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创意城市建设

上海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创意城市建设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大都市内城,曾是老厂房、老仓库、老里弄和老大楼等工业建筑遗产充斥的核心区;而今已经初步形成黄浦江和苏州河创意产业集聚带雏形,而这两条河流周边正是上海工业建筑遗产最为密集的区域。

上海大都市内城,曾是老厂房、老仓库、老里弄和老大楼等工业建筑遗产充斥的核心区;而今已经初步形成黄浦江和苏州河创意产业集聚带雏形,而这两条河流周边正是上海工业建筑遗产最为密集的区域。如今在上海大都市核心区的卢湾、黄浦、静安、虹口、长宁、杨浦等区已经发育了各具特色创意产业及创意产业集聚区(表7-26),这不仅与各区曾有产业基础密切关联,而且也与周边毗邻的科研院所学科优势高度相关。如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区,正式依托同济大学、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邮电设计院等的土木工程、城市规划与工业设计的科研优势,集聚了近3万从业者,2009年实现总产出123.4亿元。

表7-26 上海大都市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竞争特色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编《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分析

7.3.1节的案例分析可知,上海大都市创意空间生产的模式可分为:一是沿江河(黄浦江、苏州河)带状创意产业集聚区密集带与内城空间转型相互促进模式,二是环大学密集区形成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密集圈与街区空间转型相互促进模式。

表7-27 苏州河沿岸工业区置换改造情况表

资料来源:《普陀区志》并结合实地调研整理,部分数据转引自“矫伶.上海苏州河(普陀段)沿岸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苏州河沿岸,上海新中国成立前依托优良水运集聚了大批工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后至1990年代初期奠定了上海工业经济基础,1990年代以来的内城退二进三和旧区改造项目促使工业用地快速置换,如表7-27所示苏州河沿岸工业区空间置换和图7-22所示上海市经委挂牌的创意产业集聚区23家,通过老工厂置换成创意产业集聚区,不仅促成产业空间置换,同时也促成园区及其周边空间切换。这种模式既能有效解决工业文明空间转换为后工业产业空间,同时能与周边街区和历史文脉初步融合形成一体。

环大学密集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促成街区空间转型,则更为独特,集中体现在高校密集地区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行为主体的多元性和街区空间多边互动促进。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在面积60km2密集了十余家高校和研究院所,高校、社区、政府(区政府与市政府)、科技园/创意产业集聚区等形成联动机制推动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如杨浦区早在2004年就提出《杨浦知识创新区规划》;同济、上海理工、上海财经等大学也创造条件集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并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校周边创意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高校与社区互动,从而形成创意产业区演进重构大都市空间过程的网络状动力体系,这既弥补了创意企业主导创意空间发展过程与周边街区整合的趋商业化弊端,也更为有效地形成创意企业的地方生产网络,强化了创意空间的根植性和地方文脉传承。

上海大都市内部创意产业集聚区间的合作与互动,虽在行政区层面形成了各自竞争优势与特色,但从园区层面看,创意产业园区间的竞争与合作尚处于低水平阶段。如环同济的城市规划设计创意产业带虽已形成以3家龙头规划设计单位及众多小型设计公司间的网络结构,然这种网络关系仍局限于同济国际设计一场的周边,尚未走出杨浦区,即现有杨浦区创意园间的竞争合作仍未能突破地缘、业缘与裙缘,这无法适应创意产业生产过程的项目网络无尺度空间嵌入和全球地方化的时代趋势,因此,需要创新上海创意产业区诸原型间的竞合网络,突破行政区、业缘与裙带限制,实现市域同类创意产业区间的合作与原创攻关,提升创意产业发展的能级与国际知名度,从而凝聚全球创意大师和创意企业,实现创意产业的生产网络和价值网络的重点大都市嵌入与全球扩张,奠定设计上海的全球创意资源集聚力与生产网络的控制力。

