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博士后制度取得的成效

博士后制度取得的成效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85年开始实施的一项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的制度。据统计,博士后在站期间平均每人参与和承担2~3项重要的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占总数的40%;两年内项目完成率为64%。一批博士后研究人员成为新的博士生导师,他们平均年龄不到40岁。

(二)博士后制度取得的成效

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85年开始实施的一项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的制度。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经过各有关部门、地区和单位的共同努力,博士后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到2003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中共设立了136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234所高等院校设站1193个,109个科研院所设站170个;在企业建立了101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了学科专业比较齐全、部门和地区分布比较广泛、产学研合作日益密切的博士后工作网络和体系;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博士后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年轻专门人才和学科技术带头人。出站的博士后人员绝大多数走上了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促进了学术交流和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的发展,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实践证明,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是一项适合我国国情,能够促进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富有成效的制度,在高层次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中国的博士后制度保证了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科研单位以及企业间的流动,成为面向研究课题组人才队伍的新形式,促进了学术交流和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的发展,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生。据统计,博士后在站期间平均每人参与和承担2~3项重要的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占总数的40%;两年内项目完成率为64%。平均每人在国际上发表论文1.5篇,在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4篇,在一般刊物上发表论文3.2篇;平均每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0.5项;有19.2%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部委以上科技成果奖或荣誉称号。“十五”期间要进一步提高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质量和学术技术水平,“十五”后期在站博士后每年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总数达到20000篇以上,专利成果和重要科技成果总量在5000项以上,博士后成果转化率在30%以上。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已经培养出一大批高层次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和高级管理人才,力争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拔尖人才。

清华大学为例,1998年离站的79名博士后在站期间共完成192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内领先的项目77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国际空白63项,以上占完成项目总数的84%;北京大学2000年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300人,承担或参加了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00多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被SCI(国际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文章200多篇,出版专译著30多部,获得各种奖励近20项。

一些博士后研究人员在重大课题上的突破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后卢炬甫在黑洞天体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得出了黑洞吸积流运动的一个精确解,并证明解的惟一性,被国际同行称之为“惟一性定理”,从而获得了中国十大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博士后郭亚军在肝癌治疗研究中做出了突出成绩,获得上海市首届十大“科技精英”称号,他主持并与美国科学家合作研究出能杀死肝癌细胞的疫苗,被认为“能为人类最终攻克癌症带来巨大希望”。中国科学院数学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博士后李嘉禹在基础数学专业几何分析方向的研究中,提出了调和映照与极小子流形,热流与曲率流间的深刻联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李嘉禹先后获得杰出青年学者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北大化学院博士后夏斌在站从事研究工作期间,解决了传热、传质和流体输送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完成了“氧化锆纳米粉末的制备”,为我国制备高质量纳米粉末的工程放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重要的使用价值。

2.造就大批优秀的高水平人才

中国博士后制度造就一大批高层次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人才,使年轻的博士从一个非独立的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一个能自我选择研究方向,独立组织科研活动的学术带头人,加快国家科研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实践已经证明,博士后制度是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决策,是一条快速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成功之路,是加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手段。

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表明,截至2003年为止,全国除西藏、宁夏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流动站。覆盖了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军事学、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和历史学等12个学科门类的88个一级学科,到2005年5月底为止,累计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达19289人,他们绝大多数被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许多人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研究员,有的已成为学科、技术带头人。一批博士后研究人员成为新的博士生导师,他们平均年龄不到40岁。

北京大学的文兰博士、中科院的欧阳钟灿博士、厦门大学的郑兰荪博士等七名博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中国“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青年科学家的获奖者中都占有很高的比例,具体见表7-2。

表7-2

在教育部组织实施的“跨世纪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人选、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获奖者中,博士后研究人员约占20%;人事部等七部委的“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中,博士后研究人员占总数的13%。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成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群体,是我国经济、科技、教育等事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博士后研究人员不仅在科学、教育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国家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人担当了所长、校长、总经理、总工程师、政府管理部门的局级负责人;有的还担当了国家部委领导。

