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经验与启示

上海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经验与启示

时间:2022-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部分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对影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上海未来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相关建议。对现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基本前提。政府的适度干预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关键因素。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重视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在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培育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9.4.1 上海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基本经验

通过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可以看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是在企业(自发集聚)、政府(引导与调控)、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市场(推广与动作)等多种合力的共同演进下形成的,其中,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法治建设水平、市场运作机制、政府干预程度、消费观念科技创新水平等都会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发挥。本部分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对影响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上海未来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相关建议。

(1)对现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基本前提。上海开埠较早,与西方多国有着较长的合作交流,而近代曾经的殖民历史造就了“华洋结合”的海派文化和建筑风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最初就是源于上海历史遗留的特色建筑群(中式石库门建筑、新式里弄建筑和工业厂房建筑)而萌生的,上海特有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资源和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自发形成”的温床,而基于现有资源而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是上海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共同特点和最成功之处。与政府引导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相比,政府引导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定位不明确、基础设施不完善、入驻企业效率低下、技术创新水平缺乏、园区空置率高、产业整合程度低等问题,甚至部分园区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存在“造园圈地”、大搞房地产生意的现象。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十分注意对遗留历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充分考虑商务成本和产业转型后员工安置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土地性质、产权关系、建筑结构三不变的原则,通过市场手段对旧城区、老厂房、老仓库与老大楼的保护性改造,将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城市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保护了历史资源,节约了“大拆大建”的巨大成本,也使存量资源得到了盘活与利用,政府、开发商与房屋所有者获得合理利益,更使得遗存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历史建筑为城市增添不少光彩,产业发展获得可持续性。根据笔者的调查,近年来,上海不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从一般房屋租赁和提供完备的物业服务,发展到了以帮助企业孵化、开展各类咨询、提供金融服务、参与企业发展等注重服务能级提升与运营创新的新阶段,努力实现从园区运营者到区域产业撬动者、从二房东到服务集成商的华丽转变。如八号桥、田子坊等园区已成为具有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容与文化特色,也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2)政府的适度干预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关键因素。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重视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在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培育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政府的适度干预主要体现为规划引导、协调服务与政策扶持上。以规划引导为例,与没有政府参与适度干预而统一规划与管理的上海长乐路创意园区逐渐衰落相比,上海田子坊创意园区的初期开发给居民产生了巨大矛盾,经营较晚的商铺以及噪声和污染等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导致发生园区内居民向游客头上泼水等恶劣事件。后期由于有了政府参与园区发展规划、公共安全管理、产业发展指导与经营环境改善,不但使老里弄和旧工厂得到了合理利用,而且丰富了地区精神文化,带动了园区所在区域文化事业建设的步伐,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以政策扶持为例,上海从三个方面对文化创意园区发展给予优惠,即营业税扶持税额60%、增值税扶持税额3%~5%、所得税实行三免二减半等,对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培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不断完善产业价值链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重要推手。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一般由创意开发者、生产制造商、推广发行商和不同消费群体等组成网络化系统,在相互信任和合作、利益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对价值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动态控制,完善由创意萌生到创意产品制作、营销与推广,并最终实现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如图9G3所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上海对文化创意产业实施价值链管理,一直着力打造的“最适合产业成长的生态环境”,取得了超越界限的合作共赢。一方面,在开发模式上,上海文化创意产业采取以保护上海老工业历史建筑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化发展模式,推进园区与街区、社区融合,既保护了城市旧风貌,加速了产业向特定地理位置的集聚,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了规模效应,也使原有城市资源得到较好开发与利用,对城市经营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最典型的如田子坊创意园,将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休闲环境,也探索出旧城改造的全新模式。另一方面,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并没有简单停留在单一的业态上面,而是整合社会力量,从企业成长链入手,专注产业链的培育,从创业苗圃的孵化到引入总部企业,逐步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推广或传播渠道等各个环节,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实现“创意、产品、产业的联动发展”,促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的过渡。而随着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创意群体的集聚,呈现出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租赁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区域的整体转型发展。典型的如环同济大学建筑园区、环东华大学时尚园区、环上海交大的软件园区等,不仅借助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对老厂房进行统一改造,而且极大地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培育和提升了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

