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早在公元3世纪—5世纪印度有个学者Mallanaga Vatasyana就撰写了与性有关的著作《卡玛苏特拉》,这部巨著内容包罗万象,在民间流传很广泛。到目前为止,这是国外性研究史记载最早的著作。并通过萨摩亚人的生活状况、萨摩亚人的青春期和反思美国的性教育问题等几个部分进行了实证研究。这本书被西方汉学界公认为是具有开创性的权威之作,同时被认为是中国性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早在公元3世纪—5世纪印度有个学者Mallanaga Vatasyana就撰写了与性有关的著作《卡玛苏特拉》,这部巨著内容包罗万象,在民间流传很广泛。到目前为止,这是国外性研究史记载最早的著作。西方关于性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研究者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探索性问题并不断丰富该学科理论。涉及的主要领域有精神分析学、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和性别研究。从不同角度研究性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研究性的成果

从生理学角度研究的最高成就当属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授威廉姆·郝尔·马斯特斯(William Howell Masters)和弗吉尼亚·约翰逊(Virginia E.Johnson),经过10年的研究,于1966年、1970年先后出版了《人类性反应》和《人类性功能障碍》。作者认为大多数性功能障碍是由于错误的性观念和性无知,而不是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疾病造成的。这两本书不仅迅速成为畅销书,而且推动了性治疗在美国的普及,此后性治疗诊所在他们的推动下迅速发展,他们所提出的性治疗方面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世界治疗性功能障碍的基础方法。2001年艾斯勒的《神圣的欢爱》出版,该书集中讨论伙伴关系和统治关系两种模式下的性行为。书中指出,男女关系只有完成从传统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复归,才能恢复性行为美好、高贵、纯洁和快乐的本真特征。

性学研究最初的、最古老的研究角度是心理学,在这方面有几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1892年爱伦·沃特的《真理的教导》成为美国第一部性教育书公开出版,1897年他又出版了另一本性教育书《青年女子须知》。同年牧师斯道也出版了三本性教育书,并指出了性学自然健康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巨著不仅奠定了性学的基础,而且为世界各国推广性教育提供了科学教科书。1905年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出版了《性学三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探索人类性欲的发展规律的专著。这部著作探索了性变态的病人病因,强调了在性道德教育中羞耻心和厌恶感的重要性,并且指出社会所树立的道德和权威的必要性。同时他的《爱情心理学》被译为多国文字。1933年英国著名性心理学家和科学家亨利·哈夫洛克·埃利斯(Henry Havelock Ellis)出版了他的《性心理学》巨著,这是一部写给临床医生和医学院学生的教科书,这本书出版后尽管被英国当局以有伤社会风化而销毁,但很快在其他国家出版并被译成多国文字。作者根据生物进化的理论阐释了人类的性问题,批判了基督教残酷的性道德观和压制人性的习俗。并在书中指出,性的教育应包括性与人生的全部,必须是全部的社会文化生活,能引导人了解、尊重与欣赏性现象,这样才能达到性教育目的。1933年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尔海姆·赖希(Wilhelm Reich)的《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一书是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尽管出版后同样受到查禁,但十年后被多次重印,成为西方性革命倡议者们的“圣经”,社会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必读书。这本书从性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的来源,作者把法西斯主义理解成其基本生物需要和冲动,是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压抑的普通人的非理性性格结构的表现。他认为健康的性欲是开放的,要求任何他人和世界亲密接触。[7]通过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性的著作还有1979年美国著名哲学家艾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出版的《爱的艺术》,这是一部如何学会爱与被爱的经典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反复强调一个主题:对人类存在这一问题真正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作者力图阐述的思想是: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任何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自己在爱情生活中也永远不会得到满足。[8]他的著作启发人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爱与性的问题。

