

5)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

随着上海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要求,文化创意产业要找准定位和发力点,运用创新精神和“互联网+”发展思维,通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聚焦产业发展重点,不断丰富产业发展主体,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同时政要结合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落地,该放的切实放给市场,该管的做好宏观调控,处理好与市场协同共进的生态关系,促进文化与金融、科技、贸易等跨界融合,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发挥好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