3.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

博士后制度的建立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铺设了一条“绿色通道”,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是具有国内一流或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能够为留学人员提供比较满意的研究条件,吸引了大批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两年的工作期限,为长期游学海外的学子,提供了解祖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机会,以适应将来回国工作。同时,博士后制度也稳定了国内青年高级人才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才外流。根据2002年的一项统计,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留学博士中,约有80%选择了做博士后的方式,1985~2003年留学回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数累计达到1517人,这充分说明了博士后制度在吸引留学博士回国服务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img34

图7-2 各年度留学回国从事博士后研究人数

注:1985~2003年留学回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数累计1517人。

4.有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优化人才结构,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办法规定,除经批准的特殊情况外,博士学位获得者不得进本单位同一个一级学科的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这一“流动性”规定,一方面为科研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利于人才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交流,打破了原来过于固定的科研队伍,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了设站单位的人才结构,有利于进行多学科人才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从而避免了人才的“近亲繁殖”。另一方面,由于博士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有些甚至是海外留学生和国外学者,他们经过了博士阶段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有着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独立的科研能力,受过良好的科研环境的熏陶,给流动站和工作站带来了新的学术思路、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课题、新的工作程序,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多种学术思想和方法的交融,拓宽了学术思路,活跃了学术气氛。有效地增强了学科间的交流、渗透、融合和互补,促进学科群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的形成和发展,促进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同时,博士后进站以后对博士后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和动力,他们不仅可以巩固并发展设站单位原有的研究方向,还能结合原来自己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确定新的研究方向,使他们的思维更具有独立性和创新性。例如北京大学社会学所博士后李莉,他申请的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是“研究景德镇现代工艺陶瓷作坊的现状与未来走向”,就采取了社会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实地考察对民族手工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变迁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强的学术含量;北大力学系博士后胡凯申请的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颞下颌关节受力状况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合生物学对颞下颌关节受力状况进行研究,设法对疾病和创伤采取相应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基础研究意义。

5.优化高等院校师资队伍,降低高层次人力资源使用成本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需要造就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教师队伍。目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许多科研人员流动性差,长期缺乏对外交流,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不强,往往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学科队伍严重老化,缺乏生机。这种固定的科研队伍结构和沉闷的学术氛围不利于科技创新和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造就优秀人才的博士后制度要求跨校或跨学科从事科学研究,为扩大高校科研师资队伍规模提供了人才资源,为高校,特别是国内重点的研究型大学提供博士生导师助手(助研),专业课、基础课教学岗位(助教)和各类重点实验室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助管),不但促进了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而且博士后与在校教师打成一片,互相学习,共同研究,给予中青年教师以紧迫感,能够促进教师学术竞争,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力争上游的竞争气氛,为教师队伍带来了竞争和活力,有利于学校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大改善了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

博士后是流动站编制,经过高校两年工作,博士后人员和所在单位相互了解,大家都能够理智地做出是否留用的决定,通过“双向选择”,就能较好的实现准确量才,正确选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够保证选拔到基本功扎实,有思想,有能力,符合教学工作基本条件的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留校任教,可以有效避免人力资源使用的风险,降低使用成本,避免由于选人不当给学校造成的损失。同时继续加强对博士后的培养和深造,能够实现博士后人力的增殖,增强其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后劲。

6.探索了新的用人机制,为人事改革提供了借鉴作用

中国博士后制度是在传统体制中开辟出的一块高级人才培养特区,它突破了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在诸如户籍、人事关系、职称评定、人员编制、学科交叉等多方面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高级人才的合理流动,在培养和使用好人才的同时,吸引、稳定和储备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博士后制度为中国人事制度的改革探索了新的用人机制,积累了有益而丰富的经验,也为影响规范市场资源配置的其他各项制度的改革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带来具有启发性的深远意义。

