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演进阶段分析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演进阶段分析

时间:2022-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时间序列来分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演进可以划分为无意识的企业自发积聚、有意识的政府引导、创造力迸发的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创造力跃进式发展四个不同阶段。从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结果来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且产业演进过程中各种不同力量尤其是政府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一阶段,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培育的特点十分明显。表9-3 2005—2009年上海三批次的文化创意产业

从时间序列来分析,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演进可以划分为无意识的企业自发积聚、有意识的政府引导、创造力迸发的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创造力跃进式发展四个不同阶段。从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结果来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且产业演进过程中各种不同力量尤其是政府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有意识的引导和扶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产业成长阶段,政府的适度退出,逐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培育了产业竞争优势;而在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产业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9.1.1 创造力萌生阶段(1997—2000):企业无意识的自发集聚

上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初动因源于20世纪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换的实践,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萌生与第一次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自1997年我国政府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有意识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市场上开始出现文化创意产业的萌芽现状以后,上海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1998年提出建设“都市型工业”的理念,并于2000年正式将这一理念推广实践,对产业进行了结构调整和重新布局,“确定了6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6000里的郊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布局”,使市区原有的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厂房大量闲置,大面积的剩余场地和相对低廉的租金,对一些艺术家和一些高科技、知识型企业产生了很大吸引力,大批规模较小的文化公司和同类型产业自发向特定区域集聚,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尽管这一阶段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属性侧重的仍是文化事业的功能,文化的产业属性和经济职能并不明显(如表9G1所示上海所发布的政策文件仍偏重于管理职能),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前期积累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兼容并包的海派文化,再加上上海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环境,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一些从事艺术、设计的艺术家自发集聚到莫干山路、泰康路、昌平路、福佑路的老厂房和仓库从事文化创意活动,逐步形成小范围之内的创意市场,整个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和影响力相对有限,产业创造力处于无意识的自发积聚状态。

表9-1 1995—2001期间上海颁布的部分政策文件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9.1.2 创造力培育阶段(2000—2005):政府有意识的引导阶段

2000年以后,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在全球和国内取得蓬勃发展,整个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文化创意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伴随着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到位,上海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文化创意产业取得迅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在政府有意识的引导和扶持下,初步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文化创意产业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为了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上海着手制订了到2010年创建“百家创意园区”的目标,从政府层面来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而上海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田子坊创意园区的授牌,更是标志着政府开始从政策上引导市场着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

这一阶段,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培育的特点十分明显。为了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全社会创意产业资源优势,规划上海创意产业发展, 2004年上海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专门机构——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专门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以指导。为了扶持产业发展,2005年上海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若干财税政策实施意见》,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给予优惠。为了激发产业活力,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体育事业投资,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2005年上海出台《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明文规定:“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免征企业得税”,引导更多民营资本注入文化市场。

表9-2 2000—2005年上海出台的部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9.1.3 创造力迸发阶段(2005—2009):市场拉动的园区化运作

2005年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整体升级,消费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国家出台了“十一五”期间发展文化产业的规划纲要,提出了需要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也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种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迸发。根据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形成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的精神,上海提出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达到增加值占全市GDP8%的目标,要求培育若干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10~15万人的就业规模,开发100个以上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中10个左右在国内外有影响),10~20名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设计大师,建设若干以全球创意产业权威机构为代表的、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中介机构和服务平台。

这一阶段,在政府规划、政策引导、创意人才、科技创新、创新氛围、金融手段等众多力量的综合推动下,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聚化发展趋势,上海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之一。据统计,2005—2009年期间,上海分四批共成立了75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见表9G3),吸引了近3000家企业入驻,文化创意产业取得显著成效。据上海文化事业管理处同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编写的《2010: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上海文化产业实现总产出3555.68亿元,实现增加值847.29亿元,比上年增长9.5%,占上海生产总值的5.63%,增幅比GDP高出1.3个百分点。”

表9-3 2005—2009年上海三批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9.1.4 创造力跃进式发展阶段(2009—今):宏观调控下的社会力量协同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发与建设在全国四处开花,市场需求呈现出饱和状态,整个产业发展也呈现出“散、乱、差”的现象。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的本意在于促进产业发展,但一些企业和部分园区一边享受着政府的优惠政策,一边却“跑马圈地”,迟迟不见招商成功。而一些园区的管理混乱,产业导向严重偏离最初规划。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功能异化、同质竞争和缺乏创新等问题。根据2008年上海社科院上海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研究》的报告,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存在“理论认知模糊、园区模式有误、推进机制割裂”三大问题。为了有针对性地对类似的投机现象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2007年上海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见表9G4),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约束和整顿,并对存在问题的4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摘牌,也停止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冲百”的目标,规定在2010年以前暂缓对新的园区进行“授牌”,从而使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回归理性发展。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颁布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重点推进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印刷复制、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广告媒体、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上海迅速制定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委发[2009]12号)、《上海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沪金融办通[2010]24号)、《上海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成立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从产业发展方向、经济金融支持和高端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导向资金的使用、集聚区的管理、园区的认定等方面进行规范,旨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和向高端协同发展,由此衍生出许多新型产业业态,并且形成了全国首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完成了从文学到教育的特色产业聚集的数字出版产业链。而2010年的世博会,更是使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海成为仅次于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自2016年始,上海文化产业立足上海实际,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努力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断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使新兴产业热点频现。时至今日,经过十多年的优胜劣汰,在社会各方力量的推动与协同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从前期快速的数量扩张发展到今天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从而推动了上海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协同,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回归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助力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表9-4 2007年以来上海出台的部分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文件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