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与“眼”相关的两组词研究

与“眼”相关的两组词研究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眼”相关的两组词研究吕为光[1]摘 要:“眼前/下”和“眼看/见”这两组词虽然在词性和意义方面有差别,但是二者的隐喻基础和隐喻过程却非常相似。通过词典中的释义,我们可以看出“眼下”和“眼前”的意思相近,“眼见”和“眼看”的意思相近,所以我们将前两者归在一组,后两者归在一组进行研究。

与“眼”相关的两组词研究

吕为光[1]

摘 要:“眼前/下”和“眼看/见”这两组词虽然在词性和意义方面有差别,但是二者的隐喻基础和隐喻过程却非常相似。二者隐喻的基础都是空间距离近,但类型不同,前者是静态近,后者是动态近,它们隐喻的过程都是从表空间距离近到表时间距离近。“眼前”和“眼下”除相同点外,二者在隐喻程度、时间跨度和所看物体大小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二者有时是不能相互替换的。通过研究这两组词,可以看到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共性和个性,同时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眼 隐喻 静态近 动态近 空间 时间 认知

一、引言

本文所要讨论的与“眼”相关的两组词是指含有语素“眼”的四个词:“眼前”、“眼下”、“眼见”和“眼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四个词的释义分别为:

“眼下”名①目前; “眼前”名①眼睛面前、跟前,②目前;

“眼见”副马上;“眼看”①副马上,②动听凭(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或发展)。

通过词典中的释义,我们可以看出“眼下”和“眼前”的意思相近,“眼见”和“眼看”的意思相近,所以我们将前两者归在一组,后两者归在一组进行研究。

在世界很多语言中,身体部位名词隐喻为空间义是一条普遍的规律,如Mixtec语中nùù(脸)有“前面”的意思、Mursi语中tutuo(嘴)有“前面”的意思。从空间隐喻为时间同样是一条普遍的路径。本文讨论的第一组词就是经历了这两个过程,首先“眼前/下”从表眼睛方位隐喻为表空间,再由空间隐喻为时间(目前义)。第二组词“眼见”和“眼看”原来都表示动作,后来演变为表示动作的情状,即动作行为即将发生(马上义)。表面上看这两组词的词性和意义各不相同,但二者在深层上是相通的。“眼前/下”表示空间或时间近,“眼见/看”表示某一动作或情状接近发生,二者都表示近,前者是静态近,后者是动态近。所谓静态近是指物体是静止不动的,物体或时间点距离参照点近;而动态近是指物体、时间点向参照点移动、逐渐接近或表示某一行为即将发生。为什么这两组词会衍生出相近的意义,并且演变的过程也非常相似,我们认为二者有共同的演变基础和机制。

本文准备讨论两组词的意义、差异和它们各自的演变过程、机制,以此来探究二者演变的共同基础,最后讨论与本文相关的问题。本文语料皆来自北大语料库网络版(CCL)。

二、“眼下/前”的意义、差异及演变过程

(一)“眼下”和“眼前”的意义

在词典中,虽然“眼下”的义项只有一个时间义,但是我们发现它也有表空间的用法,所以我们认为这两个词的意义一样,都有表示空间和时间的意思,如:

(1)我茫然地俯视着眼下的白纸思考这件事。

(2)解决眼下“食品型”高物价问题,需要认真考虑调控对策的选择。

(3)一张红纸,一把挽花小剪,不一会儿,一张韵味十足的剪纸作品便出现在眼前。

(4)眼前,全球各地到处都有拥挤不堪的机场。

例(1)、(3)中两个词都是空间义,指“眼睛下面”和“眼睛前面”,例(2)、(4)中两个词都是时间义“目前”。时间义的“眼下”和“眼前”两个词的意义非常相同,很多情况下可以替换,如例(2)中的“眼下”可以替换为“眼前”,例(4)中的“眼前”可以替换为“眼下”。

时间的流动应该是水平方向的运动,也就是说一般对时间的描述都是横向的。这在人类语言中是普遍的,即在多数语言中表示时间更倾向于使用“前、后”,汉语也是这样。但是通过上面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到垂直方向的“上、下”也能用来表示时间。徐丹提到汉语里的时空词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套,即“前、后”和“上、下”都可以表达时间,这在其他语言里并不常见。因为汉语存在这两套表时空的系统,所以“眼下”和“眼前”才能够互相替换。当“下、上”表时间义时已经把垂直运动诠释成与地面平行的运动,其[+向下]、[+向上]特征丢失。

