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理构建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理构建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校园师生、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组织制度建设、校园精神。由此可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结果。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理构建

朱续章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应有之义,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所在。高等学校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任务决定了高等学校需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是先进文化传播和实践的主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又起着引导价值观念、传播文化成果、整合教育资源、陶冶师生情操、促进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必须花大力气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的构建。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的内涵、地位与作用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的界定。

机理,本来是机械学上的概念,意指机器的内部构造、运转过程中各零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工作原理。在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里的时候,机理用以表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运行过程及其形成的综合效应或社会组织、机构的内部结构及其运行原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是指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各种构成要素由于其内在的规律而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行方式。它要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的各个侧面和层次的整体性的功能及其规律,包括其运行所依据的原理和原则,运行过程中的状况即运行中各个部分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和高校校园文化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等。具体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它是高校校园文化各构成要素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从广义上是指高等学校这一群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着高校的校园风貌、办学内容、办学特色。表现于物质精神、内容形式、课内课外、组织制度、师生员工等各个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校园师生、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组织制度建设、校园精神。

第二,它的功能是各相关因素功能的耦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构是指校园文化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衔接,协调运转,依赖于各要素功能的健全。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体,是靠自身固有的规律结合起来的,按照自身固有的结构展现出来、发展下去的。

第三,它是一个按一定方式有规律的运行着的动态过程。它就意味着要从整体上去考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即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去进行考察,考察、研究它运行的原因、动力、功能和运行中与其他事物交互作用的状况等。并把它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来研究为什么能够运行、怎样运行、怎样在其内部各有机组成部分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条件下运行,以及它在运行中同其他事物之间的交互作用的状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特征还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一是说它所包含的价值和意义永远处于不断增长和加深的状态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实用者保留,不实用者淘汰,加之各个要素不断地相互传播,从而使机理永远处于沸沸扬扬的质变与量变的过程中;其二是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状态。这种运动变化不是多元文化的对立,而是多元文化的转化,它永远处于有序、线性非线性、平衡与不平衡、逆转的与不可逆转的沸腾状态中。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的形成发展过程和规律。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特殊的规律性。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和历史活动的承担者。全部社会历史,无论是生产方式的运动、生产方式的进步,还是精神生产的发展,都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结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发展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体现大学生意志的客观精神,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它是大学师生通过学校各个层面的创造活动及创造成果表现出来的,是学校师生创造的结果,也是大学师生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创造过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结构具有内在的合力、内在的规律。它的发展过程是内部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是各种要素作用于主体的结果,从而转化出四个特性,即先进性:是知识密集、人口集中、先进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技术、文化成果的发源地;时代性:一方面是优秀传统的捍卫者,一方面凸现某种激进的先导主旨;开放性:以开放的姿态接纳社会大众文化,对传播到校园的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进行思考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与校园精神结合形成个性化的新文化;学术性:不同的文化形态相互借鉴、碰撞,表现出浓厚的学术气息。另外,它的建设是受外部环境影响制约的过程。离开外部社会环境,也就不存在校园文化建设一说。环境是人创造、利用、改造的对象,校园文化建设是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不断地继承、发展、改造“已有环境”的过程,正如“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的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使高校的文化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处于川流不息、瞬息万变的状态中,同时也造就高校文化世界对大学生和自己的员工的心理机制的随机的、非随机的多种多样作用的文化环境、情景和情势。这种机理最终表现为人的需要,表现为人参与和感受外部文化世界价值和意义的心理的需要。由此可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结果。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互为主客体,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再创造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是通过校园组织制度得以保证,进而使这一过程的各个要素相互平衡、相互协调形成了共同的校园精神,影响着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并转化为更高的道德行为,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是有序的运行机制,能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德育任务创设教育环境,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活动,有检查、有总结、有理论教育,也有实践锻炼,使之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推动学生为把他们自身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促使教职工自觉地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教育任务,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机理实质是建立校园内部的动力机制。这一动力机制的建立,使师生员工充分了解学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自身的社会责任,从而发挥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把个人的目标尽可能地统一到学校的目标上来。

第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起到组织、协调、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队伍包括校领导、党团等组织,干部,老师,在学校的领导下人人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较好的执行思想品德教育任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又努力促使家庭教育和社会有关的力量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协调一致。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文化体系中一个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亚文化,它是各种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也常常是各种文化汇总、碰撞、融合的中心。它不仅可以充当传承文化的中介者和接受者,以它富有时代气息的高品位文化去影响、带动社会文化,对社会文化起示范、导向作用,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反哺功能。其导向作用是促使师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即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尊重人、关心人的良好品质;其约束作用是以一种行为规范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以此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其凝聚作用是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团结在自身文化的周围,使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一种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激励作用是每个成员的进步能得到赞赏,作出的贡献得到奖励,由此激励成员刻苦学习、不断进取,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学校的发展作出奉献。