2.从人类学角度研究性的成果

在这方面有重大影响的著作有以下几部:1928年美国最著名的女人类学家、野外观察的先驱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通过对太平洋无文字民族的实际考察,出版了《萨摩亚人的青春期——为西方文明所做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一书。在这本书中她力图找出影响人格塑造的丰富多元的文化因素,以挑战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著名的“青春期危机论”。尽管她也承认生理因素对青春期影响,但她更强调文化因素对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并通过萨摩亚人的生活状况、萨摩亚人的青春期和反思美国的性教育问题等几个部分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萨摩亚人的教育方法和欧美文明的教育方法截然不同,使她深受启发,认为有必要创造一种新颖而富有生命力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批评精神,去重新评价、甚至彻底改造欧美文明教育孩子的方法。[9]1933年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斯基(Bronistaw Daspar Malinowski)出版的《神圣的性生活——来自土著部落的报告》,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的第一手材料从性和婚姻的角度阐述了土著部落中的两性关系、通向婚姻之路、婚姻、生育和怀孕、放纵习俗的几种形式、性道德与性变态的责难等内容,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性观念和性道德的差异性。这是一部曾对西方民族学和人类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另外,1961年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R.H.Var Gulik)出版的《中国古代的性生活》(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一书,是一部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性生活的学术专著。内容涉及从殷周到明朝的各种性习俗和性学著作等,作者强调高尚爱情的精神意义,反对过分突出的纯肉欲之爱,强调中国人“性行为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的正常、健康的性观念。这本书被西方汉学界公认为是具有开创性的权威之作,同时被认为是中国性学研究的开山之作。[10]

2001年利希特H.(Licht Hans)的著作《古希腊人的性与情》 (Sexual life in ancient Greece刘岩等译),大量援引古希腊文学、艺术、历史作品中关于性爱和色情的记录,通过对古希腊人的婚姻与妇女的生活、戏剧、宗教与情色、男人对女人的爱、女性同性恋、古希腊的性变态行为等内容的研究,给读者清晰地展现了古希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两性关系和性生活状况。2007年加拿大历史学教授麦克拉伦的《二十世纪性史》 (Twentieth-century sexuality:a hisotry,王彦华译),从法律、医学、社会学及文学等视角,阐述了现代性观念在不同的人种、阶级、性别中的存在并呈现的状态,向读者提供了一个20世纪欧洲和北美洲人们性生活状态的历史图景。还有(美)马尔科姆·波茨与(澳)罗杰·肖特著的《自亚当和夏娃以来人类性行为的进化》 (张敦福译)一书,从人类的起源、爱情与婚姻、长大成人、性与权利、为爱而死、性与死亡、人口过剩、我们人类固有的动物性等方面,展示出了关于人类性行为和生育行为的全景式画面。2007(英)贝利编著的《两性生活史》(余世燕译)一书,从社会、历史及文化角度,叙述人类历史中对两性关系认知的发展过程,以及对两性和两性之间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观念、思潮、人物事件。

3.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性的成果

在这一角度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的科学家阿尔弗雷德·C.金西(Alfred C.Kinsey)博士于1948年出版的《人类男性性行为》,史称《金西报告》。金西依据12000人的面谈记录整理出版的,基本上反映了美国当时各阶层的性观念状况。他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被调查人的面谈发现和验证他们的性行为实况,为人们性态度和性价值取向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金西报告》与1953年他的另一专著《人类女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这两部著作,为美国社会公开谈论性问题打开了窗口,他的发现和结论被当今许多学者的同类研究中不断地被证实。尤其是《金西报告》的出版,被认为是性学从理论走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甚至影响到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方向。受他的推动有不少学者开始大量调查研究各种群体的性观念和性行为,并出版了大量实证研究成果。

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约翰·盖格农出版的《人类性行为》中提出性在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作者通过列举不同文化的性传统观念的差异,指出人们对性的认识上的差异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1984年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出版的《妇女、性和爱情》一书,他通过五个方面的男女差别的分析,认为妇女处于屈从地位的真正原因是文化的客观化过程和男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11]分析指出:女性在道德上是激昂具有美丽的灵魂,因为道德类型和女性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联系,并且直接从女性本质中发展而来。[12]同时认为爱包括性和性欲但又不同于它们,爱的能量和存在的源泉来源于这个世界。1985年英国社会学家杰弗瑞·威克斯(Jeffery Weeks)出版的《性及其不满足》,作者对性传统作了分析,考察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仍有影响的性的思考方式。详细阐述了性的中心问题,认为“无规则能量”与“社会约束”之间的永恒斗争的理论及其政治后果。讨论了弗洛伊德和性学的复杂关系以及从中创造性地发展出来的关于欲望的激进理论。1992年英国著名的当代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出版的《亲密关系的转变——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一书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当原有男性对于女性的性控制逐渐失效的时候,男性性行为的强迫性表现更为明显,男性对女性实施暴力的倾向也增加了。但是亲密关系的转变很可能会出现,这种亲密关系,意味着人们在平等基础上对于彼此关系进行相互协商,它意味着人际关系领域的全面民主化。[13]