储泽祥提到有形体的事物一定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形体本身也是空间。依据这一观点,每个具体名词都可以与“前、后、上、下、左、右”结合表示方位,但是在普通话中只有“眼下/眼前”组合,而没有“眼后/眼上/眼左/眼右”组合。我们认为这主要与人眼的生理构造有关,“眼”在脸的前面,无法直接向后看,这就排除了它与“后”组合的可能,只能和“前、下、上、左、右”组合,而人们在表达左右方位时更倾向于使用身体来表示,如“我的左边/我的右边”,而不是与“眼”组合表示。从眼睛的活动特点看,相对于“向下看”和“向前看”来讲,“向上看”是费力的、不方便的,所以“前”、“下”是组合的优选项,而“上”不是组合的优选项,这种不对称投射到语言平面也是不对称的,所以在普通话中不存在“眼上”。但是我们发现在一些方言中存在这样的组合,如安徽绩溪方言中“眼睛上”是目前、现在的意思,江西莲花方言中“眼珠子上”可以表示时间义“目前”。

(二)“眼下”和“眼前”的差别

我们发现例句中表时间义的“眼前”和“眼下”虽然有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但是也存在不可以替换的情况,有时二者替换后句义发生变化,如:

(5)眼下正值隆冬季节,前来捐赠御寒衣被的人几乎每天都有。

(6)对于这项迫在眼前的比赛,国家足球队坚信,进入前三名不成问题。

(7)在杨绍林看来,眼下(眼前)的年轻人肩负缔造“第五代”的使命。

例(5)中的“眼下”不能替换为“眼前”。例(6)中的“眼前”不能替换为“眼下”。例(7)中两个词语替换后,“年轻人”的指称对象发生了变化:如果用“眼下”指处于这一时段的年轻人,是不定指的,“眼下”是时间义;如果用“眼前”指面前的年轻人,是定指的,“眼前”是空间义。

通过上面的三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眼下/眼前”存在相同之处,但是也存在不同之处,二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隐喻程度的差别。由于“目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这样就影响了“眼前”的使用频率,导致“眼前”的隐喻程度不是很高,还保留着空间义;而“眼下”隐喻后,空间义已经基本消失,也就是说“眼下”的隐喻程度要高于“眼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典的释义中得到验证,“眼下”只有时间义项,而“眼前”有空间和时间两个义项。在检索到的例句中,“眼下”用为空间义的很少,而“眼前”则比较多。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验证,比如添加介词“在”。例如:

(8)a.各省区市石油公司都应积极克服眼前的困难,确保油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b.各省区市石油公司都应积极克服摆在/暴露在/出现在眼下的困难,确保油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8)a句中的“眼前”是时间义,可以替换为“眼下”,而(8)b句加上“摆在、出现在、暴露在”后,就只能用“眼前”,不能用“眼下”。

储泽祥指出空间义的名词要具备两个条件,其中一个就是能做“在”的宾语[2],所以添加上“摆在、暴露在、出现在”后,后面的词语只能理解为空间义,而不能是时间义,所以只能用具有空间义的“眼前”,而不能用时间义很强的“眼下”。

由于“眼下”隐喻得很彻底,时间义非常强,所以它可以与时间词或短语共现,而“眼前”则不能。例如:

(9)眼下正是“五一”旅游黄金周,整个黄金周期间将有约40万内地游客访港。

例(9)中划线部分是一个时段,只能和“眼下”共现,而不能替换为“眼前”,这样就解释了例(5)不能替换的原因。

其二,距离跨度不同。“眼前”的水平空间距离可长可短,而从地面到眼睛这段垂直空间距离很短,如果某一物体离参照点近是通过位移造成的,那么就倾向于使用“眼前”,因为“眼前”为物体的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眼下”则没有足够的空间让物体移动。这种本体的差别在隐喻为时间后会体现出来,“眼前”的时间跨度可以比较长,可以为时间点的移动提供很长的时间轴,而“眼下”的时间跨度相对比较短,不适合表达时间点的迫近。例(6)中“迫”这个词表明比赛时间点的近是位移造成的,所以只能用时间跨度较长的“眼前”,而不能用时间跨度较小的“眼下”。

