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简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简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戴黎摘要:建设高校校园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该运用多种有效手段来营造校园和谐文化,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发展的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来增进共识,凝聚人心,协调利益,促进发展,共建和谐。

简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戴 黎

摘 要:建设高校校园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该运用多种有效手段来营造校园和谐文化,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和谐 校园文化 大学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充分说明了和谐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文化是支撑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高等院校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也为和谐社会建设培养着众多人才,这就必然要求高校也必须着力建设校园和谐文化。

文化是特定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反映。不同的社会区域空间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文化的不同特质。高校校园文化是属于社会亚文化的形态,它基于校园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由广大师生员工和工作、学习、生活等交往和活动方式逐步积淀所形成的特定化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维方式,并因此具有其特殊的内涵、性质和发展方向。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一方面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大学校园所固有的特点直接相关。高校作为一个微缩的社会,有着自身独特的人际生态。其主要表现为不同社会群体的聚集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矛盾综合体。因此,校园文化会成为各种文化、各种观念相互撞击的中心。从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将和谐作为它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来加以实现。

一、建设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

1.建设高校校园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当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部分。高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发展的全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校园和谐文化的建设来增进共识,凝聚人心,协调利益,促进发展,共建和谐。这种通过创建大学校园和谐文化的方式既可以充实和丰富和谐文化,又可以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就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基础,就难以实现共同的价值目标,就会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最终必然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

2.建设高校校园和谐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指引。和谐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能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使广大青年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一所高校校园文化的优劣直接会影响到该校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影响到该所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大小。

3.建设高校校园和谐文化是增强高校软实力的需要

高校软实力主要指大学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建设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对内可以起到感召、引导、凝聚的作用;对外起着树立良好形象、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和知名度的作用。同时,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影响到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等要素的优化和配置。

二、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途径和举措

1.建设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各高校在建设校园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双百”方针,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和谐文化并不是埋没个性,而是要充分发挥多元文化的作用。和谐不仅表现矛盾的同一性,也体现着矛盾的差异性。和谐文化贵在“和而不同”,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多元归于一体,一体包含多元。在当代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情况下,和谐文化对提升社会的整合力具有独特的作用。校园和谐文化必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能够把不同的意志和思想粘连、整合起来。主旋律是时代主流和强音,起着统领、整合各种思想的作用;多样化是主流的补充,为人们提供思想自由翱翔、个性充分发挥的空间。没有主旋律,思想就会散乱,就无法实现社会思想文化力量的整合;没有多样化,则会死水一潭,窒息创新和发展的生机。此外,校园和谐文化还会清除落后和腐朽文化的离心和破坏作用,使校园和谐的文化障碍得以消除,从而大大提升校园文化的整合力。

2.建设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关系和价值事实的反映,它不仅依靠对理想社会的合乎规律的预见和远眺为支撑,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需要依靠直接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现实来诠释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了人类社会最终将向着有益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方向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必然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与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道德实际相结合,就是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地位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准确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爱国思想转化为爱国的实际行动。让学生能养成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埋头苦干的精神品质,树立起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3.建设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应该明确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以指导广大师生的日常行为

“文化必须具有精神和价值取向,因为文化提供着对人的自我解释。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理想的核心是人的理想,即对人所具有的理念”。一所高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并不等同于有自己文化建设的目标。因为,核心价值理念具有一种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难以指导师生的日常行为,而目标则相对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对师生的日常行为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

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应该具有自己的目标体系,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还包括总目标和子目标;它既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也存在于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中;它给各类主体以明确的指引,使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一致性和理解性,容易达成彼此间的默契。

4.在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要努力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建设校园和谐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应该积极铸造大学精神。所谓铸造大学精神,就是要在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立足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充分利用本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的优良传统等“软资源”来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兼容并包、全面发展的精神;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乐于求知、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精神,进而形成人文与科学、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和谐相统一的高校和谐文化。

首先,在建设校园和谐文化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主要是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利用各种“硬资源”来承载和表现校园的和谐文化,例如,加强广播、电视、报纸、学报和校园网络建设等。在校园的外在环境建设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学生自身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关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催人奋进的校园和谐氛围。

其次,高校还应该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内蕴为一体的大学精神再服务他人,在回馈社会的过程中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这样就会使广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能通过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陶冶高尚情操、增强综合素质。这样一来就能充分实现大学传授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化功能,实现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有机统一。

5.建设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应该制定人性化的制度,保证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正常文化交往的机会

在建设高校校园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的个性和理性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学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空间也使他们的多元需要压力得到了释放。比如,各种时尚概念的探讨、各种形式的交往、各种娱乐活动的组织等,这些活动一方面满足了大学生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又成为大学生获得某些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制定人性化的制度来保障学生从事这些文化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得到自由表达和张扬个性的空间。

因此,高校管理部门要改变原来那种用制度去防范和控制的思路,也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用制度去“堵”和“压”的办法,而是要通过制度去激励大学生参与那些有品位、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活动,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而高尚的文化品位。在通过长期摸索的基础之上形成一些经典的文化形式,并以制度的形式将其保存下来,继承下去,逐渐熔铸在高校深刻的内涵之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学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大胆改革创新,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让高校校园和谐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金生郄.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作者戴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专职教师,助教,哲学硕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