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田园文化建设十大课题

乡村田园文化建设十大课题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这里提出的依托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建设魅力村庄和景区;有规划地开发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
乡村田园文化建设十大课题_旅游文化创意与规划

有农业, 自然就有农业文化。最早的当数河姆渡稻作文化。但作为独立的中国的乡田园文化系统,其渊源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产生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代表人物便是大家熟悉的陶渊明,他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他隐居在哪里呢?隐居在乡村,并且写下了著名的《桃花源诗并纪》《归园田居五首》《归去来兮辞并序》等诗赋。“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二十首》)陶渊明所描绘的乡村古朴风景诗句早已脍炙人口。而春秋代谢、乃育乃繁、行歌负薪、酣酒赋诗的乡居生活体验,也深深打动了很多厌倦于辗转朝堂及城市喧嚣生活的文人墨客。

从自然的山水田园到文化的山水田园,从自在的乡村田园到审美的乡村田园,陶渊明起了很大的作用。从此,乡村和乡村田园文化进入人们的视线和文学创作画卷,这个影响一直到了唐代。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桃源行》几乎是对《桃花源诗》乡村情景的诗情画意再现。而他七首六言绝句组诗更直接名为《田园乐七首·其六》:“桃红复合宿雨,绿柳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晚年隐居辋川的王维更加热爱乡村田园,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他对乡村生活的体验热爱在著名的田园诗歌《渭川田家》里表达得淋漓尽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从陶渊明到王维,歌唱中国乡村的山水田园诗歌逐渐蔚为大观,涌现了许多诗人,汇聚为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与此同时,千百年来“行吟田园,旅居乡村”,成为中国士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理想寄托而影响到大众。由于从乡村田园发现了乡村田园文化的魅力及其具备的鲜明独特美学价值,乡村重新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使乡村旅游日后越来越吸引人。这不但是文学、美学上的一个很大的贡献,也是对旅游的划时代贡献。

乡村田园为什么这样受人喜爱?因为乡村田园文化概括起来有四方面的美学价值:一是乡村田园自然风光的游赏美感享受;二是乡居生活的休闲隐逸之乐趣;三是乡村农家农事劳作的生活体验;四是浓郁的父老乡亲和民俗风情。

正因为乡村田园文化包含着如此丰富的自然、生活、社会历史、民俗内涵,乡村旅游才如此吸引人。由于激发了文化创意,通过注入、再现、提升乡村田园文化,创造乡村旅游的美学意境,我国涌现了一大批文化内涵深厚、特色鲜明的旅游乡村。我们发现,现在优秀的乡村旅游点基本上都是充分挖掘展示乡村田园文化的上述四个方面的美学价值,注入文化,提升品质而发展起来的。例如,湖南湘西的武陵源·桃花源,就是直接受益于《桃花源记》,再造桃花源的乡村田园风光美景,从而形成了乡村旅游品牌。山东蓬莱马家沟乡村旅游提供的是乡村度假的乡居生活体验,成为国家和山东省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乡村旅游成为中国旅游的热点,2015年德清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61.5万人次。安徽黟县的西递和宏村之所以声名鹊起,是因为它们保存了完整的原生态乡村民俗风情。此外还有很多休闲农业、采摘园、亲子农场、开心农场以及特种种植养殖业基地,则是以体验农业生产活动而取胜的。如上面提到的著名的海南省三亚市的玫瑰谷乡村花海田园以及台湾的清境农场、台一农庄等。

由于乡村田园文化的注入,乡村旅游摆脱了农家乐“吃农家饭,住农家炕”的简单模式,美丽乡村也有了文化灵魂和美学品质,上了一个台阶。有人称之为乡村“文艺复兴”,更有人从理论上概括为乡村旅游的“新田园主义”,认为这是今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新时尚潮流。

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的兴起一方面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战略,另一方面是国家和人民开始重新审视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灵魂——乡村田园文化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上升到乡村文化建设层面,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四美基本内涵:“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 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将它形象地概况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四美”要求,再到饱含人文情怀的“记住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乡村田园文化美学价值认识的飞跃。

那么,乡愁是什么?乡愁实质上就是基于乡土、乡情的故乡人文情怀。记住乡愁,就是守护故乡的精神家园。乡愁不但体现了乡村田园文化的美学意境,也是乡村旅游追寻的最高境界。乡愁是一生情,正如《记住乡愁》歌里所唱:

忘不掉 故乡情 谁眼里 闪琉璃;

总清晰 温酒里 谁鬓间 银丝起;

归故乡 家书吟 星光起 鸿雁系;

点点滴 乡音起 月光低 愁换喜。

2015年8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通知强调了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文化不可割裂的依存关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其中特别强调乡村文化建设:要求“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依据各地具体条件,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 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

这里提出的依托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建设魅力村庄和景区;有规划地开发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就是今后乡村文化建设的五大目标任务。

具体来说,乡村田园文化建设包括哪些内容,从哪些方面着手实施呢?