其三,物体大小的限制。二者在表空间义时,“眼前”的空间可以无限大,所以“眼前”的物体没有什么空间上的要求,既可以说“眼前的建筑”,也可以说“眼前的茶杯”;而“眼下”的空间比较小,所以“眼下”的事物都必须是小的,而不能是高大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视线是覆盖眼下事物的,只能说“眼下的杯子/凳子/桌子”。当事物不能被视线覆盖时,“眼下”只能理解为时间义,而“眼前”的事物则没有这样的限制,无论事物大小,只要是具有三维空间,就只能理解为空间义。这样就解释了例(7)“眼下”和“眼前”替换后意义发生变化的原因,因为“人”的高度超过了“眼下”对物体空间大小的限制,不能被视线所覆盖,所以只能是时间义;而“眼前”的物体没有这样的限制,所以还是空间义。

(三)“眼下”和“眼前”的演变过程

“眼下/前”起初都表示眼睛方位,由眼睛方位发展为空间,指眼前和眼下的空间,再由空间隐喻为时间。由于隐喻的基础是空间距离近,隐喻后表示时间距离近。

(10)a.从眼前看虹膜呈环形,中央有圆形的空洞,俗称瞳仁。

b.光睑鲷本身并无发光能力,它的光是由眼下数亿个发光细菌造成的。

(11)a.为了扑救这个近在眼前的球,汉辛尼付出了拉伤大腿的代价。

b.我茫然地俯视着眼下的白纸思考这件事。

(12)a.面对眼前的转轨需要,也有人表现出茫然和困惑。

b.早日为国家队找到一名合适的主教练已成为德国足协眼下最大的难题。

例(10)a、b两句中“眼前/眼下”就是指眼睛前面和眼睛下面,二者距离眼睛非常近。例(11)a、b两句中“眼前/眼下”表示空间,指眼前和眼下的空间,这两个空间及其中的物体“球”和“白纸”对于说话人来说是很近的。由空间距离近隐喻为时间距离近,例(12)a、b两句中“眼前/眼下”是时间,表示“转轨需要”和“挑选主教练”的时间点非常近。

关于名词的空间性,储泽祥、谭景春、张伯江等都做过相关研究,认为不同类型的名词,空间性强弱是不同的。[3]下面是名词空间强弱等级序列:

离散的、有形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非空间领域的实体>集体实体>抽象实体

从左到右名词的空间性逐渐减弱,相反时间性逐渐加强。“眼前/眼下”后的事物在隐喻过程中也逐渐发生变化,从具体事物→抽象事物→状态→事件,也就是空间性越来越弱,时间性越来越强,这恰好与“眼前/眼下”的空间义和时间义相一致。我们以“眼前”后的事物变化为例:

(13)下车后没走多少路,就看到一座建筑物矗立在眼前。

(14)小王被眼前的情景吓坏了,赶紧从人群中退出来。

(15)打击非法移民需要标本兼治,既要考虑眼前的问题,也要有长远打算。

(16)眼前的投资热好象是扩大了需求,缓解了物价下降的趋势,还能刺激经济增长。

(17)眼前,日本田中地质株式会社耗巨资购设备带着技术全力参与我们对楚故陵的勘探

例(13)中“建筑物”是具体事物,空间性很强,可以受物量词“座”修饰。例(14)中“情景”虽然可以看见,但是已经不是具体的事物。例(15)中“问题”是抽象名词,不是可以用眼看见的,前的动词是心理动词“考虑”。例(16)中“投资热”既可以把它看成抽象事物,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状态,抽象性更高了。例(17)中已经是一个事件,事件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发生了什么,只具有时间性。

与这两个词相近的还有“目前”、“眼面前”,前者是书面语,后者口语性比较强。“目前”在现代汉语中演变的比较彻底,只具有时间义,而“眼面前”处于演变的初期,空间义还很强。