图9-3 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模型

(4)出台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根本保障。研究表明,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资源,但一个创意能否在强大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产品,并进入流通和消费环节最终实现市场价值,还取决于这个创意能否具有知识产权保护价值。实践中,许多无品牌支持的创意产品在简单复制中纷纷倒下。为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早在2004年上海市出台了包括《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4—2010)》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强调了激发创新能力和打击盗版的重要性。为了防止创新发展中出现盗版、伪造和抄袭等现象,市区两级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力度。而实践过程中,上海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联盟,该专门还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事务所”。杨浦区还与高知识产权局共同建立了全市第一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知识产权园。而根据笔者对田子坊创意园区的调查得知,园区管委会要求入驻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商标与品牌,入驻园区3个月未完成注册的将被劝退。每一家入驻园区的单位,都必须签订一份《知识产权保护公约》,如遵守“六不”和“六自觉”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损害他人企业形象等,自觉遵守知识产权法律、自觉培养知识产权意识、自觉参与知识产权管理等。

(5)时代的发展机遇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一直以来,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而上海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国外直接投资、境外旅游、文化交流等相关业务发展迅猛,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培育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此外,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吸引了大量的创意人才,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意阶层。高素质人才是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上海不仅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高校,而且各高校与国内外相关资源联合办学,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学研结合,为文化市场的繁荣注入了新的生机,也使高端人才更是加速聚集。自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一些从事艺术、设计的创意者们便自发聚集在莫干山路、泰康路、昌平路、福佑路的老厂房和旧仓库,从事文化创意活动。迄今为止,上海创意园区已聚集了来自国内外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产业人才和企业。未来随着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上海将进一步集聚大批有影响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各种高端设计室进行自主研发与创意设计,将进一步培育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

(6)注重产业细分形成品牌效应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重要举措。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在依托主导产业打造产业价值链的同时,也注重对关联产业的细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品牌特色,以此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以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一批产业定位明晰、产业带动效应明显的设计策划类、艺术创作和展示类、技术创新和服务外包类、时尚和休闲服务类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而每一个特色产业园区又根据产业类型进行细分。如创意设计产业已细分为时尚设计领域内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时尚产业园、尚街、257等;软件创意设计领域的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虹桥软件园等;建筑设计领域人八号桥、文定生活、创邑金沙谷等。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工艺旅游纪念品设计产业集聚区;设计外包服务领域的八号桥、江南智造等;视觉艺术领域的映巷创意工场、M50创意园等。

9.4.2 上海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力的启示

(1)产业融合方面:紧扣融合发展主线,促进产业跨界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是“小而专”,但这并不影响这个产业的“大而强”。根据走访的情况来看,上海特别强调“创意产业化”和“产业创意化”并重,积极支持“小而专”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做成“大而强”的产业,将竞争力体现在内容原创力、品牌影响力和产业融合力的强大上。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政府2015年1号文件将“融合发展”视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创意产业化”和“产业创意化”并重,实现产业的跨界合作与协同发展。一方面,文化创意和设计企业要打造自身“专、精、特、新”的优势,学会跨界思维、打通产业环节、创造市场需求,促进创意产业化;另一方面,要将文化、理念、创意向相关产业渗透,融于研发、设计、营销等价值链环节,延伸产业价值链条,提升关联产业的附加价值。

(2)品牌运作方面:专注产业细分,坚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目前上海正在率先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发展,未来将在品牌培育认定工作中,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细分,加大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品牌的支持力度,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制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以创意设计产业为例,已细分为时尚设计领域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时尚产业园、尚街、2577等;软件创意设计领域的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虹桥软件园;建筑设计领域的八号桥、文定生活、创邑金沙谷;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工艺旅游纪念品设计产业集聚区;设计外包服务领域的八号桥、江南智造;视觉艺术领域的映巷创意工场、M50创意园等。可以预见,优秀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在上海新一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程中,将有机会做大做强,共同谱写未来上海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3)产业链完善方面: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上海在制造业高端化、服务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很多的需求,特别是在两化深度融合背景下,互联网、物联网、再制造、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和应用使得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创新有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从而催生出一批具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特征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同时大力推进“四新经济”发展,布局“众创空间”建设,从提升“创新主体的活跃性、创新要素的流动性和创新氛围的宽容性”入手,构建面向大众的“众创空间”和有利于网络创业的信息化环境,极大地激发大众的创造活力。