(一)保护农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传承乡土建筑文化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说:“我们的农耕文明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历史便是从村庄发展起来的。”但是多年来有的传统村落因为人走屋塌自然消亡,有的则在城镇化进程中被拆除、被改建。最近几年,传统村落遭损坏的新闻屡见报端。 目前全国经调查上报的1.2万多个传统村落仅占国家行政村的1.9%, 自然村落的0.5%,其中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村落已经不到5000个。据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在2004年尚有9707个,但到2010年仅存5709个。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2007年我国住房和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开始组织全国传统村落调查,从2012年起在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陆续确定了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名单。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载体,乡村是乡土文化的载体。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民族文化的家园、中华儿女的乡愁、乡村旅游的名片。近年来乡村衰落甚至消亡,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威胁,因此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及乡土建筑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只有先保住、守住,不让这些村落消失,才能谈发展。保持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不但可以留住文化的根、守住民族的魂,把传统村落打造成村民生存发展的美好家园、心灵宁静回归的生态乐土,而且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江西省婺源古村。山明水秀的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婺源古村落,是当今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县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村庄一般都选择在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的地方。灵岩古洞群、古树名木、明清建筑及古文化,是婺源风景的四大特色。在青山绿水中,不经意路过的一棵古树、一株老藤、一段断壁、一眼深井可能都蕴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以山水田园和古村落、古民居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安徽黟县宏村号称“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至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宏村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宏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选址、布局与景观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宏村环境优美,传统村落格局保存完整,现存明清时期古建筑138幢。因为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四周山色与粉墙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宏村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宏村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联合国专家称赞它为“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

福建省闽西山区连城县宣和乡培田古村。培田客家古村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这个面积仅13.4平方公里、住户300多家、村民仅1000多人的小小村落,保存着30幢大宅、21座祠堂、6处书院、1条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处庵庙道观,总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全村建筑的博大精致、建筑工艺的精湛,保护之完好、珍藏品之多,以及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为外界所叹服,被誉为“福建省民居第一村”。其他如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梅州围龙屋等,作为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保存都十分完好,因此成为今天驰名世界的文化遗产和乡村旅游目的地。

敬畏历史,尊重文脉,保存、延续古民居的建筑文化,就是留存乡土文化记忆和乡愁载体。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建筑设计大师王澍,在接受浙江富阳市洞桥镇文村、大溪村乡村规划设计后,设计了8种乡居房型供村民选择。为了保存江南传统民居文化,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坚持引导村民使用杭灰石、黄黏土和楠竹等材料改造乡居,将村内水泥路还原为青石板路,恢复了古民居的水利枢纽。他亲手打造的14幢“新民居”使文村的乡村旅游很快火起来。元代黄公望名画《富春山居图》描绘的富春江两岸诗意生活景象,在王澍打造的文村新居得以再现。文村被喻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许多城市游客不远千里慕名来这里,就为享受一下这个“富春山居新民宿”。

(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文化遗存,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

乡村生态环境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其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所营造的乡村面貌,直接关系到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和追求。我们从古代山水田园诗歌里就可以感受到桃花源式的理想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现实的情况是,我国许多乡村由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和公共设施投入不足,管理缺失,村民环境意识差、居住人口增加,造成普遍的乡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根本不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条件。要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必须注重传统村落生态环境的延续性,倡导生态文明,教育村民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建一批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美丽生态村。实施整治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境项目,特别是治理文化遗产周边、公共场地、河塘沟渠等公共环境,实现村容美化。同时在传统村落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沙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村庄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对古树名木、风景林和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在进行景观建设美化环境时,要合理规划建立传统村落物种栖息地核心区、缓冲区和廊道,恢复乡土景观板块。

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四川省郫县青杠树村、河北省馆陶县寿东村就是通过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荣获中国十大美丽乡村荣誉,成为生态优美的休闲乡村。

