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动穆斯林文化传承的思路

流动穆斯林文化传承的思路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 流动穆斯林文化传承的思路西北穆斯林向东部城市的流动已经不是个别的、少数民族的、个人的社会现象,而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牵涉到中国整个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大事情、大问题。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流动穆斯林文化传承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才能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穆斯林文化的繁荣。很少有人承认中国穆斯林文化的传统地位。
流动穆斯林文化传承的思路_熟悉的陌生人:大城市流动穆斯林社会适应研究

三 流动穆斯林文化传承的思路

西北穆斯林向东部城市的流动已经不是个别的、少数民族的、个人的社会现象,而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牵涉到中国整个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大事情、大问题。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流动穆斯林文化传承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才能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穆斯林文化的繁荣。

我们认为要促进穆斯林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极推进穆斯林文化的快速发展

充分认识穆斯林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构建科学和谐的宗教文化体系。穆斯林文化建设对于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带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首先,中国穆斯林文化并非外来文化,而是带有一定外来因素的中国本土文化。简言之,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中国穆斯林文化是在中国社会环境中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而成的中国本土文化。当前中国文化界有个十分错误的见解,并且这个见解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甚至一直在左右着国家的相关政策。这个错误见解就是“穆斯林文化是外来文化,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人们一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往往只提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也有人儒释道并称,事实上儒释道并称也只能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很少有人承认中国穆斯林文化的传统地位。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要认识清楚这个问题,可能要从什么是“传统”说起。

何谓传统?曾经和塔尔科特·帕森斯一起合编《迈向一般的行动理论》,并提出著名的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5种“模式变项”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爱德华·希尔斯(Edward Shills 1911~)在《论传统》一书中这样说道:“传统是围绕人类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任何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破除其传统,一切从头开始或完全代之以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的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希尔斯还说,“从操作上说,延传三代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传统。包括物质产品,关于各种事物的观念思想,对人物、事件、习俗和体制的认识”[11]。傅铿先生在译者序言中认为,“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和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12]。然而,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缓慢的变化。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列举了大量的所谓西方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仪式,证明了所有的传统其实都是人们根据现实需要进行的“新发明”,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为什么?传统也在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着变迁。[13]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经有1300多年,元代中国穆斯林已经“遍天下”。也就是说伊斯兰教在中国普及的时间已经有700~800年的时间。伊斯兰文化典籍大量地用汉语记载和传承,深深地影响了中国2000多万少数民族穆斯林人口(当然也包括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汉族)。难道中国伊斯兰文化不是回族穆斯林的传统文化?中国穆斯林遍布全国各个城市,在西部尤其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这样上千年时间在中国延续不断的文化现象自然应当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今天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是国家的主人,汉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当然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些认为中国穆斯林文化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其实质还是“大汉族主义”思想在影响着人们的思路。同样的道理,蒙古族、藏族的藏传佛教当然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满族的萨满文化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这些传统文化都得到较好地保存和发展,才能够实现中国式的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文化现代化。

其次,宗教文化具有相当丰富的“和谐”内涵,只要善加利用,十分有利于中国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我们以伊斯兰教的基本思想为例来说明。

“伊斯兰”的含义就是“和平”“顺从”。“穆斯林”的含义是“和平者”“顺从者”。伊斯兰教十分重视和平和顺从。穆斯林见面的第一声称呼就是“愿真主赐你平安(和平)”。伊斯兰教在传教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和平传教,决不允许强迫信教,任何人信仰伊斯兰教都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自愿。伊斯兰教认为所有人都是真主的造化,都是真主的“臣民”。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认识到真主的存在,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真主的意志。因此穆斯林应当与非穆斯林和平相处,穆斯林即使是和非穆斯林进行激烈辩论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优雅的身姿,也不能用恶毒的语言来攻击对方。[14]伊斯兰教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并且认为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15]伊斯兰教重视不同人的社会角色,认为统治者只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代治者只能使用《古兰经》的原则来治理世界,民众具有服从管理、服从代治者的“天职”[16]等。伊斯兰教关于和谐的思想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和发扬伊斯兰教的和谐思想,就能够充分利用其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然其他宗教思想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和谐社会思想,也有值得我们去发掘的思想资源。中国宗教问题研究者应当好好研究不同宗教的和谐社会思想,建立和谐宗教的思想体系,促进中国乃至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的和谐。作为有着十分丰富和谐思想文化传统的伊斯兰教当然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资源,是中国10个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投身和谐社会建设十分必要的思想武器。

