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社会背景

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社会背景

时间:2022-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2.1 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文化创意产业伴随国际背景下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内在压力而产生。3.2.2 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智力背景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产业背景主要是源于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进而进入到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术语的出现,有着与其自身产生与发展相符合的背景与语境,文化创意产业这一全新的产业形态的出现和兴起,既意味着对旧的产业形态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早的产业范式、经济形态、政策趋向、运作机制的调整与总结,更是对传统产业缺乏创造性的批判。

3.2.1 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1)城市转型的现实需要。在后工业化时代,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形态的转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空间不断更新,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文化、科技、美学和生态科学价值,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工业产业发展阶段的见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可以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效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的深入开展,极大地促进城市历史、工业文化及科技水平的研究,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经济转型、资源利用水平,还可以增加城市就业岗位、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2)产业转型的现实需要。文化创意产业伴随国际背景下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内在压力而产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相继完成,产业形态由低端的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开始向高端的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整个经济形态开始转型。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为了规避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长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发达国家往往把一些粗加工工业、重工业生产向低成本的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转移,致使这些国家的很多城市开始出现衰败。为了应对日益倍增的社会福利开支,延续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繁荣,必须重新寻求新的产业形态,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大力增加就业和促进产业升级,充分激活城市活力。联合国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5.49%,约3/4的经济体在4.0%~7.0%之间。其中,菲律宾、墨西哥、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俄罗斯等均超过7%,2011年韩国新加坡均达6.2%,英国和加拿大为5.6%,中国香港为5.5%。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文化创意产业加以大力倡导,并将其概念化为一种经济理论迅速推广。而工业化的发展使人们具备大量空余时间,教育的发展也使得人的智力因素大大提升,经济收入的提高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追求,高科技手段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为创意向现实产品的转化创造了条件,而传统产业在创意的点缀下,完全可以作为文化载体。后工业时代的整个西方社会文明迫切需要文化创意产品来丰富他们日益扩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后工业社会新兴产业的缺乏和人们日益增加的精神需求,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后工业经济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首选形态。

(3)政治复兴的现实需要。20世纪60年代,随着欧美国家经济的振兴,世界各国掀起大规模的文化复苏运动,各种亚文化、流行文化、社会思潮等都风起云涌,对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社会结构产生极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再受主流文化的拘束,转而更加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反对主流文化,张扬个性解放,成为一种文化风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以前普遍认为怪异的多元文化逐渐承认并开始接受,致使社会文化更加多元和多样,形成了有利于发挥个人创造力的社会氛围,承载着特定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以布莱尔政府为代表的英国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每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不仅为英国营造了宽松的政治氛围,而且提振了英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更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在全球扩散开来。

(4)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20世纪80G9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纷纷制订开放的经济政策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工业化的发展使得物质产品极其丰富,世界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也十分严重,只有差异化的产品才能打开国际市场,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转而寻求创新,大力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特别是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总统上台以后,大力鼓吹技术创新,鼓励私有化和自由竞争。而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一种软实力的象征,不仅可以作为特定价值观念的载体向世界各国输出,而且还能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能力,这种以产业形态进行文化推广的形式,也从侧面刺激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首先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发达国家得以萌生和不断发展。

3.2.2 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智力背景

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产业背景主要是源于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进而进入到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此时,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形态不再是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的主流形态。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已经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不仅可以直接参与管理和收益分配,而且已经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知识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力经济[137]。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脑力劳动者成为知识经济的劳动主体,创造性脑力劳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客观上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与兴起奠定了智力基础。在知识经济社会里,脑力劳动者是掌握信息资源的知识群体,劳动对象主要是信息和知识资源,知识和信息的普及,能从源头上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雄厚的资源基础,无论是对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还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来说,知识和信息的普及都是基本前提。