2002年杰佛瑞·威克斯著的《20世纪的性理论和性观念》(宋文伟等译),对近百年西方社会性学专家的主要性理论和性观念进行了梳理。作者认为20世纪的性理论和性观念沉迷于一种“性无政府主义”状态中,一些当代评论家把这种性无政府主义看作19世纪末叶的特征。反过来,这种情绪正好又与一种后现代意识相吻合。这种意识以其最具解构意义的基调,赞美性的不可能实现的重要而合法的话语,以及异性恋的自豪、受压抑的性的回归、所有价值的毁灭、性倒错权利的颠覆。作者总结出支配20世纪90年代的性理论与性观念。第一,性的世俗化,这是一个不太恰当的术语,但它仍然能确切地指出一些主要的变化;第二,态度的自由化,它重塑了法律和社会的态度;第三,多样化的挑战,这也许是最主要的变化,其他一切变化都是次要的。同时提出了性领域内一切都是不可预言的观点,任何一个新的性道德观都无法绘制蓝图适用于所有人。[14]另外,2009年约翰·盖格农的《性社会学——人类的性行为》一书被著名性社会学专家李银河教授翻译出版。作者详细介绍了约翰·盖格农关于性问题的起源、性目的的改变、青春期与性期望、异性恋的习得、非婚性行为、性犯罪与性罪犯以及性环境等方面的独特观点。指出尽管书中所述均为西方社会的性问题,但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中必然会遇到文化的变迁、观念的急剧变化、性价值观的多元选择等问题,并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很容易接受本国文化的社会环境与性环境。

4.从哲学角度研究性的成果

20世纪社会哲学家对人类性行为的研究是对性学的极大丰富和拓展,有些成果对现实政治产生了一些影响。如1974年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的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出版的《爱欲与文明》一书中认为:现阶段文明与爱欲不再有冲突,社会的文明应当允许人的本能履行其功能,从而使人享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当然他并不是提倡性放纵,而是反对不必要的爱欲的压抑。提出爱欲是性欲在非压抑性条件下的成长,它将有利于加强和扩大在本能满足的持久的扩展的关系中走向自我升华。本能越自由的发展,道德“保守性”就越自由地表现出来。爱欲自己对理性作了重新的规定,维持满足秩序的便是合理的。[15]1976年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出版了《性史》,作者认为它不是一部阐述人类性行为的史书,而是一部有关性的话语的经典之作。他认为这些话语就是关于在性的领域里,人们在做什么,被迫做什么,允许人们做什么,禁止人们做什么,允许人们说什么,禁止人们说什么。这些话语才是构成了人们性现状的社会化与机制。福柯通过对性这个对象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权利和真理关系问题。1990年美国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出版了《性别的烦恼:女性主义和身份的颠覆》一书,她从哲学角度研究性和性别问题,批评“女人皆受男性压迫”的理论。她提出的七种观点确定了建构主义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家地位。第一,世界上不存在类似传统女性主义描绘的男权制度;第二,传统女性主义过分的自我中心化,把自身的经验当成全球妇女的普遍经验;第三,“女性”(women feminine)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第四,人的社会角色是通过表演来实现的,性(sex)的本质是表演性的(performativity),在本体论意义上,性只是“连续性的幻觉”;第五,表演并不是人的主观和刻意的行为,“社会性别表演在下列意义上是强迫性的,即一旦偏离社会性别规范,就会导致社会的排斥、惩罚和暴力”;第六,服装和举止都是表演的道具,社会固定了性别歧视的场景,规定了男女的角色模式;第七,破除男权制度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男女混装等。她的这些研究有利于能从异性恋霸权着手挑战传统的性别规范和性规范,最终创新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新格局。

