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关研究综述和学校研究概况

相关研究综述和学校研究概况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舍恩认为反思是专业者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建构或重新建构遇到的问题,并在问题背景下进一步探究问题,然后找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舍恩认为,把外部研究应用于专业实践,并不能帮助实践者解决他们工作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我们也发现目前关于反思型教师在基层学校中培养的研究比较少见,可见此课题的确是一项有意义的前沿性研究,从而更增加了我们研究的积极性和探索的欲望。学校对每位教师的反思案例进行逐一分析,选择了20~

四、相关研究综述和学校研究概况

人们普遍认为反思型教师的提出可以从杜威的思想理论中找到源头,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How We Think)一书中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仔细的考虑”,它“包括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3]杜威不仅对反思作了界定,他还认为反思特质中最重要的是“专心”、“开放性”、“责任心”。他认为“专心”是一种情感特质,促使反思贯穿全部教学活动;“开放性”是一种认知特质,在教学领域里追求并构建机动策略的意向;“责任心”则是一种伦理道德特质,促使教师不仅思考行动的短期结果,而且考虑长期结果[4]

继杜威之后,西方另一位学者道恩德·舍恩(Donald Schon)的理论进一步推动了反思型教师的研究。舍恩认为反思是专业者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建构或重新建构遇到的问题,并在问题背景下进一步探究问题,然后找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认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方面就是意识到自己缄默的知识,并加以激活、评判、验证和发展,使之升华为教育理论[5]

更重要的是,舍恩的反思型实践理论为反思型教师提供了理论基础。舍恩在1983年和1987年相继出版了《反思型实践者》和《教育反思型实践者》,提出了“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的概念与假设。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试图弥合传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他认为,思考和研究不是理论独有的领地,实践也不仅仅去“做”,还要进行思考,理论和实践都需要研究,对实践的研究在于发展思考的途径,而实践则致力于理论研究不能涉及的领域。舍恩认为,把外部研究应用于专业实践,并不能帮助实践者解决他们工作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他指出,在专业实践的地形中,既有实践者能有效运用以研究为基础的理论和技术的坚硬的高地,也有技术手段不能解决的情况复杂的沼泽,困难就在于不管其技术效果如何好,高地上的问题对绝大多数顾客和社会成员来讲总是相对次要的,而沼泽却总是绝大多数人所关心的问题[6]

“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和理论提出后,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因为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而且这种反省对于教师发现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把视线转回到国内,我国学者目前对反思型教师的研究论述还不多,主要以熊川武《反思性教学》的研究为代表,该研究构建了以合理性为基调、以教学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统一、教学目的的个性价值和共性价值互补、教学工具的技术理性和人文理性兼容的教学理论。它突破教师反思操作性教学的局限,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从而改变凭经验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

学者吴卫东和骆博巍全面描述了教师职业反思能力的结构,“这种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就是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二是教学监控能力,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7]他们还指出了不同时期教师的反思能力也有所差异,比如新手型教师侧重于教学技能上的反思,适应型教师注重教学策略中的反思,成熟型教师关注教学理念的反思,专家型教师则更重视教育科研上的反思。

总体看来,国内外学者的论述比较集中于概念理解和理论分析,但对于怎样在实践中落实具体措施以培养反思型教师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教师反思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方面的论述也较鲜见,因此,我们主张从基层学校出发,立足校本,研究在学校中如何培养反思型教师,最终提出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具体方法与措施,并提供生动的教师反思实例与成长案例,是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意义的。

4年来,我校以《在学校中培养反思型教师的研究》课题为抓手,学校全员参与课题研究,搜集了大量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使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文献搜集和分析,而更多的是扎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这是本研究的主要特色。我们采取的主要研究思路如下。

1)基于文献研究基础上的理论与经验概括——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反思型教师、反思性教学、教师教育、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研究资料或文献,形成本课题的理论支撑。在仔细研读理论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理解这些信息,并吸收其中的精华,加以理论和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得出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初步设想。

2)扎根于实践操作层面上的案例分析——这是继文献搜集和概括总结后,在随后的研究中采取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根据以上文献的搜集,选择有针对性的理论书籍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并倡导教师在学习理论文献后主动写反思纪录;另一方面对每位教师学习与实践后的叙事分析、成长个案等加以仔细分析,寻找反思型教师的主要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同时进一步探索并形成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此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

1)资料搜集与概括:此阶段主要是展开文献搜集,了解和研究与主题相关的理论文献。学校将课题组成员分成3个团队,根据课题立项的理论依据、研究背景、研究突破等要求前往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等单位查阅、搜集情报资料,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并将搜集的相关资料择其要点汇编成文集。

在资料汇总中,我们了解了反思型教师提出的背景、反思性教学的原理、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的有关经验,并吸收总结了这些资料中的共性和特点。我们也发现目前关于反思型教师在基层学校中培养的研究比较少见,可见此课题的确是一项有意义的前沿性研究,从而更增加了我们研究的积极性和探索的欲望。

2)理论学习与案例跟踪调查:此阶段,我们寻找了一些有助于形成和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相关理论供教师学习,在理论学习后,我们又对教师进行个别跟踪访谈与案例调查。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研究了《第五项修炼》与《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原理,采取团体学习与个体学习相结合、大会宣讲与交流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学校组织了3个教师论坛,也聘请了校外的专家来校为教师作报告和讲座,这些工作都为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

学习相关理论后,组织教师参与五项修炼学习,并提倡教师坚持进行叙事分析、成长案例的实践性写作,让教师在写作中提高反思能力,养成反思习惯。学校对每位教师的反思案例进行逐一分析,选择了20~30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些教师进行跟踪调查,如访谈、参与其教学活动、分析材料等。

3)总结与提炼:在经历了理论学习、案例跟踪后,我们汇总整理了近4年的研究资料,在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总结,对反思型教师的基本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以及培养反思型教师的途径、方法等加以系统思考。在总结的基础上,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领导对研究成果进行专题论证。

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即学校中教师的反思意识得到整体提升,团体学习渐成风气,研究成果受到了同行的认可。

【注释】

[1]吴卫东,骆博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教育评论,2001(1)

[2]王枬.论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教育研究,2000(9)

[3]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外国教育研究,2000(4)

[5]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6]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比较教育研究,2001(5)

[7]吴卫东,骆博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教育评论,20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