1)脑力劳动者成为知识经济的劳动主体

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实践中,由于知识的积累、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改造能力的增长,人们的智力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和锻炼。将这种智力因素在一般生产工具中进行物化以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从而使得脑力劳动在人类劳动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果说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和纺织机的发明是偶然的,那么,随着人们智力水平的提高,后期许多类似的发明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则成为必然。正是由于工业化大生产的深入发展,富有创意的研究和设计人员首先从手工工人和机械工人中分离出来。随着机器设备的广泛使用,生产规模的扩张,工人的大量集聚,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管理者便从生产人员中分离出来。由于商品贸易的产生和市场规模的扩大,相对智慧的人员专业从事金融和商业工作。科研人员、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和金融人员的出现,既是工业经济深入发展的基本表现,也是知识经济萌芽的重要标志。

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从事控制型劳动的技术工人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充实科研队伍专业从事研发设计工作,成为知识经济产生的标志。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分几个阶段来完成的。首先,工业社会初期,机器的广泛使用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使部分体力劳动者主动转移成为脑力劳动者。但是绝大部分的技术工人仍固定在工厂的车间,特别是在生产流水线上从事简单的操作型技术劳动。其次,在工业社会中期,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机器人直接嵌入社会生产过程,并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不仅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社会财富,更重要的是把原操作控制生产运行的技术工人解放出来,迅速转移到科技行业或其他行业。第三,在后工业社会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无人生产车间、无人工厂和无人驾驶飞行器等等。这些无人现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社会生产不再需要依靠人类劳动,也不意味着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力要素的完全消失,而是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劳动方式和劳动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脑力劳动者在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之外,可以将智力集中在技术、信息生产的环节之中,通过机器操作和程序控制,使人的脑力在后续的社会生产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解放出来的人员,经过培训大部分转向富有创造力的脑力劳动岗位。因此,在整个工业经济社会中,从社会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的大批体力劳动者转变成脑力劳动者,不仅有被迫转移机制,还有主动转移机制的存在。

2)创造性脑力劳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以后,脑力劳动成为知识经济最主要的生产手段,创造性劳动是知识经济唯一的价值来源。创造性劳动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创造性劳动是脑力劳动者的必由之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许多岗位被机器和自动化操作所代替,人类所从事的体力劳动将被大大减轻,许多体力劳动的工作岗位就会逐步消失。同时;由于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劳动的复杂力度将不断提高,层次也将逐渐增多,许多管理工作也将趋于信息化,需要现场控制的人员也将不断减少。被释放出来的体力劳动者,必须转入到创造性劳动工作岗位,否则就面临失业。因此,创造性劳动成为脑力劳动者的必由之路。

(2)创造性脑力劳动是人们主要的谋生手段。劳动作为谋生手段是迄今社会的通行规则。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人们主要依靠体力劳动谋生。在工业经济时代,部分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依靠脑力劳动谋生。在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成为人们谋生的主要手段。脑力劳动的创造性越强,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就越大,社会给予的相应报酬也就越多,个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越高。反之,脑力劳动的创造性越弱,所能获得的社会认知越少,从社会中获取的相应报酬就越少,个体的生活质量就越低。

(3)创造性脑力劳动是劳动者的根本任务。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特别是在当今“变化成为唯一不变的主题”的情况下,人的需求和渴望总是不断攀升,永远不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人类社会由短缺经济过渡到饱和经济,并渐次过渡到过剩经济时代,人们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此时,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劳动不再停留在简单重复和机械的体力劳动上,转而进入到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时期。然而,人类需求的满足程度,总是受到自然和社会的限制。人的认识能力虽是无限的,但人的认识水平由于受到实践的限制却总是有限的,而且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自然和社会,需要认识的领域越来越多,人类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任务就越来越重。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结构是多元的、复杂的,与之相适应的技术结构也必然是多元的、复杂的。未来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投入就将越来越多。进行创造性劳动,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