高家堂村近20年来,大力整治环境,坚持发展生态经济。村庄建设生态无水公厕和生态景观水库、农民小公园。引进国外先进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成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能处理村民70%的生活污水。境内植被良好,山清水秀,是浙江省第一批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绿色小康村”。 2013年整村创建成为国家3A级景区。

四川郫县青杠树村是在一处川西林盘旧址上新建的村庄,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新建与保护中寻求一种自然和谐平衡。在规划之初,有关部门对林盘中原有的大树、竹林进行了测绘,建设中统一保护。在建设过程中,青杠树村始终把生态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来保护和利用。在规划居住点时,所有的房屋、道路建设,都必须遵循“不改变田园肌理,不破坏河流沟渠,不砍伐成型竹木”的规定;除了保护原有的树木,后来村里还补栽了一批桂花、银杏、香樟树等风景树木。房屋改造,遇到有树木和房屋选址冲突,改变房屋的位置,绝不破坏树木生态;树木挡住了道路建设,道路改道,树木保留。经过打造的郫县青杠树村,村内小桥绿水,灰瓦白墙,有错落有致的屋顶、挑梁以及生长茂密的各式水生植物,整体呈现出一种徽派建筑与川西民居相辅相成的水韵田园风格。

河北馆陶县寿东村位于县城以西3公里处,共有188户居民,曾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按照“乡村风情,魅力小镇”的定位,走出了一条“尊重民意、留住乡愁、做强产业、改造提升”的路子。一方面,修旧利用,保留乡村风情。把废弃房屋、废弃宅基地、废弃大坑充分利用起来,或建公共服务设施,或打造成为景点,或栽植绿化苗木,变废为宝;一方面,增加方便舒适、富有品位的城市时尚现代元素,作为引领农村文化、改变农村生活的载体。在寿东,城市里才有的阅吧、超市、酒吧、咖啡屋、微电影等落户美丽乡村。寿东村引入“粮画”企业,带动周边10多个村庄专业从事“粮画”创作。目前寿东村已打造出景点28处,并且还在不断添加新的景点,形成了一条完美的精品旅游线路。

(三)建设和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及各有特色的魅力村庄,使之成为记住乡愁、承载乡土记忆的精神家园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破坏当数建设性破坏最严重。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乡村大拆大建,还有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不恰当地引进城市建筑。传统的村落格局被肢解,传统民居被改建得不伦不类,儿时嬉戏的院坝不见了,古老的街巷被洋灰马路取代了,故乡杨柳依依的池塘被填平了……“城不像城乡不像乡”的乡村已经无法使人们记住乡愁,承载乡情。

2015年5月,贵州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保持传统村落空间的完整性、保持传统村落文化的完整性、保持传统村落价值的完整性”。笔者认为,这是对目前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建设性破坏行为的最具针对性的指导原则。凡是保持了三个完整性的传统村落和民居,现在都成为著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如,云南丽江的束河古镇、云南德宏州瑞丽市勐卯镇喊沙村、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镇。最典型的是北京市爨底下村命运戏剧性的变迁。

北京爨底下古村

几十年前,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了改善山区农民的生存条件,将一批地处偏僻的山村迁移至平原。当时距北京90公里的斋堂镇爨底下村,因为无力搬迁而保留在原地没有搬迁。由于保存了京西古道上古老山村的完整格局和传统民居,如今它已经成为北京市著名的乡村旅游地。漫步古村青石板铺就的古街巷,依山而建的错落村庄,70余处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结构严谨的垂花门楼,雕刻精美的石门墩,独具匠心的砖雕影壁,百年古槐……仿佛穿越了历史,令人感受到400多年前古朴的明清风貌。爨底下村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是我国保留完整的北方山村古建筑群。2009年,爨底下入选为北京市最美乡村。爨底下保留了历史记忆、地域特点、山村风情,从而也成为记住乡愁、承载乡土记忆的精神家园;而那些被搬迁的村落则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消失了。

(四)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推广和延续,提升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和水准,营造乡村旅游的文化氛围