宗教现象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也是全世界几乎80%的人口所具有的精神生活特征。中国国内已经有近2亿各种宗教的信仰者,因此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不可能不利用宗教的和谐思想。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特别是已经加入东盟并与中亚五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等,都要求中国政府不能忽视宗教的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因此加强对流动穆斯林的研究,加强对伊斯兰宗教文化的宣传和管理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最后,能否做好伊斯兰教等宗教工作,保持宗教领域的和谐与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了科学、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但核心是人。社会的和谐,核心是人的和谐,人和人之间,不同团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以人为本,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也即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全面做好宗教工作,努力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其目的就是要把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保持宗教领域的和谐与稳定,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因此,做好宗教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和谐与稳定。[17]

(二)努力让流动穆斯林留居城市

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流动穆斯林留居城市,完成现代市民身份的转换。现代化意味着城市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地方政府应当尽力为流动人口服务,创造条件让流动人口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能够留居城市转变成为城市市民,而不应当是想尽办法把流动人口“赶”走或“挤”走,让他们回归原籍。事实上很多西北流动穆斯林已经由于“退耕还林”政策而没有了退路,不少人举家搬迁,希望能够在城市中生活下去。但是当前多数流动穆斯林和汉族流动人口一样没有在城市长期生活下去的勇气,他们还缺少长期生活下去的条件和能力。

如何创造条件让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生活下去并能够实现市民身份的转变,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县级市)的一些做法就颇为引人注目。以下是我们2006年在昆山市调查的关于外来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有助于我们思考流动穆斯林留居城市的问题。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土生土长的昆山人仅65万左右,而2005年底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却是84.5万人,远远超过当地户籍人口。昆山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统称为“新昆山人”。昆山市在实施“新昆山人”的计划中,非常注重对外来人口的权益保护,在接纳和管理外来农民工方面做得相当好,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

1.工资担保制度。2005年,昆山市出台了“建设企业工资支付担保暂行办法”。两年来,已筹集工资担保金2亿多元,涉及担保项目近千余个,已先后为欠薪企业兑付60多万元的工资款。对于不良企业进行惩戒,先后对5家企业作出了一年内暂停在昆承接建设工程业务资格的决定,并将其列入“不良名单”。

2.社会保险。单位和个人每月缴纳的养老金中,按一定比例记入个人账户,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在满足180个月的缴费前提下,可以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如果要到外地工作或返回原籍,则可以将个人账户本金与利息一并转移到本人所在地区社保经办机构,继续参加养老保险直至退休;农村户口的职工也可以将个人账户本金与利息一次性以现金方式领取,即退保。

在养老、医疗保险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也齐头并进,参保面继续领先。截至2006年6月底,工伤保险累计参保42万人,失业保险累计参保40万人,生育保险累计参保42万人。

3.平等就业权的保障。对于外来人口的就业政策与当地人口的就业政策一视同仁,同工同酬,保障了外来人口的就业质量。

4.进城务工人员居住权的保障。《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招用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在依法取得的企业用地范围内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建设统一管理、供企业租用的员工宿舍,集约利用土地。集中住宿点分三种类型:社区型、宿舍型和打工楼型,并逐步形成了五种管理模式:企业单位内部的“校园式”管理、房屋出租的“卡片式”管理、打工楼集中居住的“旅馆式”管理、建筑工地的“营房式”管理和“三无”人员的“救助式”管理。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建设供外来务工人员的打工楼或其他集中居住区。目前全市已建成集宿点65处,建筑面积近百万平方米,43万“新昆山”人实现了集中居住;正在建设的有14处、56幢,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全部建成后,预计将有50万“新昆山人”实现集中居住,集中居住率将达80%。