三、“眼见”和“眼看”的意义及演变过程

(一)“眼见”和“眼看”的意义

在词典释义中“眼见”只有马上义,而“眼看”有马上义和任凭义两个,但是我们在实际语料中发现“眼见”也具有任凭义用法,同时两个词还都有看见义用法,所以我们这两个词都具有三个义项:看见义、马上义和任凭义。

(18)a.眼看船一点点地倾斜,船长果断地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

b.眼见两人已到了入口处的台阶,才终于有眼尖的人惊呼。

(19)a.开幕的日期眼看临近,这使主办国日本忧心忡忡。

b.刘昊终于以2厘米的微弱优势,抓住了眼见就要飞走的金牌

(20)a.眼看着庄稼旱死,这可急坏了吴应禄。

b.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种娱乐餐饮生意眼看着一落千丈。

第一组中“眼看/眼见”是看见义,后面的情景都是当事人面前发生;第二组中“眼看/眼见”是马上义,表示时间点越来越近和事件即将发生;第三组中“眼看/眼见”是任凭义,任由事态发展而不采取行动。虽然三者的意义不同,但是马上义和任凭义都是从看见义发展而来,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两个意义中都只留着或多或少的看见义。

(二)“眼见”和“眼看”的演变过程

“眼见”和“眼看”最初是动词,表示眼部的动作行为,后来隐喻为时间副词“马上”,表示某一时间或动作行为即将发生。隐喻的基础是所看物体逐渐接近参照点,从物体空间上接近参照点隐喻为某一时间点逐渐接近或动作行为即将发生。“眼看”所观察的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变化是多样的,可以渐近、渐远、出现或消失。例如:

眼看它越来越/眼见大势已/眼见她消失了/眼看小姑娘出现

但是我们发现事物渐近和出现的情况非常多,远远高于其他的位置变化。这一点很好解释,因为人们的视野是有限的,离人们近的或出现的物体看得清楚、仔细,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远的或消失的物体就容易被忽视。由于人对空间感知上的这一特点,在隐喻为时间后,同样表现为某一时间点越来越近或某一动作行为即将发生,这样就衍生出马上义。例如:

(21)眼看飞机越来越近,机身符号已清晰可辨。

(22)这一年眼看春节就要临近了,村里却没有一点要过年的喜庆劲儿。

(23)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地点眼看就要揭晓了,每个关心的人都翘首以待。

(24)眼看到月底了,再不交房租怕是要被管大爷扫地出门。

例(21)中“飞机”是具体事物,在空间位移中逐渐接近说话人。从空间隐喻为时间后,表示某一时间点逐渐接近或某一行为即将发生;例(22)中“春节”是一个时间点,这一时间点在时间轴上离说话人越来越近,即将出现;例(23)中“揭晓”是一个行为,这一行为即将发生。在演变过程中,我们发现例句中多会出现“快”、“即将”、“就要”等词语共同表示马上义,此时演变过程处于桥梁环境中,[4]随着“眼看/眼见”马上义的增强,这些词语可以不出现,如例(24)。

动词义“眼看/眼见”的句法框架是“主体+眼看/眼见+客体+VP”,而副词是修饰动词的,这个句法框架不利于“眼看”语义的演变。这就需要一个动因使“眼看”去和VP相邻。我们认为这一动因就是主体背景化,即“主体+眼看/眼见+客体+VP”中主体背景化不出现,同时客体前移做主语,那么句法框架就变成了“客体+眼看+VP”,此时“眼看”的位置与副词的位置一致。如:

(25)a.在终场前4分钟,意大利队以2∶1领先,他们眼看胜利到手。

b.在终场前4分钟,意大利队以2∶1领先,眼看胜利到手。

c.在终场前4分钟,意大利队以2∶1领先,胜利眼看到手。

(25)a句中“眼看”的句法框架是“主体+眼看+客体+VP”,观察的起始点是主体“他们”;(25)b句中“眼看”的主体“他们”变成背景信息而省略;(25)c句位置前移做主语,句法框架变为“客体+眼看+VP”,这样“眼看”的位置就与副词一致,就更利于“眼看”向时间副词马上义虚化。

