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二次评估中获得“优秀”评价,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潘懋元教授著的《潘懋元论高等教育》一书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在2001—2010年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根据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五项建设标准,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第二次评估中获得“优秀”评价,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1.主要成绩

(1)科研团队成效卓著。此中心通过开展一系列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一批高素质的国家级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刘海峰教授于2010年被聘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首届委员,于2009年连续入选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于2009年当选为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博士分委员会召集人。邬大光教授于2008年被续聘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于2010年被聘为第三届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史秋衡、林金辉、王洪才教授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长期以来,此中心学术论文被转载次数,被引频次均高居全国榜首。此中心近五年处加速发展之中,获国家最高等级课题及获国家级奖均达新高。

(2)学科人才协同速进。高等教育学科是迄今为止全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以潘懋元教授为首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学术沙龙:情理交融中的人才培养实践”项目,分别于2001年和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2007年,此中心邬大光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胡赤弟的博士学位论文“教育产权与大学制度构建的相关性研究”,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是全国高等教育学科第一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3)学术交流渐上高台。此中心高质量地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由此中心主办的基地年度会议,与会学者层次高、影响大,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着越来越强的学术影响力。此中心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英国南开普顿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挪威科技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等越来越多的国外著名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已经在学者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各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4)咨询服务力促改革。此中心致力成为全国知名的高等教育决策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之一。邬大光教授、潘懋元教授和刘海峰教授参与了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咨询及推广工作。刘海峰还被聘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首届委员。此中心兼职教授徐辉博士于2006年8月29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主讲“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由史秋衡、谢作栩教授主持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已经引起全国高教界的广泛兴趣及包括欧美、我国港澳台等地区学者的关注,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国家重点项目立项支持,成为中心服务高等教育研究者的重要平台。

2.重要经验

在这十年间,此中心始终“以人为本”,以科研团队合力为平台,发挥学术带头人核心作用,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效率的科研创新团队,为实现中心建设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领导负责与集体智慧紧密结合。此中心将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基地主任负责制落到实处。主任在负责全面工作的前提下,与副主任之间形成分工合作的关系,延续研究机构长期以来已形成的良好文化氛围,充分尊重学术委员会及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与学术骨干进行经常性的沟通。此中心领导班子与分管校长之间建立了定期汇报与协商机制。

(2)自觉奋进与激励竞争紧密结合。此中心一直以来都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良好科研氛围,在充分信任、自觉主动的基础上,实行了课题组研究人员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强化团队合作能力。此中心专职科研人员人均科研课题数、人均经费数、人均获奖数、人均发表权威刊物论文数几年来一直在厦门大学文科系所中排名领先。

(3)科学研究与人才成长紧密结合。此中心具有长于理论研究的传统特色与优势,着力提高咨询服务层次与水平,不遗余力、不拘一格引进学科专业急需人才,优化科研队伍结构。十年间,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人数得到大幅提升,优秀毕业生层出不穷,国家级人才不断涌现。此中心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寻求与国外著名大学进行高层次合作研究及联合办学,培养新型人才,已取得明显成效。

二、标志性科研成果

1.潘懋元教授等完成的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系列成果

2001年9月出版的潘懋元教授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是高等教育领域中属于理论体系研究较早的一本书,推动了高等教育学从经验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过渡。潘懋元教授著的《潘懋元论高等教育》一书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成为国内基本理论研究的新生长点,并对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提供了中国经验和特例。

2.刘海峰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等教育考试系列丛书》

此系列丛书包含《高考改革研究丛书》(12本)和《科举学丛书》(7本),由刘海峰主编,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10年出版;另有其他出版社出版的科举学著作4本,合计23本著作。《高考改革研究丛书》是全国第一套成系列的高考改革理论丛书,为刘海峰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受到教育部领导和考试学界的好评。《科举学丛书》于2005—2007年间获部省级一等奖3次,于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奖(人文社会科学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3.谢作栩、史秋衡教授主持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性数据库”

此数据库是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建立的中国最高等级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调查研究数据库。经过谢作栩团队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建成几个可供使用的大型数据子库,部分功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史秋衡团队于2010年7月中标及担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首席专家,其核心任务是建立大学生学情调查研究数据库。

三、“十二五”建设思路

1.指导思想

秉持高教立命、求实创新的理念,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为依据,确定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力求做到建设重点突出,学术特色鲜明,进一步提高中心的学术前沿创新能力、国家高教政策咨询能力和高校发展服务能力。

2.基地建设目标

将改革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准确分解为十大科研项目的主攻方向,在进一步夯实基础、凝练方向、突出特色的前提下,多出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努力增强高等教育研究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决策咨询的能力,继续保持高等教育研究的国内领先地位,并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为此,将围绕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与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密切相关的若干重大攻关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展探讨,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理论基础,构建国内外高等教育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改革与发展提供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咨询和决策建议。在学术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将不断提高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比例,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名牌大学博士毕业生和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博士毕业生。在突出高等教育研究方向与特色的基础上,继续做强相关学科领域,努力争取申报教育史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经济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将迅速加强我校高等教育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密切与国际著名教育研究机构和著名学者的联系,努力成为国外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窗口和学术交流的高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