(4)创造性劳动是开辟产业市场的根本动力。随着现代工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产品,很难占据市场的制高点,市场份额也并不高,迫使大批手工生产者通过学习和培训,转型成为脑力劳动者。这些脑力劳动者在掌握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后,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传统手工工艺的特点,而且还富含科技含量,能极大地满足当今社会居民的个性化、多层次、智能化的消费需求,并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打开市场,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市场主体围绕技术和市场等展开激烈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但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与传统市场竞争无论是在主体、性质还是方法上都完全不同。这种竞争是以人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为基础展开的全新竞争,是信息获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技术革新能力的竞争,而不再是传统的市场容量、产品价格之争。凭借人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而诞生的各种知识型和智能型产业,将获得蓬勃发展,成为朝阳产业。如20世纪以来朝气蓬勃的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建立在人的智力上发展而成的全新产业形态,创造性劳动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动力源。而依靠资本和原材料投入来失去产业发展的产业将逐渐沦为夕阳产业,如曾经红极一时并且给工业化初期国家带来丰厚利润的纺织产业和低端的加工制造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逐渐沦为了夕阳产业。从纵向来看,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农业经济社会过渡到工业经济社会再过渡到知识经济社会,就是因为人的智力因素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性劳动逐渐增加,体力劳动渐次减少。而横向比较来看,美国、日本等经济发展国家之所以能够占领经济的制高点,正是因为将人的创造性劳动充分发挥的结果,而非洲等国家因为没有充分发掘人的智慧,大都贫穷落后。以我国为例,自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均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再加上改革开放政策的驱动,个人的智慧融入产业并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充分释放,致使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取得骄人成绩。

3.2.3 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现实背景

研究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除了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外,还与现实的社会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兴起往往伴随着现实的社会需求、消费结构升级以及科技的进步等特定因素。

1)消费结构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消费驱动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后工业社会时期产生,与这一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如图3-5所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社会需求层次有着特定的规律,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往往会出现新的更高的需求。而恩格尔定律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人们的收入发生变化,消费需求会发生变化,也容易会导致消费结构升级。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物质产品极其丰富,人们对物质财富的消费相对减少,转而对文化生活的消费相对增加,使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奠定的基础。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提供了经济保障,进而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为传统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奠定的坚实的产业基础。已有的研究也表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不仅是催生产业结构升级的力量,而且也成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居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空前空高涨,消费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升级。数据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消费支出下降明显,而在医疗保健、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上升,其中,尤其是文化娱乐教育方面的支出大大攀升,超过医疗保健而成为除食品等必需品消费外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项。从整个社会产品消费的角度来分析,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个由传统社会当中对物质产品的大量生产与消费、向现代社会的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的均衡生产与消费转变的过程。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社会,社会进步首先表现为物质财富的增加,物质资料的优先生产对人们收入水平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收入水平决定着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社会的消费结构,也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和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人们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产品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财富的追求,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直接导致文化产品供给增加,形成消费结构中文化产品消费比重直接上升,消费结构的变动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进而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兴起(见图3G6)。

图3-5 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

图3-6 文化创意产业供给与需求结构的变化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的预测认为:“中国消费结构的第一次升级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第二次升级是彩电和冰箱消费,第三次升级是汽车和住房。第四次消费升级应该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品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也表明,近几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整体呈逐年提高趋势(2006—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变化见图3G7),但绝对水平依然较低,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0%~12%的一般水平,消费增长的空间和潜力巨大。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释放,必将使市场竞争逐渐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也必然要求文化生产企业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由内生性要求引导文化产业升级。

图3-7 2006—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张晓明.文化产业如何适应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4-12-18.

2)价值理念发生变化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与兴起还与当代人们的价值理念的变化有关,文化产业的出现既是商品价值的体现,更是文化价值的理性回归,完全符合价值规律。价值规律(lawofvalue)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加速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在商品经济初期,由于科技不发达,传统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不高,即使在具有文化附加值的产品中,文化更大程度上只是作为物质产品的附属物存在,文化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只是在低水平上进行,文化创意产业没有自身独立存在的空间。此时,由于文化产业从业者是非生产性劳动者,其生产劳动并未作为社会必要性生产劳动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劳动不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导致文化产业从业者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文化产品的价值很难得以体现,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投入得不到补偿。如我国封建社会手工艺劳动者,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极其低下,许多艺术家、音乐家、发明家只能获得菲薄的报酬。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有一些非常令人愉快的和优美的才能,其拥有者能得到某种赞赏;但是为了施展这种才华,出于理性或偏见,被认为是出卖色相”。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随着人们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有形的物质产品的内在价值逐步减少,物质产品的边际效用相对降低(见图3G8),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追求更迫切和渴望,具有附加价值(观念价值、符号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产品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增变化。此时,由于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不断改变,对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使得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获得了更多的正当形象与社会地位,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得以充分体现,文化产品必须通过有偿手段才能进行交换与获得,文化教育业从业者的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投入得到了经济上的补偿,文化产业中文化因素和智力因素的经济价值和商品属性得到了真正体现。