5.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2005年7月4日正式颁布了《“新昆山人”子女在昆就读实施意见》。该《意见》规定:“夫妇在昆山从事合法工作,居住半年以上,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户籍所在地无监护条件的各类新昆山人,持房屋产权证和暂住证,子女年龄在6至16周岁、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持相关证明提出申请,子女都可以与当地孩子一样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组织、评优评先、奖励处分等方面与本市学生同等对待。在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方面,全市共设立了28所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规定各镇区都要指定本镇的1所公办中学和1所公办小学接纳外来人口子女入学。

凡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可以上公办学校:(1)小孩居住满2年;(2)家长有固定职业和收入;(3)有固定的住所。凡符合条件在指定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除收取学杂费等国家规定的费用外,一律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和其他费用。截至2006年2月,全市共有在读流动人口子女30871名,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16949名,公办学校吸纳率达54.9%。

6.维权机构(工会——“新昆山”人服务中心)。全市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有7000多家,独立建会的有1600多家,覆盖了6000多家企业,工会组织建会率在70%以上。同时,市总工会顺应外企迅猛发展需要,建立了区域性、园区性工会管理组织。在开发区成立了4个区域性工会联合会,并向社会公开招聘了4名工会专职干部;成立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工会联合会、出口加工区工会联合会和昆山高科园工会联合会等工会组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昆山的外来人口已经逐渐本地化,尤其是二代流动人口基本上享受到了和当地人一样的生活和福利待遇,为外来人口留居城市奠定了基础。这是外来人口转变为本地市民的基础条件。但是,我们还看到即使是做得最好的昆山市,也不能解决流动穆斯林的留居问题。因为所有以上这些做法,都只能适合非穆斯林流动人口而不能适应流动穆斯林,因为流动穆斯林除了这些和非穆斯林流动人口一样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外,还存在着缺少清真食品、缺少清真寺、缺少从事伊斯兰宗教文化活动的场所等问题,让流动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打工者居住在一起,而不能提供清真饮食,这是流动穆斯林所不能接受的。如果没有民族学校,子女上学就不能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可见昆山的一套做法虽然已经很好,但是也不能适应流动穆斯林群体的城市适应。当然我们相信,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流动穆斯林人数的增长,这个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

(三)加强清真寺的文化功能建设

很多大城市清真寺数量本来并不少,如南京市老城区内外建国前有清真寺30余座,现在只剩下3座(还有一座在建)。上海的清真寺数量也不如建国前,目前能够礼拜的清真寺只有7座。而深圳有10余万流动穆斯林却只有清真寺3座,其中两座还是不稳定的,带有一定的临时性。义乌主麻日有7000多穆斯林聚礼,但义乌民族宗教部门唯一认同的“清真大寺”也是临时礼拜点。许多穆斯林都要跑1~2小时才能够到清真寺从事宗教活动。天津的清真寺数量较多,但是一些新的开发区特别是滨海新区一带人口逐渐增加,穆斯林数量越来越多,但还没有清真寺。总的情况来看,大城市清真寺的数量很不适应穆斯林人口增长的需要。

除了增建清真寺外,在重要的大城市还应该建设一些穆斯林文化中心,以利于伊斯兰教的研究和穆斯林文化的传承。可以考虑把每个城市的清真大寺建成该市的穆斯林文化中心。过去这些问题都是由穆斯林自己去解决,但是现在流动穆斯林(包括本地穆斯林)已经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过去宗教活动场所并不需要政府批准,穆斯林只要有钱就可以选择一个适合的地方自己建设,硬件和软件建设都不靠政府。但是现在根据国家《宗教事务条例》和《宗教活动场所年度检查办法》的有关规定,任何一个宗教活动场所都需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因此是否建设穆斯林文化宣传和研究中心的问题已经不完全是穆斯林自己的事情,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政府的事情、政府的工作,需要列入政府的工作计划。据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有关领导透露,江苏省暨南京市政府正在研究选择适合地点建设江苏省(暨南京市)穆斯林文化活动中心。第一选择是在太平南路的原清真寺地址重建,第二选择是在离七家湾不远的地方,安乐园菜馆附近。估计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建设完成。[18]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的领导透露,上海地方政府也有类似的计划(如把小桃园清真寺建成穆斯林文化中心等)。深圳和天津的地方政府还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有待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穆斯林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立必然会有利于穆斯林文化的宣传和穆斯林文化的弘扬,也有利于协调不同民族穆斯林的关系,增进了解和理解,也有利于中国同其他穆斯林国家的交往与合作,有利于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世界性宗教都有深厚的宗教文化渊源,每一个大城市都应该有不同宗教的文化活动和研究中心。只有把这些不同宗教的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好,才能发挥宗教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