当前,上海大都市创意空间的生产模式虽已有特色与竞争优势,但是面对创意产业结构的自我快速演进(如网络创意产业、数字创意设计等的快速上升)和创意空间生产过程的多元行为主体对创意空间理性认知、需求与实践水平的提升,需要探索大都市空间生产模式的新路径。创新创意空间生产模式的核心是实现大都市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就业、创意文化与创意环境、空间可持续发展等形成稳态的自组织系统,即实现创意城市战略。就上海大都市创意空间生产的现状而言,需要从创意网络、创意城区、创意产品、创意投融资环境四方面创新。第一,2010年上海已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然而“设计上海”能否与全球或各大洲的创意城市间形成良好的合作与交流网络,势必影响“设计上海”对全球“创意力”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度,直接影响创意上海的实现速度与建设效果;第二,目前已经形成“创意城区、创意廊道”的生产模式,能否在市域范围进行创新,如创意产业园—社区—校区—城区的联动形成创意产业区演化重构大都市空间内城的新模式,或者大都市边缘区能否适时参与大都市主城创意产业发展和创意空间建设等,直接关系到创意产业集聚区与配套公共设施在大都市内部的均衡发展,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的寻找上海大都市“创意城区、创意社区”成长的新模式;第三,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是“创意—设计—创意产业—创意品牌—创意活动—创意服务”等环节的联动,上海大都市创意产业活动目前主要集中在“设计—创意产业—创意活动—创意服务”环节,缺乏创意产业的两个高附加值环节“创意、创意品牌”,因此必须利用市场机制与产业政策提升上海大都市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创意人才集聚与培育、创意品牌建设与营销”等环节的能力,促进上海大都市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化与全球竞争力拓展;第四围绕企业研发、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创意项目拓展,促成科技型创意企业、金融风险投资型企业、创意产品生产企业或个人的创意投融资联动发展,构建良性的创意贡献与产业化网络及其风险分担机制和创意产业价值共享保障政策,以充分释放大都市企业、院所、个人的创意力,从而加速创意产业与创意空间发展步伐。

总之,要抓住上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建设“设计之都”的新机遇,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创新、融合、提升、开放”为发展主线,以创意产业、创意园区、创意街区、创意社区为核心,着力营造创新氛围,加强高端要素集聚,构建产业特色和品牌,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创新创意产业区竞合演化过程的网络结构与动力,实现多元行为主体共同驱动创意空间的生产,同时又可融入“创意城市网络”国际平台,加快上海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加速上海大都市创意空间的崛起和创意上海的形成。

注释

[1]肖雁飞.创意产业区系统演进创新特征研究.预测,2009,28(6):13-17

[2]刘玉,冯健.创意北京发展:经济、社会和空间转型.城市发展研究,2008,15(6):91-96

[3]郑琦.转型视野下的创意城市与低碳城市的耦合关系研究.社会科学,2010(11):19-25;杨东峰,殷成志.城市可持续性:理论基础与概念模型.国际城市规划,2010,25(6):64-80

[4]丁云龙.大学科技园的网络本质和战略选择.自然辨证法研究,2004,20(5):62-66;王缉慈,陈平,马铭波.从创新集群的视角略论中国科技园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1):147-155

[5]杜德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发展、影响及对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上海市杨浦区科技园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发展科技园区经济的调研报告.2007年4月

[7]王荣华.上海杨浦区产业发展与民生问题调研报告.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8]汤建中.苏州河水岸的历史轨迹.普陀区政协网站网上报告厅,http:∥www.ptzx.gov.cn

[9]高峰.上海苏州河沿岸创意产业发展机理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矫伶.上海苏州河(普陀段)沿岸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0]郑祖安.上海历史上的苏州河.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1]张健,黄妍妮.苏州河两岸优秀历史建筑研究I.建筑,2007(4):121-122

[12]刘东辉.苏州河“水岸”文章呼之欲出.解放日报,2007-05-29

[13]褚劲风.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分异研究.人文地理,2009,24(2):23-28

[14]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网,http:∥www.sscrpho.org/

[15]中国•上海“设计之都”——上海市创意产业展示与服务平台网站.http:∥www.creativecity.sh.cn/

[16]上海创意产业中心.2010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上海虹口区:上海创意产业中心,2010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