图3-8 边际效应变化规律

到今天为止,人们普遍认识到,文化产品当中凝结着生产者的智慧成果,文化产品并不能像过去一样可以被人随意处置和复制,文化产品作为生产者的智慧成果应当受到尊重,文化生产者天然成为自身智力成果的占有者,其他人要想获得必须通过有偿方式进行交换。价值理念的变化不仅提高了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如图3G9所示,创意产业除了带给人们实体性的效用以外,还带给人们感受性和符号性的效用;从价值创造角度来分析,如图3G10所示,创意产品除了带给人们性能收益和财务收益以外,还能带给人们心理收益。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3%左右,远低于欧洲平均水平10%~15%这一数值。因此,创意产业市场前景十分明朗,盈利空间非常广阔。

图3-9 创意产业效用结构图

图3-10 创意产品收益(价值)构成图

3)科技和先进制造业发达

科技既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科技人员同时又是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者,正是科技的发展使文化创意产业的产生与兴起成为可能,文化创意产业没有在农业经济社会产生,而在工业经济社会萌芽,并且在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兴起,正是源于这个原因。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重要于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物质产品效用大于文化产品的效用,科技并不是首先作用于文化产品生产,而是首先作用于物质产品的生产,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对象的扩大和劳动工具的改造等方面。此时,科技并未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明显。科技作用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向作用于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当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文化产品的效用相对提高、人们对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需求增加时,科技的作用逐渐从对物质生产领域向文化生产领域转移。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到来,科技对物质生产领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科技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得以从其他生产要素中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参与生产管理和利益分配,当科技作用于文化产品生产时,成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科技在生产领域的应用过程来分析,人类社会由农产品向工业产品再向文化产品推进的过程,就是一个科技含量在产品中不增增加的过程,也是一个产业结构由技术含量低的层次向技术含量高的层次不断提升的演变过程。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兴起奠定的技术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科技创新的目标和产物。科技进步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科技人员形成具有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产业阶层;由科技导致的生产工具的不断改善使文化创意产品生产更为便捷,传播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而由高科技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中的文化和科技含量更高,附加价值更大。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化创意产业获得了广泛而空前的发展空间。从原始的手工操作到工业社会的流水线生产,再到今天的数字化传播,表明了科技进步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科技进步不仅赋予文化创意产业全新的产品内涵与内在价值,而且改变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手段,带来了文化创意产品品种、规格与数量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提升了文化创意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4)传播方式的改变

文化创意产业对产品的生产、传播速度以及传播范围有着较高的要求,作为具有特定意义和具有符号价值的创意产品的生产,传播速度越快,传播范围越广,越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传统的民族意义上的文化产品主要以个人和手工生产为主,效率低,产量少,文化产品以生产者和传播者为媒介,传播范围主要局限于生产者和传播者之间,传播范围窄,传播速度慢,不利于产品的推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得到了极大改善。高科技手段的发达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和定制化生产奠定了基础,而科技在文化产品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品的传播,使文化产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使价值理念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文化思想在全世界得以弘扬。

而传播方式的改变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益的获取和受众价值理念的改变创造了条件。在传统社会中,科技不发达导致文化产品生产周期长、产量少、成本高、价格贵,文化很难以产业形式出现。同时,由于传播方式落后,文化产品的受众范围窄,即使消费者有消费能力,但不一定能买到合适的文化产品。因此,文化产品只能作为奢侈品,在小众范围内传播,为上层社会和精英阶层所享用。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传播渠道的增加,具有强烈消费欲望的普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并且这种消费欲望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变得十分迫切,文化产品也适应消费者需求,逐渐脱下了高贵的外衣,走向平民化。特别是随着产业化的推进,文化产品被大规模生产和复制,致使文化创意产品成本降低,价格相对低廉,逐渐从奢侈品变为普通的消费品,更大范围地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