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进步对贫困地区的贡献率

科技进步对贫困地区的贡献率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科技进步对贫困地区的贡献率中国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农业省份。通过考察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对特定省份农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间接说明科技进步对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表11-3 中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实践中测定农业科技进步率及贡献率最常用的是增长速度测算模型。

三、科技进步对贫困地区的贡献率

中国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农业省份。通过考察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对特定省份农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间接说明科技进步对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

研究表明,在中国,杂交水稻良种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由232公斤提高到328公斤,小麦优良品种推广使小麦亩产增长了100公斤,在部分小麦产区创造了高产千斤的记录。许多研究试验表明,粮、棉、油等主要作物品种,每次更换良种一般可增产10%~30%。科学施用化肥可增产16%,改进耕作方法和栽培技术可增产4%~8%,施行病虫害防治技术可挽回产量损失10%~20%[1](卢良恕,2006)。

农业科技的明显进步从指标上则表现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日益增长趋势。据中国农科院测算,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份额已从20世纪初的不足20%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60%~80%,其中美国1989—1992年农业产值增长的81%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1%都归于农业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的推广作用。

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也是不断提高[2]。根据测算,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份额,20世纪70年代不足30%,“十五”时期已经接近50%,“十一五”期间预计将达到60%。

表11-3 中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

img63

实践中测定农业科技进步率及贡献率最常用的是增长速度测算模型。根据被农业部科技司采用的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逐年测算结果如下表[3]

表11-4 1979—2008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结果(单位:%)

img64

将30年按计划时期划分为七个阶段,各阶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结果如下表。

表11-5 1979—2008年中国分阶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结果(单位:%)

img65

1979—2008年,中国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劳动力数和耕地面积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15.02%、16.54%、0.23%和0.09%,可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劳动力和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动幅度不大,耕地面积的变动几乎呈水平直线,而劳动力数有缓慢减少的趋势(农业劳动力数随经济的发展逐步减少是客观实际)。农业经济增长主要归功于物质费用的增加和科技进步。物质费用年均增长速度与总产值大致成同一方向。

对2001—2005年间中国各省市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11-6 2001—2005年中国各省市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单位:%)

img66

续 表

img67

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高低基本上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最低的海南、宁夏、甘肃、云南、广西和贵州等省区,正是中国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比较严重的地区。这些省区普遍存在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信息沟通不畅、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滞后等问题,农业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这从另一个方面充分说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对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