7.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在国外,知识创新基本上是由企业来推动的。美国的基础科研经费60%来自工业部门,美国兰德公司等四家企业研究机构有权授予博士学位,企业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推动者和实施主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博士后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改变了传统的将学术性和商业性严格分开的观念,博士后研究工作逐步扩大到企业,而且到企业的人数逐年增加。美国生物工程工业协会对美国200家生物工程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有90%的企业设立了博士后位置。一些大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博士后人数很多,像杜邦、IBM、英特尔公司等,每年都要招收上百名博士后。

据统计,从1994年我国试点建立企业博士后制度以来,到2003年为止,我国共建立了1018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招收企业博士后1555人,各试点企业已先后提出了约300多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较高学术价值、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博士后研究开发课题,涉及冶金机械、电子与通信、计算机、地质勘探、矿业、石油、管理学及经济学等20多个一级学科。

企业博士后工作是促进产学相结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其特点是“联合招收,优势互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具有科技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高的优势,企业则具有资金充裕、研究课题与实际联系密切、实地培养和现场研究条件好等优势,两者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成果转化的中介站,根据双方各自的学科专业和工作特点,建立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推动了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带动了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科技咨询、研究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让等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实践证明,企业博士后在站研究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直接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一大批企业借助这一制度获得了较强的竞争能力。例如,广东金鹏集团有限公司于1998年9月吸引了留学回国的马霓博士做该公司的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马霓带起了课题组,先后为金鹏集团建立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的技术体系,组织完成了公司第二代移动通讯系统的设计工作,开发出相关网络平台系统,每年为该公司带来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江苏省江奎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清华大学联合招收的博士后研究项目“DVD光学头综合参数评价理论与检测平台”,已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拨款60万元,按集团公司现有产品质量,相关项目每年可新增效益1.5亿元,具有显著的预期经济效益。上海宝山钢铁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的第一位企业博士后刘玉文在站期间所完成的研究项目推广应用后,每年可获得数千元的经济效益。佛山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招收的一位企业博士后从事华顺PACS软件系统开发的研究,在双方学者、专家的共同指导下,经过两年的在站工作,完成了软件界面、数据库建立和处理,图像数据压缩及管理等工作,该项目的研制成功对在全国范围内共享医疗信息、资料、提高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药理工作站以博士后为骨干,仅两年就完成了“施乐平”一、二期临床药理学的攻关课题,为企业创利税1000多万元。华为公司已出站的博士后罗兵所研制成功的通讯电源和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成了该公司国内独家拥有的知识产权,不仅打破了进口设备的垄断地位,也为企业创造了四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李玉新博士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大庆石油管理局联合培养的博士后,从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自进站以来,他一直作为大庆石油管理局主管局长的参谋和助手,企业的重大改制为他提供了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也为企业的资本运营、企业改制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葛利刚是北京大学招收的第一位企业博士后,从事“深层油气勘探和发展”这一中国石油资源勘探中的重要难题,他到胜利油田之后,通过系统地对现场资料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结合胜利探区的生产实践,获得较好的实用研究成果,在地质模型、油气运移、成藏规律、油气类型及应用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先导性的进展。葛利刚博士在研究工作中取得的优秀成果对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被胜利油田授予“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荣誉称号。

8.企业博士后制度推动企业人才建设

企业博士后工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造就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成功之路。博士后人员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接受新事物快,创新能力强。进入企业开展博士后研究,通过合作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协作配合、指导下,一方面可以将自己过去的知识积累和研究成果融入企业的生产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寻找研究成果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负责某技术工程组织领导工作,或者参与组织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促进自身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的提高,有可能成长为既懂科技又善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例如,风华集团公司在站博士后张玉祥,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不仅成功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而且为企业带来了新的产业,现在他已成为深圳风华电信公司网络部的负责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