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新农村建设到创建美丽乡村

从新农村建设到创建美丽乡村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新农村建设带动了乡村旅游。“五朵金花”的出现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2015年农业部正式对外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国家标准委和住建部在总结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创建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15年6月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这个标准首先界定了美丽乡村,即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
从新农村建设到创建美丽乡村_旅游文化创意与规划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乡村是乡村旅游的物质和文化载体。根据住建部“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性研究课题”田野调查和初步的大数据分析,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乡差距大,特别是交通、通信、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及卫生状况差,造成传统村落危机,劳动力流失,空心化老龄化严重,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习总书记曾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把中国的乡村建设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从建设美丽乡村着手。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从20世纪80年代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农村建设开始的。我国新农村建设之初曾提出了笼统的四句话,“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其重点仅局限于新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村容整治等物质层面,尚未涉及乡村田园文化建设。但是新农村建设带动了乡村旅游。

成都市三圣乡五朵金花

最早的典型是四川省成都市三圣乡“五朵金花”。三圣乡其实是成都市郊区的5个小村子:红砂村、幸福村、江家堰村、驸马村、万福村。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2004年时有农户3840户、13 040人,人均耕地面积仅0.7亩,以种植经营果蔬、花卉苗木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5311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在锦江区政府的支持下,借助2003年成都市政府在三圣乡举办“中国成都首届花博会”之际,集中财力,借势造势,将花博会周边的5个村庄在原来种植经营花卉的基础上,由政府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一业”产业的“花”主题旅游村。①村庄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实行农房景观化改造和乡村环境营造,建设一幢幢赏心悦目的老成都民居和仿欧式建筑群,把田园变成了公园、农村变成了景区。②基础设施城市化现代化。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对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给游人较为舒适的观光、休闲环境条件。③景观打造生态化、田园化。在保护原生态植被和农田利用的基础上,以田园风光为主体,打造观光、休闲场所,进行乡村情趣的农耕文化的建设。新建绿地、湿地,建成微水治旱工程、农业文明记忆馆和迁建牛王庙,同时举办梅花节、菊博会等吸引人气,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④开发土地集约化,对土地硬化严格监督,整合农宅,拆除违建,严禁乱搭乱建,减少农户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山、沟渠、坡坎等土地修建会所,盘活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⑤开发建设注入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锦江区把乡村田园文化和产业因素注入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培植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文化旅游与传统农业相结合,赋予“花乡农居”花卉文化内涵。如挖掘“幸福梅林”梅花传统文化,注入“荷塘月色”音乐、绘画艺术内涵,再现“江家菜地”农耕文化,展现“东篱菊园”菊花韵味,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旅游活动,最终打造出了红砂村“花乡农居”、幸福村“幸福梅林”、驸马村“东篱菊园”、万福村“荷塘月色”、江家堰村“江家菜地”。三圣乡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结合,大力发展都市旅游,整体提升“农家乐”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的五朵金花,先后被国家旅游总局、建设部、文化部、林业局等部门授予“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五朵金花”的出现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从2003年到2013年的10年间,摸索中前进的新农村建设逐渐明确了方向,注入了更具体的乡村建设改造的规范内容:乡村环境整治,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传承保护和乡村文明建设,乡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新农村建设向美丽乡村目标聚焦的基础上,蓬勃发展的农家乐也有条件开始向作为一个产业的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娱乐、文化体验综合发展的方向提升转型。总之,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了乡村风貌。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期,由于没有执行标准,许多地方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没有把握住,甚至走了样,新农村建设变成了农村地产。2013年农业部开始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传播乡村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以“自然生态美、生活幸福美、文化和谐美、创新引领美”四美为评选标准,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2015年农业部正式对外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农业部将各地的创建经验总结提炼为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并将之作为中国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它们是:①产业发展型模式: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②生态保护型模式: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③城郊集约型模式: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④社会综合治理型模式: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⑤文化传承型模式: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⑥渔业开发型模式: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⑦草原牧场型模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⑧环境整治型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⑨休闲旅游型模式: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⑩高效农业型模式: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2015年12月农业部揭晓“2015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评选结果,山东沂南县常山庄村、重庆武隆县豹岩村、四川郫县青杠树村、河北馆陶县寿东村、内蒙古西乌旗诺干宝力格噶村、陕西兴平市李家坡村、新疆阿勒泰禾木村、云南德宏州喊沙村、广东江门市茶坑村、浙江安吉县高家堂村等十个乡村评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

国家标准委和住建部在总结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创建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2015年6月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GB32000—2015)国家标准。标准的发布使美丽乡村建设从以往的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成为全国首个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标准。这个标准首先界定了美丽乡村,即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美丽乡村建设指南》除了要求未来美丽乡村要体现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和行为美“四美”外,还设置了一系列硬指标。标准明确规定了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8项建设任务,用以指导以村为单位的美丽乡村的建设。

按照这个标准,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的乡村改造应当是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值得推荐的一个成功案例。莫干山位于湖州市德清县西部,为天目山的分支,挺拔峻峭,秀丽多姿。整个莫干山地区,东至东南为三桥埠、武康,南至筏头,西至铜岑山,北至龙池山碧坞,东西横亘15公里,南北纵贯12.5公里,方圆百里有余。这里虽然有莫干山风景名胜区,但多年前莫干山许多乡村依然守着青山绿水找不到出路。除了传统的小农耕作,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小农经济衰落和乡村衰落使年轻人失去信心,离乡他去。留下空心化的凋敝乡村建筑、废弃社区和小片土地耕作。这里和现状中大多数乡村一样,生产力有限,除了种地,还有漫山遍野的竹林和茶园,在当时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

在德清县政府的统筹规划指导下,莫干山乡村改造拉开序幕。除了发动村民自发改造,政府也加大了资金投入,主导了乡村无力进行的街道、车站、停车场、乡村集市公共设施配套等项目。所有街道和建筑外立面保留恢复了原有建筑的民国风格。乡村业态依然,街上老式照相馆、布鞋、面馆、当地特色饭店、理发店、咖啡馆、特产店应有尽有,这些建筑在法式梧桐的映衬下散发着几分民国风味。为了保护和创造乡村景观,延续莫干山千年文化,景观改造尽量用本土材料,保留乡土的竹林、茶园和桃、梨、杨梅等果园,使良田山林如旧,建筑和景观宛如原生,既生态又和谐。同时引进鼓励外部社会资本和精英带来崭新的乡创理念,投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建成了裸心谷、后坞生活、法国山居、安缇缦·莫干山度假区、西坡山乡度假酒店、骑迹、西坞里73号、山中小筑、大乐之野、隐居莫干、清境原舍、庾村文创园·茧舍、莫干山庾村1932文化集市、草堂书屋、乡村音乐节等一大批乡村民宿、度假区、度假酒店、公共文化设施、乡村集市。改造后的莫干山乡村并无特别打造的景区和景点,一路风景,一路小品,一路民宿及精品酒店,这些构成了莫干山绝对的旅游吸引力。乡村改造一方面为农民改造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为游客提供了度假场所。离乡远走的村民逐渐回归家乡,经营乡村民宿,开展农业之外的各类土特产、各类食材等三产经营,安居乐业。为了规范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德清县有关部门还制定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规范,这是全国首个乡村民宿的县级地方标准。

一个凋敝的乡村经过美丽乡村建设,成功改造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2015年,德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61.5万人次,比前一年增长了21.5%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