5.从性别角度研究性的成果

性别研究是性学研究最紧密、最相近的领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部。如1894年出版的埃利斯的《男与女》,该书的发表既是理论上对女权运动的有力支持,同时也是在性别观念上对社会变化的回应。从生理角度上科学论证了男女身体构造、感觉活动、艺术冲动和智力冲动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女性在创造生命过程中占据独一无二的优势,男子在其他方面的能量都无法超越生命创造的神奇,因此提出了两性等价的主题。主张对性问题的宽容,除了健康或法律上引来问题的性歧变行为外,其他性歧变行为无需谴责,无需干涉。这不仅为性行为主体考虑而且为社会道德制度的长治久安着想,从埃利斯的态度不难看出一位性学专家对性歧变的人文关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妇女解放运动进入新的阶段,性别方面的理论研究有了广阔的拓展。1949年现代妇女运动的第一个权威理论家,法国著名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成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问题最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从文化内容方面全面论述了有史以来妇女的处境、地位、权利的实况,探讨了妇女为何成为附属的第二性的原因。她以女性群体的发展史得出结论:认为女性要得到彻底解放,就应该正视女性与男性的自然差异,必须学会与男性的手足关系。妇女解放意味着女性不再局限于同男人的关系,当今社会男女间所形成的友谊、竞争与合作的相互关系并没有使女性丧失独特性,而使人类的夫妻关系找到了真正的形式。1963年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人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的《女性的烦恼》,道出了当时妇女们所遇到的而被社会所忽视了的性关系的混乱、生育抑郁症、绝经期的危机、智能与成就之间的差距等烦恼,使得家庭主妇们承受着无名的精神痛苦。她们有社会需求,也有能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开拓未来的需要。而当时的社会没有给她们机会,这正是当时妇女遇到的烦恼问题。她认为当今妇女问题的核心是妇女的地位问题。妇女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主动追求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去实现自我。这对当今大学女生依赖观念的转变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世界妇女解放运动进一步的拓展,大量妇女角色的变化引起许多性的社会问题,新女权运动席卷西方。1970年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和女权运动家杰梅茵·格里尔出版《女太监》(The Female Eunuch)一书,提出了惊人观点:女权主义者不能只为平等而战,更重要的是为打破以男性为主的一切体制而战,争取全面的妇女解放。该书从女性的肉体、女性的灵魂和女性的爱情等方面剖析了当时社会陈旧的传统女性样板,使浑身散发着人造美和珠光宝气的女性典型被广大妇女效仿,无论是少女少妇还是成年熟女都无法摆脱这种美、财富与女性紧密联系的典型形象对她们的诱惑和束缚,就好像女性的精神被囚禁在一个模式的牢笼里死气沉沉没有活力,从而变成了弗洛伊德所称的“被阉割的人”,即“女太监”。[16]女性要反抗这种命运,争取独立自由,打破以男性为主的一切体制就应该采取革命的行动。同时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以改变男性社会里的被动局面。该书被认为是在第二次女权运动中指引女性认清自我、追求激情、争取自由、走向自尊自强的理论经典著作。[17]不仅大力推动了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而且对当今社会女性的独立、发展和自我完善有很强的影响力。同年另一个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美国的凯特·米利特(Kate Millett)出版了《性政治》一书,这本书促进了妇女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她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性问题的政治内涵,使这一曾经充满了臆断的领域暴露出其本质内容:强权和支配观念。[18]从理论上探讨分析男女两性的社会关系,将性行为与社会文化、与人们的态度和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认为性欣慰是文化所认可的各种各样的态度和价值的缩影。[19]她认为19世纪以来的性革命分为两个阶段:1830年—1930年是性革命的第一阶段,是性自由极大增长的时代,这一阶段通过单一道德标准的斗争而取得了很大的性自由和公正。第二阶段主要是避孕工具的生产和使用使性自由继续扩大。米利特认为:“只有随着性道德的宽松,禁止妇女享受性快乐的主要障碍被清除,以及性革命第一阶段带来的社会态度和妇女地位的变化,妇女的性潜能才能获得普遍的自我伸张。”[20]1976年以来美国著名学者莎莉·海特(Shere Hite)出版了《海特性学报告》一书,该书共有三卷,分别是1976年出版的《海特性学报告·女人卷》、1981年出版的《海特性学报告·男人卷》以及1987年出版的《海特性学报告情爱卷》。通过发放10000份对话式问卷调查进行了细致分析,充分展示了多样的真实的女性心声。指出最重要的是在女人还没有获得经济上的自由的时候,决不能宣称她们在性方面是自由的人。该书的出版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迅速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如今,她所使用的对话式问卷调查法被广泛使用。这一方面集体共同出版的著作也较多,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1992年美国波士顿妇女健康写作集体著的《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本书从大量女性的切身经验及体会的视域全面阐述了妇女运动自身的意义、妇女与社会的关系、妇女与男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妇女自身的保健与治疗。作者认为在对待艾滋病的问题上要转变观念,不要把性病视为对性行为不道德的惩罚。而是积极对妇女开展全面的性教育和健康教育,教会她们对自身健康的有效保护。这个写作集体还出版了《变化的身体,变化中的生命》,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提供身体保健的经验和知识。