清真寺的功能本来就是多方面的,但是长期的忽视和社会的缓慢变迁,导致现在多数清真寺发生了严重的功能萎缩现象。我们认为,当前全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已经十分重视和谐社区建设,而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群体则已经形成了一个个现代社区,但是这个新型和谐社区的建设还没有真正提上日程。

在清真寺的功能拓展方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拓展清真寺的文化宣传功能和对各族穆斯林的团结协作功能,尤其要为各族穆斯林提供帮助和救助,提供各种社会支持体系。

如果清真寺不能发挥其宗教文化功能和社会救助功能,则流动穆斯林就可能因为需要和“自救”而形成地下组织,建立自己的文化宣传和社会救助体系,如果那样就会使穆斯林的宗教文化活动脱离政府的监管,甚至脱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只有把清真寺建设好,把清真寺的功能发扬好,才能适当满足流动穆斯林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才能够保障伊斯兰宗教活动完全置于国家宗教管理部门的监管之下。

img59

上海小桃园清真寺穆斯林文物展 2006年8月摄

在清真寺文化功能建设方面,我们认为应当重视:(1)宗教教义的重新解读。发现和发扬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教义。开展“解经”和讲新“卧尔兹”活动,以及“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积极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中国穆斯林和地方城市穆斯林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这里有很多值得挖掘和研究的东西,如上海小桃园清真寺创办的“上海伊斯兰教文化展览馆”就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3)不同民族穆斯林文化和民俗的研究与宣传。尤其是维吾尔族穆斯林和回族穆斯林的不同文化和民俗,以增进不同民族穆斯林内部的团结与合作。(4)世界不同国家伊斯兰文化的研究与宣传。中国穆斯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穆斯林大家庭中的一员,世界各国穆斯林到中国来旅游、参观、学习、研究、交流等都需要与中国穆斯林进行交流与探讨。(5)研读宗教教义,提高宗教职业者的素质和能力。中国穆斯林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还需要宗教职业者(阿訇、伊玛目)的参与和引领,而宗教职业者本身的素质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前的一个问题是大多数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都是初中毕业到较大的清真寺或阿拉伯语学校读了几年“经”的年轻阿訇,在学历层次上大约相当于高中或中专,部分相当于大学本科。但是当前中国城市市民的文化素质已经普遍提升,一些城市更是已经达到普及12年教育的程度,高中或大专层次的学历只能是最普通的学历了。很明显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然他们如何能够胜任引领广大穆斯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6)宣传宗教文化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广大穆斯林的科学文化素质。宗教文化和科学文化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伊斯兰文化尤其如此。几个显著的事实是,当今世界上科学最发达的国家都是宗教文化最繁荣的国家;中世纪伊斯兰教最繁荣的时代也是阿拉伯地区科学最发达的时代;世界著名科学家中信仰宗教的人数要远远超过不信仰宗教的人数;科学解释的是已知世界,宗教解释的是未知世界;宗教的社会和心理功能都远远超过科学。