(4)产业集聚方面:依托主导产业集聚企业打造产业链。上海的文化创意园区最早是由一些企业改造老厂房自发运营的,这种模式成本低、可复制,但也有弊端,如短期利益至上可能造成园区功能异化、同质竞争缺乏特点等。经过近十年的优胜劣汰,园区在快速的数量扩张和前期的“筑巢引凤”后,更加注重内在的发展质量,逐步转型到以国家级产业基地为引领、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的新阶段。目前上海文化创意园区有四类主导产业:设计策划类、艺术创作和展示类、技术创新和服务外包类、时尚和休闲服务类。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大大推进了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产业定位明晰、产业链带动效应明显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一个集聚区内,一个行业的产出,可以作为另一个行业的投入品。比如,设计研发产业的产品可以作为动漫游戏产业的投入品,而动漫游戏服务又可以作为影视产业的素材,大大提高了效率和产出水平。

(5)产业平台建设方面:依托产业基地引领园区和产业整体联动发展。研究表明,园区运营主体的发展不是靠房地产的租售,仅以收取租金和提供物业配套的初级服务只能带来低端和同质化。而产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是政府推动文化创意园区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基地和平台建设,近几年,上海文化创意园区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产业服务平台构建,较好地起到了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能级的效果。目前,上海依托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引导园区和产业整体联动发展,超过80%的园区至少搭建有一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内容涵盖产品孵化、展示推广、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政策咨询等,从多个维度发挥好配套服务功能,实现从“筑巢引凤”到“腾笼换鸟”的转变。如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就是由分散在不同的产业聚集区组成的,并没有完整地连成一片,而主要靠搭建平台服务企业进行产业投资,带动整个产业联运发展。

(6)园区运作模式方面:从初期的企业自发到后期的有意识引导发展。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经历了从企业自发向“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近十年来,文化创意园区发展由中心区向外扩散,杨浦、宝山、嘉定等区的一些园区规模、品牌和影响力已超过了八号桥、田子坊等早期园区。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并不单纯依赖地段、政策,而是越来越依靠品牌、服务和内涵。

政府的推动体现在规划引导、协调服务和政策扶持上。比如,上海从三个方面对影视文化创意园区发展给予优惠政策,即营业税扶持税额60%、增值税扶持税额3%~5%、所得税实行三免二减半等,对园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各区县对园区发展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如普陀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同时,为防止创新发展中出现盗版、仿造、抄袭等现象,市区两级不断加大园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杨浦区还与市知识产权局共同建立了全市第一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知识产权园。

社会参与方面,一种是校企运作,通过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背景,通过整合资源对老厂房进行统一改造。典型的如同济大学周边的建筑园区、东华大学附近的时尚园区、上海交大周围的软件园区等。第二种是推进园区与街区、社区融合。一些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正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转型。最典型的如田子坊,将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休闲环境,也探索了城市旧区改造的新模式。

市场运作方面,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大致有6种建设模式,包括体制外企业投资运作、国有企业集团自行运作、大学投资建设、大集团合作、街道与经营者合作、行业协会牵头等,产权方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和专业管理团队参与运作和管理。近几年,不少园区从一般房屋租赁到提供完备物业服务,进而发展到以帮助企业孵化、开展各类咨询、提供金融服务、参与企业发展等注重园区服务能级提升和园区运营模式创新的新阶段,努力实现从园区运营者到区域产业撬动者、从二房东到服务集成商的转变。如德必集团为园区企业提供基础人才服务、投融资服务、品牌推广服务等7大增值服务;93.5%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还自行制定管理制度。一些园区企业已具有一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并逐步走出上海拓展空间。徐汇软件园先后与济南、常州、马鞍山三地建立合作园区;纺控集团在文化创意园区规模和管理服务上名列前茅;圣博华康在全国投资和运营了8个文化创意园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