民俗是人类为生存而适应环境形成的一种世代相习的文化现象,它既是模式化了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也是长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体系。因此它是一种活态的民间文化系统,能够生动地反映文化的传承过程和现状。而乡村民俗是在农耕文明下形成的村落文化。由于地方性、传承方式的口头特征和历史局限,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或随乡村消失而流失。特别是一些非遗性质的民俗文化、民间信仰和民族传统,有时被误解为迷信,连传承人都找不到。实际上它们蕴含和隐藏着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和历史信息。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东北农村的萨满(跳大神)、哈萨克族的草原阿肯弹唱、北方旱作地区乡村“祈雨”仪式和“牛王爷”“马王爷”“蚆蚱爷”(虫王)崇拜等。陕北榆林市神木县窟野河畔一个小乡村有个小庙叫河津寺,里面的供奉的神主不是佛像,而是牛王爷、三只眼的马王爷,类似蝗虫造型的虫王、雷神雨师、龙王、狐仙、鸡婆(毗蓝婆)等民间信仰的东西。其实这些都与当地的农耕文明、乡村生产生活有很深的渊源,是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城市里一般人都不太知道。如果对这些民俗文化正确认识、挖掘包装,不但可以再现乡村历史的原生态,而且也能够成为乡村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乡村民俗文化一般有节庆活动、婚丧习俗、民族宗教节日、乡村传统风俗、纪念庆典等类型。这些民俗文化在城市文化和时尚的冲击下渐渐没落和遭遇传承困难,从而随着乡村文化消失,急需挖掘、保护和传承下去。事实上,乡村旅游很大的吸引力来自民俗文化。

新疆旅游有句名言:“不到南疆不算到新疆。”原因是南疆的民族风情最浓厚、最原生态。维吾尔族群众在聚会时都有麦西来甫(维吾尔语中意为“聚会”)歌舞活动,在喀什郊区乡村旅游最吸引游客的就是果园麦西来甫。游客在果园采摘、餐饮、游玩,各族群众一起跳麦西来甫,亲身体验维吾尔民族民俗文化。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民间聚会一定要表演著名的“鹰舞”。在帕米尔高原石头城下的金草地上,经常有这样的民俗活动,使旅游者终生难忘。笔者2007年主持编制新疆喀什地区旅游发展规划时感受颇深,因此将民族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开发项目。

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划龙舟、包粽子、挂香包、插菖蒲是中华民族端午节延续几千年的风俗。这一天如果没有这些民俗活动,简直就不算过端午节。因此凡是有江河湖泊的地方,都会把龙舟竞赛作为重要的旅游文化项目。记住乡愁是要有实在的乡俗风情表达的。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乡土风俗逐渐恢复,标志着乡村文化的复兴,也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活力。例如,甘肃南部的康乐、临潭、卓尼、渭源一带,民间历来有农历六月初一到初五在康乐县莲花山唱“花儿”的花儿会。每年这个时节,莲花山是一片歌的海洋,约10万人聚集盛大歌会。这里也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2005年,莲花山花儿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如,甘肃临潭古称洮州,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互市。据记载,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为平番屯边,派征西大将军沐英、常遇春等征调江淮地区军民十八路大军至洮州卫。此后屯军后裔一直保留了江淮风习:着明代服饰装束,民居为徽派建筑,说江淮官话,称妇女为“尕娘娘”。于是在临潭县新城镇一带乡村形成了一个具有700年历史的江淮人群体。庙花山修庙宇“常爷庙”纪念屯军西征的祖先,塑沐英、常遇春、徐达等明代开国大将像祭拜,端午节龙神庙会抬着十八路龙神游行。于是当地挖掘这一历史和民俗资源,形成“草原深处的江淮遗风”这样一幅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西迁节歌舞表演

土族婚庆长达旬月,号称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内容非常丰富。如果开发为类似迪斯尼那样的“花车巡游”,一定会惊艳世界。笔者在编制《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中国土族园——彩虹部落旅游区总体规划》时,详细调研了青海互助土族的婚俗仪式和庆典,策划出了花车巡游庆典、筵席歌舞盛会、彩虹秀——土族盘绣服饰等一系列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许多民族的民俗节庆都是当地乡村文化的代表,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全民参与影响巨大,也是非常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如,云南德宏州景颇族的目脑纵节、瑞丽市的傣族泼水节、大理白族的三月三,新疆维吾尔族的诺茹孜节、古尔邦节,内蒙古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海南黎族的三月三,藏族的雪顿节等,都需要在民族乡村文化建设中传承发扬。