中国穆斯林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不如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经济落后,教学条件不足,人文环境恶劣,区位优势不足,对汉语文化的不重视(可能也受到历史上“读书即反教”观念的影响,穆斯林怕脱离宗教而拒绝学习汉文等科学知识),惯于小商小贩的“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等。中国穆斯林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的责任并不能完全由穆斯林本人来承担,因为地方政府没有为每一个适龄青年公民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19]如果能够利用清真寺开展一定的科学知识讲座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特别是利用清真寺的办学条件发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则能够事半功倍地提高穆斯林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一个简单的做法就是利用清真寺开展寒暑假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和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辅导工作,这样有利于中国各族穆斯林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防止中国穆斯林尤其是回族穆斯林的文化“断裂”现象的发展。[20]

(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东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内外和谐有序的中国穆斯林文化系统。中国现代化需要和平友好的周边环境和世界和平协调发展的国际环境,没有这样一个环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只要不出现“大乱”,我们就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国家的现代化。[21]但是一旦出现“大乱”,则经济体制改革就可能前功尽弃。因此搞好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增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外部环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之所在。环顾周边国家和地区,我们发现,东方的韩国和日本是基督教和神道教文化国家,北方的蒙古和俄罗斯是藏传佛教和东正教文化国家,西方的中亚五国和阿富汗、巴基斯坦等是伊斯兰教文化国家,南方的印度、缅甸、泰国等是印度教、佛教文化国家,东南方向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越南和菲律宾等,主要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主要是菲律宾)文化的国家。可见中国周边国家中伊斯兰教国家所占比重较大,整个西部和东南亚几乎都是伊斯兰教文化盛行的地区。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开放,更是对整个世界的开放。对世界和周边国家的开放就不能回避伊斯兰教,更不能回避伊斯兰文化,我们要充分利用伊斯兰文化的和谐思想,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经济总量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2008年),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折合美元人均GDP3000元左右,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底线。财政收入更是成为世界大国,2008年底国家财政收入已经突破6.1万亿元。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样的崛起已经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某些反华势力的恐惧,他们叫嚣要“遏制中国”。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世界环境的配合,但是西方势力的遏制又是难以消除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现实选择可能是尽量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如同中东国家合作建立中国的能源供应基地,同中亚五国合作建立中国的反恐统一战线,同东盟国家合作建立中国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减少对西方国家市场的依赖,同时也能够减少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同东盟国家和亚太其他地区的国家合作可以减少中国的资源严重短缺等问题(如能源资源、矿石资源、森林资源等)。200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的国际贸易受到很大影响,更加迫使中国要与东盟和阿拉伯地区合作,以避免对美国和欧洲市场的过分依赖。

上海、深圳、南京、天津等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走向国际化,融入世界的桥头堡和主要阵地。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依靠这些城市的积极推进。[22]中国广东地区和华东地区的对外贸易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东盟市场和中东市场,因此积极引进具有伊斯兰背景的外资,开发伊斯兰国家市场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

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来看,东部的日本经济发达,但中国与日本的关系长期难以改善,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仇视心理还比较浓,日本人对中国崛起在安全上的不信任还相当重,因此难以有大的发展。北方的俄罗斯经济正在复苏,但是其超级大国的历史悠久,也常有称霸的“野心”,难以真正与中国和谐共处,当然资源优势可以互补。西方的中亚五国和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又是世界的地理区位中心,也是世界各大国都想插手的地区,这是中国开发能源,承担作为世界大国国际责任的重要区域,也是中国的重要同盟军(同属第三世界,有利于加强南南合作)。中国在历史上同周边的伊斯兰教国家从来没有领土矛盾和冲突[23],便于结成世界统一战线,构建和谐世界。南方的东盟各国与中国和平友好的历史悠久,经济发展迅速,便于结成统一的国际市场和国际同盟以及地区性经济共同体,充分发挥中国的大国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伊斯兰文化的重要性,对于中国进一步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建立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文化中心,研究和发扬伊斯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东盟国家和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国家长期以来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态度非常友好,在中国反对“东突”等恐怖分子,防止中国边疆分裂,稳定边疆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中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如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24]。在国家主权问题上一直同中国保持一致(如台湾问题,如果与梵蒂冈相比,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伊斯兰教国家的基本友好态度)。伊斯兰教国家中的中亚五国、伊朗、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沙特等都在积极寻求中国的支持与合作,这是中国进一步发展以及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外部力量。一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类似于欧洲共同体的一个新的经济实体将出现在世界的东方,这个经济实体的力量将远远超过欧洲共同体和北美自由贸易体。如果中国能够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起到主导作用,那么中国的国际地位将有巨大提升,中国的和平崛起就能真正实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中东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又都有利于中国的崛起,现在的问题就是中国应该如何处理好伊斯兰教与国家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好这个关系,则中国的崛起将加快步伐,如果我们处理不好,则有可能影响我们前进的步伐(假设中亚部分国家暗中支持“东突”等恐怖势力等会怎样)。而处理好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当然应当首先从处理好中国的国家现代化与穆斯林少数民族生存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入手。