(三)任凭义的由来

在词典中“眼看”还有任凭义,我们认为这一义项与“看”这个动作的特点有关,“看”的意思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也就是说当事人只是观察事物,而不做任何行为动作。“任凭”的意思是对于事物或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其自然,不加约束或干涉,二者的语义关联非常密切,所以“眼看”很容易衍生出任凭义。例如:

(26)尼奥贝眼看十三个子女都被射死,只剩下一个幼女,转眼之间也将被毁灭。

(27)你们眼看着她饿死不管,天理难容,法律难容。

(28)作为一名医生,我不能眼看着白癜风毁掉人们的面容

例(26)中“眼看”是看见义,当事人看着眼前的情景发生;例(27)中“眼看”可以有两种理解,既可以理解为看见义,指看着眼前的情景发生,也可以理解为任凭义,任凭事态发展下去而不管;例(28)中“眼看”不能理解为看见义,因为语句中“白癜风毁掉人们的面容”不是能看见的对象,而是当前对该病状况的描述,只能理解为任凭义,表示对当前的状况没有办法。

从日常经验来讲,人们对有利的事件或结果一般不会阻止,而会阻止不利的事件或结果发展或发生,所以如果“眼看”句所表示的事件或结果是不利的,那么当事人应该去采取行动阻止不良事件或结果发生,但是语境中当人事主观上不想或客观能力上无法做出行动,只能让事件自然发展,这样的语境就更加有利于任凭义的产生。

(29)南唐后主李煜曾想用他为相,但韩熙载眼看朝政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始终不肯出仕,时常以夜宴、歌舞作乐来掩饰自己

(30)桑德森的船右舷活动披水板被折断,风向仪也遭损坏。他只能眼看着戈尔丁和多米尼克的船超他而去,从而打破了他摘冠的美梦

例(29)中韩熙载看见当前朝廷的问题,他本可以采取行动来挽救局面,但是他主观上不愿意参与朝政,所以任凭朝廷腐败,而没有做出任何行为;例(30)中桑德森看着眼前的情景,很愿意采取行动来挽救当前的局面,但是客观条件上已经不存在挽救的可能了,所以他只能束手无策。

由于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眼看”就很容易衍生出任凭义。在例句中发现任凭义例句中“眼看”后面基本上有“着”伴随出现,我们认为“着”的作用是凸显、强化任凭义。动态助词“着”的功能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它的使用表明当事人让某一状态一直持续下去,而没有采取任何行为去改变这一状态。

四、演变的共同基础及相关问题

(一)两组词演变的共同基础及过程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两组词各自的意义和演化的过程。虽然两组词的词性和意义都不相同,但是可以透过表面的差别,观察到二者深层的共同点。首先看“眼下/眼前”,这两个词本来都表示眼睛方位,后来表示空间,所看见的事物就在眼前的空间内,距离说话人很近,再由空间距离近隐喻为时间距离近。它们隐喻的基础是物体的空间距离近,这种近是静态近,即事物是静止不动的。再来看“眼看/眼见”,这两个词本来都表示眼部的动作行为,所看事物的空间位置离说话人越来越近,由空间隐喻为时间,表示某一时间点越来越近或动作行为即将发生或出现。它们隐喻的基础也是事物的空间位置近,但是这种近是动态近,即物体从一位置向参照点接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组词隐喻的基础都是物体空间距离近,二者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前者是静态近,后者动态近。在河南话中,“眼望”同时具有“目前”、“现在”的时间义和表某一时间或动作即将发生的马上义,这就证明了两组词的共性。汉语中类似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意义相近的还有“刚才”和“刚刚”,“刚才”是时间名词,“刚刚”是时间副词,前者表示刚过去不久的时间,后者表示行为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