那些具有纪念意义、一度中断失传的、衰落濒危的民俗节庆及活动更需要作为乡土文化的非遗资源尽快挖掘抢救、保护传承,从而使我们的乡土记忆更加完整、真实,使我们的乡愁寄托更加生动、感人。如,新疆伊犁博乐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东归节”(纪念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部24万人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祖国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西迁节” (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官兵及眷属4000多人奉乾隆皇帝命从盛京西迁伊犁屯垦戍边),东北乡村的萨满(跳大神),甘肃临潭古洮州的十八路龙神庙会,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林丹汗宫廷舞乐,河南禹州市神垕镇开窑节祭奠土山大王的活动等。

(五)有规划地开发富有乡村文化传承和设计创意的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尽快实现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的重大提升改造

在我国,完整保存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农村毕竟有限。大多数乡村经过时代变迁和沧桑岁月已经面目全非。振兴乡村,改造乡村以适应乡村旅游飞速发展的需求,成为今天多数地方乡村人民的渴求。因此在有条件的乡村开发建设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等形成旅游服务经营场所,不但是转变农业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的必然结果,也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这项工作需要引进社会资本和外部文化精英,单靠农民个体无法完成。前文提及的德清县莫干山就是按照这个路径,以政府引导支持、本地农民自愿、外部精英规划建设、各方合作经营的方式实现的。最著名的当数裸心谷。为了达到乡村文化传承和设计创意的目的,德清县还制定颁布了全国首个《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规范。《标准》根据乡村民宿的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水平、主题特色等软硬件水平,将乡村民宿依次划分为标准民宿、优品民宿、精品民宿三个等级。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滋养一个乡村的乳汁,也是乡村游子的根。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城市化”逐渐侵袭乡村的今天,文化更成为一个乡村被记住的特有名片。而这个名片上的标志物就是乡村酒店、民宿。乡村酒店和民宿体现了一种具有原真性的生活状态, 自在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像是我们最终要回归田园自然的“桃花源”,代表了一种人文情怀,它恰恰符合当下追求自我、体验生活的乡村旅游者的心态。

上海世博会的景观工程总顾问、设计师朱胜萱在浙江莫干山以民宿起步,开始了一系列的乡村探索。他引入台湾“生产·生态·生活”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力图在莫干山建立农垦、乡居加集镇的乡村生态圈。除了“清境原舍”民宿之外,还引入了创意市集、主题餐厅、乡村书屋、老照片展等模式,构成乡村的生态圈聚落,以活化乡村。

莫干山“法国山居”

建筑师张雷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可持续乡土建筑研究中心在浙江省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深澳古村等地开展“莪山实践”乡土建造活动。在这个有着1900余年的悠久历史, 目前仍完好保存着40多幢明、清楼堂古建筑的古村落,他们以村中清末古宅景松堂为主体,改造更新周边民居,在彰显建筑外表面历史肌理感的基础上,保留传统建筑的基本格局和精美木构雕饰,造就内部空间的舒适性和当代性,建成包含了对村民开放的社区图书馆、人文与民俗展示空间、地域文创产品商店等复合业态——“云夕深澳里书局”,使之成为旅游度假、商务休憩和村民交流的理想场所,成功打造出富有故乡记忆体验型和社区人文归宿感的修心驿站。

而艺术家渠岩在山西许村长期进行艺术实践,以艺术延续传统,修复乡村的理念,规划设计并建成了“许村国际艺术公社”。

以上介绍的三位以人文情怀来到乡村规划设计建设乡村酒店、休闲农庄、公共文化设施和特色民宿,以完成乡村文化传统的传承使命。而在杭州城西整整绵延10平方公里的长乐林场的森林、湖泊、茶园、稻田间,宋卫平与物产集团合作的春风长乐正在规划通过大规模的乡土建设,力图再造一个复合功能的“农林小镇”,使之成为像日本北海道,或台湾垦丁那样,宜居宜游宜业的“乡村国家公园”模板。整个小镇被称为“一环六园”。环抱小镇中心和六园的,是一个“世界农业环”。放眼原野,大片大片的全是茶园、稻田、果园和油菜花田,以及山坡上幽暗浓密的森林。六园分别是香药稼圃、温泉溪谷、古寺禅茶、桃源牧场、耕读人家和森林硅谷,其中规划了文化街区、创意酒店、特色民宿、小型农庄、度假酒店、乡村手工艺作坊等。