第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青年思想的窗口、意识的感应器,集中反映了青年对社会的认识。社会可以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敏锐地捕捉到青年对社会政治的态度和思想,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青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再造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可以为青年的个性张扬、人性的伸张,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青年的成熟。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校园文化建中的物质文化建设,忽略校园精神的开掘。

随着高校办学水平、办学力量的不断提高和增强,各学校在校园物质文化设施上增大了投入,为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强调营造校园文化环境。但对精神因素的作用认识不够,使得物质文化的建设缺乏清晰的目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而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人除了物质的满足还有更高的需求,即精神的自由、人格的尊严、智性的超越与具有理性性质的终极关怀。有些学校的实际中活动形式单调,内容古板贫乏,校园文化对外开放的力度不够。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多侧重于在物质文化的丰富和方式文化的完善上,忽视了对校园文化的精神特制的开掘。文化哲学家朱谦之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文化生活乃在永远创新,永远变化过程当中;文化本身就是变和动的表现,而这个变化,就是生活进行,就是进化。”历史告诉我们,如果高层面的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没有确立,一种文化的建设只能徒有虚名,其发展也会停滞不前,难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独立的文化模式。当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状况正是反映了这一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的意义就在于它对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性。这种价值性一方面满足校园师生员工的生存、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更要满足师生员工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完美性、高尚性、超越性的需要。

2.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局限在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层面,忽略师生的全面发展。

把高校校园文化简单地视作学校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强调主体要素的作用,而没有从人的发展角度来审视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框架中,把它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过分强调凝聚校园精神,并没有把它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这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由于政治教育的意味太浓,许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兴趣。当前有的高校把它等同于搞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如举办各种表演、大赛等,片面重视发展娱乐文化。在总结、评价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时往往罗列学校搞了哪些活动,这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短期行为。举办活动不是目的,而应成为建设校园文化的手段和渠道之一。在实际情形中,很少有高校把文化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学校长远规划,这势必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目光,削弱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完成其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从校园文化建设特色角度看,许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强调完善组织制度建设,没有显示出自己的特色。相当一部分高校注重推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在促进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不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雷同。“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它的创造者群发展自身、塑造自身的最佳化结构体。”如果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么也可以说只有个性的才是优秀的。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操作,忽视理论的深入和延伸。

“大学所以能让中外学子心向往之,根子在于:大学应比其他世俗机构更关注人的心灵发育与成长,它是呵护青年的至情至性的摇篮,亦是诱导青年反身体认人格奥秘的智慧谷,更是砥砺青年独立践行精神成年礼的祭坛。”因此高校的人们往往是从操作层面,从个人的角度去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强调的只是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总体工作要求,明确对学生教育应齐抓共管的工作原则,因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仅仅被看作是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那只能局限在低层次上,背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教育目标。同样由于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这实际上也是操作层面必然的反映。

三、建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机制。

第一,对学校传统的识别。传统是历史留下的足迹,其中既有历史的惰力,又有前进的动力;既有文化的糟粕,又有文化的精华。但这些传统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互相交错地作用于人们的头脑,不知不觉中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上。第二,对学校现实文化的确认。校园文化的正确概括和设计,应该立足于现实,是校园文化现状的科学反映,尽管现状有诸多不能令人满意之处,但它毕竟是我们借以提高的出发点和基础。因此,对校园现实文化的确认,实际上是对校园中“自在文化”的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应该对全局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确认在现实文化中,主流是什么?支流是什么?积极因素是什么?消极文化是什么?总的变化趋势是什么?这对于把握全局是至关重要的。第三,对学校目标文化的设想。学校工作总是从过去走向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因此,仅仅回顾过去,确认现在是不够的,还必须展望未来,为未来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奋斗目标、理想的蓝图。目标文化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忠于传统,又不为传统所局限。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贯彻机制。

第一,借助于规章制度反复强化。制度作为一种外加的行为规范,对学生的群体行为和群体价值观会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规范作用。对于任何组织制度和纪律都是必要的,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学校则更为必要。其次,制度对群体价值观发挥有效的强化作用。存在决定意识,什么样的制度强化什么样的价值观。单纯金钱刺激的奖励制度,过分鼓励个人竞争的考核激励制度、着重于强化个人主义价值观和个人奋斗的成才观。而鼓励群体竞争和团结协作,着重奖励双文明先进集体的制度,评选优良学风班和优秀团支部制度,侧重于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恰当结合的激励制度,将强化人们在学业上的进取精神和事业上的不懈追求。