(二)语言中身体器官使用的不平衡性

在Heine&Kuteva的《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介绍了许多关于身体部位名词发生隐喻的情况,如“背”、“耳朵”、“嘴”、“鼻子”、“肚子”、“头”、“膝盖”等。我们发现各个部位发生隐喻的情况是不平衡的。从汉语中的情况看,“眼睛”、“头”、“手”、“脚”发生隐喻/转喻的几率非常高,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枪眼/泉眼/字眼、码头/地头/心头、高手/歌手/枪手、山脚/注脚/阵脚,而“耳朵”、“鼻子”、“膝盖”、“肚子”等器官相对来说发生隐喻/转喻的几率比较小。这种不平衡性是由于人们的生理构造特点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手、脚、眼是最基本的器官,也是使用最为频繁的器官,所以在人们心目中的作用是突出的;而膝盖、肚子、鼻子虽然也是重要的身体器官,但是相对于前面这几个器官来说,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没那么突出,它们的功能相对来说是隐性的、不明显的,经常被人们忽视,所以人们提到的频率就比较低。这种不平衡性投射到语言中,就使得“眼睛”、“头”、“手”、“脚”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构词能力非常强;相反“耳朵”、“鼻子”、“膝盖”、“肚子”的使用频率相对就比较低了,构词能力也不强。我们统计了一下这些词使用频率的排名,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些词使用频率上的差异。

眼睛:846   头:245   手:289   脚:1067

耳朵:3580   鼻子:3537  膝盖:9984  肚子:4818

高频使用是发生语法化的动因之一,所以第一行的器官词语都演变出空间或时间义,而第二行中没有衍生出空间义。此外,我们翻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倒序现代汉语词典》发现两行词语构词能力的差别相差很大:

眼:171头:243手:264脚:119

耳:84鼻:37膝:8肚:11

同时第一行词语演变的意义是多样的,如“眼”可以与不同的语素组合表示空间和时间,演变的方式也可以是隐喻或转喻,如“头”通过隐喻可以表示时间“头三天”,通过转喻可以转指人“我们的头儿”。第二行的词语的意义和演变方式都比较单一。

(三)两组词反映的类型学特点

徐丹提到在人类语言里,一般对时间的描述都是横向的,不论各种语言里的“前”、“后”是从什么词类语法化、词汇化来的,都可以从空间词转化为时间词,表达时间上的顺序。[5]汉语不但有横向的时间表述,也有纵向的时间表述,与西方语言相比,这反映出汉语的某种特性。虽然徐文讨论的两对空间词隐喻为时间词的过程与本文的不一样(徐文的研究是从“前”、“后”、“上”、“下”的空间顺序演变为时间顺序,而本文的研究是从空间距离近演变为时间距离近),但是它们转化为时间词后可以互相替换,这再一次证明了汉语存在两套表时空的方式,体现了汉语的特殊之处。

我们讨论了两组词演变的基础及过程是相似的,演变基础是空间距离近,演变过程是从空间距离近隐喻为时间距离近。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汉语其他方言中,甚至是其他语言中也会存在类似的演变。通过本文讨论的这两组词,既可以看到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也能反映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在类型学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对汉语教学的帮助

本文得到的规律对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这四个词的词性和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在表意方面却非常相似,所以我们在讲授这四个词时,可以告诉留学生两组词之间在深层上存在相同的演变基础和演变过程,从而能够减轻学生的记忆的负担,使他们熟练掌握这四个词的用法。此外,相关词典对“眼下”与“眼前”的解释相对粗疏一些,认为二者意思相同,是“目前”的意思,这样会让留学生认为二者的用法相同,可以替换使用。虽然二者存在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但是我们还可以发现不可以替换或替换后意义发生变化的例句。通过对“眼下”与“眼前”不同点的分析,可以减少使用过程中的偏误。

五、余论

此外在北京话中“眼见”还有分明、明明的意思,如“~他不会来了/~是那么回事,你还不信”。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眼见”的事物都是表面的、显性的,从事物的表面性、显性发展为状态或事件显而易见,这样就衍生出“明明”、“分明”的意义了。至此我们可以对这两组词的意义、演变过程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通过下面的图可以更清晰地表现出来,实线代表它们的意义和演变关系,虚线表示演变的机制。

img118

参考文献

刘源等:《现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1990年。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1期。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倒序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Heine,Bernd&Kuteva,Tania: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2.

Langacker,Ronald: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87.

【注释】

[1]吕为光,南开大学文学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2]储泽祥:《名词的空间义及其对句法功能的影响》,《语言研究》,1997年第2期,34~48页。

[3]可见储泽祥:《名词及其相关结构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谭景春:《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中国语文》1998年第5期;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4]彭睿:《“临界环境—语法化项”关系刍议》,《语言科学》,2008年第3期。

[5]徐丹:《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两对空间词》,《中国语文》,2008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