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两部,一部是2007年(德)奥藤著,朱刘华等译的《男性的失灵》一书。该书梳理了新时代下的两性关系,尤其是论述了男性的失灵,彰显了女性的活力及她们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贡献。另一部是2010年(日)渡边淳一的《女人这东西》一书。该书从经验与情感出发,以医学理论为基础,详细剖析了从青春期到更年期的八类女性,她们在社会角色与情感生活中呈现出的与生俱来的优势与弱点以及特殊的心理与思维方式。该书有助于女性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也是男人识别女性行为、洞悉女性内心的指导书。

6.从教育学角度研究性的成果

在这一方面成果颇多并产生深远影响,如1929年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hur Willam Russell)出版的《婚姻的革命》一书。在这本书中罗素提出了性道德对任何社会以及该社会的经济来说都是必要的,认为文明社会的性道德应当引导性本能而不是压制。坚决反对宗教或道德家对于性爱的压制。反对性知识的禁忌,主张对青少年进行健康的性教育。尽管他没能指出私有制是导致婚姻问题的最根本因素,但他对旧道德批判的同时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进步思想和改革设想。罗素之后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凯查杜里安(Herant A·Katchadourian)1980年出版的《人类性学基础》,这本书被公认为是性教育方面的经典入门书,被世界很多国家性教育领域广泛使用。作者从性学导论、生理、行为、文化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性作为每一个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个人而言,性是潜在的快乐与折磨的源泉。1968年以来,凯查杜里安在斯坦福大学开设性教育课程并使万名大学生受益,她也因此赢得了更高荣誉。1984年美国作家、教育家葛尔·罗宾(Galye Bubing)出版了《关于性的思考:性政治学激进理论的笔记》一书,指出性领域具有其内在的政治学模式和不公平模式。介绍了关于性的一些理论体系,如对性的否定态度。西方文化总是对性持怀疑态度,将性视为具有破坏性的危险力量,除了爱情、婚姻和生殖外,其他的性行为都是有罪的,这种否定态度自然导致对性的错误度量。再如性危险的多米诺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如果允许某一件事跨越评判性行为的好坏界限,那些可怕的性行为的障碍就会崩塌,那些难以言说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认为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推行单一化的性评判标准的做法是不公正的。

进入21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2002年波斯纳著,苏力译的《性与理性》和美国大卫·诺克斯和卡洛琳·沙赫特著的《情爱关系中的选择》。后者以两性关系中的选择为视角,从关系中的社会性别、关系中的爱、人际关系中的性关系、伴侣的选择、婚姻关系及情感关系中的沟通等方面分析了选择中的结构和文化影响。提出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中作出正确选择,是我们拥有健康、快乐和幸福感受的关键所在。[21]最终强调前瞻性地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作出明智的两性关系间的选择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