上述案例真正做到了把乡村旅游经营场所提升到文化服务产业的境界水准,是今后乡村旅游产业转型提升的方向。

(六)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乡村传统手工艺,发展乡村创意文化产业

甘肃庆阳农民手工艺品——香包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和其他表达方式口头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风俗习惯、口头文学、民间民族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技术或其他艺术。乡村的“非遗”代表了乡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但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冲击造成乡村衰落,其濒危程度更加严重。挖掘乡村“非遗”,不但对振兴乡村、重建乡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发展乡村创意文化产业,为乡村旅游提供丰富的旅游文化产品和文化体验活动。我国广大乡村的民间戏曲艺术,如华阴老腔、湖州南浔古镇的昆山腔、安徽凤阳的花鼓戏、东北二人转等,河南宝丰马街书会展示的各种曲艺,以及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民族音乐艺术,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的民族史诗说唱《江格尔》《玛纳斯》《格萨尔》,各地的民歌如“陕北信天游”“内蒙古长调”“四川船工号子”“西北花儿”“江浙采茶调”等,都已经成为乡村旅游文化的重要产品。有的已经发展壮大为文化产业品牌,如宝丰马街书会、张北草原音乐文化节。

近年来乡村手工艺逐渐得到重视。甘肃平凉草编、庆阳香包,山东潍坊的风筝,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与江苏桃花坞的年画,青海互助土族的盘绣,江苏常州苏绣,河南禹州市神垕镇钧瓷烧制,陕北剪纸等工艺品丰富了乡村旅游的休闲购物。一些经过挖掘提升的手工艺成为乡村文化创意的大产业,不但传承了传统文化,也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如,青海黄南州上下吾屯村的唐卡艺术产业远近有名,2014年唐卡产值达2.43亿元,超过全州年财政收入;常年从事唐卡产业的有2.2万人,占全州人口10%,这里也成为“热贡艺术之乡”。甘肃庆阳市乡村妇女有制作香草包的传统技艺,香包发展为大产业;2014年在庆阳市第四届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向国内外销售香包132万件,收入达3000万元。

由于乡村手工艺和文化产业的助力,许多普通的乡村成为著名的文化之乡。例如,景德镇市郊约14公里的三宝村,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景德镇本土的陶艺家李见深先生在这里创办了个人的工作室,逐渐吸引了数千位陶艺家聚居于此,其中不乏一些深居简出的大师。现在整个三宝村已日渐规模,成为传承中国人陶瓷传统技艺与记忆的陶艺文化村。著名的苏州木渎古镇有一条商业文化街,依靠挖掘乡村民间手工艺,打造出由船娘、绣娘、织娘、茶娘、扇娘、灯娘、琴娘、蚕娘、花娘、歌娘、画娘、蚌娘组成的“姑苏十二娘”,浓缩了2500年吴文化精华的历史内涵,成为木渎古镇吴文化的常青品牌。

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乡村传统手工艺,发展乡村创意文化产业,重建乡村文化,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工作。

苏州木渎镇姑苏十二娘风情园

(七)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通过创意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简称GIAHS)的定义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简单地说,所谓农业文化遗产就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业系统、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 目前我国已经有11个项目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陕西佳县古枣园。我国农业部目前已经公布了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共62个。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使农业实现了几千年间的超稳定发展、中华民族丰衣足食,也造就了我们这个农业社会的精神和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是国家的主要文化财富,它们不仅维持了农民生存、农村社会传统价值、乡村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还将成为乡村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乡村文化是在农耕文明哺育下成长的,农业文化始终是农村传统社会和乡村文化的基础。因此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是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的不能动摇的原则。现在一些地方在强调农业现代化时,全面否定传统农业文化价值和成就,一些乡村旅游引进不恰当的城市化经营方式,过度商业化,都是背离了这个原则造成的。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是六个方面:对传统农业系统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实施有效保护;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实施全面保护;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实施有效保护;对传统农耕信仰等实施综合保护;对当地特有农作物品种实施有效保护。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及美丽乡村融合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各类主题性农园、小型农庄,把农业文化遗产转化为创意文化产业、农业文化旅游产品。前文提到的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现在已经是旅游景区了。吉林省东辽县鴜鹭湖旅游景区其实就是流转农民土地后,采用稻鱼鸭共生系统建设的现代农业园。他们生产的稻米不施农药化肥,成为畅销的绿色品牌“鴜鹭湖蟹稻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响水村朝鲜族过去在火山岩稻田种植稻米,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文化。村民把至今保留的数百亩火山岩稻田保护起来,延续朝鲜族传统耕作方式,加强了响水稻米科技手段展示,成了响水乡村文化旅游的主要产品。有些地方采取建设“农业文化博览园”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传统农业的春种秋收耕作及农器具、农产品加工、农村生活用品等,如江苏溧阳的农业文化园;有的乡村建设亲子农场、都市农庄等,采用体验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形式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旅游休闲。这些都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很好的办法。鉴于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逐渐淘汰失落,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便在草原上选择草场、一两家牧民家庭,开辟“牧人之家”旅游项目。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上,一处牧场,几顶蒙古包,一辆勒勒车,一只牧羊犬,赶着羊群放牧,骑马、挤奶、剪羊毛、喝奶茶、听蒙古族长调……这就是“在草原上做一天牧民”的旅游项目内容,吸引了不少旅游者,也传播展示了原生态的草原游牧文化。

