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构建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论构建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首先给高职高专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再找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具体举措。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应成为高校德育的重点,也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这必然造成校园文化传承上的断层,减缓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进程。

论构建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林 巧

摘 要: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化建设起步晚,很多方面几乎属于空白。如何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首先给高职高专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再找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高职特色 校园文化 构建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养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学校的建立而逐步产生的,是通过校园中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具体活动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成熟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然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才二十年,大规模兴起还不到十年。目前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征地、建新校区、中专升格、老高专和成人专科院校接轨,本科下属的高职院忙于资源整合,教育教学改革任务繁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化建设几乎属于空白。如何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

高职院校有两大主要特征:一是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故其校园文化自然应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二是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大力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色、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

1.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市场经济呼唤职业道德。高校理应担负此重任,并成为推动职业道德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应成为高校德育的重点,也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高级技术人才,但也决不能忽视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重点应放在高尚职业道德的培养上。要达到此目标,只靠有限的课堂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还依赖于隐性的校园文化的精心创设。另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还要通过全方位、综合性的作用机制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发挥功能,使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有效整合,协调发展。

2.营造增强师生员工向心力、凝聚力的文化氛围

构建高职校园文化应努力营造具有文化导向性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校园精神,激发师生员工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加强管理文化建设,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集体主义氛围,使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效能最大限度地释放。

3.营造有利于师生实践的校园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即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学生具有“多证书”,以避免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整体上呈现出知识不少、能力不足的现象,从而使高职毕业生在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结合高职特色,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大力开展社会实践、企业锻炼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注重思想熏陶、文化娱乐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实践性和参与性,帮助提高学生全方位的实践能力。

二、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一所优秀高校的校园文化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积累、提炼,而对于大多数刚刚从中职院校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来说,更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积累的过程。这其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缺乏历史沉淀,盲目效仿,无鲜明个性

校园文化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高职院校由于建成时间短,多数没有沉淀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校园物质文化,更没有形成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加之很多高职院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不考虑学校特色,抛开学校发展的历史沉淀,追求时髦,盲目效仿,校园中难以找到具有学校历史和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和建筑,到处是风格相仿的新教学楼、新图书馆、新行政楼和新食堂。走进校园,让人无法区分此学校和彼学校,难以感受到学校的特色和文化。

2.高职院校缺乏师生交流,造成文化传承断层,减缓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老的高职院校大多在城市中心区域,规模较小,扩建的新校区选址于城郊区县,教师一般在城区居住,乘班车赶点到新校区上课,下课后又赶点乘班车回到城区,教师较少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晚上,校园里只剩下学校值班干部、辅导员、保卫和后勤服务人员,学生课余很少有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交流缺乏现象。这必然造成校园文化传承上的断层,减缓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进程。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认识,建设理念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大多由中专升格而成,学校重视新校区硬件设施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对其作整体规划,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高职高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和具体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制约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很多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层面,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开展文体活动,满足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三、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

1.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阵地的高等学校,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新形式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由虚变实的重要途径。先进的校园文化对促进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丰富师生文化生活,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党委应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制定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和措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有计划、按步骤的科学进行。

2.正确处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四对辩证关系

第一,生成与移植。我们首先通过过滤、沉淀等措施对原有的校园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提升,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土壤”。同时学习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移植和嫁接。整个过程要注意把外来文化“本土化”,最终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和风格。

第二,互动与对接。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三下乡”、“科技志愿者”等形式将学校的科技产品传输、辐射给社会;同时,经常邀请社会上的专家、学者、成功人士给师生作报告、开讲座,开阔师生视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走出去和社会文化请进来将促进校园文化更迅速、健康地向前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零距离”上岗不仅指专业知识、技能“零距离”,更应注重文化的“零距离”对接,让学生熟悉和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团队精神、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将来能尽快适应由学生身份向社会角色的转换。

第三,传承与扬弃。弘扬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校园文化作为开放的文化系统必然吸取一切优秀文化的精髓。但在传承的同时要正确扬弃,尤其要杜绝西方一些不良思想文化的渗透。

第四,研究与创新。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学校长期不断实践、探索、创造的动态工程。高职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开展研究,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丰富和发展,才能全面创新校园文化,走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之路。

3.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体现高职高专特色

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要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改进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校内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师生员工的民主意识、集体意识、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内各种舆论工具和阵地的作用,在校刊校报、广播电视、墙报板报、网络中进行荣辱、善恶、是非、美丑的教育,弘扬正气,抵制邪气;再次,要经常举办融思想性、学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读书沙龙,传播文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最后,树立学校形象,提炼为师生员工所广泛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为的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校园精神。

第二,物质文化建设。首先,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都可以人名、企业命名;树木也可以人名、班级名命名;其次,校园内可以增加些名人石刻,刻上带有本校文化特色的文字等。这些文字可集中反映建校以来对学校有卓越贡献的名人、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或有过重要贡献的人;最后,学校的校徽、校标、校歌、校服、学报、校园网、学校产业的产品标识、交通工具、实训工具上的标识都可以印上无声的校园文化。

第三,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有形的规章制度和无形的行为规范。首先,要认真贯彻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真正做到依法治教和以法治教;其次,要严格执行《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校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内部管理体制,招生制度以及毕业生就业、学籍管理、奖学金、学生贷款、贫困补助金和财务管理,使整个校园的管理工作、教学活动都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最后,要充分发挥校内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群体的功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整体特色。

第四,行为文化建设。行为文化主要是指校内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班风、校风、学风。首先,要加强学校管理者形象建设。因为他们的工作作风、行为方式与思想意识等,常常引导校园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水平、治学态度、人际交往方式、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等,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要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社团的心理气氛、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实质上是“群体文化”的表现,我们必须予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协调,使其健康成长。最后,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促进他们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主动进行身心锻炼和修养。

参考文献

[1]杨玫.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定位和构建.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2]雷久相.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教育与职业,2006(5)

[3]陈国锋.试论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4]张利,金锦华.关于加强高校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

[5]姚申建,崔全会.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与内涵.教育研究,2006(3)

(作者林巧: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专职教师,讲师,法学硕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