(五)推进穆斯林社区的现代化

穆斯林文化的繁荣不可能仅仅依靠个体的文化传承,换句话说,仅仅停留在个体层次上的文化是难以传承的,也必将被同化甚至消失。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主要依靠三种途径:家庭、学校、社区(会)。现代社会家庭的教育功能正在逐渐外移,孩子和家长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核心家庭结构的逐渐普及越来越不利于家庭文化的传承,加上很多家长已经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因此东部城市穆斯林家庭的文化传承已经全面面临挑战。普通学校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少之又少,按照民族政策得以保留的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也同样没有民族和宗教文化知识的传授。穆斯林自己创办的学校只能拾遗补缺,如阿拉伯语学校、假期补习班、经堂教育和伊斯兰经学院等,要么是数量太少,要么是不能适应穆斯林民众既要学习科学知识又要学习伊斯兰文化知识的要求,因此都不能适应普通穆斯林群众的需要。不少城市的传统穆斯林社区已经或正在面临现代化的拆迁改造,处于“消失”之中。新型的适合城市现代化需要的穆斯林社区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中国城市社区的穆斯林文化传承面临新的挑战。对于许多城市穆斯林民众来说,没有地方礼拜,没有民族小学(有些民族小学不能提供清真餐饮,则和普通小学没有两样)上学,缺少清真食品,缺少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总之缺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条件,他们正面临是否放弃传统伊斯兰文化的艰难抉择。广大农村穆斯林社区也同样面临城市化浪潮的冲击,再也容纳不下如此众多的农业人口,大量农村穆斯林不得不同汉族农民一样外出打工,寻找新的生存空间。然而由于城市穆斯林社区的文化支持不足,许多流动穆斯林陷入了“要么改变穆斯林身份,要么离开”的文化窘境。

当前穆斯林文化传承主要的出路在于要恢复和发展城市穆斯林社区,加强穆斯林和谐社区建设,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一定的社区文化氛围,才能有利于穆斯林文化的传播。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安置被拆迁的穆斯林民众回到清真寺周围居住(北京牛街的安置措施可以作为范本供各地参照执行),形成类似于传统的“围寺而居”格局,实现城市穆斯林社区的现代化。

【注释】

[1]祁乐廷.中国少数民族的跨世纪话题,民族研究,2000(3)

[2]中国首都北京已经在2005年“人代会”上明确提出要建设成为“首都、世界城市、宜居城市、文化中心”城市。南京、上海等城市规划中也已经把“宜居”作为重要的目标。

[3][美]刘易斯·芒福德.宋俊岭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74

[4]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5]杨怀中,余振贵.伊斯兰与中国文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547