(八)根据乡村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开发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乡村养老养生、 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方式和乡村度假产品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大部分还是农家乐,以吃住为主,旅游产品单一,没有很好地发挥乡村自然生态和乡村文化资源的优势。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规模化经营的组织和手段,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还不完备。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旅游的产业要素聚集起来,就会和台湾地区的乡村旅游一样,从乡村观光发展到乡村休闲度假,从单纯民宿服务发展为以主题农园、庄园、牧场为支撑的农耕文化体验、户外运动、乡村养生养老、野营探险、 自驾车旅游等各种旅游方式,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目前我国凡是休闲农业和农业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区,乡村旅游都很受游客好评,如海南三亚的玫瑰谷,浙江德清的莫干山,陕西兴平李家坡村、袁家村等。

(九)加快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丰富乡村文化娱乐活动

乡村衰落、城乡差距加大,最明显的表现在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落后,投入不足,年轻人深感乡村缺乏文化生活,最终导致乡村人口流失,农村社区空心化。因此,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把公共服务设施作为重点,解决乡村文化娱乐活动的场地、设施,使乡村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如乡村图书站、文化活动室、广播电视、通信网络、超市、文化广场等。

为此,2013年海南省公布了《三亚市乡村旅游服务规范与等级划分评定》。2014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要用三年时间,投资750亿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在农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改造危房工程,饮水安全工程,街巷硬化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工程,文化室建设工程,便民连锁超市工程,农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工程。“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最大的综合性民生工程,基本覆盖了乡村住房、道路交通、饮水安全、商业购物、通信、电视广播、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所有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这实际上就是乡村文化建设硬件投入的内容。“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取得很大成就,一座座乡村旧貌换新颜,给乡村文化建设打下了物质基础。

除此之外,许多乡村其实还有一些创意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创新项目,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如,浙江丽水市松阳县平田村的创新公共文化项目——“平田农耕馆”:即在建筑师的帮助下,将村口几栋破损严重的夯土村舍,改造成为新的村民中心,同时成为对外展示乡土农耕文明和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窗口。茶场上的“竹亭”:每年的采茶季节,尤其清明前,会有大量受雇的外地茶工前来此处,而附近的老人也常带着孩子和狗来散步。在此设立竹亭供歇脚用,对于游客、茶工、居民,都是一大方便。“竹林剧场”:建筑师直接利用生长的竹子,像编竹筐一样,用天然竹子围合出一个类似穹顶的自然空间作为乡村文化广场。又如莫干山乡村的农贸集市、地域文创产品商店、乡村书屋、停车场等。

(十)通过“互联网+”“旅游+”等现代科技文化手段,加快乡村旅游智慧化,实现乡村旅游的便利化、出游方式自助化和乡村旅游产品选择多样化

乡村旅游者很少依赖旅行社团队旅行,他们选择更加自助的方式开展乡村旅游:包括交通出行的自助化, 自驾车、单车或徒步出行,旅行事务的自助化,订房、订票、订餐的自助化,更加愿意选择利用乡村环境和资源开展自娱自乐活动。同时,随着乡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客源构成趋向多元,一些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中远程的国内游客以及境外旅游客源。为此,主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日益注重品牌建设,加大了宣传促销的力度。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乡村旅游的国际化也随之加快。而“互联网+”“旅游+”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的介入,是对服务自助化、便利化,旅游方式多样化,客源多元化的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之要求的积极应对。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许多乡村,已经具备了条件,将现代科技手段纳入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如民宿服务线上预订、农副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网络、线上票务系统、互联网金融消费结算等。还有许多乡村已经加盟携程、途牛、驴妈妈等大型网络旅游服务商,扩大了乡村旅游的市场和品牌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