第二,借助于良好风气潜移默化。只有当形成了带有普遍性的、重复出现的和相对稳定的行为心理状态,成为影响整个学校生活的重要因素时,才具有“风”的意义。如果说制度是硬规范,带有强制性,那么风气就是软规范,没有强制性,它是通过潜移默化起作用,更易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因此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

第三,借助于杰出人物使校园文化人格化。校训、校风、学风、学校精神等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往往被高度抽象概括为几个字,诸如“公能”“求实”“严谨”“勤奋”“创新”等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正确领会并把握住其精神实质。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将校园文化形象化、人格化。换句话说,学校领导应该抓住本校最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杰出人物,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四,借助于特色活动使校园文化群体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使校园的目标文化群体化的过程。为促进这一进程只有理性的灌输和榜样的激发是不够的,必须有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的亲身实践。因此,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特色活动,就变得十分必要和十分有效了。

第五,借助于器物、仪式实现情景化。一个学校的优良传统,总会形成一系列物质载体而流传下来,构成一种文化氛围,引起人们联想,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个渠道。学校特有的仪式、典礼,同样是校园文化借以传播的有效形式。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将其开发出来,用器物形式、仪式和典型形式发挥教育作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而有效的手段。

第六,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心理问题的研究。校园文化作为微观的文化氛围,构成了校园内部的心理环境,有力地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师生员工的理想、追求、道德、感情和行为,发挥着凝聚、规范、激励和导向作用。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更新机制。

事物不会永远停留在原有的状态,它是上升的、前进的、变化的运动。高校校园文化既是多元的,也是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新的过程。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为明辨这种共生而多元的文化景观,在这个背景下的微观文化——校园文化也必须更新。

第一,校园文化与内外环境的协调。学校不是社会上的一叶孤舟,学校也不是与尘世远离的世外桃源,学校是与社会息息相通的小社会,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校园文化必须与外部环境相协调。首先是与外部政治环境相协调。宋代政治家欧阳修说过:“学校,王政之本也。”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人才乃国家政治之本,因此,学校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其次是与外部经济环境相协调。现在,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各显神通,用各种优惠条件争夺人才。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学生的价值观必然与改革开放前大不一样,他们想的是兼顾个人与国家利益,兼顾事业和金钱,在有矛盾的时候,则表现出很大的动摇和困惑。包括对专业的选择,对选修课的取舍,都与人才市场的信息挂钩,从社会需要出发进行权衡。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也应发生深刻的变化,否则无法适应经济基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再次是与外部文化环境相协调。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微观文化,它必然受到社会宏观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不断改变自己,以便与外部文化环境协调起来。最后是与内部环境的协调。校园文化产生的内部原因,是内部环境的客观要求,内部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导致校园文化的调整。内部环境的变化包括:内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的变化;学校发展战略、奋斗目标的调整;学校校长及领导集体的变化;教职工队伍的变化;学生队伍的变化。这一切都会显著地改变校园文化的特征。对校园文化进行及时整合,使其保持与环境的协调一致,从而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进入良性循环。

第二,校园文化的更新。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应该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展;校园文化是学校内外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应该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更新。一般而言,校园文化的更新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审时度势,进行更新决策。选择什么时机进行校园文化的更新?这是学校领导面临的重要决策课题。决策是否正确,则取决于学校主要领导人把握主客观情势的能力及其教育思想的水平高低。其次,发动群众,形成更新共识。文化的变异,是群体中人员互动的过程,也是将学校的更新决策群体化的过程,是在新的内外环境下形成文化共识的过程。要以恰当的形式,发动本校师生开展群众性的讨论,结合继承本校的好传统,重新塑造校园文化。最后,大胆实践,塑造崭新模式。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校长、书记和师生员工对本校校情的认识,对外部环境的认识,都不会一次完成,因而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对更新了的校园文化进行考察、修改和完善,是校园文化更新的必要阶段。所谓“不变中有变”,就是指对传统的继承不是僵化,更不是复古,而善于给传统观念发掘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崭新内容。高校作为青年文化建设的主流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开拓创新,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探索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培养合格人才的新思路。

中共中央指出“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根据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认真研究:质量提高、文化建设、制度创新。质量提高是大学的目标所在;制度创新是大学目标实现的保障;文化建设是质量提高和制度创新不可缺少的基础。我们不但要搞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且要抓好它的理论建设和研究。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

作者简介

朱续章 男,1971年2月生,陕西横山县人,硕士学位。历任宁夏医学院学生工作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学生处副处长,成教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等职,现担任宁夏医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先后发表论文多篇,并荣获国家教育部大学生就业优秀论文奖、自治区大学生就业优秀论文奖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