[6]“满拉”(波斯语),学生之意。

[7]一般说来,人们把伊斯兰教的主要信仰内容概括为“六大信仰”,包括信真主(认主独一,这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来源,其他都是派生的)、信天仙(天仙是真主造化的,绝对服从真主)、信经典(《古兰经》是真主通过最后的先知下降给全人类的经典,是真主的语言,每一个穆斯林都要了解其思想)、信使者(穆罕默德是真主派遣的最后一位使者,他已经完成了他的任务,完整地传达了真主的经典)、信后世(穆斯林死后都必须面对真主的审判,真主赏罚分明。多做善事的人必然要进天园,多做恶事的人只能进火狱)、信前定(世界万物和人类都是真主的造化,并且也按照真主的定律运行和变化)。穆斯林应当遵守的“五大功课”包括念(口念清真言和作证词)、礼(每日礼拜,每周聚礼,每年会礼)、斋(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月,穆斯林要在白天斋戒饮食、房事,一心向主)、课(穆斯林必须把每年财富中一部分捐献出来从事宗教事业或救济穷人)、朝(有条件的情况下,每个穆斯林一生中都应当去麦加朝觐一次)。

[8]范长江.中国西北角.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72

[9]李德洙.城市:展示民族文化和民族发展的重要的场所而不是磨灭民族特点的磨坊.载杨侯第.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2

[10]许多有博士学位的社会学者都非常缺乏伊斯兰教常识。如笔者所在学院的某位与本人关系十分友好的汉族学者(副教授、博士)在2009年5月初的“猪流感”(H1N1)到来之际,发短信告诉笔者“请过几天再吃猪肉”。虽然她是善意的,也知道笔者不吃猪肉,但也难免出现了不尊重的问题。

[11][美]希尔斯.傅铿等译.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

[12][美]希尔斯.傅铿等译.论传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

[13][美]E.霍布斯鲍姆等.顾杭等译.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56

[14]“除以最优的方式外,你们不要与信奉天经的人辩论,除非他们中不义的人。你们应当说:‘我们确信降示给我们的经典,和降示给你们的经典;我们所崇拜的和你们所崇拜的是同一个神明。我们是归顺他的。’”——《古兰经》29:46

[15]“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奴仆”。——《古兰经》4:36
  “真主的确命人公平、行善、施济亲戚,并禁人淫乱、作恶事、霸道;他劝诫你们,以便你们记取教诲。”——《古兰经》16:90

[16]“圣训”说,“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你们应当像鸟儿眷恋自己的窝巢一样热爱祖国”;等等。
  《古兰经》:“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服从真主,应当服从使者和你们中的主事人。”(4:59)

[17]任继春.做好宗教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宗教,2005(2)

[18]相关工作的难度超出想象,到本书出版时,南京市的这个伊斯兰文化中心还是空中楼阁,停留在设计阶段。

[19]这里需要对政府多年来的义务教育制度进行反思,由于不是本书的主题不便展开讨论。但是对于穆斯林群体来说如果只让其子女读普通学校的知识,而不让其学习自己民族宗教的知识,就等于迫使其文化同化,因此一些宗教观念比较重的穆斯林就可能选择“宁愿不读书也不能离开伊斯兰教”,从而导致对汉文和科学知识的反拒。但是如果政府办的学校能够提供科学和伊斯兰的双重知识,就可能解决穆斯林的后顾之忧,甚至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穆斯林的科学知识和受教育年限可能会超过一般汉族民众。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中国穆斯林尤其是回族穆斯林大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特别看重,特别希望孩子认真读书。伊斯兰基本教义十分重视学习,如“求知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天职”“穆斯林求知要从摇篮到坟墓”“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等。但现实情况是,宗教知识和科学知识很难同时获得,这就让部分宗教信仰虔诚的穆斯林放弃了对科学知识的追求。

[20]白友涛.回族文化模式转型论——基于对大城市回族社区文化模式变迁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7(1)

[21]邓小平.一心一意搞建设.邓小平文选(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11

[22]白友涛,吴填,俞晓霞.引入与融合:城市国际化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36~38

[23]相反,中国与周边的非伊斯兰教国家都发生过领土争端和矛盾冲突。如近代长达14年的中日战争,中韩关于长白山归属的争论,中俄领土争端曾经涉及200多万平方公里,外蒙古独立问题也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可能成为“隐患”,中印战争留下的许多问题至今一直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中越战争中的两国遗留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等。

[24]2001年6月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宣布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由中方提出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上海精神”,为各方接受并写入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还提出在区域内开展经贸合作,启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等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